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恨倾城小团圆(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一部张爱玲全传。

全新解读张爱玲身世,爱情与晚年景况。

作者以近距离的视角、亲切而活泼的文字,探幽发微,旁征博引,揭示了张爱玲在创作、情感、婚姻、思想、情趣、人生奋斗等方方面面的真相,着重探讨和分析了张爱玲独特个性的形成原因、“胡张恋”的内在冲突、第二次婚姻的内幕、晚年遁入精神孤岛等等张学“热门”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部分内容最初于2008年11月开始在“天涯论坛”陆续发表,广受读者追捧。张爱玲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湾出版后,本书作者又根据《小团圆》中的有关素材对原稿作了修改,全面介绍了现代文坛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生命史中的各种隐秘。

作者以近距离的视角、亲切而活泼的文字,探幽发微,旁征博引,揭示了张爱玲在创作、情感、婚姻、思想、情趣、人生奋斗等方方面面的真相,着重探讨和分析了张爱玲独特个性的形成原因、“胡张恋”的内在冲突、第二次婚姻的内幕、晚年遁入精神孤岛等等张学“热门”问题。

本书素材全部来自当事人回忆的第一手资料,线索清楚,持论公允,其中关于“胡始终与张暗斗”、“第二次婚姻获得幸福”、“晚年步入理想境界”等看法,都相当独到。

作者清秋子是近年蜚声文坛的著名网络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深受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广大读者欢迎,在网络上有极大的知名度。本书延续了他一贯的文风,既有学者的睿智明晰,也有文学的绚丽华彩,堪称描述民国文化人物的精品之作。

目录

引子

1.活在李鸿章的影子中

2.童年气息如春日迟迟

3.童话似的家轰然崩塌

4.后母是阴云驱之不去

5.青青校树下的灰姑娘

6..终生难忘的一次屈辱

7.香港的浓绿与火红

8.围城前后的食与色

9.她用英文小试锋芒

10.佳作如雪片洒遍上海

11.朋友亦有形形色色

12.热恋恰似飞蛾扑火

13.动荡岁月的倾城之恋

14.尘埃里的花凋落了

15.为这个男人值吗?

16.回首看他形同陌路

17.铅华洗尽再出江湖

18.有惊无险的罗湖桥头

19.香港梦幻终成泡影

20.和胡适一道凝望赫贞江

21.相遇在在麦克道威尔

22.二次婚姻觅得知音

23.匆匆踏上陌生的“故土”

24.黯然独望港九灯

25.守护他走完最后一程

26.“孤岛”中的恬然老妇

27.幼年情结伴随夕阳岁月

28.太平洋上的辉煌落幕

试读章节

热议张爱玲,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关于她的话,说得多了,都不觉得她是多么久远的人。很多年轻男女,甚至觉得离她很近,能够与她共悲欢。

可是,一查张爱玲的出生年月,我们才竦然一惊:她的出生,是在将近90年前!

无怪乎台湾学者王德威要称她“祖师奶奶”。

百年之前的种种,才是她的前世;近百年的动荡与安稳,则是她的今生。她所见证的人世沧桑,真是足够多了,是地地道道的“奶奶级”人物。对此,我们只有慨叹。

麦子落地,遂成青苗。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月圆后不久,想必夜间仍有清辉铺洒。

早年的人们,习惯以农历生日为准,张爱玲也是。这个日子公历是哪一天,以前大家都忽略了,后来是美籍华裔学者司马新,在写张爱玲传时,仔细推算出来的。

张爱玲是个多思之人,生日的皓月秋空,也许让她每年都有所思,以至于她小说中写月亮的句子,经常很奇崛:“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这难道是宿命的写照?

