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趣说西游人物/趣说四大名著人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继承了《后羿射日》、《盘古开辟》等上古原始神话瑰玮绚丽的想象力,同时融合了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特别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具有无与伦比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在本书中,我们暂时收起学术研究的晦涩气,抛开释儒、谈禅、讲道一类深奥的学说,而从纯粹欣赏的角度来作一番描述、珍赏和品味……

内容推荐

《西游记》说的是唐僧西行取经求法的故事,而佛法是讲缘的,万事万物,一饮一啄,都有一个“缘”字在。本书基于对《西游记》人物的深刻了解,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思维,分别阐释书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能力与结局。

目录

前言/001

取经师徒面面观

孙悟空:从自然之子到斗战胜佛/003

金猴出世_/003

孙悟空的求道历程/006

千里难寻是朋友/009

石猴之“悟心”/011

神仙的变化术与孙猴子的火眼金睛/14

孙悟空逃不出的另一座“五指山”/017

唐僧:僧是愚氓犹可训/021

取经班子的“班主”/021

荒谬的唐僧寻亲记/023

在五庄观看唐僧的两面/027

少年唐僧血气方刚时/030

耳软心活话唐僧/032

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是否关乎爱情?/035

猪八戒:“喜气洋洋”那些事/039

西行路上开心果/039

说戒不戒论八戒/043

芭蕉扇与点心/049

也算“如意郎君”/051

唐僧的偏爱与八戒的出生/053

沙僧:取经路上的“超级替补”/58

苦命男人沙和尚/058

从三打白骨精看沙僧/061

沙僧的玻璃盏/064

沙僧的城府/067

白龙马:去时驮圣僧,回时载佛经/070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070

浪子回头金不换/074

虚幻的荣耀/076

三教九流众生相

如来佛:至高无上的佛祖/085

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圣哲/091

弥勒佛:新时代领导者的楷模/097

文殊菩萨:如来的铁杆粉丝/101

阿傩、伽叶:佛门两尊者/104

乌巢禅师:取经事业的精神导师/109

玉帝:仙界大天尊/115

王母娘娘:仙界第一夫人/119

太上老君:炼丹专家/123

太白金星:慈祥长者“和事老”/128

赤脚大仙:君子坦荡荡/131

托塔李天王:小心眼的莽汉/133

哪吒:莲花化身小英雄/1 37

二郎神:三眼战神/141

金头揭谛:诸神协助好上路/147

须菩提祖师:信仰的叛逆者/151

镇元仙:豪爽的地仙之祖/155

泾河老龙:西天取经的“关键先生”/1 60

十代冥王:不负责任的地府主宰/164

法明:古刹高僧/169

金池长老:佛门败类/172

唐太宗:精神自由的追求者/176

魏徵:诤臣的风采/179

秦琼和尉迟恭:将军当门神/182

刘全和李翠莲:一对欢喜冤家/186

满堂娇和百花羞:也看两个女人的贞洁

问题/190

刘洪:唐僧历难的罪魁/195

张稍、李定:渔樵互答有意趣/197

袁守诚:人算与天算/202

乌鸡国王:因果孽满还魂记/205

西梁女王:爱别离的伤逝/21O

朱紫国王:爱江山更爱美人/213

灭法国王:从灭法到钦法/216

寇洪:取经团在人间的最后一难/220

妖魔鬼怪舞翩跹

虎精:初出长安“第一”难/229

熊罴怪:妖精竞知“母难日”/233

黄风大王:“鼠”为食亡/239

