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难易居札记(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所迷,不为世俗所累,不为时尚所困,不为造成的影子特别长而沾沾自喜,不为中午的影子特别短而耿耿于怀……“难易居札记(上下)”,宋志坚为您解读其关于文学、关于艺术、关于学术、关于社会等众多方面的观点,精彩纷呈!

内容推荐

收录于这部杂文集的是2004年至2007年间的作品,按照《老宋杂文》与《老宋杂文续编》的老例,编为上、下卷——上卷偏重于时政,下卷偏重于文史,并有少量随笔(包括学术随笔与生活随笔)和情感性的文字,权当是“广义杂文”。

目录

上卷

 署名的喜剧/1

 龙坛登文术/4

 特事特办的隐忧/7

 不可不做与不可真做/10

 “铁的新闻规律”有多“铁”/13

 实事与难事/16

 “高危地带”与“高产地带”/19

 “与时俱进”的骗子与骗术/22

 “人大代表”的荣誉与责任/25

 公仆与私仆/28

 “丑化”说不可再有新品种/31

 “谁是我们”的困惑/34

 秀色可餐及其他/37

 “仕林外史”/40

 惊闻“纪委书记酒后搂错人”/43

 “权力资源”是什么/45

 语言的模式/48

 有为而威/51

 “太远”说置疑/54

 盗民的“公仆”与被盗的民众/57

 李金华的“辩证法”/60

 何谓“权力自重”/63

 “公开与封锁”之类/66

 竞技失误何罪之有/69

 公祭孔子的新闻解读/72

 别陶醉于“微服私访”/75

 衡阳大火死难烈士周年祭/78

 活灵活现的新负蝂/81

 有感于“特殊的廉政洗礼”/84

 “大少爷”扶贫终究不行/87

 无处不显的“级别待遇”/90

 假如我是安南/93

 莫让学术失去公信力/96

 痛言“腐败无禁区”/99

 “富人消费多了,穷人就少”?/102

 吃胖了再减肥也是穷折腾/105

 不可“辐射”污染/108

 和谐不能靠幸运/111

 新版的“朴素感情”也不朴素/114

 云驾岭煤矿的“不等式”/117

 不该缺席时的缺席/120

 “身份歧视”别议/123

 科研评价的文化思考/126

 最佳“治污”模式/129

 “窗口”新注/132

 极言之时也慎言/135

 关键不在“慎言”/138

 从“国学大师”说到“国学”/141

 科学遭遇国界/144

 从“带刑入学”说到“开除”/147

 隔壁那栋“×长楼”/149

 缩小贫富差别难在何处/152

 “低调处理”的玄机/155

 如今学者也“赶集”/158

 经济学本无穷富之分/161

 当真能够“与狼共舞”?/164

 “全力抢救”是个什么概念/167

 令不在多有行才灵/170

 规范与尊严/173

 令人忧喜参半的“义乌镖局”/176

 “收支两条线”间有通道/179

 谨防“信誉透支”/182

 最好不要风暴/185

 比不正常更为可恶的“正常”/187

 慎言“有人反对改革”/189

 是公牛还是鲶鱼/192

 学术争论与高层表态/194

 难为情也成了美德/197

 哪里来的“七省巡按”/200

下卷

 《霍光传》不可不读/1

 李泌的“五不可留”/3

 题不副文的解读/6

 纽约街头的女孩/9

 天衣无缝的衔接/13

 人生的境界与格调/16

 “斩立决”?/19

 乾隆皇帝的矛盾心态/22

 善作者还须善成/25

 “韬光养晦”溯源/28

 公交车三题/32

 为“讪上卖直”一辩/35

 关于“梦”的随笔/38

 “做鲁迅”?/41

 “周作家”的心态/44

 “领导艺术”/50

 铁打的地盘流水的官/53

 学术求真的勇气与严谨/55

 吕夷简的“小鞋”/58

 一道多元的方程/61

 也谈“士节”/67

 重读鲁迅《估(学衡>》/71

 武松活着会怎样/78

 致士先从隗始/81

 “无敢送仲淹”/84

 郅都其人/87

 东方朔“谏治上林”/90

 土崩瓦解也有别/93

 “腹诽”何罪/96

 搞不懂的卫氏家族/99

 抓住精彩的蝴蝶/102

 杂文家用什么“打通古今”/106

 哪能只读“李敖”/111

 “夸饰乡土”之辩/114

 嵇康的冤屈/117

 “小熊猫”的申诉/125

 钟离意真像现代人/129

 哀孟尝/132

 《钟潭噌响》序言/135

 谢夷吾“柴车行春”冒犯了谁/138

 “郑公风”的“风源”/141

 “绰号艺术”/144

 王羲之为何辞官/147

 换证/150

 宋徽宗时的“经济”/153

 古老的谎言/156

 从义里说到六尺巷/159

 范蠡不是官商的祖师/162

 陶朱公的儿子以及“钱的概念”/165

 陶朱公的“故所旧”/168

 王羲之生卒年考/171

 “野心家”纵横谈/174

 卧龙山随感录/180

 心中的祭奠/185

 赵之谦的书斋/188

 杂文的“选点”与“开掘”/191

 鲁迅眼里没有偶像/193

 “物效其类”/196

 大学不是镀金作坊/199

 莫非也要“举孝廉”/202

 严子陵的“姓”/205

 “没有听说过杨振宁”就可笑吗/209

 哪能以曹划线/213

 挑战生命极限的结晶/216

