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郁,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八十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八十年代末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工作;九十年代初调到北京日报文艺部,做副刊编辑达十年之久。
本书收录了《鲁迅与南京》、《汪曾祺与文人画》、《最后的贵族章诒和》等散文和随笔,其中包括他对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对汪曾祺、老舍、木心、章诒和等名家的怀念,评价以及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图书 | 混血的时代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孙郁,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八十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八十年代末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工作;九十年代初调到北京日报文艺部,做副刊编辑达十年之久。 本书收录了《鲁迅与南京》、《汪曾祺与文人画》、《最后的贵族章诒和》等散文和随笔,其中包括他对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对汪曾祺、老舍、木心、章诒和等名家的怀念,评价以及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在第一部分中认为鲁迅是中国知识界一个不可绕过的精神存在,鲁迅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给人们带来的惊异在于他的汉语写作。但是鲁迅又颇具政治性,虽然他本人又是远离政治,正是体现了鲁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二部分中则是回忆了和汪曾祺共处的往事,以及关于汪曾祺对文人画、废名和戏曲的看法。在第三与第四部分,作者谈及了对老舍的怀念、对木心、章诒和等人的评价,以及自己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理解。 目录 鲁迅:在俄国版画与小说之间 译介之魂 在《鲁迅全集》的背后 中日鲁迅研究的异同 鲁迅与南京 大爱者的馈赠 韩国的鲁迅热 仙台鲁迅之追忆 夏目的旧物 福井旧迹 远火 汪曾祺与文人画 汪曾祺与戏曲 “沙家浜”的记忆 汪曾祺与废名 一座城与一个人的历史 被惦记的大师老舍 遥念巴金 废名的读诗法 读林辰信札 西洋旧梦里的陈衡哲 最后的贵族章诒和 清瘦与饱满 南国风 加央西热 与鲁迅相逢的歌者莫言 木心之旅 卡尔维诺的眼光 伍尔夫之舞 又读巴别尔 与小林多喜二相逢 文学史的深与浅 混血的时代 色彩之舞 版画里的诗与史 关于《旧墨三记》 看不见的遗产 读书人的偏食 平民而且文学 考据里的诗情 志怪与录异 试读章节 鲁迅:在俄国版画与小说之间 民国初的文坛,无论小说还是文人画,尚处于幼稚的摸索期。那时就有了域外小说的译介和绘画的引进。二者的格局虽不大,但在圈内却有了不小的影响。这里鲁迅和他的友人陈衡恪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个注重弱小国家文学的翻译,一个从洋人的绘画里找到中国文人画的更新点,和前先的艺术大不相同的。鲁迅藏有陈氏的多幅作品,对其新鲜的表达式是感兴趣的,而陈氏亦在鲁迅那里看到了新文学形成的可能。美术与文学就这样进入到了现代人的语境里。 鲁迅后来的文学成就,固然有诗文上的天赋,还有两种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一是文物收藏与鉴赏内化了旧文明的奇特之气,二是对外国美术的研究推广带来了感知事物的丰富的视角。尤其是木刻艺术在他文字间的投射,一定程度深化了创作的意象。他的小说与杂文中明暗交织的现象,在内蕴上与欧洲一些木刻作品有着韵律的相似性,鲁迅作品的画面感是强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他在绘画上的修养连今天的画家也赞叹不已。在他那里,文学与美术的妙处汇于一体了。 周作人在回忆中多次谈到鲁迅在绘画上的天赋,幼时便临摹过《荡寇志》绣像、马镜江的《诗中画》、冈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以及著名的《芥子园画传》等。到日本留学后,洋人的绘画与日本的浮世绘都吸引了他。