白骨精:臭名昭著的超级骗子/243

黄袍怪:一曲注定无法谱成的爱情绝唱/247

金角、银角:谁是平顶山的“老大”?/250

狮猁王:一颗棋子的尴尬/253

红孩儿:一个天才少年的陨落/256

小鼍龙:龙种的故事/261

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一桩面子引发的血

案/265

金鱼精:偶坠凡尘的灵显大王/268

独角兕大王:谁说女子不如男/272

蝎子精:毒敌琵琶求姻缘/275

六耳猕猴:遇见另一个自己/280

牛魔王:妖魔中的“成功人士”/283

罗刹女:贤妻良母话铁扇/290

九头虫:害人害己的教唆犯/294

树精:妖精也有风雅时/297

杏仙:都是爱情惹的祸/303

黄眉童儿:“名牌效应”下的胜利/306

蛇精:瓜熟蒂落才是王道/309

赛太岁:多情总被无情恼/312

 附:有来有去——有正义感的小妖/315

蜘蛛精:谁是最可靠的人?/317

狮驼岭三怪:兄弟齐心,其利断金/320

白鹿精:灭子灭国,自掘坟墓/325

老鼠精:有心栽花花不发/328

南山大王:无勇无谋的“纸豹子”/331

黄狮精:护犊子的家长/335

犀牛精:狐假虎威的糊涂三兄弟/338

玉兔精:广寒精灵/341

老白鼋:老实人的心事/345

后 记/349

试读章节

千里难寻是朋友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在世非常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亲情来自于血缘,爱情来自于本能的天性,友情是人与人的交流和需要,不仅美好,也很具有艺术性,只是芸芸众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在读《西游记》的时候发现,孙悟空不仅本领高强,而且他还颇谙交际之道,我们的齐天大圣其实是一个很会交朋友的人物呢。无论天上还是地下,他朋友多、人脉广,称兄道弟的不计其数。西天路上保护唐僧的是悟空不假,不过如果不是悟空有那么多的好朋友,只是靠他单人匹马、一个人一条棒也很难实现灵山取经、修成正果。观音院里遇到和尚贪心要谋财害命,他一个筋斗云上了南天门借来辟火罩;五观庄里闯下大祸,赶紧找到南海观世音才将人参果树回春再生;火焰山三调芭蕉扇,得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帮了大忙,悟空才不会被芭蕉扇的威力拒之八万四千里外……

悟空交朋友有个原则,不论富贵尊卑,全凭一片真诚。想当年在花果山水帘洞,悟空一心整治山寨并且大力发展与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从内而外,安排得井井有条。山内分封诸猴将猴兵,各司其职,赏罚诸事,“遂大开旗鼓,响振铜锣。广设珍馐百味,满斟椰液萄浆,与众饮宴多时。却又依前教演。”内部关系协调和睦,一班猴子猴孙都对悟空敬爱有加,安营下寨,悟空也“都付与四健将维持”。于是,悟空放下心,开始频频出访,“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他可不是单纯游乐,不思进取,而是“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结拜了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等七个兄弟,“日逐讲文论武”,美酒弦歌,还颇有几分风雅之致。“把那个万里之遥,只当庭闱之路,社会所作的尖锐批评。“道不同,不相为谋”,孙悟空见状大失所望,掉头就走。接着,他又来到西天圣地,只见这里“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人民安乐,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作者情不自禁地作赋一首,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祥和闲雅的自然和人生的风情图。赋曰:

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

瘦藤绕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林:万载常青欺福

地,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遛清。重重谷豁芝兰

绕,处处崎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花果山虽好,水帘洞虽美,然而断然没有如此仙风神气。孙悟空见状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后来,经过艰苦、曲折的求索和奋斗历程,他终于如愿以偿,得道成真,在阎王殿勾去猴属生死簿,与天地同寿,最后立地成佛,头上那一顶象征生命不自由和个性束缚的金箍儿也不翼而飞,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从上述截然不同的对比性描写中,《西游记》追求生命自由的倾向是强烈而明显的,生命的自由及享乐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美,那种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对生命自由疏远、异化和扼杀则遭到了讽刺和抨击。当然,孙悟空把生命自由简单地归结为长生不老,以求道的方式来“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或许并不正确,但不可否认,撇开神魔小说那种特有的荒诞神奇的外衣,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孙悟空的求道过程,非常真切地意识到了生命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必然规律支配和超越的愿望,在神魔小说弥漫的神气灵光中,蕴涵着一种对生命永恒的强烈追求。对此,作者称颂道:“天产仙猴道地隆,离山驾筏趁天风。漂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清代学者陈士斌在《西游真诠》中直言不讳,认为孙悟空求道这一回天大圣的自然天成反而让他没有那些俗世的想法,用最简单的方式赢得了那么多的朋友;他不曾意识到,原来他还是一个天生的外交家。当年玉皇大帝狭隘地以出身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悟空,要么给个不人流的职位,要么是给个无关紧要的虚职;如果他是一位伯乐,或许悟空应该被委以人事外交之类的重任。只要稍稍加以纪律的强化,在小岗位上都无比尽心尽责的悟空,谁说不会在天庭的大舞台上能力大展、风采耀眼呢?

P9-11

序言

大约在明代中后期,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横空出世。它一方面继承了《后羿射日》、《盘古开辟》等上古原始神话瑰玮绚丽的想象力,同时融合了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特别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具有无与伦比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超凡意义在于:作为再生型神话小说,形象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牺牲,不断求索、奋斗的精神历程,从而代表了我国神话文化和浪漫文学的最高峰,在世界文坛则被誉为“中国的《亚特赛》”(Odyssey,现通译奥德赛),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西游记》问世至今,已有整整四百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西游记》始终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真正称得上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列为四大经典名著,但仅就其普及性和知名度而言是其他任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因为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在中国也许还会有人不知道曹操、诸葛亮、林冲、鲁智深、贾宝玉、林黛玉,但由于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特点,几乎全体中国人都是《西游记》的接受者、欣赏者(直接或间接),特别是在影视、卡通、戏曲、曲艺以及网络节目(游戏)等多种艺术风行的今天,似乎已没有人会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唐僧、白骨精。同时,在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十分热烈和持久,历代的研究者见仁见智,对作品的深厚意蕴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揭示,什么劝学、谈禅、讲道呀,什么游戏、密码、金丹呀,还有什么文化载体、未来科学宝典,等等,各种学说蜂拥纷呈,其曲折逶迤的发展过程和丰硕富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游记》学术史,并且积淀为一个宝贵的中国学术范式,创立了丰富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耸立于中国和世界学术之林。

