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以和为美/和谐文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深入浅出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的基本阅读文本。

本书是“和谐文化读本”丛书之一,该书介绍和论述了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美的丰富思想。全书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和谐文化读本”丛书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和”则美生/013

第二节 中和之美/019

第三节 自然之美/024

第二章 说文解“和”

第一节 “和”与“合”/032

第二节 “和”与“同” /036

第三节 “和”与“国”/040

第三章 音乐之“和”

第一节 回味无穷——听古人论说音乐之和/045

第二节 精彩纷呈——听乐器演奏音乐之和/051

第三节 天籁听音——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看音乐之和/057

第四节 人文感悟——从音乐的社会功用看音乐之和/061

第四章 绘画之和

第一节 气韵之和谐/067

第二节 笔墨之和谐/070

第三节 构图之和谐/076

第四节 意象之和谐/085

第五章 书法之和

第一节 线条之美/094

第二节 结构之美/098

第三节 章法之美/101

第四节 意境之美/105

第六章 诗词之和

第一节 诗词韵律节奏的和谐美/110

第二节 诗词声与情的和谐美/116

第三节 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和谐美/120

第七章 园林之和

第一节 自然环境之和/134

第二节 曲径通幽之和/140

第三节 虚实应用之和/143

第四节 空间布局之和/146

第五节 城市园林之和/150

第八章 饮食之和

第一节 中华饮食与和谐精神漫谈/156

第二节 从中国肴馔文化赏中国饮食之和/161

第三节 从养生与民俗看饮食之和/169

第四节 从民族的酒茶文化品和/174

结语/179

试读章节

第三节 自然之美

无独有偶,“以和为美”也是道家思想所坚持的审美观。虽然同样是讲“以和为美”,但是道家却有别于儒家。如果说儒家偏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并从中求美的话,道家则偏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以此来定义美。儒家把“美”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力量,道家则把“美”作为感受天地、颐养性情的手段。

老子和庄子开创了道家的思想。当孔子大力提倡“礼乐治国”,立志恢复周朝的旧有传统时,老子却无情地批判了“礼乐文化”的弊端。他要求人们抛弃那些社会伦理的束缚,转而顺应自然。对儒家而言,“礼乐文化”不仅是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艺术得以存在的最大支柱,只有那些符合“礼”而且情感又有节制的艺术,才是温柔中和的,才是美的,也才值得提倡。而老子的审美观却迥然不同,他既反对那种表面的、外在的、感官的美,又反对那种束缚人心、宣传伦理的世俗的美。老子所追求的美是一种超越性的、自由的美,它接近于“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把“道”讲得很玄,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大意是:有一种东西浑然一团,它先于天地而生,静静而默默,傲然独立而不变,反复运行而不止,可以看做是生育天地的母亲。这就是道。老子把“道”看做宇宙的本原和动力,万事万物都由它创造和演化而来。并且,老子把“道”作为世界运行的最根本、最自然的规律,天、地、人都要按照“道”的方式存在,世界才会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依照“地”的样子而存在,“地”依照“天”的样子而存在,“天”依照“道”的样子而存在,而“道”则依照它本身的样子而存在。“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道”自身的样子,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这就是说,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实际上,天地万物只要按照“自然而然”的状态运行,就是在“法道”;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而然”的法则,就能与万物和谐共存。既然“道”是“自然而然”,“道”意味着万物“和谐”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道也就是最大的“美”,并且是最和谐的美,还有什么比“道”更完满、更完美的呢?老子讲“道”,其实也是在讲美。对于道家来说,美就在于“自然”,自然是“道”的本性,是美的极致。

朴素是自然之美的特点。老子所爱之美正是淳朴的自然美,他并不欣赏那种追求声音、色彩变化以及感官形式的美。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色彩的张扬、音律的繁杂以及口味的丰富,都失去了自然的本色,只会刺激人的欲望,使人心发狂,所以是低俗的美。庄子更是盛赞自然之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之美不像五音、五色那样以精雕细琢、着意修饰的形式取悦于人,不同于充满匠气的人工之美。相反,素朴之美保留了自然无为的本性,保持着自然而然的状态。它不主动迎合人、向人献媚。朴素的美往往初看起来并无惹眼之处,但它却耐人品味,意蕴深长,它以自己的淳朴率真超越了修饰之美。朴素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中有真美在。真者道也,道之所存,美之所在也,这正是自然之美的深邃之处。只要人有淡泊平静的心境,便能在自然中体验与“道”合一的审美愉快。在庄子看来,理想的艺术品应做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不仅事物因为朴素、自然而美,人也因为能够保持朴素自然的本性而美,这样的人也会被称赞是有德的。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来阐述这个道理:在卫国有一个人长得奇丑无比,人们非但不讨厌他,却很喜欢他。男人跟他交往,常与之促膝长谈而合不得离去。女人与他相处,便会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还不如做他的妾呢。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得到男人如此的信赖和女人如此的爱慕,显然是他内在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家。正是他长久保持自然的本性,使自己拥有了朴实高尚的德行,才得到人们的垂爱。

