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武则天传/人民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历史名人,她一生行事甚多,角色复杂。

本书以严谨的态度,细致的考辨,流畅的文笔,叙述出武则天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尤其对于她的性格特征、家庭关系及统治风格做了细致的分析,廓清了以往研究中的许多错误观点。

内容推荐

《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丛书》:人民出版社约请国内有关专家对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皇帝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兼顾可读性,是目前较好的帝王传记丛书。

本书对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成长过程与心理发展,婚姻关系与家庭角色,行为模式与掌权经过,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以至内政——包括政策措施、财政经济、人口流动、社会变迁、文化教育以及宗教关系等,多欠深入而全面、系统而中观的论述。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武氏家世

 一 文水武氏的家世

 二 武士菠传奇性的发迹和发展

 三 武、杨家族与婚姻

第二章 武氏的人格与初人宫

 一 武氏的生卒与名讳

 二 武氏的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

 三 人宫后的人格成长与成熟

 四 贞观皇帝的情感世界及其与武才人的关系

第三章 二度人宫及初期发展

 一 二度人宫的原因与背景

 二 “秽乱春宫”如何说

 三 二度入宫的真相

第四章 皇后之路

 一 狐媚偏能惑主蛾眉不肯让人

 二 后贞观时代——永徽政局的危机

 三 永徽政局的阴暗面和皇后废立的贿赂关说

 四 皇后的废立

第五章 从皇后到二圣:武后个人权威的发展

 一 初驯师子骢:清除内宫隐忧

 二 再驯师子骢:外朝初整肃

 三 从皇后到二圣:三驯师子骢的结果

 四 从二圣到天后

第六章 武后的家庭角色和母仪

 一 武后与本家亲戚

 二 武后在夫家的母权伸张与母仪

 三 家庭虐待:武后与她的非亲生子女

 四 武后支配欲下的亲子关系

第七章 天皇晚年局面与太后临朝

 一 天皇晚年局面与天后的权力焦虑

 二 天皇之死与授权之变

 三 太后专权与废帝杀子

第八章 政权斗争:临朝与肃反

 一 扬州兵变与裴炎之狱

 二 告密风起与反对运动的镇压

 三 宗室联反与燕啄皇孙

第九章 大周革命

 一 天意与符瑞:革命的意识形态与行动

 二 佛教、群众运动与革命措施

 三 旧王室的处置

 四 反对力量的沉潜

第十章 女皇的治术:神道设教

 一 天人感应致太平

 二 佛教政治:弥勒降生和轮王政治

 三 神道教化的设施

第十一章 女皇的统治风格

 一 威权独任

 二 挥舞革命刑柄及其后果

 三 眯目圣神皇:赏柄的运用

第十二章 大周的政治、经济与财政

 一 大周政治、人才与政风

 二 大周的户口与经济

 三 大周的财政

第十三章 大周的国防外交

 一 女皇统治前的国家形势

 二 大周西边、西北边的外交、战略与军事行动

 三 大周北边的国防与外交

 四 大周国防外交的检讨

第十四章 大周的社会与文化

 一 重役下的吏治腐败、人口流动及社会安全

 二 社会冲击的其他因素和后续发展

