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
内容
编辑推荐

《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映现作者对中国古都北京文化的一个侧面,着重建筑与文化的介绍。把北京古建筑分为京华烟云、皇城相府;天子祭坛、人间香火;百姓人家、寻常阡陌;城池记忆、文化景观四种类别,采用游历的形式,全景展现了这些建筑群的历史背景、细腻再现了人物与建筑的故事、建筑空间、建筑风格特征、细部构成、建筑的演变和建筑的整体风貌等,文字中呈现出立体生动的场景和温暖幽深的岁月细节。对于知名度高的建筑,作者着重从细部着手,推介和发现建筑的个性文化特质,以及它散发的无可比拟的建筑艺术魅力,呈现建筑的厚重。

内容推荐

本书将北京古建筑分为四类进行介绍,分别是:京华烟云、皇城相府;天子祭坛、人间香火;名伶大家、寻常阡陌;城池记忆、文化肌体。采用游历的形式,全景展现建筑历史背景、人物与建筑故事、建筑空间、建筑风格特征、细部构成、建筑的演变、建筑的整体风貌等,呈现立体生动的场景和温暖或幽深的岁月细节;对知名度高的建筑,着重从细部着手,推介和发现建筑的个性文化特质,以及它散发的无可比拟的建筑艺术魅力,呈现建筑的厚重。

本书读者对象为热爱古都北京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

目录

京华烟云、皇城相府

 紫禁城:明清两代的豪华宫殿

 颐和园:山水萦绕的皇家御苑

 圆明园:废墟中的万园之王

 什刹海:心灵憩息的地方

 天安门:从宫廷广场到首都地标

 恭亲王府:凝固的清史

 北海公园:庭院碧水映楼台

天子祭坛、人间番火

 天坛:皇家祀台祭虔诚

 太庙:焚香静心遥相祭

 孔庙:万古衣冠拜素王

 国子监:古韵悠然书声朗

 雍和宫:龙潜福地听佛音

 东堂:北京最早的天主堂

 白塔寺:佛儒兼修的神权象征

名伶大家、寻常阡陌

 鲁迅故居:寂寞庭院嗅丁香

 宋庆龄故居:中西台壁的花园

 郭沫若故居:王府中的四合院

 梅兰芳故居:京腔余韵寻旧踪

 婉容故居:追寻末代皇后的气息

城池记忆、文化肌体

 天桥:民间文化的传播场

 大栅栏:最古老的商业街

 琉璃厂:流光溢彩浸书香

 西直门火车站:历史的背影

 燕园:湖波塔影忆旧踪

 清华园:弥漫王气的学府

 正阳门:老北京的象征

 安徽会馆戏楼:名动京都的徽班舞台

 湖广会馆:200年前的重臣聚集地

 鼓楼:暮鼓晨钟送春风

 辅仁大学:雅苑大赏韵无声

 长城:峰峦叠嶂盘巨龙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味道

后记 一个人的北京

试读章节

清代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恐怕也没有想到,什刹海地区那座他跟后代生活了百余年、并且以他的封号命名的宅院。在他身后数百年,竟然还是以权臣和珅的名头吸引了外界的瞩目。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探访的人群,那些导游,习惯始终把和珅家宅和贪婪弄权的故事放在首位,提到和珅之后院落名正言顺的历史。却总是一掠而过。

事实上,这个由和珅买下的家园,更多的是在后来的人住者手中,才被经营成今天的庞大格局,并且严格按照级别体制,添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形成跟王府地位相匹配的气魄。但是既然逝者和生者都一塌糊涂,那就姑且由它去吧,让所有骄奢淫逸、富可敌国的说辞都统统归于一人。

现在就回复到和珅经营的年代了。接近7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盘踞在柳荫胡同的南首,因为府邸正在维修,所以只开放了朝西一侧的小门,供怀着热切期待的游人,从这里进入。欣赏宅院后花园的繁缀奢靡,然后在晞嘘感叹声中,猜想那些不能到达的前院,又该是如何的超出想象。

其实,仅看那呈分界线形式矗立在那里的一座翘檐脊峰的两层青砖楼房,已经传递出鲜明的气势,据说那只是和珅家宅的藏宝楼,从东到西,建筑总长接近200米,房间超过40个。即便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庞大的工厂厂房,恐怕也没有这样的巍峨。

人在房后,无法看清前面的容颜,但仅是后墙之上的什锦百叶窗,就包含着十分的精巧。它在人如何跳跃也无法企及的高度,隐藏着神秘。史料说在和珅被勒令自缢之后,那些分门别类收藏在两层楼中的奇珍异宝,是经历几天几夜才完成了搬迁的。可是在它们被弄走之后,那些临窗而立、摆放奇珍异宝的台架,还会原封不动地停留在那里么?