从他拟创刊的《新生》杂志的封面设计里,艺术感受力极好,瓦支的《希望》被选为封面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看鲁迅藏书,美术作品很多,数量在千余幅。周作人在《鲁迅的国学与西学》一文中写道: 鲁迅小时候喜欢画画,在故家前院灰色矮墙上曾画着尖嘴鸡脚的一个雷公,又在小本子上画过漫画“射死八斤”,树下地上仰卧一人,胸前插着一枝箭,这八斤原是比鲁迅年长的一个孩子,是门内邻居李姓寄居的亲戚,因为在小孩子间作威作福,所以恨他。鲁迅的画没有发达下去,但在《朝花夕拾》后记里,有他自画的一幅活无常,可以推知他的本领。在别方面他也爱好图画,买了好些木刻石印的画谱,买不到的便借了来,自己动手影画。最早的一本是《荡寇志》的绣像,共有百页左右吧,前图后赞,相当精工,他都影写了下来,那时他正是满十二岁。以后所写的有《诗中画》,那是更进一步了,原本系画古人诗意,是山水画而兼人物,比较复杂得多了。第三种又很特别,乃是王冶梅画谱之一,上卷题日《三十六赏心乐事》,是一种简笔画,下卷没有总名,都是画幅,有些画的有点滑稽,可是鲁迅似乎也很喜欢,用了贡川纸把它影下来了。所买画谱名目可不必列举,其中比较特别的,有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另种画本。北斋是日本报画“浮世绘”大家,得世绘原本那时很是名贵。就是审美书院复刻的书也都非数十元不可,穷学生购买不起,幸而在嵩山堂有木版新印本,虽然不很清楚,价格不贵,平均半元一册,便买了几册来,但大部的《北斋漫画》因为有十五册一套,就未能买得。日本木刻画本来精工,因为这是画工、刻工和印工三方面合作成功的,北斋又参加了一点西洋画法,所以更是比例匀称,显得有现代的气息。这些修养,与他后来作木刻画运动总也是很有关联的吧。 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鲁迅虽留学日本多年,也喜欢浮世绘的某些奇作,但他更注意的却是俄国的绘画与小说。德国、英国、比利时次之。不懂俄文的他,经由日文与德文,开始进入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你看《呐喊》《彷徨》的氛围,分明就有安德烈夫与迦尔洵的影子,《野草》似乎回荡着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幽魂,晚年的杂文中,理论与诗意并存,俄国版画中的忧愤与沉郁都闪现其间。我一直认为,晚年鲁迅的文字一直很好,精神越发深广,与他的翻译与美术活动有关。那些域外的东西在深深地吸引着他。并且有意无意地将一些意象散发到汉文字的表述中,这一点十分重要。在线条、色彩和文字之间,一旦建立起互动的合力,其表述的丰富与深切是单一的作家与美术家所不及的。 鲁迅对俄国文学的关注始于留日时期。那时的日本文学、美国文学以及法国文学都未能吸引他。从那时他读书的兴趣和爱好看,外在的东西很难同化自己,倒是以自己的兴趣去寻找到域外可以共鸣的精神存在。1906年后,他与周作人开始潜心翻译,译的都是些东欧弱小国家的作品。在那本印数极少的《域外小说集》序言里,鲁迅写道: 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则此虽大涛之微沤与,而性解思惟,实寓于此。 《域外小说集》于1909年3月、7月先后在日本东京出版。后来再版时又增添了些作品,共有译文二十余篇,其中俄国作家的作品十八篇。它们是:斯蒂普虐克的《一文钱》,迦尔洵《邂逅》《四日》,契诃夫《戚施》《塞外》,梭罗古勃十一篇,安特莱夫二篇。这几篇俄国人的作品,有的是周作人所译都有些灰暗,布满了痛楚。然而又非消沉到极点的吟哦。在文本的背后分明是突奔,不安的悸动。是失败者反抗的声音。那时日本的文艺似乎还在暧昧与模仿欧美强悍的文化的过程,并无多少撼人的力量。而俄国人却将青年鲁迅吸引住了。他回国后,也不断关注俄国人的文学,并将安特莱夫、迦尔洵、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译成了中文。这几个俄国小说家的作品都有相似的地方,一是通篇残酷,写出人间的苦楚与人性的悲痛。二是都具有绘画的画面感,仿佛油画与木刻一般,色彩强烈的反差,在明暗交错里,流动着大的悲欣。三是跳跃着非秩序的情思,带有印象主义与现代派的痕迹,将内心的骚动形象地勾勒出来。但他们并不逃逸人间,一切都植根于土地与民众之中,是泥土气与血腥气的混杂。P1-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混血的时代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8409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0 |
出版时间 | 2008-09-01 |
首版时间 | 2008-09-01 |
印刷时间 | 200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2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