 三 女皇与礼俗、教育及其他社会文化

 四 女皇与宗教

第十五章 情夫、亲子与侄子:女皇晚年的感情与危机

 一 女皇的第一个情夫

 二 张氏兄弟与控鹤奉宸

 三 亲情的纠缠:一家两系的继承问题与情夫的介入

 四 情夫与家属危机以及政治危机

第十六章 神龙政变与大周覆亡

 一 危机爆发:情夫惹祸与女皇引火

 二 谁反女皇

 三 神龙摆尾:女皇的末路

附: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头发生长的疏密和速度因人而异,长至可以梳髻或者着假髻,大约需要一两年时间。早先在北魏时,妇女受西域的影响,衣髻流行危侧;及至北齐末,从宫内开始,妇人皆剪剃以着假髻,而危斜之状如飞鸟,此发式于是广被至全国。隋朝名文人薛道衡——薛婕妤之父——曾经有一首诗《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描述京城佳丽去看戏时的衣着,说“高高城里髻,峨峨楼上妆;罗裙飞孔雀,绮带垂鸳鸯”,可见一时风尚。降至唐初,其风犹未改变,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幂篱——用以防风防尘的帽子,但是也与流行高髻有关;至于皇后乘车随皇帝谒陵时,则更规定必须“改服假髻”。既有着假髻之风,故也未必需要等头发成长至能梳髻,武氏才会被召入宫。因此,假如身为女尼的武氏,于永徽元年五月忌日以后,奉皇后密令长发,则至永徽二年的下半年,头发应已长到可以梳髻或者着假髻了。

一个女尼不论在大内或者尼寺里暗中长发,除非隔绝保护严密,否则终究是不便或是易暴露之事。武氏在哪里长发,史未明言,或许太宗别庙崇圣宫是一个好去处。此宫供奉太宗文皇帝,可能也随例安置了一些先帝内人。女尼武氏是先帝嫔妾,由尼寺迁入此宫不易引入注意;等到发长之后离开,也不必给仍留于此处的人说明去处。根据《通鉴》的记载,今上在永徽五年三月加赠武士■等十三人官,并谓此次加赠是因为武昭仪得宠之故。但是这事却被《攀龙台碑》说成是在永徽元年举行,实有冒伪之嫌,目的是为了说明女皇早在此年已经是今上的昭仪。不过,依据上面的分析,武氏顶多在此年的太宗文皇帝忌日与新皇帝相见,然后奉王皇后密令暗中长发而已,并未再入宫成为今上的昭仪。因此,若非女皇年老健忘,则是另有蹊跷,故意说错给撰碑人知,误导他将再入宫的时间记于此年。笔者认为女皇这时仍精力过人,因此以后一种可能比较大。

现在不妨来作一次综合与重建吧。

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先帝葬礼前后,武才人随例入寺为尼,此感业寺可能即在禁中。这年萧良娣生了后来被封为宣城公主的幺女,正深获嗣皇帝今上之宠爱。永徽元年正月六日,太子妃王氏立为皇后,翌月萧良娣之子李素节被封为雍王,萧良娣大约也在此前后升为淑妃。雍州是京城所在之地,依照大唐惯例,雍王常是封给太子以外皇后其他的皇子当的,较少封给妃嫔所生的儿子。如今王皇后无子,雍王封给了素节,而他的母亲近又生女,升为位次于皇后的淑妃,与其他皇子之母身份地位不能比,因此王皇后感到极大的威胁,益发引起她的妒忌之心。及至这年的先帝忌月,新皇帝遣使献于昭陵,而自己没有亲赴陵寝行礼,但是却也依例在忌日就近至感业寺行香,并且会见了为尼的武氏,互诉衷曲而且相对感泣。这时王皇后正强烈妒忌威胁她地位的萧淑妃,因此得悉此情此事之后,遂不顾后果地想加以利用,密令女尼暗中重新长发。这转机对女尼武氏极为重要,立即予以掌握,并暗中长发,因此后来遂被她说成是再入宫为昭仪之年。大约到了第二年——永徽二年下半年,新皇帝心丧期满之后,武氏的头发也已长得可以梳髻或者着假髻,王皇后乃建议夫皇召她入宫,以疏离夫皇对萧淑妃的宠爱。三年之丧为期二十七个月,是则新皇帝的心丧最晚应在永徽二年七月左右期满,如果上面所推成立,则武氏应是在此年七月以后再度入宫的,并且十月以后就怀了她的长子李弘。