 关于名人籍贯的争议/220

 “毫无个人考虑”的交往/223

 “世界”在哪里/232

 尊卑有别的无意识/235

 可喜的“草木才子”/238

 从《鲁迅日记》说到邮政/241

 蔡元培的“辞职书”/244

 经典作品的另类点评/248

 “心服”之痛/251

 鲁迅也怕世俗/255

 独立人格的两个立面/258

 英雄与悲情//261

 我也很怕考试/264

 思想没有鼻子/267

 “北平五讲”缘何没有清华/270

 鲁迅与孙伏园的“后期疏远”/275

 硬币哲学/282

 “天下为公”审议/288

 《夸张规律》异议/291

 母亲的丧事/294

 媒介素养/301

 古董国家的特别国情/307

 司马光的“言路”/310

 政治文明的刻度/313

 老烟民自白/317

 “锯人当用板夹”/321

 反差与衔接/324

 如果曹雪芹也想评奖/328

编后/331

试读章节

女儿刚上大学,开学不久,发来一个电子邮件,说:“我们的大众传播老师,从本质上说是反大众传播的。”她列举了老师的几个观点:一是说1919年以后的书要少读,1949年以后的书要慎读,1979年以后的书基本不要读;二是说鲁迅的《狂人日记》“破坏中国古典文化”;三是说胡适这种人是“国家的败类”。对于这样的说法,要在几年或十几年前,我会感到不可思议,以至于义愤填膺,如今却是十分平静。我回复女儿说:“不要忙着给老师下结论,关键是要弄清楚他为什么这样说与他到底想说什么,不能完全按字面上去理解。”此后感到意犹未尽,又发了一个邮件,我说:“老师说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理,有时不妨把它当作一种说法。在各种不同的说法中,自己去权衡,去选择,这兴许是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一个区别。书要挤时间看,光听老师讲课无论如何也是不行的。”我没有读过大学,这意思是自己揣摩出来的,只能说是“或许”。

多年来,人们对中学教学颇有非议,来自大学教师的非议犹甚。有教授说:“俺们当大学教授的,常常为学生从中学带来的僵化和教条而头痛。佛祖讲学,最佳效果是天花乱坠,顽石点头,可是忍受过全国统一高考所谓‘客观题’、‘标准答案’紧箍咒酷刑的学生们,虽然有顽石一样的表情,却无顽石一样的灵性。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届比一届高,可是石头们却是一届比一届顽,弄得教授们常有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之叹。……大学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搞活。试尽千方百计,常常难以奏效。”在发了这一通感慨后,他转述了一位老先生说的比他“从孔夫子到鲁迅那里学到的还多”的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搞活就是搞乱,不把他们那些所谓的客观题标准答案统统搞乱,怎么能活?”女儿的大众传播老师是否也在做着“搞乱”或“搞活”的尝试,我不便妄断,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的反差之大,却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区别”与“反差”,似也有其两面性,对于这种“区别”与“反差”,似也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说法。

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是应当有区别有反差的。如果没有区别没有反差,又何必有中学与大学之分?大学或许注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中学则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规范,需要有序,有时甚至还需要“死记硬背”(当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和“刻意模仿”,就像是书法的“描红”阶段,所谓“基础知识扎实”,却正是以此为前提的,这客观上就容易造成“死读书”的表象。然而,这个阶段,却是谁也不可逾越的。即使是天才大师,恐怕也“刻意模仿”或“死记硬背”过别人的东西。浮光掠影,不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死记硬背”,往往还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其实并不排斥创造性的思维,恰恰相反,还能引发创造性的思维,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凑”一说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阶段的“死读书”倒是通向大学阶段的“活读书”的一个楼梯,人们可以对这楼梯的长与短、新与旧以至于它的质地它的式样评头品足,却不能诅咒这楼梯。