不过,我们注意到,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西游记》与其说是一本哲理书,不如说是一本娱乐书,它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但首先是文艺欣赏的珍品:对于广大少年儿童,它无疑是一个美妙的童话;对于成年读者,它则成了“成人的童话”。他们阅读《西游记》,通常是一次充满激情、惊喜、快乐,并且是乐此不疲的精神漫游的旅程。所以,对当下日趋火热的《西游记》学术研究,我们除了对其高雅的理性品格持有深深的敬意之外,也隐约感受到某种实际存在的“局限”,那就是对广大普通读者的疏远,还有由于某些学术个体自身理解、认识上的偏见而造成的对作品的损害。记得当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就指出《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尖锐地批评过以往的研究是“走错了路”,那些以谈禅、讲道等学说来解释《西游记》的微言大义,恰恰是“把《西游记》搞坏了”,实际上正是《西游记》的“大仇敌”,并倡导《西游记》研究回归本体,“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为此,我们想暂时收起学术研究的晦涩气,抛开释儒、谈禅、讲道一类深奥的学说,而从纯粹欣赏的角度(胡适称之为“笨眼光”)来作一番描述、珍赏、品味,我们不刻意从“微言大义”中抽绎所谓的哲理内容、思想启迪,我们追求的是人类最宝贵的禀赋——想象和情感—’_的陶冶,还有神话作品特有的远古智慧的滋养,从而获取灵性和灵感的再生,而最基本的还是那种为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不可常得的精神和心灵的快乐。“趣说西游”,顾名思义就是要说说《西游记》的“趣人趣事”,把《西游记》往“趣”里说,从《西游记》的人和事说出“趣”味来,童趣、神趣、雅趣、俗趣、智趣、益趣……最后汇集到一点:乐趣。不错,读《西游记》就是要“潇洒走一回”,就是“欢乐一刻”,从文艺欣赏中感受到由精神和心灵洗礼带来的满足,一种无可替代的“创造和享受的乐趣”(马克思语)。——这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在这里还想说明,“趣说”固然不同于严肃的学术研究,却也与时下流行的“大话”、“戏说”迥然不同。应该承认,后者借助影视、图像等大众传媒,一举占领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强势和主流地位,这有有利于传播古代文学名著(传统文化)的一面,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种消解、颠覆经典原作的价值取向,充斥着一些庸俗化的欣赏趣味和不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其极端的走向——当下各种“恶搞版《西游记》”(纸质的和电子的)的出现带有必然性。如把唐僧写成“情僧”、“情圣”,成了视取经事业为儿戏,一路上谈情说爱、游山玩水的低级趣味的庸人,这明显破坏了经典的原生态和文化精神的真实性。而“趣说”呢,虽然也坚持大众化立场,走的是有别于学术研究的通俗化、流行化路线,但其前提是尊重原著,对经典怀有推崇和敬畏的心理,立意于保持和维护原著高标独立的精英文化品位,以真正推动古典名著的流布和传承。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在恪守古典艺术精神、学术理性法则与吸收现代元素、文艺‘娱乐特质的协调中,在经典雄浑、凝重的精英品质与大众文化相对粗放、流行的“草根”气质的对比、融合中,重塑全民族的经典意识,以激活经典的活力,也即实现古代经典的复活。我们的方法是,围绕《西游记》的人物和情节,从原著出发向各方面引申、开发,一题一议,“以意逆志”:或借古论今,抒发感慨;或嬉笑讽喻,针砭时弊;或取其一点,畅谈人生;或缅怀先贤,温故知新;或立意创新,平反旧说。写法上则不拘成规,力求通易,有如行云流水,易入易出,总之是一卷在握,心神愉悦,寓目之下,必有所获。——可以说,这就是我们撰述这本《趣说西游》的创意所在。

出于尊重《西游记》原著,保持和维护原著高标独立的精英文化品位的目的,尽可能避免“趣说”与原著文化精神的抵牾和侵害,以及由此造成对公众的某些误导,有必要对《西游记》的有关情况作一点客观而简扼的介绍,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参考。

《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故事。唐僧取经,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从当时的各项文献记载到吴承恩《西游记》诞生,经历了长达几近千年的演化。

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出家为僧,游历各地,访求名师,讲论佛法。他发现对教义的理解,各家多有不合,深感困惑,于是誓游西方,学习真经。但是朝廷闭关不许,玄奘遂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孤身一人,毅然越境外出,历经种种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佛教的发祥地古印度,并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历时十七年(《西游记》作十四年),经历百余国,行程五万余里,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玄奘及他的弟子辩机著有《大唐西域记》,慧立、彦惊著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最早记载了西行历险事迹。玄奘的壮举也受到朝廷的表彰,唐太宗御笔《大唐三藏圣教序》,誉其为“圣僧”,迅速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并成为后世文艺作品演绎的内容。现在知道,在吴承恩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之前,关于西天取经的文艺作品主要有三种:

一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南宋(或说晚唐)时佛教寺院的“俗讲”底本。这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最早雏形。其主人公是唐僧和猴行者(孙行者的前身),猪八戒唤作朱八戒,还没有错投猪胎化成猪形这回事,沙僧和小龙马也还不见踪影。其中的除妖故事有树人国降妖人破妖术、火类坳杀白虎精、九龙池斩九头鼍龙等,这些故事都能在《西游记》中见到踪影,甚至成为《西游记》相关降妖故事的原型。