武氏二度入宫之时,由于已长头发,因此不会以比丘尼的姿态入宫,而应在王皇后夫妇的掩饰下,另以其他身份入宫。有些记载说她复入宫后即为昭仪,当是概略之说,颇不可信。因为一个具有先帝妃嫔身份的女人,一入宫即成为今上的昭仪——位次于妃的九嫔之首,实在过于耸人听闻,不仅是皇后所不敢为,恐怕连今上也不敢为,否则就不会“潜令长发”了。因此,《新唐书·武后传》和《通鉴》说纳她入“后宫”之言,比较可信。宫中分为内职(即内官)和宫人(即宫官)两类,前者是皇帝的妃嫔,后者是宫中的工作服务人员,这里所谓的“后宫”,应指前者而言。“后宫”除了皇帝的妃嫔之外,恐怕尚有一些没有官品或者官品很低,不列于八级一百二十一员妃嫔之内的女人。今上前三子皆为“后宫”所生,她们似乎不是妃嫔,没有名分,地位卑微,故史书不写她们的职衔,仅谓“后宫”而已,可以为例。也就是说,武氏复入宫之初,为掩入耳目,故仅纳入后宫,并未正式成为今上的一百二十一员妃嫔之一,更不是立即成为昭仪,《唐会要》说武氏“既入宫,宠待腧于良娣,立为昭仪”只是概略的陈述。然则武氏何时被立为昭仪?

关于此事,《新唐书·武后纪》仅说“久之,立为昭仪”,而同书《武后传》则说“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礼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至于《通鉴》,则在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追记武氏入宫后,“未几大幸,拜为昭仪”。是则武氏入宫之初,的确有一段时间是没有妃嫔身份的后宫;但以武氏的聪明权变,深知自己的处境,因此下辞降礼以事王皇后,显然成为皇后派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她获得了皇后的信任和欢心,并且让皇后一再给她美言于今上,所以未几即获大幸,直接升为正二品的九嫔之首——昭仪,地位直逼淑妃。武氏既在永徽二年七月以后再度入宫,并在十月以后即怀了身孕,而在三年七月以后产子,是则这一段所谓“未几”或者“久之”的时间其实并不久,约在怀孕之时她应已获“大幸”,并且在怀孕生子之间,应即已升为昭仪。P82-85

序言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历史名人,以我拙笔,实难论述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然而我却有两次机会撰写她。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一代女皇”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热潮,斯时也,文友雅集,街谈巷议,几莫不以则天为话题,而对她讹传神化者亦众。与朋友谈辩之余,慨叹迄今无人专文讨论她的精神心理,致使她的某些面目行为终未让人得以充分理解,于是继我在博士论文探讨武则天的政治问题之后,草成《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的精神与心理分析》一书。该书撰写时,我怀疑则天是一个权威人格者,可能有妄想心理,甚至已出现了迫害、夸大、宗教、色情等妄想症状;不过经研究并与医生朋友讨论过后,我的结论趋于保守,认为尽管她可能有某些心理问题,但可资证实的史料严重不足,充其量仅能判断她是一个人格失调者,也就是人格具有异常的倾向。回首我下此论断,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我以为则天与我的缘分已到此为止,挥手与别,再也不写她了。

世事常有出人意外者,1998年春,陈鹏鸣博士突然捎来一简,代表人民出版社特约我撰写《武则天传》。由于多年没有接触则天,研究兴趣和教学范围亦已转移,且大陆唐史高手如林,不假外求,所以踌躇久之,未便遽允。该年秋冬,我赴北京大学历史系及中古史研究中心游访,鹏鸣博士专程来邀,并详告以理由,意恳拳拳,令我感到的确有用另一种角度研究则天,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之必要,于是甘从驱使。大鹏不鸣,鸣则动人,鹏鸣博士是一个成功的游说者!及至我在北京蒙荣新江教授师生协助收集资料,赴西安又蒙史念海、马驰两先生惠赠《全唐文补遗》等多种书籍之后,始知接受稿约无异“上了贼船”。盖大陆在此20年间,为武则天召开过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拍过电视剧,发表专书论文之多,出土文献之富,掀起热浪之大,实非台港岛隅昔日可比。文章彬彬焉,人才济济焉,要消化他们的大作高见已非短期可就,遑论如期撰写,是以不免自责无知而轻诺!

