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声音(广州日报评论精粹)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人形容,传媒如同一副担子,一头挑着新闻信息,一头挑着观点评论。这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评论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评论也成为现代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传媒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进步相伴随行。评论勃兴的背后,是社会公共领域的日益扩大,是公众对新闻知情权要求的增加,是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壮大,同时,也是媒体竞争的产物。因此,这本评论集的产生,既是这一轮评论热潮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州日报“内容为王”品牌战略的具体体现。

内容推荐

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是报业品牌的生命线。在提供新闻信息上,广州日报一直坚持“追求最出色的新闻”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在提供观点上,我们坚持“追求最有说服力的评论”,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评论版在短短几年中几经变革,不断探索。

本书收进的内容,是这几年我们探索“最有说服力评论”的初步成果,既有本报评论员撰写的社评,也有热心读者的众论、知名专家学者的个论、漫画等。

目录

社会万象

 生活中,让我们与残疾人牵手同行

 在分享奥运中感悟文明进步

 “罢飞”是对劳资和谐的一次拷问

 “城市留守儿童”也不应遭忽视

 为何小学生也成“焦虑新军”

 “范跑跑”事件:反思职业责任的良机

 “美女公证”:一针偏执审美的兴奋剂

 “排行榜”就是“利益榜”

 上书涨电价:不合“时”不合“理”

 “神花的蛊惑”与“集体性迷失”

 该否定的是“钦点”而非三好学生

 盖茨“裸捐”奉献的岂止是金钱

 敢于说不方显行业协会本色

 高考分数成隐私是一大进步

 给“草根”成为“精英”的机会

 官员豪宅不能总由网友来曝光

 国悼,对生命价值的礼赞

 孩子给中央写信是给地方抹黑吗?

 回家种田也是好现象

 机票超售:国际惯例?国际“半”例!

 监考教师掀裙抓作弊:用错误纠正另一错误

 垄断的银行错位的“弱者”

 玫琳凯的公关礼单暴露了什么

 邱兴华案,谁在阔论谁在亢奋?

 如果看小病不难不贵……

 入乡随“俗”害了家乐福们

 设“贫民区”是十足的馊主意

 谁来保护“反家庭暴力保护令”

 贪官千万买房腐败推高楼价

 提拔“喂奶女警”为何一波三折

 挖出“结石奶粉”背后的“行业潜规则”

 为富当学霍英东

 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视频?

 央视“标王”是舞台也是断头台

 手术前签字,更要救死扶伤

 医生收回扣到底该当何罪?

 走出对中国“软实力”的认识误区

 灾后救济急需要心理干预

 修族谱莫离“谱”

 旅外华侨血泪染出的“扎根课”

经济漫笔

 “哥德堡号”效应背后的成功运作

 “检查政治学”与“评比经济学”

 “住房私有率”:又拿数字来忽悠人

 别说涨价是给农民“涨工资”

 不能一涨价就打消费者的主意

 不要让我们的生活陷入“价格博弈”

 拆迁补偿应当由市场定侈

 当心劳动力价格优势用尽成劣势

 地方政府没钱提供公共服务吗?

 反垄断第一案遭夭折不意外

 房产调控缘何越调越涨?

 个体户锐减有悖发展常理

 工资涨幅超CPI致通胀是杞人忧天

 公共住房保障呼唤住宅法

 股市不能在疯狂中成长

 国家经济安全审查不宜滥用

 国企巨额利润何时惠及全民

 环球股灾启示录:全球化勿忘防火墙

 加息总得“出其不意”吗?

 减了税负还得抓紧减“费负”

 扩大内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楼市“多方”强大绝非利好

 茅于轼“保护富人”犯了逻辑错误

 莫把“贪婪”当金融危机替罪羊

 农村是中国应对危机的关键

 企业都要“做大”吗

 请给个继续收机场建设费的“说法”

 全球大降息能否奏效还是问号

 让普通老百姓“中产”起来

 如果可以退房,是否可以退股?

 统计数据: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未雨绸缪化解粮价飞涨危机

 物价涨跌的马太效应

 一个“非股民”眼中的“王者归来”

 有了“人均数”还要算?大多数”

 有一种涨价叫“与国际接轨”

 涨工资更像个统计游戏

 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涨了多少

 中国房地产业不是围城,而是江湖

 中国宏观税负到底高不高?

 经济学者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

政法观察

 以安全感为基准线全面构筑平安广州

 “部门四化”:和谐社会“拦路虎”

 “大部制”难点是特殊利益集团

 “江湖式”揭黑应有制度化出口

 “娃娃”治市并非“选秀”

 “微不足道”的权益也不容侵犯

 逼人花钱的预算不是好预算

 部委的“儿孙部门”也须精简

 拆迁中该谁来定义公共利益?

 “捧角”在“卖角”兴从“买官”故事看

 “买官”心态

 从穷人经济学到穷人教育学

 地方政府本该做最大“环保组织”

 反腐:用“打老虎”的方法来“拍苍蝇”

 服务态度就是政府的脸

 公布电话易转变职能难

 公民社会将发端于社区自治

 户籍改革,关键在增利赋权

 还“把手”本义去“交椅崇拜”

 可以练太极不可耍太极

 美式“反恐” 越反越“恐”

 善待与法不相悖的“族规”

 审计利剑“圆熟”了,剑气安在?