二是《西游记》杂剧,这是一部戏曲作品。在宋元明三代,像三国戏、水浒戏一样,西游戏也很发达。据查,南宋时有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叙唐僧出世历难及报仇故事。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有杂剧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两本都已佚,其内容推测都是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明初则有杨景贤长篇戏剧作品《西游记》杂剧(共六本),结构宏伟,内容繁富,完整讲演了从唐僧出世到西天求经的全过程,作为“取经班子”成员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小龙马一干人物已全面定型,孙悟空闹三界记、唐僧出身记、唐太宗入冥记和唐僧师徒西游记等四大后世《西游记》小说的内容单元也基本具备,可以说它是宋元明三代戏曲西游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后来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小说最重要的素材来源。

三是《西游记》平话,这也是民间艺人演说西游故事的底本,全文已佚,现在仅见两段残文:其一、明代《永乐大典》13139卷“送”字韵“梦”字条所录的“梦斩泾河龙”,文约一千二百字,标题径作“西游记”,内容大致相当于今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其二、保存于古代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的平话故事“车迟国斗圣”,内容是车迟国孙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斗法的故事。从现有的资料我们已难以知道《西游记》平话的全部内容,但这两则残文告诉我们古代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是何等的丰富,何等的生动,实际上它是西游故事继《取经诗话》和《西游记》杂剧之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也完全可以说是吴承恩《西游记》最直接的先声了。

最后推出伟大巨著《西游记》的是吴承恩。不过,吴承恩曾长期被剥夺《西游记》的著作权。众所周知,《西游记》作者署名问题是极为复杂的,从历史上看,其作者归属(署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今见最早明版《西游记》是刊刻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世本不署作者姓名,其卷首陈元之《序》中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日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又说:“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虽然提供了一丝线索,即与明代藩王府有关,但没有具体坐实何人所作。稍晚的李卓吾评本卷首载有《西游记题辞》、《凡例》,且有大量评点文字,然均不涉作者,甚至没有任何可以推测作者的蛛丝马迹,可见也不知《西游记》作者其人。这种状况延续至清初,《西游记》作者佚名大约在近百年间。这是第一个阶段。造成作者佚名的原因,其一为当时小说被视为丘里之作,小家珍说,地位低下;其二或许在作品中多有讥讽帝王昏庸无道的内容,有影射“今上”明世宗的成分,作者才不愿署上自己的真名。应该说,在今见的古典小说中,作者佚名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清初康熙年问,汪澹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首倡作者为元初道士、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邱本作丘,因讳孔子改)。其卷首置有假托元代大文豪虞集《西游记原序》,其中说:“此(指《西游记》)国初长春真君所纂也。”汪氏还在《原序》后置《邱长春真君传》和《玄奘取经事迹》两文,三者相互印证,致使后人深信不疑,复经此前后陶宗仪、毛奇龄等人渲染,“邱作说”从此风行于世。当然,其时也有人表示怀疑,如大学者纪昀发现《西游记》中多有“明制”(就是明代开始才有的政府机构和官职,如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而断其“为明人依托无疑”(参见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如是我闻”)。另一位大学者钱大昕考出《长春真人西游记》是另一部关于西域道里风俗的地理书,与《西游记》实为两书,并讥讽“邱作说”为“郢书燕说”(钱大昕:《长春真人西游记跋》,《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但是这些意见都没有引起大的反响,“邱作说”遂成主流,此后的各种清刊本皆沿袭此说,甚至有直署“邱真君著”,题书名为“《邱真人西游记》”者。伴随“邱作说”,《西游记》证道说亦由此发端。这是第二个阶段。

