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斯洛人本哲学/哲人咖啡厅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

本书是哲人咖啡厅第一辑。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哲学是人生观的学问,哲学是心灵的完善,哲学是生命的诗。书中介绍了动机与人格、人性的精髓、自私的本能、人类动机理论、需求的满足、完美人格的形成、人的潜能和价值、健康的心理模式、心理闭锁的根源、超越环境、智力的羁绊……

内容推荐

马斯洛,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在日益竞争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健全自我人格、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本书以新的视角,介绍他的理论精华,引导读者重读马斯洛,重读自己的人生。

本书是哲人咖啡厅第一辑。这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

目录

一、动机与人格

 1.人性的精髓

 2.自私的本能

 3.人类动机理论

①成长与匮乏

②基本需求与特殊需求

③行为的多种动机

④理性与冲动

 4.需求的满足

①条件与特征

②需求层次论

③低级高级的差异

④认知与审美

⑤生存欲望

 5.完美人格的形成

①以人为本

②满足与性格

③病态与完美

④自律与同律

⑤成为你自己

二、人的潜能和价值

 1.健康的心理模式

 2.心理闭锁的根源

 3.超越环境

 4.智力的羁绊

①约拿情结

②成长停滞

③恐惧感

④陈规化思考

 5.有序的生命需求

①自信

②自由选择

③乐观的解释风格

④做应该做的事

⑤生活原則与目标

 6.无穷的潜力

 7.发展的天赋

 8.高级之人

三、人性能达的境界

 1.生命如何本能

①本能论者的失误

②荒谬的人生表

 2.人性如何丰满

 3.成为一个人

①“自我认识”的陈旧

②接受他人

③最好的人

 4.超然人生之态

 5.人,那最终的样子

①研究对象

②创造力

③自我实现者与艺术家

④整合力

⑤社会的需要

⑥高级的世界

 6.人可达到的高度

四、自我实现的人

 1.自我实现的妨碍

①生存威胁

②虚假

③逃避

 2.健康的审美情趣

 3.好品格的形成

 4.倾听生命内部的呼唤

 5.自我的创造

 6.存在的价值

 7.自我实现者及其超越

①机制与途径

②人格特征

③生活哲学

④Z理论

⑤缺陷

 8.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

 9.高峰体验论

①一种神秘体验

②一种和谐的领悟

③一种存在的认知

④结果

五、优心态管理

 1.管理是一场心理实验

 2.最理想管理

 3.开明的必要

 4.目标与方式

 5.人本主义管理技巧

马斯洛主要著作年表

试读章节

马斯洛晚年的时候对人的需求层次的观点进行了一些重大的修正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成长性动机与匮乏性动机的区分上,特别是他提出了超越性动机论。

马斯洛指出,对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进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各级需要的不同性质,但显然还不足以说明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其他各级需要之间的根本差异。有鉴于此,他又提出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区分,并以成长性动机概念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需要的性质,从而使其动机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这一区分源于马斯洛对人类行为的分析。在《动物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依据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观点,首先区分出因应性与表现性两种行为。并指出这两种行为的区别:

(1)根据定义,因应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而表现则常常是没有动机的。

(2)因应更多是决定于环境和文化的可变因素,而表现则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他说:“表现性行为只不过表现、反映或者表达了机体的某种状态。其实,它往往就是那种状态的一部分,例如,低能者的愚笨,健康者的笑容和轻快的步态,和善深情者的仪表,美女的娇柔……”由此可以推知,表现和深层性格结构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3)因应多半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表现几乎总是与生俱来的、释放性的或不受抑制的。如果没有奖励,因应性行为就会趋于消失,而表现性行为则不一定需要奖励来维持。

(4)因应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被压抑、约束、阻止、受文化渗透的影响);表现则往往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

(5)因应的目的通常在于引起环境的变化且常常如意;表现则没有任何目的,即使引起环境变化也是无意的。

(6)因应特别表现为手段行为,其目的是满足需要或消除威胁;而表现往往就是目的本身。

(7)典型的因应性行为是有意识的(虽然它可能成为无意识的);表现则经常表现为无意识的,或至少不是充分有意识的。例如,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走路、站立或者大笑的风格。

(8)因应性需要作出努力,而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需费力。艺术表现可以看作一个特殊的处于两者之间的例子。因为在艺术中,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自然流畅,富于表现,但艺术的目的如果仅在于放松一下自己,那只要尝试一下就可以了。

表现性行为证实了人的行为并不都是由动机驱动的事实。基于此,马斯洛建议用“超越性动机”或“后动机”概念来描述自我实现者的动机。他指出:“最高级的动机就是达到非动机,即纯粹的表现性行为。换言之,自我实现的动机是成长性促动,而不是匮乏性促动。这是第二次天真,聪明的单纯,适意的状态。”

在《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一文中,马斯洛进而区分了另两种不同的动机:匮乏性动机指的是机体的基本需要或匮乏性需要,它“在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我们把它叫做匮乏需要或匮乏性需要,打个譬喻说,这些匮乏就好比为了健康的缘故必须填充起来的空洞,而且必定是由其他人从外部填充,而不是主体填充的空洞。”而成长是导致最终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则是指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斯洛已对其基本需要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它只限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从基本需要的范畴中分离出来并进入到成长性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范畴。