 十个“杰青”九个官?

 贪官后院起火皆因前院失守

 厦门PX迁建,民主决策的标本

 信息公开的神圣旅程

 许霆案背后的司法悖论

 牙防组功大于过是伪论断

 一辆公车的自白

 一盆污血何谈换不得

 一切造假者都是纸老虎

 以程序建设防“迟来的正义”

 引资奖励莫变腐败温床

 预支政绩:一年欠债十年还

 中国官员应勇敢走上外国演讲台

 做了官,就不宜“兼职”作家

 “安全房”轰然一塌的警示

 自行纳税与“衙门”作风

文化热点

 海上丝路“申遗”的机遇来了

 “粉丝”:挑战庙堂文化

 “雷词”是一种大众批判方式

 路名应有文化味

 标语口号这“玩意儿”

 对恶搞屈原,不妨一笑了之

 黄健翔辞职的经济学解读

 教育部百个“不得”敌不过一个“得”

 看这些教授都研究了些啥

 宽泛理解浅阅读着力提倡深阅读

 清明节,不妨祭奠死去的文化

 如此“教育兴县”有违公平

 娃哈哈事件狠打商帮文化一巴掌

 为什么美国形象用上中国面孔

 文化管理者,请站在孩子的高度来看动漫

 学术界需要方舟子,娱乐界需要宋祖德

 学者多“业余”,怎能拿诺奖

 一个“衙门化”幽灵在高校游荡

 易中天走红:浅思维的成功

 再现“大汉雄风”?且慢沾沾自喜!

 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一百倍

 警惕商业广告过度诱导妇儿消费者

试读章节

生活中,让我们与残疾人牵手同行

李婉芬

新闻背景:

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在万众瞩目中盛装开幕,开幕式上,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一只脚的女童李月,在全世界面前翩翩起舞,她的童真、她的坚强、她的梦想,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盲人歌手李琛天籁般的歌声响彻天上人间,他的执著、他的追求,他对爱的渴望,感动了亿万人的心扉。金牌残疾运动员侯斌坐着轮椅,拉着铜索,奋力攀上鸟巢之巅,点燃熊熊圣火火炬的那一刻,电视机前的观众几乎都屏住了呼吸!他的坚毅、他的顽强、他的忘我震撼了全世界,也引发了更多人关爱残疾人的热情。

同是宝贵人生,残疾人与健全人的际遇有天壤之别。

光明、色彩、声音、奔跑……健全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众多残疾人却一生难求;上学、就业、爱情、旅行……健全人顺理成章的事,对残疾人来说,却如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山峡谷。

残疾,不管是天生还是后致,没有人会说:我愿意。

不要诘问苍天,不要泣诉大地,天地孕育了世界万物,但无法普度众生;中国,残疾人达8300万,平均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残疾人。世界,残疾人达6.5亿,平均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残疾人。

残疾不是懦,但是伤痛、困苦、孤独、彷徨甚至绝望,常常与残疾人如影相随。

残疾不是罪,但是怜悯、冷漠、鄙视甚至遗弃,常常令残疾人的心身加倍冰凉。

然而,无数的残疾人,没有因此向命运低头,更多的健全人向残疾人伸出了真爱的援手。残疾人奥运会不啻是当今人类最伟大的爱的嘉年华,是当今残疾人挑战命运的最巅峰的盛会。

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一只脚的女童李月,在全世界面前翩翩起舞,她的童真、她的坚强、她的梦想,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盲人歌手李琛天籁般的歌声响彻天上人间,他的执著、他的追求,他对爱的渴望,感动了亿万人的心扉。金牌残疾运动员侯斌坐着轮椅,拉着钢索,奋力攀上鸟巢之巅,点燃熊熊圣火火炬的那一刻,电视机前的观众几乎都屏住了呼吸!他的坚毅、他的顽强、他的忘我震撼了全世界!

残奥会上,每个参赛的运动员,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怀揣着超越极限的梦想,以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谱写着非凡生命的颂歌。

观看残奥会,运动员的顽强与自强每每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感动之后更多的是反省。

我们把目光移到鸟巢外面的世界。繁华的现代都市,有几多无障碍通道供侯斌们的轮椅自由转动?璀璨时尚的大小舞台,有几场任由李月们翩翩起舞?四通八达的区街大道,李琛们能走上几里导盲小路?普及城乡义务教育的学校中,有几多属于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孩童的聋哑学校?数以千万计的企业,有几多主动提供适合的岗位供残疾人就业?

