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记述了俄罗斯名人墓地,主要是写了82位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生前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影响,还有艺术大师的艺术成果。他们生前不为人知的生活磨难与命运的无奈,人世间留下了他们的业绩,他们高超的艺术对活人是永远的激励。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的作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对大师的生前命运坎坷知道不多。此书向大家讲述了墓碑下的历史人物,读者敬仰的大师他们真实的故事。使后人、活着的人珍惜生命与生活。

内容推荐

墓碑下安葬的是历史人物,人世间留下的是他们的业绩。墓碑本身也是出色的艺术作品,它们像是一座座无形的桥,从墓地架到天堂,连接阴阳两界的人。墓碑要表现墓主的生前的贡献,同时还要表现后人的深情缅怀。

本书记述了俄罗斯名人墓地,主要是写了82位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生前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影响,还有艺术大师的艺术成果。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1 作家·诗人篇

 自由颂——亚·拉季舍夫(1749-1802)

 俄罗斯文学的麦加——亚·普希金(1799-1837)

 作家的头哪里去了?——尼·果戈理(1809-1852)

 最早到过上海的俄罗斯作家——伊·冈察罗夫(1812-1891)

 早逝的英才——米·莱蒙托夫(1814-1841)

 落叶归根——伊·屠格涅夫(1818-1883)

 灵魂的拷问——费·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文豪与土坟——列·托尔斯泰(1828-1910)

 遥望明天——安·契诃夫(1860-1904)

 铁流——亚·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

 革命的见证人——亚·勃洛克(1880-1921)

 神秘的诗人,神奇的墓碑——韦·赫列勃尼科夫(1885-1922)

 苦难的十字架——·阿赫马托娃(1889-1966)

 迟到的荣誉——鲍·帕斯捷尔纳克(189-1960)

 “我是个神秘主义作家”——米·布尔加科夫(1891-1940)

 伊里亚·洛赫马蒂——伊·爱伦堡(1891-1967)

 想喝一口中国江河的水——鲍·拉夫列尼约夫(1892-1959)

 孤独的灵魂——玛·茨维塔耶娃(1892-1941)

 他带着遗憾走了——弗·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自缢之谜——谢·叶赛宁(1895-1925)

 松林寻孤魂——米·左琴科(1895-1958)

 血谊的纪录——弗·伊万诺夫(1895-1963)

 醉心于东方——尼·吉洪诺夫(1896-1979)

 不,他不会被忘却——米·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

 是懦弱还是勇敢——亚·法捷耶夫(1901-1956)

 不残的心——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

 顿河边上的巨石——米·肖洛霍夫(1905-1984)

 思念老波——鲍·波列沃依(1908-1981)

 白天的星星——奥·别尔戈利茨(1910-1975)

 长眠在橡树下——亚·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

2 戏剧·电影篇

 跨世纪的艺术大师——弗·涅米罗维奇-丹钦柯(1858-1943)

 爱心中的艺术——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

 喊冤的碑——弗·梅耶荷德(1874-1940)

 不可忘怀的往事——亚·塔伊罗夫(1885-1950)

 演员和角色——阿·季基(1889-1955)

 只因饰演过斯大林——米·格洛瓦尼(1892-1956)

 银幕上的列宁——鲍·史楚金(1894-1939)

 非凡的电影人——谢·爱森斯坦(1898-1948)

 难忘的演员——马·施特劳赫(1900-1974)

 木偶大师——谢·奥布拉兹佐夫(1901-1992)

 新闻纪录摄影大师——罗·卡尔曼(1906-1978)

 一代电影人的经历——谢·邦达尔丘克(1920-1994)

 难演的角色——尤·尼库林(1921-1997)

 平民艺术家——瓦·舒克申(1929-1994)

3 音乐·舞蹈篇

 俄罗斯第一位经典作曲家——米·格林卡(1804-1857)

 我的格言没有改变——莫·穆索尔斯基(1839-1881)

 神奇的音符——彼-柴可夫斯基(1840-1893)

 绝唱一列·索比诺夫(1872-1934)

 不落的歌声——费·夏里亚宾(1873-1938)

 游子歌手归故里——亚·韦尔京斯基(1889-1957)

 音乐大家族——鲍·亚历山德罗夫(1905-1994)

 音乐是善 不是恶——德·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

 神州上空的苏联歌声——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

 友谊之声——瓦·穆拉杰利(1908-1970)

 芭蕾女皇——嘉·乌兰诺娃(1910-1998)

 人与神的媒介——斯·里赫特(1915-1997)

 弹唱诗人——布·奥库扎瓦(1924-1997)

 唱尽人间辛酸——弗·维索茨基(1938-1980)

4 绘画·雕塑篇

 拥抱大海——伊·艾瓦佐夫斯基(1817-1900)

