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左手史记右手三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史记》、一部《三国志》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做人谋事成败教科书,惟其如此,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不同人生追求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做何种人的依据,找到怎样做人的良方。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人标榜做事的时候不谈做人,做人的时候不谈做事。《史记》告诉并启示我们,要学会怎样在做事的时候也能做好“人”,在做“人”的同时也能做好事——就像一个好人并不一定就能做好一件事,而一个能做好一件事的人,又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一样。

今天,我们从新的角度阅读和参悟《史记》、《三国志》,不也正是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并“理性地参与历史”的一种方式吗?

内容推荐

古代帝王管理国家自做人谋事始,志士立业求成自做人谋事始,君子修身求道自做人谋事始,老百姓安居乐业也要自做人谋事始。可以这么说,一部《史记》,一部《三国志》就是活生生的做人谋事成败的教科书,惟其如此,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不同人生追求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做何种人的依据,找到怎样做人的良方。本书从做人谋事中的积极进取、洞察人心、讲究策略、宽宏大量、保护自己等几个方面为你解读历史,感悟人生。

目录

上篇:左手《史记》

第一章 流芳千古 以正立身

 孔子:一身正气以天下为己任/003

 刘邦:约法三章成就一生伟业/005

 萧何:修身正气齐家治国/007

 墨子:义理并用万事亨通/010

 季布、荆轲:义字当先能让侏儒变巨人/012

 赵高:多行不义必自毙/016

第二章 戒贪寡欲 吃亏是福

 虞公:贪蝇头小利惹灭国之祸/021

 宓子贱:得与失的辨证/024

 春申君:色不可贪贪者必败/026

 晋惠公:占小便宜是愚蠢的表现/028

 范蠡:别让富贵成为人生祸患/030

 子产:肯“吃亏”才能受人拥戴/033

第三章 宽以待人 成人达己

 汉文帝:不拘小节才能慧眼识才/037

 晋文公重耳:容人有雅量做人有绝招/039

 范雎:及时让贤成人之美/042

 孟尝君:厚待他人终有厚报/046

 袁盎:恕人之过就是保全自己/049

第四章 隐忍一时 通达一世

 蔺相如:忍一时之屈成就千古佳话/053

 韩信:忍过胯下之辱来日飞黄腾达/055

 周勃:老实做人也是彰显力量的一种方式/057

 陈平:不把不满写在脸上/059

 晋文公:学会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061

 越王勾践:人生福祸相倚做人须忍辱负重/063

第五章 识时察势 方圆有道

 周亚夫:做人要有所坚守但也要有所保留/069

 范雎:远交近攻不要给自己树立太多的敌人/072

 伍子胥:做人不能把迂腐当力量/074

 萧何:知人之所忌才不会总捅马蜂窝/076

 张仪:引导别人按你的思路做事/079

 曹参:有的陈规只能墨守/081

第六章 做人宜明 智者无敌

 刘邦:善于整合各种外部力量就是最大的智慧/085

 范雎:抓住对方弱点做文章/087

 刘邦:彰显力量不要走入以勇斗勇的误区/090

 孟子:强迫接受不如让其自动接受/091

 东方朔:耍赖皮的艺术/093

 孙膑:以实击虚获得最大优势/095

第七章 通权达变 做人宜“活”