诚然,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重视下,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已经有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跨越,新华社公布的一组数据,足以让中国的残疾人事业走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前面:全国有40多万专门服务残疾人的工作者,有2991个残疾人服务就业培训机构,有1000多万残疾人基本解决了温饱,有433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25l万残疾人得到了职业或就业培训……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巨大进步。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过,这些数字相对于8300万残疾人的庞大需要而言,差距尚远。而且,这些培训机构、这些服务队伍大多数在城市,许多在边远地区的残疾人与之无缘。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江泽民同志指出:“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些成果,残疾人也得到分享。但是,还远远不够,可改善的地方依然无以细数,可努力的空间还非常巨大。

我们期待,在分配社会资源的时候,各方行政首长及其职能部门能够更多地关注残疾人的福利事业;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法律专家们、社会学家们能更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的公民权利、人格尊严、生活保障、就业机会等等给予更公平合理和温情的关怀;在规划公共设施时,规划师、设计师、项目经理们,能够深入到残疾人群当中,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让适合残疾人的图书馆、文化运动场所、职业培训基地、无障碍设施、导盲小道、马路蜂鸣设施等等,更多地出现在残疾人可及可至可使用的地方;在完善充实义务教育制度的计划中,多添一些聋哑盲人学校,让更多残疾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普通孩子都能得到的普惠……

给残疾人以尊严,以帮助,以关爱,在国家,离不开规划和投入;在社会,离不开道义和责任;在每个人,离不开良知和奉献。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前行,文明的成果,残疾人理应分享。北京残奥会的圣火终会慢慢熄灭,而我们与残疾人携手同行,以爱相挽,齐追梦想,共享生命之火应永燃于心。

北京残奥会,将唤醒更多人与残疾人携手同行!

P2-4

序言

追求最有说服力的评论

有人形容,传媒如同一副担子,一头挑着新闻信息,一头挑着观点评论。这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评论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评论也成为现代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许多报纸都开设了自己的评论栏目和评论版,各大门户网站也设有专门的观点频道,评论成了一种社会意见的普遍表达方式,各种观点得以在媒体上竞相亮相。有传媒研究者将这轮评论热潮称之为继19世纪末以上海《时务报》为代表、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观察》为代表的两次“评论热”后的第三次时评勃兴。

传媒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进步相伴随行。评论勃兴的背后,是社会公共领域的日益扩大,是公众对新闻知情权要求的增加,是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壮大,同时,也是媒体竞争的产物。因此,这本评论集的产生,既是这一轮评论热潮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州日报“内容为王”品牌战略的具体体现。

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是报业品牌的生命线。在提供新闻信息上,广州日报一直坚持“追求最出色的新闻”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在提供观点上,我们坚持“追求最有说服力的评论”,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评论版在短短几年中几经变革,不断探索。2003年,广州日报始设评论版“茶亭”,一周只有两个版面,以读者投稿为主,杂文居多;此后,“茶亭”改为“热评”,评论的新闻性大大增强,评论风格短、平、快,力求在第一时间对读者热议的新闻进行评论;2006年4月,“热评”版更名为“评论版”,内容做出很大调整,以专家和学者的稿件为主,重在阐释、分析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事件。半年后,“热评”又进行扩容,增加了“重头戏”——社评,反映本报对当天重大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并重新恢复了读者来稿的内容,最终发展成目前一周六个版,有社评、专论、众论、网议、聊吧、漫画等多个栏目、品种较多、层次多样的版面。

社评是本报评论精心打造的一个栏目。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评论和全民博客的兴起,到处都是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在一片喧嚣中要突出主流媒体自己的声音,掌握话语权,光有传统的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作为市委机关报,同时又是一张市场化的报纸,对于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能沉默、失语,一定要及时发声、理性建言,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引导市民在多种判断中进行理性抉择,同时也给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彰显主流大报的社会责任。社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两年下来,近四百篇社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等各个方面,《一切造假者都是纸老虎》、《敢于说不方显行业协会本色》、《牙防组功大于过是伪论断》等文章,均是既获得读者好评,又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

说服力是保证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要避免同质化,评论亦是如此。目前,评论已经出现选题相同、价值判断的标准和结论相同、作者相同的“同质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摆脱同质化评论,做到有说服力,必须突出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的角度,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判断。我们将说服力定位为关注民生、权威解读、理性建言三个方面,并贯彻于编辑选稿、约稿,评论员写稿的过程中,力求将“说服力”打造为广州日报评论的品牌。

关注民生,是说服力的基础。如果根本就不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也就谈不上说服力了。视角民生,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问题,才能以理服人;权威解读,是说服力的重要手段。不能说外行话,对要评论的事件一定是基于精准事实认知上,提供精准的事实判断,这样才能使人信服。理性建言,是说服力的体现。意气用事、煽风点火只会使事态发展越来越糟,只有理性和建设性地剖析问题,才能有助于事情的良性发展。  本书收进的内容,是这几年我们探索“最有说服力评论”的初步成果,既有本报评论员撰写的社评,也有热心读者的众论、知名专家学者的个论、漫画等,虽然均在报纸上刊发过,但是,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却不会时过境迁。

书评(媒体评论)

有人形容,传媒如同一副担子,一头挑着新闻信息,一头挑着观点评论。这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评论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评论也成为现代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戴玉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声音(广州日报评论精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广州日报评论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62006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