但是,中学教学确实也有许多东西值得改革。

现在的中学教学,基本上仍是应试教学,因为需要应试,就会有“客观题”与“标准答案”。但除了数理化,有许多东西,原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或不止一个“标准答案”的,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是否就那么“标准”,本身就大可置疑。女儿高考复习时,我接触过她的一些模拟试卷,有的“标准答案”使人如坠烟雾,有的简直就像叫人猜谜语,而且怎么也猜不到那上头去,难怪王蒙说他做他孙子的语文试卷,都刚够及格水准。叫人去死记硬背这样的东西,叫人去掌握这种猜谜语一样的技巧和规律,实在是扼杀人的聪明才智,扼杀人的创造性思维。有的主观题(例如短文阅读)也有“标准答案”,更让人无所适从,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在他们的心目中,还会有一百个林妹妹呢!哪一个才算标准?  中学阶段教学的基础知识,一般都是已有定论的东西,教材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文科类的,对于新的研究成果吸取很不及时,长期以来形成的“直线思维”却依然贯穿其中,对人对事,只有一种说法。比如说,对鲁迅与梁实秋,恐怕就多从鲁迅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梁实秋。这种印象往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对别的说法往往还会有一种习惯的反弹。据说,中学语文课本已删去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篇杂文,其实,鲁迅当年批评梁实秋并没有什么错,问题并不在于这篇杂文,倒在于如何讲解这篇杂文,如果既讲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背景与实质,也对梁实秋其人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在学生头脑中,梁实秋就不会只是一条“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而且,只要中学教学中的“直线思维”和只有一种说法的教学方式不变,删去了这篇杂文也无济于事,弄不好,倒会走向另一个极端。P325-327

序言

女儿名叫含露。假如(!)再生一个儿子,我将为他取名“难易”。

书法家陈奋武给我写过一幅条幅,写了四个字:“晓风含露”。晓风含露,略带凉意,当在夏末秋初。女儿出生时我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四个字正好与我当时的心境相符,于是就截取后面二字,为女儿取名含露,小名含含。若干年后,不少人夸奖这个名字取得好,很辩证。含与露相反相成,含为含而不露,露为锋芒毕露。该含则含,该露则露,此乃人生的一门大学问,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对于女儿名字的这种破译,确实很有见地,但我不敢掠关。说实话,我为女儿取名时,并未想到这一层。

春节前去拜访另一位书法家朱以撒。起身告辞时,我说:“给我写两个字行不行?就写两个字:难易。”朱以撒也说“很辩证”的,没有立即想到这一个“易”字,也可以是“易改”的“易”或“交易”的“易”。一向不能含而不露的我还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还有一层意思,”我说,“本性难移。”我还告诉他,前几年就叫同乡前辈吴进先生写过“难移”二字的条幅,挂过一段时间,终于感到太露,没有再挂了。将“难移”改作“难易”,兴许会含蓄一些。以撒很有诚意,不久就把他为我写的条幅送到我的办公室。我展开一看,在“难易”两个大字之后,还有一句话,说是“志坚先生嘱书此二字当有深意”。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劝告,或曰:“你这个人就是太正直,现在吃不开。”正直本来是一种美德,谁都不敢菲薄正直,但正直之前多了一个“太”字,就惹人讨厌;或曰:“你这个人就是太认真,现在行不通。”认真本来也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但在“认真”前面多了一个“太”字,也让人厌烦。每逢这种好意的劝告,我都只好苦笑。“几十年都是这样下来的,明知是自己吃亏,但也改不了啦。”我这样说。其实,离“正直”、“认真”二字,我还是有距离的,只是如今不敢正直、不愿认真的人太多,才显出了我的“太”,才使这种被说成是“太正直”、“太认真”的人招人讨厌、让人厌烦。想想鲁迅,说话一定要说到某些“正人君子”“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仍感到自己“还欠刻薄”。我却只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并且更多的只是点到为止,连麒麟皮都没有撩起来。

魏晋时的嵇康,大概也是“太认真”、“太正直”的一个,以后还被杀了头。嵇康写过一篇《家诫》,大致是要儿子学得世故、学得圆滑的。有人说这是嵇康的人格矛盾,我却感到这叫“可怜天下父母心”。吃了一辈子的苦头,就让儿子不要像自己那样再去背那沉重的十字架。或许也是一种时尚,这样教孩子的如今很多,正直认真的人这样教孩子,世故圆滑的人不必教也是现成的榜样。你只要稍稍留意,现在有些年轻人,其实比上了年纪的人更为世故、更为圆滑。这样下去,“正直”与“认真’,似乎还要掉价,最后连偶尔“正直”、“认真”一下的人,也会被说成是“太认真”、“太正直”的。于是乎,一直都以世故圆滑的人们为生存土壤的奸佞之徒,就会更加为所欲为。

因而我说:假如(!)再生一个儿子,我将为他取名“难易”。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五十岁的生日。几天前就将这条幅拿去裱褙并配制镜框,想在生日那一天挂在自己的书房兼卧室之中。我只是想每天看看这一条幅,藉以警策自勉。横竖不图升官发财,总不至于再像嵇康那样掉脑袋吧。要是偶尔有奸佞之徒登门,也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态度。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些喜欢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弄虚作假的东西,不也是本性“难易”么?