 弦高:通权达变是成功做人的必备素质/099

 公孙鞅:灵活地做人让他人接受自己/102

 吕不韦:看不透形势就难免干傻事/105

 陈平:应变的要点在于攻心/107

 平原君:必要时贡献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109

 宋义:碰壁之后要及时转向/111

第八章 低调做人 谨慎处世

 汉文帝:低调做人才能赢得人心/115

 灌夫:过于张扬更容易成为靶子/117

 主父偃:得意忘形是惹祸的前兆/120

 孙武:功成之日即是身退之时/124

 王翦:犯点糊涂赢得信任/127

 张良:谦而有礼能为你制造机会/129

 文种与范蠡:截然不同的命运/131

下篇:右手《三国》

第一章 未事先谋 申时度势

 英雄出山依势而谋/135

 知己知彼稳操胜券/139

 切合实际量力而行/142

 谋略之道不拘形式/145

 为事不谋难逃败局/148

 以变应变谋取霸业/150

第二章 借力使力 借势成事

 借鬼打钟馗借名成霸业/155

 一纸书信借势解围/158

 借力获利乱中取胜/160

 借人之手为我解忧/162

 与其造箭不如借箭/164

 自抬身价借名成事/166

第三章 不循常规 以奇制胜

 突破桎梏锐意创新/169

 正面不敌旁敲侧击/172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174

 抓住要害三气周瑜/176

 巧用资源 因地制宜/180

 千难万难一拖了之/183

第四章 知人善任 以德服人

 延揽天下人才成就一世伟业/187

 驭人有道激出潜能/191

 当柔则柔 当刚则刚/193

 赢得人心以情动人/195

 奖赏得当激励有道/198

 宽怀大度以德服人/200

第五章 顺势应时 能方能圆

 做事圆融明哲保身/205

 不懂方圆自取其祸/210

 授人以礼终得厚礼/214

 两难之地折中而行/218

 处事张狂不得善终/220

 言而有信德行之本/223

第六章 大处着眼 长线钓鱼

 放眼长远莫图虚名/227

 七擒七纵以谋大局/229

 立足全局放眼长远/233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236

 因大弃小舍车保帅/238

 隐忍一时通达一世/240

第七章 虚虚实实 真真假假

 虚实难辨空城退敌/245

 虚张声势声东击西/249

 藏真示假兵不厌诈/251

 周瑜诈死诱敌深入/254

 张飞使诈粗中有细/258

第八章 进退有道 后发制人

 认清形势当退则退/263

 避其锋芒后发制敌/265

 知止者智善退者明/267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269

 欲进思退欲成思败/272

 欲立国先称臣/274

 第九章信义为先成事之道

 关羽千里走单骑人因有信所以立/279

 来而有往取信之道/283

 公而忘私求同存异/285

 尊重别人尊重自己/287

 忠字当先勇字开路/289

试读章节

孔子:一身正气 以天下为己任

一身正气之人,一般都拥有远大的胸怀和抱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顾小家更顾大家。他们是现实世界有影响的人物,更是后辈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牧场牲畜的“乘田”,都是很卑贱的小吏,但是他做得很有成绩,受到鲁国权臣季氏的赏识,因此升入大夫阶层。

当时,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专事征伐,天下礼崩乐坏。孔子立志改变这个世道,建设一个天下一统、充满仁爱,用礼法维持的有秩序的社会。他在50岁的时候,做了鲁国的中都宰,这使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救世主张。任职才一年,就把中都治理得非常出色,四方的官吏都去向他学习。后来,他升做大司寇,并代行国相,参预治理国政。仅三个月,鲁国就发生很大变化,商人不再哄抬物价,男女百姓各守礼法,社会秩序安定。这期间,他还为鲁国做成两件大事,一件是他在齐、鲁两国君主会盟时,使强大的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领土;另一件是拆毁了鲁国三个权臣中的季氏和叔孙氏的城池,使鲁君的地位得到强化。孔子参预国政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的“救世”之举,却做得很有成效。

这时,齐国怕鲁国强盛起来对自己不利,就向鲁君送“女乐”,使鲁君沉湎女色,无心治国。孔子见在鲁国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决心带领学生到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谋求得到诸侯的任用。

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大氏族执政,他们怕诸侯任用孔子,侵占了自己的官位,损害了自己的利益,都极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别国任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还加害于他。孔子到卫国后,有人带着手持兵器的吏卒来威胁恐吓;孔子到宋国讲道习礼,司马桓魃派人害他;楚昭王打算任用孔子,给他封地七百里,遭到令尹(即国相)子西竭力反对。