她的确就是从一片“陈旧而迷糊”中诞生的。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这是一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在靠近苏州河的地方,风格是那时流行的西洋式样。

这房子大有来历,牵涉到张爱玲的“前世”。它是晚清名人李鸿章送给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张爱玲祖母的陪嫁物之一。

这种老房子四面为房间,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天井,朝内一面有连廊可通行,因而名之“走马楼”。

老房子的外墙上,有一些西洋式的花纹装饰,这在当时算是很时髦的了。小楼共有两层,后来顶层有人加盖了阁楼,所以如今看起来好像是三层。

当年这房子,想来是气派得很,从二楼上直直向前伸出一个阔大的阳台,四周还有很大的花园,草木葱茏。而现今,房子杂乱了,花园当然也不存。这种“西风东渐”时期的老房子,在今日的上海、武汉、广州、海口等地,仍残留了不少,可以视为用砖石写就的城市演进史。

张家公馆,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很有象征意义:从外面看起来,房间的阳光应该很充足,其实里面却是古墓般的幽暗。

新旧杂糅,中西交错——这便是张爱玲日后成长的宿命。

早几年,有“张迷”经过辛苦奔波,确定了老房子当年准确的地址:淮安路313号,也就是今天的康定东路87弄。

这房子现在可能已被拆掉,再也没有了它的物质存在。——大变革的时代,只几十年间,就会有很多东西化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尘土。

在那时,能拥有一批这种房子的,是豪门大族。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李鸿章,就更是声威显赫。

因此,当今讲张爱玲故事的人,有的就特别津津乐道于她的家世,动辄冠以“簪缨世族”、“官宦世家”、“豪门之后”的名号,看上去金光闪闪——似乎张爱玲的天才,一定与此有关。

我个人猜想,以这类口吻进行叙述的人,无论他做到了多高的教授,恐怕都未脱庸俗思维,有的年幼时说不定还很清苦,对张爱玲进行这样的恭维,也许有少年时的情结在内。

——其实,天才与血统无关。

尤其与富贵无必然联系!

古人说,穷诗人写富人,诗句里定是穿金戴银;而真正的高贵出身者写富人,只须两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那种富家大户夜戏散场时的豪华,便被写到了入骨。

毕竟还有学者是清醒的。内地较早写张爱玲传记的学者余斌,就张磋玲对自己身世的态度做过考证,结论是:她并不愿沾祖上的光,有人问起她来,她也是含糊其辞。

当然相反的证言也有,与张爱玲相识的女作家潘柳黛,就曾说过:张爱玲在日常的场合,对自己的贵族血液“引以为荣”,一再加以提及,唯恐人不知。

但这只是潘柳黛的一家之言,并无佐证。倒是可在《流言》中的几篇自传文章里看到,张爱玲对她“簪缨世族”的家世深为隐讳,从不提及。

我也注意到:只有一次,在小说集《传奇》出版之前,她曾一闪念地想到:可否用自己的“贵族家庭”来作宣传的噱头?但最终,并未实施。

看来,她并不在乎这所谓的辉煌。

台湾学者周芬伶说得更直截了当,她说:有些人为张爱玲写传,“着重其‘贵族’身世,然而我看张爱玲一生从未有钱过”。

因此,渲染张爱玲“贵族身世”的荣耀,基本没有意义;况且她又不是活在李鸿章的时代!

相反,在辛亥剧变以后,晚清时代的荣耀,怕也不是什么金字招牌,更多的是给人带来负罪感与没落感。毕竟时代在进步,在民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爱玲,从“簪缨世族”承袭而来的,料想也是负面的东西为多。

张爱玲的祖上,固然是世宦之家,但是随着大清国的穷途末路,家族的景况明显地呈一个下滑线。等到张爱玲这一辈,这个前朝名门之后的家庭,就更像一座阴暗死寂的老房子,只能窒息掉所有活泼泼的生机。

我注意到,张爱玲只有在完全挣脱了家庭的阴影之后,才获得了她最鲜活的生命,蓬蓬勃勃地绽放开来!