即便是还在,也已经是尘垢蒙面,困顿不堪了吧。毕竟,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懂得四国语言的和珅,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恩宠,也把握了敛财发达的契机,经营起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荣耀,最后还是在百般无奈之中,孑然一身、魂魄飘零。只留下那些无法移动的山水楼台。任人自由评说。

如果以现代人的目光打量这个纠集着权贵气息的私家宅院,在浮华烟消云散之后,已经演变成不折不扣的园林宝藏。尤其是如今开放的,名叫萃锦园的后府花园,更是别致精巧。它的东、南、西三个方向都被上山包围着,勾勒出数个足球场大的园林景观,在无数红学专家的考证和视野里,它一直隐隐再现着《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色彩。不过这样的府邸建制。在和珅居住的时候是超出级别规格的,但是有恃无恐的和砷,非但没有收敛,还模仿皇帝的宁寿宮在后花园修建了一座庆颐堂。最后终于忘乎所以,给自己揽了一条无法辩驳的罪状。

和珅被赐自尽之后,花园建筑都遗留了下来。在成为王府花园之后,面积又有扩大,还增设了不少假山曲径、水榭楼台。其间点缀着合抱的老树。那些王府的少爷小姐和丫环,在这样的秀景当中吟诗作对、嬉笑追逐,留下许多缠绵悱惻的故事。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清廷剧以此为蓝本,按照现代人心中的构想去设计王府生活的喜怒哀乐。

不过,那些毕竟是赋予了文学色彩的戏剧人生,而恭王府真正的生活场景,只有从这些精心布局的山水园林中才能感受得到了。偌大的花园里,到处是假山叠石,据说它们统统来自云南。在运送全靠人力的清代,能够把它们从千里之外拉到北京,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难怪民间也有传说,看谁家的石头多,就一定是有钱的人家。他们通常能够按照自己的构想,平地叠石造山,依山挖湖布水,营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山水园林。而且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娱乐文化的一切需求。

恭王府的后花园是经过精心打造的。建筑上东西各有偏重。东边以戏院为主,三券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的大戏楼,矗立在牡丹园内。而牡丹园又是最漂亮的地方,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就把外景地选到了这里。每年4月牡丹花开的时候,满园芳菲,映衬出戏楼的静谧。当年主人就是在这里招待宾客、摆宴看戏的。戏楼今天很少开放,游人到了这里,只能看到四挂梁壁绘满了紫色藤萝花和枝藤。遥想当年,府邸的主人坐在太师椅上,微眯着双眼轻打节拍,一定有着藤萝架下惯看台上春秋的感觉。

但是跟戏楼的戏剧人生不同,西边就水的院落景观,却上演着真实的生活。并不丰盈的水面,轻轻地环绕着湖心亭,中间的三间敞轩之内,一些游人闲坐着。残冰和水面上的鸭子在午睡,偶尔会有一两只伸伸懒腰,夸张地拍拍翅膀,短促地鸣叫一声。间或从冰面滑到水中,马上激荡起一圈一圈的波纹,击碎了岸边几株石笋倒映在水中的倩影,它们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再慢慢地恢复成最初的平静,让人在发怔的时候,恍惚触摸到那个遥远年代的一幕:或许在无数清幽的夏秋黄昏,府邸的主人就是这样独坐敞轩,一边看鸭子戏水,一边看浅鱼游荡,以梳理和排遣日间的政事纷争。

在没有互相倾轧和角力的宅院花园,一切都应该是放松的,所以后花园的园林布局,显现在每个细节上都是如此的精巧,又充满祈求平安祥瑞的味道。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就是后花园中著名的万蝠园,建筑的廊檐、窗花、门雕,一律为蝙蝠。就连水池的形状都像蝙蝠。有人专门做过统计,万蝠园里蝙蝠的数量加在一起,总共是9999只,后来人们才知道,在这个号称万蝠园的“蝠厅”里,竟然还真有着另外一个吉瑞的象征,而且,它被视为“万蝠”的最后一只。