孔子还几次受到围攻,差点儿送了性命。他在各国之间奔波,席不暇暖,历尽艰辛,但是始终执著地坚持理想,即使身处绝境,也从不气馁,决不屈服。有一次,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两国大夫的围攻,已经几天没有吃的,他的学生连饿带病,都倒下了,孔子却依然弹瑟吟唱,没有一点沮丧泄气的样子。学生们看到孔子身处逆境,却依然坚定乐观,都非常敬佩,颜渊说:“我们老师的理想高尚远大,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老师却仍然竭尽全力地推行,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有一些逃避乱世隐居的人,自以为是看透世事的“达人”,讥笑孔子的热心救世,说他是在做根本做不成的事,所以到处碰壁,像一条丧家之犬。还劝说孔子的学生不要继续追随老师,也去归隐山林,等待清平盛世的到来。孔子教育学生说:“我们是不能去与山林中的鸟兽共处为伍的,如果天下太平了,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去改变这个世道了。”孔子在各国奔波,常常寄人篱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处境非常困难。他到齐国以后,齐景公打算赐给他廪丘做为食邑,他却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他对学生说:“我劝景公听从我的主张,可是他还没有听从,却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孔子把救世为民视为最高的理想追求,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摇,离开齐国到其他国家去了。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以后,看见自己的主张不能为诸侯所用,就回到鲁国,开始专门从事教育。他打破以前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读书的传统,在平民中招收学生,培养了很多有才学、有品德的学生,其中的一些人被诸侯所任用,这些学生继承老师之志,为挽救衰世而不停地奋斗。

孔子为救世奋斗一生,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是他忧国忧民,为理想执著奋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崇高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刘邦:约法三章 成就一生伟韭

做人要厚道,这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底线。何为厚道?是仁厚,是博大的人文关怀。刘邦深谙此道,所以他约法三章,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伟业。

公元前208年,被各路反秦义军拥立为王的楚怀王命刘邦率军西进关中,并和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经过一系列战斗,刘邦率军于公元前207年相继攻破武关、蛲关,进入关中,驻军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朝都城咸阳已经近在咫尺,旦夕可下。秦王子婴走投无路,只得拿着皇帝的玉玺、兵符和节杖,率领文武大臣前来归降。刘邦手下的将领主张把子婴杀了,可是刘邦说:“楚怀王之所以派我攻咸阳,就是认为我待人宽厚。再说,子婴刚即位为秦王,作恶不多,他既然已经投降,杀之恐怕会寒了秦人的心。”说完,刘邦收下子婴奉献的玉玺,命人将其严加看管起来。

刘邦的军队随即开进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搜秦朝官府的仓库,各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只有萧何把秦朝官府收藏的户口、地图等档案材料全都妥善收集保管起来,以备将来争夺天下和治理百姓时作为参考和借鉴。刘邦率军闯入秦王居住的阿房宫,看见宫殿里雄伟壮观的建筑、奢侈华丽的陈设和许多漂亮迷人的宫女,下层小吏出身的刘邦哪里到过这么好的地方,不由得目眩神迷,一进去就再也不想出来了。

一连数日,将领们多次找刘邦商量事情,可刘邦总是躲在皇宫里尽情享乐,根本不接见部下。迫不得已,刘邦的部将樊哙只得硬闯皇宫,厉声斥责刘邦道:“沛公是想长久地坐天下,还是只想过上几天富家翁的快活日子就拉倒呀?现在秦朝虽然灭亡了,但天下尚未太平,各路诸侯都虎视眈眈以求一逞,沛公怎能在此高枕无忧呢?还是赶快回到军营商量对策去吧!”刘邦不听他的话,说:“我提着脑袋征战多年,如今好不容易才过上几天舒坦日子,你还是让我多歇歇吧。”谋士张良实在看不下去,在一旁劝道:“秦人无道,故而沛公得至于此。为天下扫除残暴,当行事以俭。现在刚刚入秦,就贪图安乐,这就成了助桀为虐。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从樊哙之言。”