她渴望挣脱这个冷漠的家,只想自食其力。

张爱玲的内向孤僻,她被人所指的“自私”,她的远离精英主流,无不与家庭的阴影有关。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喜爱名人,就看名人的一切都是好。

我们先来看看张家的这根老藤,有些枝蔓,倒也很有些意思。

张家的祖籍,是直隶丰润县。

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1797-1854),字雨樵,是“丰润张氏”几辈子里第一个做官的人,咸丰年间曾任安徽按察使。就其本人的操行来说,是个极为清廉、耿直的好官,只不幸生逢乱世,结局很是凄凉。

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这位张印塘大人与李鸿章的结交。张印塘和李鸿章曾在合肥、巢县一带并肩作战,两人意气相投,遂结为至交。

张印塘后来与太平天国的西征军交战,因战败被革职,留营戴罪效劳。此后目睹局面日益崩坏、同僚好友败亡,心中越发郁闷。于次年,在徽州病死了。

那时候,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年方7岁,是个刚够学龄的小孩子。

在辗转流离中,张佩纶发奋苦读,23岁那年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他做了官后,敢于直谏,因而名声大起。后又担任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了中央监察部门的副职长官。

那时李鸿章已是威名赫赫的北洋大臣了,念及旧日袍泽之谊,对张佩纶也很器重。

青年时代的张佩纶,是个旧时官场上典型的“清流”人物,耿直自负。不仅在正史上有名,而且还被写进了通俗小说,成为文学人物。

清末有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专写官场黑幕,其中之一的《孽海花》就绘声绘色地写了他的“事迹”。书中有个人物叫“庄仑樵”,就是影射张佩纶的。P1-4

序言

2009年2月23日,“张爱玲最后、最神秘的遗作”——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在台湾隆重出版。

这是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珍贵作品。

真实、细腻、热烈。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作家,叫做“九莉”。主人公经历的人与事,与张爱玲的生活大致都能对应,虽然有些细节有所省略与更易,但也有些细节在此之前绝不为人所知!

它就是一篇怀旧回忆录,完全可视为信史。

遗作面世之后,华人世界里立刻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我们生活中时隐时现的魅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除去了。

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奇。

她虽然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诸神”里的一个,但——

她,不可以归类。

她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在19岁的少女时代写下的这句话,预言一般描摹了她不完美的未来。

“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她的儿时之作《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又好似预知了遥远的临终一刻。

其实,张爱玲的一生,并不是只有一个温度、一种色彩,而是一个有弧度的虹——从炽热到淡定,从热衷到宁静,从火红到纯白。这中间的变化,令人眩目,令人唏嘘!

《小团圆》的时间跨度,恰是从她22岁到30岁时,这一篇故事,写尽了其间的飞扬与失落。

她早年,未能按捺得住张扬之态,做了一些糊涂事,是因她还是个二十多岁女孩的缘故。

这一点完全可获谅解,而且她本人也有过悔恨。

她晚年的淡泊,其实就是追悔的结果,虽然“悔恨”这两字,从来没出过她的口。

待到后来“张爱玲”三字在故国再度走红时,她已经没有任何欣悦感了,只是淡淡地、继续与整个俗世对峙。

到后来,她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湖,守在自己的角落,宁静平缓,波澜不惊。

异国的寂寞中,她是一位彻悟了的老妇,精神矍铄,不屈不挠。

她是真正领会到了“魏晋风骨”精髓的人,不能设想她会活得更“常人”一些——那样的话,她,还会是张爱玲吗?

她,不过就是一个需要自己挣扎出来的弱小女子,奋斗过,成功过,又为自己过早的张扬,而付出了几十年被边缘化的代价。

她在短暂的繁华之后,于坠落之中看透了滚滚红尘,而后,又恬淡地升到这个世界上很高的地方,几乎很难有人再打搅到她。

所以我说,她的一生中,有前后两个高峰。

她很幸福,因为在最后的时刻,她是在一个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峰上,极其安静地与世界告别的。

——所有的人,无论对她有何种评价,也惟有遥望而已。

书评(媒体评论)

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李碧华

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贾平凹

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傅雷

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夏志清

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白先勇

爱玲女士曾说,抄她文字文笔的人不少,以致她猛然一瞧,仿佛是做梦时写的。——亦舒

说我的小说跟张爱玲有点像,不,我觉得不像,现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写得好的就说是学张爱玲,对张爱玲评价这么高是否恰当,应该研究一下。——王安忆

人人仿佛张爱玲。——王德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恨倾城小团圆(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秋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6831
开本 16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5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