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凌廷堪/大家精要
内容
编辑推荐

凌廷堪,清代乾隆至嘉庆时期的礼学大家。他研究礼学,提出“舍礼无以言学”、“圣人之道一礼而已矣”、凡“理”皆虚,唯“礼”最实的复归古礼、践礼救世的思想,在清代中后期的学术界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一代礼宗”。他撰写的《礼经释例》一书,是中国三千年礼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名著,被梁启超赞誉为“登峰造极”之作。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带你走进礼学大家凌廷堪的世界。

内容推荐

凌廷堪(1757~1809),安徽歙县人,清代乾隆至嘉庆时期的礼学大家。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但是他立志求学,搏取功名。然而他在考中进士后,却又毅然放弃了做官的机会,甘于寂寞,选择了一条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生道路。他研究礼学,提出“舍礼无以言学”、“圣人之道一礼而已矣”、凡“理”皆虚,唯“礼”最实的复归古礼、践礼救世的思想,在清代中后期的学术界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一代礼宗”。他撰写的《礼经释例》一书,是中国三千年礼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名著,被梁启超赞誉为“登峰造极”之作。虽然他的官职仅仅为教谕式的小人物,但是他的大学问却在当时学术界领尽风骚,从而使他跻身于乾嘉时期的大师之列。

目录

第1章 家世生平

 从盐商家庭走出的读书郎

 三次科考终圆进士梦

 舍弃仕途走上讲台

第2章 挑战正统

 实事求是论史事

 秉笔直书循史法

 没有华夷之别的正统观

第3章 蜚声文坛

 钟情于屈原的少年诗人

 古代“燕乐”的探索者

 鲜为人知的骈文行家

第4章 精通历算

 “谈天三友"的故事

 清代的“中国科学家”们

第5章 创例《礼经》

 活着的传统:三千年的礼学

 一部保留古代礼仪的经典

 别开生面的礼学研究

第6章 复归古礼

 礼是圣人创拟的规矩

 礼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礼是古人为学的根本

 古代礼仪中的“尊尊”与“亲亲”

第7章 历史影响

 悄然转变的乾嘉学风

 登峰造极的礼学研究

 一个践礼救世的梦

 年谱

 主要著作

试读章节

离开故乡远行,离开朝夕相伴的母亲,这对于从小就失去父爱的凌廷堪来说,此时此刻心里只有对养育他的母亲的依依不舍。临行之前,凌廷堪感慨万千,他在《别家》一诗中写道:“廿载依膝下,未尝顷刻离。今日远行役,恐母常念儿。行礼行载途,犹复牵母衣。兄为引离尊,欲语仍含悲。仆夫催登程,相视徒依依。”然而对于孝顺的凌廷堪来说,还有一件始终萦绕于心的事情没有完成,那就是父亲的灵柩仍浮厝在板浦,还没有下葬。就在离家第二年的十月,他再次回到板浦场,扶父柩回安徽歙县,与祖父母合葬于梅山。安葬父亲以后,凌廷堪仍回到板浦场。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初一,凌廷堪应两淮巡盐御史伊公之聘,又从板浦场到了扬州。

扬州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清代两淮盐运史的治所就设立在扬州。聘请凌廷堪前来的伊龄阿,姓佟氏,官至侍郎,擅长绘画,诗也写得好。乾隆四十二年,他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奉乾隆皇帝的旨意删改《古今杂剧传奇》,在扬州开设词馆,修改曲剧。这次修改,共删编校勘了1100多种曲目,历时四年,参加此项工作的有43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戏曲纲目和提要《曲海》。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基于凌廷堪在戏曲上有一定的素养,伊龄阿便邀请凌廷堪来扬州协助他一起修曲。

出于对诗歌的偏爱,凌廷堪来到扬州后,除了参与修曲工作之外,他在读书过程中对金代诗人元好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著名诗人、史学家,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后裔。元好问在诗、词、文、散曲和笔记小说等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涉猎,其中尤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被誉为金朝一代之冠。元好问作品中所表达的百感交集的凄凉心境,激起了凌廷堪的共鸣,拨动着他的心弦。

在扬州,凌廷堪结识了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他随后登科,宦途显赫,由翰林而出任浙、赣、豫巡抚和两广、云贵总督,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被称为“九省疆吏”、“三朝阁老”,是清廷特别倚重的南方大僚。他在任职期内,提倡学术自任,是对乾嘉后期考据学潮流加以正面理论指导的著名学者。此时的阮元年仅18岁,刚刚参加完童子试(取得秀才资格的考试)。虽然凌廷堪比阮元长7岁,但两人一见如故,从经学谈到填词,直抒胸臆,畅快淋漓,彼此都暗暗佩服对方的学识。闲暇时两人还结伴出游,十分融洽,由此结为莫逆之交。

在扬州修曲的日子不到两年,临时性的词馆就被撤销了,馆中同仁纷纷各谋生路。这时曾经共事的友人李绳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凌廷堪,告诫他“莫将椽似笔,顾曲误垂名”,意思是说不要把短木棍当做笔,只顾研究戏曲,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其实是建议他学习经学,走上真正的学术研究之路。李绳的话引起了凌廷堪的深思。凌廷堪虽然发愤读书,原来也曾经向别人借阅过儒家经典,但是由于自己从小失学,经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苦于不得甚解,由此便认为读经是件苦差使,于是时读时扔,始终没有认真对待。此番看到李绳所赠的诗句,翻然醒悟。他觉得仅仅局限于词曲还远远不够,离真正的所谓学问还有相当的差距。从此以后,凌廷堪把丢弃的经书再次捡了回来,每天放在枕头边上,日日相伴。同事们看到他对经书如此认真和着迷,纷纷劝他与其选择经学这条艰苦的路,还不如赋诗作文更为便捷一些,而且也容易出名。对此,凌廷堪不为所动,他认为求学不是以难易来取舍的,更不是为了出名。他暗暗下定决心,定下目标,要求自己必须至少精通一部经书。为了能帮助自己熟记经文,他用手抄经书的形式加强记忆。当时有个叫做金兆燕的学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官至国子监博士,工诗词,尤精元人词曲,这时正改任在扬州作教授。他开坛坫,号召名士,联舫于红桥、白塔间,颇具号召力。他见凌廷堪能如此坚持学习经学,认为是一个可以造就之才,便劝凌廷堪不可长期滞留在乡里,建议他到京城去访学拜师,开阔眼界。

P7-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凌廷堪/大家精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532603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9
15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0: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