“五四”时期,鲁迅、胡适和董作宾等人根据清人提供的线索,多方搜寻史料(如天启《淮安府志》、《山阳志遗》、《茶余客话》等),经过综合考证,反复论辩,先是批驳了“邱作说”这一“不根之谈”,剥去长期以来被邱处机“冒名顶替”占据的著作权,最后论定《西游记》为淮安儒生吴承恩所作。20世纪30年代又有郑振铎、孙楷第、赵景深、刘修业等学者根据诸多文献史料进行不断引证、申述,从此,“吴著说”几成学界共识,以后刊行的《西游记》均署为吴承恩。这是第三个阶段。对于这一问题,虽然现在也还存在不同意见,但我们认为在没有发现确凿的新证据之前,将吴承恩作为《西游记》的作者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最为流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和央视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都署上了吴承恩的大名。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祖上两代曾任学官,但官阶低微。吴承恩从小受父辈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遍读群书,少有文名,被人誉为“一第如拾芥”,就是应试必中之意。可是他命运多舛,在中秀才之后,每次赴考总是名落孙山。吴承恩一生除了应考,做过一任不入流的小官——长兴县丞外.,基本上以四处开馆教学为业,晚年告老还乡,以诗酒自娱而终,享年八十有余。一般认为,吴承恩就是在晚年闲居时创作了《西游记》。

吴承恩“性诙谐,喜鬼神”,从小爱读神仙故事和唐人传奇小说。稍长,就到处搜求此类材料,搞得满肚子都是神仙鬼怪,以致产生了创作神魔小说的强烈愿望。加上他一生困顿,郁郁不得志,养成了“嬉笑悲歌气傲然”的性格。不平则鸣,吴承恩在以往丰富的西游故事的基础之上编创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正是要借题发挥,通过神怪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感慨和远大的理想,正如前人评论说《西游记》“游戏之中,暗传密谛”,意思是说,《西游记》表面上“荒荒诞诞说鬼”,实际上是“真真切切说人”,鬼怪故事中寓寄着“殷鉴”的深意。

现在再来说说《西游记》的思想特征,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想象奇特瑰丽,语言恣肆汪洋,但笼罩着一层炫目迷心的外衣,其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神仙妖魔鬼魅九流驳杂,思想极为深奥玄妙,向有“天书”之誉i因为我们所说的“思想”并不是指唐僧取回多少佛经,孙悟空打死了多少妖怪,而是指西天取经故事中的寓意。故而历代所论不能一概。明人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较大,多认《西游记》为修身养性之书。清代的《西游记》因流行宗教文本,人们多从各家宗教立场(儒释道)来论述作品的思想主题,对此鲁迅总结说,清人所论“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把《西游记》视为孔孟圣贤之书、禅门心法和道教教科书。

“五四”以后,特别是建国以来,《西游记》主题又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认识。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说。

游戏说: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滑稽小说,作者是一位“放浪诗酒,复善谐谑”的大文豪,“他确有‘斩鬼’的清兴,而决无‘金丹’的道心”。(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西游记>考证》)

农民起义说:认为《西游记》通过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庭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是一部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形象教科书。

市民说: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由市民作家创作,反映城市新兴市民阶级生活、斗争和精神情感的作品,是晚明之际社会变革、转型这一时代精神的理想化和浪漫文风的表现。

密码说:认为《西游记》是一份神奇的密码,“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密码”,寓寄着太多的秘密,其核心是“三藏经”,即作者的社会思想、哲学思想和丹术思想。此说还认为,《西游记》这份密码的揭秘工作远未完成,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下去。  赎罪说: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将功赎罪的悲剧小说:唐僧为不听如来说法的罪过赎罪,孙悟空为大闹天宫的弥天大罪赎罪,猪八戒为调戏嫦娥的流氓行径赎罪,等等,赎罪的形式就是九九八十一难。