 森林之王——伊·希什金(1832-1898)

 闯将——伊·克拉姆斯科伊(1837-1887)

 光之歌——阿·库因吉(1841-1910)

 永恒的魅力——伊·列宾(1844-1930)

 历史的追寻——瓦·苏里科夫(1848-1916)

 画坛鬼才——米·弗鲁别利(1856-1910)

 抒情的犹太族画家——伊·列维坦(1860-1900)

 山魂之恋——尼·康·廖里赫(父,1874-1947)

——尤·尼·廖里赫(长子,1902-1960)

——斯·尼·廖里赫(次子,1904-1987)

 根雕大师——谢·科年科夫(1874-1971)

 苏联美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亚·谢·格拉西莫夫(1881-1963)

 思——谢·梅尔库罗夫(1881-1952)

 出身搬运工——伊·沙德尔(1887-1941)

 先锋派中的先锋——纳坦·阿尔特曼(1889-1970)

 最后的恳求——薇拉·穆欣娜(1889-1953)

 库克雷尼克塞——米·库普里扬诺夫(1903-1991)

——波·克雷洛夫(1902-1990)

——尼·索科洛夫(1903-2000)

 石雕的诗——叶·别拉绍娃(1906-1971)

 闻鸡起舞——尼·茹科夫(1908-1973)

 化剑为犁——叶·武切季奇(1908-1974)

 “谁也不能责怪我!”——德·纳尔班江(1909-1993)

 激情奔放——亚·基巴利尼科夫(1912-1987)

 杰出的插图画家——奥·韦列伊斯基(1915-1993)

 彼得堡的歌手——米·阿尼库申(1917-1997)

 十月革命的同龄人——列·凯尔别利(1917-2003)

 严于律己的插图画家——达·杜宾斯基(1920-1960)

 传统油画的杰出代表——鲍·乌加罗夫(1922-1991)

 苏联先锋派雕塑家——瓦·西杜尔(1924-1986)

后记

试读章节

自由颂——亚·拉季舍夫(1749一1802)

1996年早春,我有机会再度访问俄罗斯。

涅瓦河正在解冻,冬雪还厚厚地覆盖着两岸,我和朋友走进圣彼得堡市内的沃尔科沃公墓。

跨过铁栏大门,眼前是一座教堂。米黄色的墙上,两扇窗户之间,镶着一块白色的大理石板。石板顶部是一位端庄英俊的中年人的侧面浮雕头像,下边嵌着几行字:

作家——革命家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

1802年葬于沃尔科沃公墓区内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俄罗斯按当时的宗教信仰,自杀者不能埋在教堂公墓里。拉季舍夫是自杀身亡的。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只能在教堂的墙上镶嵌一块纪念牌,甚至连他的出生年代都没有记载。

2007年10月,我又来到了沃尔科沃公墓。在教堂旁一眼就看到了一座墓碑。走到碑前,上边注明是为拉季舍夫建立的。

拉季舍夫的遗骸早已化为祖国的灰土,他的精神遗产像空气一般回荡在俄罗斯大地上空。

二百多年前,拉季舍夫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留学德国,专攻法律,接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影响,回国后致力于改革落后的俄国法制。

拉季舍夫是学者,是诗人,是文学家,更是随笔作家。他写过《自由颂》,开创了俄国革命诗歌的先河。他讴歌争取自由的人民,称自由是“无价之宝”,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他怒斥专制制度钦定的得到教堂支持的法律是对人民的奴役。他说人民有权夺回被剥夺的自由并对“恶棍帝王”进行审判。他撰写的《略谈罗蒙诺索夫》、《乌沙科夫生平》、《何谓祖国之子》等传记和评论文章都充满对自由的向往,为进步读者所称道。然而对当代和后代影响最大的是他的随笔《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旅行记这种文体当时盛行于欧洲,文人雅士云游四方,浮光掠影,把沿途所见一二写成文章发表,以示自己博学多识。拉季舍夫同样运用这种文体,注入改造社会的思想,从而提高了随笔的作用。他每到一地,深入底层,以革命家的头脑审视当时俄国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道德、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用力透纸背之笔抨击农奴制俄国的种种弊端:贵族的穷奢极欲,百姓的深重苦难。他谴责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暴露上层建筑——官僚机构的专横。

拉季舍夫完成这部旅行记时,已年近半百,只印刷了六百五十本。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这本旅行记的内容后勃然大怒,认为它的作者是“比普加乔夫更可恶的造反者”。拉季舍夫被判处死刑,后改为十年流放。这位作家带着手铐脚镣去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服役。囚徒的生涯并未能改变他的信念。他在西伯利亚继续研究当地现实情况,写了不少文章,其中还有一篇《有关中国商业的通信》。拉季舍夫在十八世纪已注意到俄国与我国通商的重要性,这是俄国最早一篇关于俄中贸易的重要文献。