这第一万个“福”,并不是真正的蝙蝠雕刻,而是一个石刻的“福”字。这个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根据恭王府导游的说法,它是在无声无息地蛰伏了数百年之后才重现天日的,而且发现这个“福”字的,就是周总理。大概还是2。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周总理到恭王府视察,无意中就在后花园的石头洞里发现这样一个镶嵌到山壁中的“福”字,这个发现,刚好凑出了完整的“万蝠园”。更让人意外的还在后面,专家后来考证这个“福”字是康熙御笔,而且是康熙融入了更多情感一挥而就的书法创造。康熙一生墨宝很少,但是疼爱他的孝庄皇后生病之后,心急如焚的康熙想了很多方法,更是焚香祭祖亲自祷告,最后,他酝酿了几天几夜的情绪之后,写下了这个“福”字。这个字以后被刻成了碑,后来的几个皇帝每当重要节日都会祭拜。再后来它就莫名其妙地失踪了,直到和珅被抄家,大家才发现,和珅巧妙地把福字放到了洞中,上面用太湖石铸就了几只龙头。如果拿走福字,则必须拆除龙头,自毀风水,这是皇帝忌讳的。皇上很是恼火,下令封了洞口,“福”字因而留存了下来,直到后来重见天日。据说因为这个福字的庇佑,和砷家族得以兴旺,和砷被下令自缢之后,作为皇帝的儿女亲家,他的子孙后代得以存活。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有上千人。

这让那些怀着好奇而来的人,充满了憧憬。镶嵌到山壁上的“福”字,开始被不断闻讯前来的人抚摸,日久摸得光洁透亮。为了保护字不受损害,管理者特意在上面罩了一层玻璃,来来往往的游人,依然会隔着冰冷的阻隔,将双掌长久地贴到上面,抚摩或者凝视,仿佛那里就浸润着无边的福泽,给自己的财运带来美丽的邂逅。

在人们近乎迷信的虔诚里,一定忽略了这个深宅大院的若千历史。和遗留在历史深处的足音。当大家兴高采烈地观赏奇景怪石的时候,它们却正被人为地模糊着,在越来越世俗的今天,不断发出轻微的叹息。P47-51

序言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王杰先生将《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书稿寄给我,要我为他的书作序。之前我们从未谋面,也无书信往来,更无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接到书稿后,我有些惶然,便勉为其难,写一些文字,作个交待吧!

作者在电话中说,这本书是献给2008年北京奧运会的一份小礼物。很巧,我最近也推出《中国古都北京》,分中英文版本,平装和精装的都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同样,我也是献给2008年北京奧运会的一份小礼物。因为都是记述并介绍北京历史与文化的书,我自然对它的出版饶有兴趣。

我一直生活在北京,对这个城市是有感情的。明清皇帝治居之所的北京城,是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的,城池宮殿、坛庙苑林、衙署寺观、市井民舍,都在中轴线两侧依次对称展开,格局严谨,主次分明。它的城垣,有宮城、皇城、内城、外城,叠次分为四个方阵,呈封闭式,层层相套,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北京城的园囿,宮城的御花园、皇城的太液池、内城的坛庙苑林、近郊的三山五园,也都布局有序,呼应相连。这一整套的都城规划设计,都是传统思想和精湛艺术的完美结合。

作为古老的城市,北京从金代正式成为皇都,至清末宣统皇帝退位,历时近800年,城内古建巍峨,珍宝荟萃,不仅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而且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化艺术之精英,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这里有雄伟的殿堂,秀丽的园林,配置以亭轩台榭,陈设以奇宝异珍,点缀以山石花树,绕流以玉泉金水,这一切让北京城成为一座宛若仙境的宮殿花园城市,向外界释放出源源不断的魅力。

如果从方方面面去详细解读浩瀚的皇城北京,恐怕是有难度的。《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这本书,映现作者对中国古都北京文化的一个侧面,着重建筑与文化的介绍,这是一个很清新的角度,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审视。相信读者阅读王杰先生《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之后,能获得一些直观的感受,能得到一些真实的启发。

因为我们有学习北京历史文化的共同点,所以写出以上的话,权作序言吧。

阎崇年

2008年5月1日

后记

从冬天到夏天,半年的时光一晃而过。

这个阶段,刚好是我深入了解和熟悉北京的过程。

记得刚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急切地想接近这里,所以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每天阅读大量的报纸和杂志,甚至连快餐店、面包房里的广告资料也不放过。不过那些承载了时尚气息的文字和照片,勾勒出的是浩瀚北京极其现代的一面。而关于皇城的古老气息,似乎在伸手无法触及的地方,隐隐地呈现着诱惑。

我很庆幸后来有了一个近距离感受北京的机会。接近2007年年底的时候,机械工业出版社打算利用他们庞大的发行优势,制作这本通过游历古建筑来解读城市的旅游书。并且想赶在2008北京奧运会之前出版。等到商定好行文方向和拍摄细节开始着手采访,已经进入12月下旬,此时的北京已经很冷了。我试着先去参观了颐和园和圆明园,遇到有意思的场景,或者激发自己感觉的东西,马上记录和描述下来。我在园区不停地走,边走边看,山石台基、庙堂亭廊,每个角落都不放过。到了最后感觉小腿肚都火辣辣的,手冻得几乎握不住笔和相机。不过当我在明媚的冬日暖阳下,看到牵着手在冰上快乐游走的市民,觉得充满了情趣。我像一个生活场景的见证者,在别人的快乐里默默收藏着对这个古老城市的认知,觉得这就是古老建筑遗留的魅力,记载着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细节。