情理相争说:认为《西游记》第一次把明代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新思潮引入小说创作,是一部“以情理斗争为宗旨”、“反映情理主题的先驱之作”。其情理对立的主要代表是猪八戒、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是弘扬人欲的凯歌,孙悟空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斗战胜佛”的封号象征了情欲反抗天理的最后胜利,而唐僧形象(软弱、迂腐)的意义则在于“实际上宣告了程朱理学的破产”。(田同旭《(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性,可以成为认识《西游记》主题的必要参考,但究其本身却只是取其一点,各执其辞,难免有偏颇不足之处。我们认为,《西游记》的情节本事是西天取经,作为一部典范的神话小说,写的是取经路上斩妖伏怪,求取真经的全过程,我们如果将“真经”比喻为真理和理想,把斩妖伏怪的过程理解为为了实现理想目的而作的探索和奋斗的艰辛历程,那么,理所当然可以这样来界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主导倾向:通过对唐僧一行“远经千山,苦历万水”,不断战胜险难,扫荡妖魔,终于取回真经的描写,反映古代中国人民为建设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而不断探索、追求的曲折历程和美好愿望,这是一曲表现中华民族自由理想的壮丽颂歌。这不仅符合《西游记》描写的实际,也是许多人阅读《西游记》之后所产生的感性共鸣和理性上的认同。

愿《西游记》这曲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理想的颂歌永远响彻在伟大中华的辽阔大地上,永远响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最后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图书市场上已经不乏关于《西游记》的大众化通俗性的读物,对此读者的评价褒贬不一。为了体现独立创新的意识,自觉与这些同类型作品相区别,并把《西游记》大众化普及性工作推到新的阶段,我们做了种种探索、尝试的努力。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或许会犯过犹不及的错误,从而在论述中出现诸多纰漏和不当之处;还有,《趣说西游人物》是一个集体项目,各位撰写者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文风并不一致,他们对“趣说”之度的把握也可能出现偏差,虽然已经过一番统一的修补、润色,不足之处仍然殊难避免。这是要敬请大家谅解和批评指正的。

作者

2008年春

后记

《西游记》说的是唐僧西行取经求法的故事,而佛法是讲缘的,万事万物,一饮一啄,都有一个“缘”字在。

从来没有想过要写《趣说西游人物》这样的书,现在却把它奉献在读者面前。这实在只能说是一种缘分——机缘巧合。

大约是在2006年初春的一个晚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崔美明编审委托我的朋友王意如先生来电,称该社计划推出一套“趣说四大名著人物”丛书,要求是在写法上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要以高雅、健康的趣味性和轻快、流丽的文风为特色,并诚邀我加盟承担《趣说西游人物》的撰写。我欣然答应,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创意,有利于《西游记》的普及与传播,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我因为其时刚刚完成了一部四十万字的学术专著《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心情正处在欣喜慰藉和意犹未尽之中,这正好给了我继续在“西游”迷宫里遐想、畅游的机会。

不过,或许是好事多磨吧,正当我集中精力写作书稿的时候,我受我所供职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委派远赴新疆师大支教(这也是教育部统一下达的任务)。征得崔先生的同意,我随即邀请我的研究生卢小惠、孙振杰、陈竞、陈薇、金莹、费雯、韩国颖(以上按姓氏笔画排列)“救场”参与撰写,《趣说西游人物》于是成了一个集体项目,一次愉快的合作经历,它的出版成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藏、回味的美好记忆。使我尤感欣慰的是,由于本书的主要读者是青少年,这些年轻作者与读者朋友更容易发生感情和心灵上的交流,他们对《西游记》的理解也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他们撰写的篇章虽然长短不一、文风迥异,但都写出了各自的真实感悟,充满灵气和新意。所以,今天在通读书稿的时候,我也许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趣说”是能衬得上《西游记》这部大书的,是能为这部奇书增添光彩的。当然,这种愿望还有待于广大读者的证实:来自“上帝”的声音永远是我们所渴望聆听的。

在回味缘分的时候,更应该感谢“创造”或“赐予”我们这一缘分的人: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富有创意的策划,感谢崔美明先生以及其他编辑同志辛勤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感谢王意如先生等朋友对“丛书”的通力协作以及对我们的写作给予种种热心、无私的帮助。

竺洪波

2007年12月15日于上海百合花苑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趣说西游人物/趣说四大名著人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竺洪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7881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