经过两代沙皇的更换,拉季舍夫的罪名得到赦免。他被召回首都,委任在法律编纂委员会工作。起草文件时他无时不注入废除农奴制、废除体罚、取消上层的特权等思想。统治阶级岂能容忍他如此抗上行径?当他得知自己的理想在他生前不能变成现实时,便服毒自尽,以示抗拒。

几十年后,普希金坦诚地表示自己是“跟随拉季舍夫之后讴歌自由”的人。流亡在英国的赫尔岑深明拉季舍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的意义与价值,把它大量印刷出版。

拉季舍夫的随笔表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作为哲学家的思辩能力和作为革命家的气魄。他为俄罗斯文学树立起崇高的标杆。从这个标杆上前后眺望人间万事,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俄罗斯随笔的发展过程和它面对社会的使命。

离开拉季舍夫的长眠之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拉季舍夫这样的散文作家,在当时的俄国毕竟稀若晨星。拉季舍夫凭借他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预见到了祖国的未来。我顺着他的一句话想了下去。他说:“我看到了整整一个世纪以后的事。”

一世纪以后,即十九世纪,俄国发生了几桩大事:1812年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1825年彼得堡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861年废除农奴制;接着俄国进入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时期。 十九世纪是俄国风起云涌的世纪,是人才辈出的世纪,也是俄罗斯文学鼎盛的世纪。在那一百多年当中,有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一批向往光明与自由的杰出诗人;有以文艺批评为武器反对农奴制度并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奠定基础的别林斯基;有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一批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与灵魂并为祖国争得殊荣的小说家;有驰名遐迩的契诃夫和高尔基;也有一度被人遗忘的罗扎诺夫和被称之谓俄罗斯最后一位古典作家的布宁。

俄罗斯在那一世纪里在世界文坛中异军突起,诗歌、小说、戏剧、评论——高峰林立,世界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俄罗斯。

如今,在俄罗斯古都一座著名的公墓里,终于为拉季舍夫树立起可以让世人表示敬仰的墓碑。

愿他的灵魂在天堂得到安息!

2007

P1-4

序言

2000年我出版了一本记述俄罗斯名人坟墓的书。

那本书出版后,我拿给妻子摩挲(她双目失明,看不见,只能用手抚摸)。她摸了半天,然后对我说:“写坟的书最好不要送人。收到书的人难免唤起忧伤的感觉。”

在这之前,我每写一篇,便给她读一篇,她觉得情谊深厚,兴趣盎然,鼓励我写下去。没有想到书出版以后,她会如此反应。

我写作那本书的过程中也和俄罗斯朋友们谈过。有的人感到不能理解:“你可以写英雄烈士、文化名人,何必一定要写他们的坟墓呢?”看来,他们也不赞成写这样的书。

这类书在俄罗斯少见,我国也许尚属首次。

我并没有因为意见相佐而搁笔。我被墓园文化迷住了,继续一篇一篇地写。

为了写成这本书,我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从第一次参观俄罗斯墓园给我的震撼,到第一次动笔,经过足足有几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每次出访俄罗斯我都抽出一定时间去参观各地陵园墓地。据俄罗斯报刊称,仅莫斯科就有几十处公墓,其中最著名的即新圣母公墓。我不止一次到过新圣母公墓,另外也参观过瓦冈口公墓、孔采沃公墓、达尼洛夫公墓、沃斯特里亚科夫公墓、韦坚斯克公墓,还到过莫斯科作家村佩列杰尔金诺公墓。

在彼得堡我访问过季赫文斯基公墓(即十八、十九世纪艺术大师陵园)、沃尔科沃公墓、远郊的科马罗沃公墓和谢斯特罗列茨克公墓,还有皮斯卡廖夫烈士陵园。

在沃尔加格勒(即斯大林格勒)我访问过规模庞大的位于马麦耶夫山冈上的卫国战争烈士陵园。

我还走访过一些庄园,在那里参观过坟墓和家族墓园,如圣山的普希金墓园、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列夫·托尔斯泰土坟、佩纳塔的列宾的坟冢。

墓碑异彩纷呈,它们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眼前。从动笔写第一篇有关俄罗斯墓园的文章到出书,又花了几年的工夫。我研究每位墓主的生平和墓碑的雕塑,这是充实自己知识的一个机会,填补我学识的不足。

我将完成的手稿交给好友吴志实先生征求意见,没有想到他看完之后,颇为赞赏,认为我在写作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还为该书起了书名——《灵魂的归宿》,并决定出版。