这之后的日子,我手持北京地图,一遍又一遍地探寻隐藏在城市之中的建筑遗存,认真而细致地品味它古老的气息,觉得自己渐渐融入了这里。

当然奔波是少不了的。

因为交稿时间有限,而我又给自己规定,只能利用周末的空当去游历,所以这样以来,我每天要看的地方至少三四家。哪怕是走马观花,走完我跟责任编辑列定的3。余处古建筑和故居遗存,差不多也要两个月左右。不过后来我发现,北京的许多古建筑,大都集中在南北中轴线的附近,只要圈定一个地方,向东西南北走不多远,就是另外一个要去的建筑。我彼时才深刻地体会到,这种能有效节约行走时间的建筑布局,在地域辽阔,交通拥堵的北京是多么重要!对于仅靠双脚穿梭其中的我来说。更是享受到了不少便利。但即便如此,一天走下来,也会疲惫不堪。很多次回到公寓,躺在床上就不想动弹。

然而这种忙碌而疲惫的感觉。带给我的却是难得的充实。这期间,我的身心都接近一种笃定的状态,体重也迅速增加。

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当我独自一人穿梭在古老的建筑之间,总是会让自己无限地沉寂下来,然后神思悠远,心接天宇,更近地品味到来自遥远年代的气息,那些历史上纷纷扰扰的场景,先是从脑海里幻化出清晰的映像,然后缓缓地漫过心尖,让我觉得自己渐渐触摸到了古老皇城的脉搏,那些不同年代不同特质的建筑,就在越来越清晰地认知里。展现出新鲜的诱惑。

这个时候,建筑物的布局和风格都是迷人的,质朴里透露出庄重,参差中和谐一统,连线条和楼廊的结构都各具神韵。绿树的柔和与光艳映衬着它们,浅浅地流露出华贵和雍容,让人想不由自主地亲近。

还有那些纵橫交织的胡同,不仅张扬着地道的京都风味,而且充盈着历史沧桑。冷不丁地,就是名人故居和官宦大宅,它们完全被树荫遮挡着,安静地收藏着外人无法意料的奇迹,仿佛那些隔了数百年的历史场景。还留守在原地,并没有走远一样。

有时候我会在阳光明媚的窗前发一会呆,想想北京拥有这样的建筑和文化遗迹,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种艳羡当中通常也会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因为我在寻访中发现,有些珍贵的遗存,正在人们过度追求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倾轧和挥霍着,渐渐变得面目全非。  及至后来,当我静下心来开始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感觉和发现的时候,这种忧伤的情绪依旧萦绕在我的心间,让我倍感惶惑。我觉得自己是在用真挚的感情去体验古老皇城的精神气度,记录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之上附着的岁月风尘,所以我期待读者能从鲜明的个人体验中获知新颖准确的信息,但我真的不知道是否可以做到。

不过寻访和写作过程中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体察到了心怀热爱的人对传播古建筑文化所做的努力。之前的同事李颖帮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本书的责任编辑罗筱和另外一个出版社的朋友吴娅民也找来许多建筑图书让我参考,还有著名画家辛克靖老师为这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在图书的设计制作阶段,我的同事李晟也热心地提供了许多专业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当然还有更让我惊喜和意外的,是在“百家讲坛”上声名远播的阎崇年先生的垂青。阎崇年先生是我敬重的长者,他在北京古都建筑文化研究方面也是权威。当我冒昧地拨通他的电话,希望他能帮我写一些文字时,没料到活动如此繁忙的他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了我的心愿。

这让我愈发觉得,生命中有些际遇,总是不经意间到来的,它充盈着淡淡的喜悦,又让人常常心怀感念。

王杰

书评(媒体评论)

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这本书,映现作者对中国古都北京文化的一个侧面,着重建筑与文化的介绍,这是一个很清新的角度,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审视。

——阎崇年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北京的古建筑在我心底保留着许多美好记忆。比如书中所写的辅仁大学,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曾经坐在那里的某一个教室里安静地听讲,而若干年后,我也走进了那个教室,给台下的学生讲课。时空交错,总是不经意间激荡幸福的巧合,让人眩晕。在我讲课的时候,教学楼后面遍地密密匝匝的野花,就那么肆意开放,充满了诱人的风情。生长在窗户边上的垂柳,随风轻拂,秀姿依依,仿佛随时就能越过雕花窗棂,轻轻地掠过肩头。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皇城古韵(透过建筑看北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45797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