我将文献资料带回台湾,课余全力研读,然后动笔撰写,期间几乎足不出门,日夕对着电脑,孜孜然如老僧面壁,中遇两次大地震,屋墙撕裂,架阁倾毁,整理重修耽搁了一些时间。如是者两年,终于在她被推翻1297年后的当月,我的《武则天传》终于能与读者见面了。而心力也几乎为之耗尽。

这次写则天与20年前不同,这次的构想是写全传。我所读的彬彬文章,主题多有偏好,立场常显鲜明,或为精微的研究,或作高明的评论,要之对则天的成长过程与心理发展,婚姻关系与家庭角色,行为模式与掌权经过,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以至内政——包括政策措施、财政经济、人口流动、社会变迁、文化教育以及宗教关系等,多欠深入而全面、系统而中观的论述。当然,这牵涉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问学境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如何调和,的确是知之非艰、行之为艰之事,曲学如我,益感困难。另外,传记史学对传主的通盘思考特别重要,此指导思想若掌握不当,则对所写人事尤易失中。学者们对武则天是一个人,一个有多重角色的女人,一个开国皇帝也同时是亡国皇帝的认知,似乎犹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遂使众多鸿文产生了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之见。于今我撰写她的全传,对此都作过一番思考,努力以求周延。

文哲家常说追求真善美,但是善美属于道德和艺术层次,文哲家事实上已经不易臻至。对史学而言,善美属于后续思维与探求,而史家则以求真——研究事实真相、探求变化真理——为首务,及其至也,即臻善美的境界。因此,我在书中不逞文词之美,不取怪力乱神“可读性高”的传说,却因则天早期史料极少而不免多所考证,或见于正文,或附于脚注,如考证则天原名约,一度名明空,享寿81岁等等,编辑部亦认为有保持冗考赘注的必要,以示有征可信。或许令读者觉得质木无文,或者读来有点累,但余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尚请见谅!

传记史学求真之后犹须能传真,拙笔如我,且不得不写传记文学,故诚是一大考验。我的文笔和论述方式或许不能尽满人意,但已在传述真相的原则之下,尽量深入浅出,避免过分的经院派或小说家写法。不过,为了传真,本书引用诏令奏疏时,仍然全依或节录原文,以传真相;而引述时人谈话时,则为了使读者易懂,故在忠于原文的原则之下,有时作了一些点窜润饰。这是太史公的长技,邯郸学步,固亦有因。此书之所以不能全为白话文,盖亦不得已也。

无论如何深入浅出,本书事实上仍属学术性的论述,因此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易于完全掌握本书所论述的武则天种种问题。读者读后或许会有一个疑问,为何我不给则天作一个总评?这个问题事实上连唐人也做不到,而近今不少武则天研究者则更是立场明显,对她爱恨分明,不免有失史家的价值中立。前面我说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人,她一生行事甚多,角色复杂,你从某种角度看就会有某种角度的评价,甚至评价可以完全相反,例如从太平公主角度看,则天是一个宠她的慈母,从她嫡二哥废太子李贤的角度看,则天却是严母乃至苛母,而从她的庶兄姊角度看,则天更是不折不扣的虐母。同是母亲,慈爱、严苛与虐待集于一身,要如何评论?作为一个君主,类似的争议和评价将更复杂,有谁能简约地告诉读者,则天威权独任、纵横捭阖一生,她是因何被推翻的?为何覆亡于亲生子女以及亲自提拔的高干手上?这群人之反叛仅是因权利熏心、富贵自保吗?我看事有蹊跷,理不尽然,盖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背后常有复杂的因果关系网,不宜一言概之,化而约之。我既然已从各方面给则天作了论述,因此对这样一个争议性巨大而又不易总评的人,思考良久,认为实无必要为她作总评,勉而为之亦将吃力不讨好,并且剥夺了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春秋批判是经学家的思维,朝野月旦是名士的能事,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故技,我非经家,也非名士,更非说者,只是向往太史公“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学者而已。假如能考明则天的行事,重建其真相,从而解释出她成败兴坏之真理,则是任务已完成,固所愿也。总评,就让它如乾陵无字碑一样,成为空白篇吧!

雷家骥(跃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武则天传/人民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家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69845
开本 16开
页数 5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8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2
丛书名
印张 3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