马斯洛进而指出,当人屈从于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或被成长所支配(或被超越、成长、自我激发)时,在人的心理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

(1)在对冲动的态度上,存在着抵制冲动与认可冲动的差异。过去所有的动机理论都把需要描述为使人烦恼、愤怒、不快而必须排除的东西,亦即将动机描绘成缩小需要、缓解紧张、降低驱力和减少焦虑。马斯洛认为这只适用于匮乏性需要。而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说,冲动则是令人满意、愉快、受欢迎的。并且,假使它们构成了紧张,这些紧张也是令人愉快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谈论紧张缓解是完全错误的。

(2)满足的不同效应。匮乏性需要以阶层等级的方式彼此联系起来,以致一种需要的满足以及它从活动中心移开的后果,是导致更高层的需要的浮现,需求和欲望虽然在继续展开,却是在更高一层的水准上展开,其自身则要求缓解紧张和恢复平衡。而对成长性动机来说,满足滋生出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动机;满足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成长的欲望。成长本身就是奖赏和激励的过程。

(3)满足在治疗和人格上的不同作用。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是消极的避免疾病;成长性需要的满足则导致积极的健康。

(4)不同种类的愉快。匮乏性需要带来的是贫乏、低层的至多算做宽慰的愉快;而成长性动机带来的则是丰富的、高层的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持久性和不变性的愉快。

(5)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倾向于成为间断的和有顶点的。其最通常的图式是从一种能引起有目标的行为的怂恿、激发状态开始,渐渐地、平稳地上升到欲望和激动,最后在成功和完成的时候达到顶峰。欲望、激动、愉快的曲线从这个顶峰急剧下降到紧张释放和缺乏动机的平衡期。成长性动机的特点则是没有极点和无法完成,它是无止境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或满足。

(6)匮乏性需要是物种的需要,为人类所有成员所共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其他的物种也有这种需要。它通常应该在真正的个性充分发展之前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成长性需要则是特异的。因为每个人是不同的。一旦匮乏性需要获得满足,每一棵树和每一个人就以他自己的独特形式开始发展,为了他自己的目的使用这些必需品。

(7)匮乏性需要只能由他人来满足,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与此相应,受匮乏性动机激发的人必定是畏惧环境的。自我实现的人则自信和自制多了,他们相对地独立于环境,更多地受自己的内部因素——内在本性、潜能、天资、创造冲动的支配。

(8)有私利和无私利的人际关系的差别。受匮乏性动机激发的人,更多依赖他人。他们是出于私利而更需要、更依恋、更期待他人的,因而他与他人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私利的人际关系。而受无要求、无需要的成长性动机激发的人,则是从完全无私利考虑的,无所求的角度去客观的、完整的认知另一个人的,因而他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私利的人际关系。

(9)受匮乏性动机激励的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意识,是自我中心的;而受成长性动机激发的人则集中注意于世界,能以问题为中心,因而能超越自我,成为最充实、最整合、最纯洁的人。

(10)对由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受挫所导致的匮乏性疾病的治疗,其基本要求是提供所缺乏的东西。由于这些供应品来自别人,所以一般的说,治疗必然是人际的。受成长性动机支配的人,其冲突和问题,经常是他自己通过向内求助于沉思方法,即自我检查的方法解决的,而不是从某个他人那里寻求帮助。

(11)建立在匮乏性动机基础上的学习是一种手段学习,也就是反覆学习从外部世界满足匮乏性动机的方法;建立在成长性动机基础上的学习则是知觉学习、增进顿悟和理解、认识自身和人格的稳定成长,也就是增强协同、整合和内部一致性的学习或性格变化的学习。

(12)与受匮乏性动机支配的人的知觉相比,受成长性动机支配的人的知觉往往是超然的、道家的、被动的、不干预的知觉,它更能知觉对象的内在本性,超越事物的二兀对立。

(13)在匮乏性需要中,爱表现为匮乏爱。这是一种自私的爱。而在成长性需要中,爱则表现为非需要的、非自私的爱。

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区分的提出,有力地驳斥了心理学界普遍流行的人的行为皆受匮乏性动机驱使的观点,同时突出了自我实现需要的“后动机”或对其他需要的“超越”性质,为马斯洛超越性动机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准备。P18-24

序言

马斯洛(1918~1970),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当代西方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这是相对于在他之前的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而言的。马斯洛的学说与他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些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自我实现问题的研究。可以说,马斯洛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他自己自我实现的产物。《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马斯洛一生都坚持一种人道主义哲学,他的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他的学说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防止犯罪和吸毒行为、以及企业的管理等领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马斯洛的学说还具有超前性。德·斯蒂芬森说:“我们发现,在马斯洛的整个思想中,有许多研究、认识及思想在当时都是超前的。几十年过去了,马斯洛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

马斯洛学说在我国也有广泛影响,1987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马斯洛热”,人们开始熟悉他的创造性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论等学说。

在日益竞争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健全自我人格、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本书以新的视角,介绍他的理论精华,引导读者重读马斯洛,重读自己的人生。

九州出版社

二○○三年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斯洛人本哲学/哲人咖啡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斯洛
译者 成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49527
开本 32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3-08-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712.5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