写于1997年3月9日(农历丁丑年二月初一)

后记

对于古人的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孔夫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现在读去,就感到有一种无奈与焦虑隐匿其中——谁也无法像牵牛牵马一样地牵住光阴,恳求它“慢些走呀慢些走”也没有用。

五年之前,我在编定《老宋杂文续编》之后,在后记中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今年夏季,适逢百年未遇的高温,福州当数全国之最,热的时间最长,从六月下旬到八月上旬,连续四十余天都在摄氏37度以上,其中好几天都突破了40度。在这百年未遇的高温季节整理这部书稿,乃是一种难得的人生际遇。”一晃又是五年过去,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编完这几年来的杂文积集之后为之撰写后记。

收录于这部杂文集的是2004年至2007年间的作品,按照《老宋杂文》与《老宋杂文续编》的老例,编为上、下卷——上卷偏重于时政,下卷偏重于文史,并有少量随笔(包括学术随笔与生活随笔)和情感性的文字,权当是“广义杂文”。2004年前的作品,作为《老宋杂文续编》之编余,按时政与文史两类分别编人上、下卷。我原想用《老宋杂文末编》作为书名,我的几位同事(或朋友)似乎并不赞成,于是就想到我在五十岁那年春节前夕请朱以撒先生写的两个字:难易。我曾有专文解此二字,题目就叫《难易》。我说难易的易,不仅是与难相对应的易,更是易改之易。我让朱以撒先生为我写下“难易”二字,自有“本性难移”的意思寓于其中,“难易”的无非是与世故、圆滑格格不入,尤其讨厌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弄虚作假的那种秉性。这篇短文曾编入《老宋杂文》,我在该书的后记中说:“其中《难易》一文,大致可算是我的‘五十抒怀’,也是迄今为止的人生总结,或许还包含着这部作品的思想脉络。我从二十年前大病一场后起,就有多活一年赚一年的念头,如今已是年过半百,无论来日尚有几何,这一辈子也注定就要这样活下去的,这大概就是人生的轨迹。”

从《老宋杂文》到《老宋杂文续编》算是我的一个人生阶段,从《老宋杂文续编》到这部杂文积集又是我的一个人生阶段。这两个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和杂文作品可以表明我没有食言。因此,我将本书的书名定为《难易居札记》,并以《难易》一文作为代序。

这些年来,我曾断断续续地说过一些关于杂文的话,散见于一些杂文或序跋。比如,我曾经说过“四不为”,叫做“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所迷,不为世俗所累,不为时尚所困”。这“四不为”犬牙交叉,互相依存。《难易》一文所谓的“横竖不图升官发财”,说的还只是“权势”与“金钱”。历史就像旧式自鸣钟的单摆,向左摆去多少度,向右也得回摆多少度。在此摆动的过程中,要“不为世俗所累,不为时尚所困”,又谈何容易!我也曾说过“两不必”,叫做“不必为早上的影子特别长而沾沾自喜,不必为中午的影子特别短而耿耿于怀”。因为,“关键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身的品位与质地”。各类评奖,其理亦然——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却未必就有佳作。真要践行这“两不必”,却也并非轻而易举。但我将时时警策自己:我写,只是因为我有话想说。

幼时常听长辈说起,我刚出世时,他们为我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只戊子年的老鼠命很硬的,摔都摔不死。这话犹在耳边,我却已在这世上活过一个甲子。在这一个甲子之中,我经历过曲折坎坷,遭受过风刀霜剑,却也得到过人间温馨,包括来自不少朋友的热与情。今年是我的花甲之年,也是我与自己的四十四年职业生涯的告别之年。这四十四个年头的最后四年,我是在现在这个单位度过的。我已经融人这个集体,感受到了这个集体中人给予我的热与情。他们在这个时候为我推出这部杂文积集,便是这种热与情的见证。

我能回报的,却依然只有这种并非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杂文。

作者  2008年7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难易居札记(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志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1058525
开本 32开
页数 6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6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1
142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