我没有想到该书出版后,很多人给予较高的评价,外国文学界的前辈和同辈草婴、蒋路、郑恩波,我不认识的评论家李凌、韩秋林等人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使我感动,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近几年,又有机会去俄罗斯访问。俄罗斯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巴维金有一次对我说:“现在我接待的中国代表团,每次都提出要参观新圣母公墓。我有些纳闷,问他们为什么对公墓如此有兴趣。他们讲了几条理由,其中一条是:‘我们看了《灵魂的归宿》一书,感到有意思,又听参观后的人讲他们的心得,所以我们也要看一看。”’

没有想到,我的那本书居然成了中国人了解俄罗斯的一个文化窗口。我把该书的传奇告诉了妻子。她微笑地说:“看来我当初的担忧是多余的。人们对死亡、对坟墓的看法不同了。墓园既然被你写成文化现象,你的书就起了文化交流的作用。”我感谢妻子对我的理解。

不过,我也有遗憾。有的墓碑应该写而没有写,找不到它们的所在地,或因为当时没有拍下照片。同时我发现又出现了新的应当记述的墓碑。我决定修改旧作。

这次我把文章只局限于有关文学艺术家们的部分,还谈及了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影响。至于其他领域人士的墓碑待以后再说。  墓碑下安葬的是历史人物,人世间留下的是他们的业绩。墓碑本身也是出色的艺术作品,它们像是一座座无形的桥,从墓地架到天堂,连接阴阳两界的人。墓碑要表现墓主的生前的贡献,同时还要表现后人的深情缅怀。

墓碑的雕塑者尽是大家,如安德烈耶夫、沙德尔、科年科夫、穆欣娜、梅尔库罗夫、托姆斯基、阿尼库申、武切季奇、凯尔别利、别拉绍娃、列别捷娃、叶列茨基、涅伊兹维斯特奈、基巴利尼科夫、齐加里、西杜尔……他们的高超的艺术成果,使亡者与活人之间增进了亲情,难怪俄罗斯人那么喜欢到墓园悠度时光,还把公墓称之为露天雕塑陈列馆。

我在这本书中写的仅仅是俄罗斯十九、二十世纪几十位文学艺术界的名家,他们都属于历史的过去。

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没有今天就不会有未来。

2008年春节

后记

我第一次撰写关于俄罗斯墓园文化的书,没有写尽我的想法。我决定大补和大改一番。

原来的书分为四个部分:文学家墓、艺术家墓、汉学家墓和其他人士墓。我删除了后两部分,改为现在的四部分;即:作家·诗人篇、戏剧‘电影篇、音乐·舞蹈篇、绘画·雕塑篇,全是文艺界人士。原书中收有文学艺术界人士墓碑三十七座,新书增加到八十二座,多了一倍。墓主的次序是按出生年代排列的。本书中凡是没有署名的墓主头像都是我画的。

书中的墓碑照片主要是我拍摄的,同时也有不同年代、不同时间陪同我参观墓园时的朋友们拍摄的,他们是:钮英丽、张小军、李萌、李俊生、宋晓岚。我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郑秉宏女士。她不仅出色地编排了这本书,而且还为本书起了名字。当我完成此书的书稿后,久久想不出一个书名来,是郑秉宏说了一句:“叫《墓碑·天堂》吧!”我采纳了她的建议。

我还应感谢我与之神交多年,可惜从未谋面的俄罗斯学者素洛蒙·基坡尼斯(1919~2001)。他多年研究新圣母公墓,编过两本墓主的名单,赠给我一本,为我查找有关墓主起了很大的作用。2001年我前往莫斯科时很想与他见见面,但得到的确是不幸的消息,他已逝世了,给我留下无限的惆怅。

高莽

2008年清明

书评(媒体评论)

让没有知觉的躯体在任何地方腐烂都一样,但我还是殷殷期盼长眠在亲爱的故乡。

——亚·普希金

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独立一人存在,如同蜜蜂不能独自生存一样;人身上有一种为他人服务的要求……

——列·托尔斯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解放的斗争!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要学会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画家应当像歌手,当他有嗓子时才能上台,才能展出自己的作品。只要嗓音蜕化——就应当退出舞台,别再露面,免得让人讥笑。

——阿·库因吉

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国死在和葬在不知何处的人太多了(即使是他们的亲属也不知道)。我有许多朋友就是这种遭遇。到哪里去为梅耶荷德或者图哈切夫斯基建立墓碑?只有音乐能为他们作这件事。我愿意为每一个受害者写一首乐曲,但是这不可能,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德·肖斯塔科维奇

他们的名字不可能一一列举,那么多的人在花岗石下安葬。不过,诵读碑文的诸位须知: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被入遗忘。

——奥·别尔戈利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87521
开本 24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53.1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