刘邦一向对张良言听计从,听了他的话,立刻醒悟过来,当即下令封存秦朝官府的仓库,派兵严加看管,并出宫率军返回灞上驻扎。接着,刘邦又采纳张良的建议,召集成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法令害苦了。从今天起,秦朝的所有严刑峻法一概予以废除。我跟诸位父老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者偿命;第二,打伤人者治罪:第三,偷盗者治罪。我军乃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百姓们尽管安居乐业,不必惊慌。”百姓们饱受官府和乱兵的欺凌之苦,看到刘邦约束部属、约法三章,都十分感激,大伙儿牵着牛羊、担着酒菜,争先恐后地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说道:“秦朝官府的仓库里军需物品应有尽有,不劳父老乡亲们费心了。”劝他们把带来的东西全都拿回去。从此,刘邦在关中百姓心目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人们唯恐刘邦不能留在关中称王。不久,另一起义将领项羽在歼灭秦军主力后,也率得胜之师挺进关中。项羽把对秦朝暴政的怒火全都一股脑儿地发泄在关中百姓头上,下令杀死已经归降的秦王子婴,纵火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大肆掠夺金钱美女,使民众惊恐万状,大失所望。为了限制刘邦的势力,项羽把刘邦撵到偏僻的巴蜀之地当汉王。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率领汉军重新攻入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刘邦本来就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军就重新占据了关中。从此以后,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作为自己稳固的根据地,东向逐鹿中原,展开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并最终战而胜之,建立了西汉王朝。P3-6

序言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鲁迅曾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其独特的视角,记载了一件件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让我们今天能够有幸“目睹”二千年前的历史演化,有幸聆听古代智者的人生箴言。

《三国志》是另一部史学名著,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三国志》无法与《史记》相比,但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让《三国志》在普通百姓眼里也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

我们把《史记》与《三国志》放在一起,并不仅仅因为这两部史书本身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记述的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但是,如果你把《史记》、《三国志》仪仅当作故事书来读,显然忽略了其价值,也亵渎了它们的智慧——因为至少,你可以从做人谋事的角度解读它们,并肯定会受益匪浅。

不是吗?古代帝王管理国家自做人谋事始,志士立业求成自做人谋事始,君子修身求道自做人谋事始,老百姓安居乐业也要自做人谋事始。可以这么说,一部《史记》、一部《三国志》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做人谋事成败教科书,惟其如此,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不同人生追求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做何种人的依据,找到怎样做人的良方。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人标榜做事的时候不谈做人,做人的时候不谈做事。《史记》告诉并启示我们,要学会怎样在做事的时候也能做好“人”,在做“人”的同时也能做好事——就像一个好人并不一定就能做好一件事,而一个能做好一件事的人,又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一样。

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了《史记》与《三国志》的做人谋事之道:

一是要做个积极进取的人。做人的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自然迥异。我们看在《史记》、《三国志》中留名的不少仁人志士,敢于面对人生中的诸多挑战,他们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以极具力度的做人姿态,演绎了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也给我们今天的生存之道以优异的启迪。

二是要做个洞察人心的人。做人就要做明白人,而不能稀里糊涂。糊涂人的表现是,不了解周围的人在想什么,说话办事总与身边的环境不合拍,以至于常常说错话、做错事,与他人的关系也搞得一团糟。明白人正好相反,他能洞察人心,处理与好方方面面、尤其是重点事务的关系,所以,他的人生之路就顺畅的多。

三是要做个讲究策略的人。直来直去的性格容易受人欢迎,但如果不管对什么人、做什么事、在什么场合都直来直去,那就只有品尝失败苦果的份儿了。做人要首先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遇到各种阻碍和变数是正常的。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迂回一下,筹划一番,事情就顺利得多,做人就主动得多。

四是要做个宽宏大量的人。做人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表面看来,精明的人常占便宜,而糊涂的人经常吃亏。但《史记》与《三国志》中的大量事例告诉我们,能够笑到最后的,反倒大多是那些度量大、肯包容、看得开的是的所谓糊涂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糊涂变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确实,糊涂是一种更富智慧的做人绝学。

五是做个善于保护自己的人。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历史上哪朝哪代都有好人,也少不了坏人。好人除了做好事之外,还必须防备坏人明里暗里的攻击与加害。否则,不但好事做不长,好人也做不长。

当然,《史记》、《三国志》中关于做人谋事的学问绝不仅只这些,但通过这些解读,可以使读者一窥做人之道的端倪。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今天,我们从新的角度阅读和参悟《史记》、《三国志》,不也正是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并“理性地参与历史”的一种方式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左手史记右手三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4432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2-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