“无”与“大”是自然之美的另一特点。“无”与“大”首先是“道”的特征,老子阐述“道”是“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强为之名日‘大”’。老子所说的这种“无”并不是没有,不是空无。因为道是存在的,只是人的五官感觉无法把握它,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此,道既无又有,既虚又实。可以说,“道”存在于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之间。由于道是以“大”和“无”的形态出现,所以自然之美才是无限大的美,是无形无象、无声无音、无文无言的美。这正如老子所说的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然之美是“大美”之美,在这里美与道合一,成为“天乐”,是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说:“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由此可见,所谓“天乐”就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人以“虚静”的心态对待自然而达到相互契合、亲密无间的结果。换句话说,“天乐”是一种和谐之美。人要想享受到这种自然和谐的美,必须有一种虚静无为的心态,应该放弃一切功利欲求。作为万物之本的“道”本来就是无为的,天地自然本身也是寂寞无为的,人只有以宁静淡泊的心态来面对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所以,在庄子看来,审美的意义不在于使人更有理性、更懂礼节、更受社会的束缚,而是应该让人摆脱社会制度的约束而重返自然,在物我两忘中,做到澄心悟道,即庄子所谓“心斋”和“坐忘”。只有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才能超出常人的感官感受,在无知无欲、无忧无虑中,体现人与道、人与自然的统一:“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审美状态,已经超越了五色、五声,直接进入无形无限的道与自然美之中,而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自然的“大美”要靠精神来体悟。“大音”——道家称之为“天籁”。天籁无声,出于自然。而这种无音之音,只能在清静无为、恍惚玄妙的境界中才能体会。“大象”——道家称为至美之象。超乎象外的无形之形,只显现给人的精神。中国人喜欢将道与美的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称为“境界”。实际上,“境界”是指人类超越了一切有形有限的“有”的限制,达到一种超然自由的“无”的状态。例如,一个剑客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剑在心中,依然可以舞出气贯长虹的美感;一个乐师的最高境界是琴上无弦,弦在心中,乐在心中,以无弦之琴演奏出天籁之音;而一个尘世之人的境界在于看破名利,领悟出世的淡然和人生的有无。凡此种种都可以称之为“道”,名之以“美”。但是由于“道”是朴实无华的,它无处不在,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它是人生的道理,也是艺术的真谛,又是幸福人生的写照。那些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最为朴实的,因为它们顺应了道,合乎自然,也最为“和谐”。例如,在诗歌鉴赏中,常能感触到所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韵味。因此,无声、无形、无言的境界并非荒谬,而是人们能够体悟的“道”与“美”的完美结合。

总的来说,道家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推崇自然之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关于美的“和谐说”,并坚持“以和为美”是以“自然”为美的特征。因此道家在审美上强调顺任自然、顺情适性、“乘物以游心”,要求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感受自由,怡情自然。

然而,无论是偏重社会人生的儒家“中和之美”,还是倾向自然性灵的道家“自然之美”,都蕴涵着“以和为美”的共同准则,并且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又充分交融在中国古典艺术的殿堂中,乃至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以自然社会为基础,以和谐为中心,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含蓄、虚静、空灵、内敛而又意境深邃的风格。为此,让我们去追随古人的审美智慧,体验各种艺术美的玄妙,洞悉“以和为美”的本质吧!

中国的艺术源于自然,以自然为基础,虽取自然之象,但传人类之情。因此,自然是思想驰骋的天地,是性灵回归的乐园。也正是万物与人心的完美融合,才终究构成了中国艺术和谐优美的审美意境。无论是音乐、绘画、书法、涛词等抽象的艺术形式,还是园林、饮食等具体的艺术领域,处处都散发着由“和”而生发的无穷魅力。中国艺术讲究“以和为美”,是人们在整体上把握了人的存在状态之后,所做出的艺术选择。

P24-30

序言

和谐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人自身的内在和谐,都离不开和谐精神的熏陶、和谐文化的支撑。可以说,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在我们这个5000多年的泱泱文明古国,有着优秀而深厚的“和合”文化传统。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和谐精神、和谐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大力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具有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和谐文化,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

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我们组织编写了“和谐文化读本”丛书。本丛书一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

本丛书作者都是勤于思考、富有朝气的青年学者,希望这套丛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王强

2008年元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以和为美/和谐文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6536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092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9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