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这一生幸福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赵鑫珊以幸福为主题的回忆录。作者以幸福为线索,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以片段式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既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忆,同时,也向人们说明:人生的幸福并不决定于金钱,幸福是金钱所买不到的。本书选材精当,思想宏阔,以直面人生的态度把自己的经历作了解剖,可读性极强,是一部难得的个人史。作者最新的人生回忆力作。本书选取一生中最为幸福的经历,一件件娓娓道来,给人带来学术、人生、精神等方面的启迪。

内容推荐

赵鑫珊,教授,作家。上海2010年世博会顾问。本书作者以幸福为线索,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以片段式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既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忆,同时,也向人们表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模式因人而异。金钱准能买到物质生活的尽情享乐、美女香车、灯红酒绿,但不一定能买到幸福。

目录

1

 金钱一定能买到幸福吗

 “家”这个汉字

 我家的稻草屋不再漏

 来自几何学的满足和幸福

 深夜听外婆纺纱

 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我曾拥有一间私密性的小书房

2

 北大朗润园——我的“莱比锡音乐学院”+“柏拉图哲学学园”

 我与圆明园废墟和荒野场

 在高大的白杨树下

 深夜,我靠在床头沉思默想

 “第一个原因”

 我是一个很穷很穷的大学生

 为世界观而搏斗的物理学

 我成了一个泛神论者

 北京十三陵燕子口小山村

 没有写毕业论文

3

 聆听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七年的钟声

 牧羊人所见

 感谢两处社会科学院

 哲学苦闷与哲学创作

4

 退而不休和三个惊叹号

 最初一滴水和最后一滴

 人与地球

 回答日本教授的提问

 “一所悬命”

 春节+唐诗+世界眼光=当代中国人

 泡咖啡屋灵感附身

 生的沉思,死的默念

 追求人类知识的统一性

 我为什么要写作

试读章节

1

金钱一定能买到幸福吗

不同的人,不同的幸福模式。

我写这部书的动机,只是想通过我一生的经历表明,幸福是种心理感受,模式因人而异。金钱准能买到物质生活的尽情享受,美女香车,灯红酒绿,但不一定能买到幸福。

在西方哲学史上,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是位重要人物,深为爱因斯坦所尊崇。他是荷兰犹太哲学家,只活了45岁。他曾把人生最高的幸福作为哲学问题来探求。他说:“我实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可见他的探求的迫切性和严肃性。他说:

我要探究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永远享受连续无上的快乐。

在通常的生活环境中,那些被人们公认(他们的行为可以证明)为最高幸福的,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种: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这三样东西萦扰人们的心思,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斯宾诺莎所说的“感官快乐”即放纵肉欲或肉体快乐。)

这位哲学家最后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善”即“至善”,也就是最高幸福:

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便足以培养我们的心灵,使得它经常欢欣愉快,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因此它最值得我们用全副精力去追求,去探寻。

以上便是斯宾诺莎高高举起的火把。从我的青年时代起,我就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地跟随着那火把的亮光,一直走到现在。

在拥有电脑、电视和手机,以及物欲横流、崇尚高消费的今天,这火把不但没有暗淡、减弱和熄灭,亮度反而增强了,醒目了,耀眼了,而且变成了一种世纪的拯救!

我一生的经历都在证明斯宾诺莎的幸福论,一个人除了追逐名利、物质生活享乐外,的确还有别的幸福模式。它才是牢靠的。

因为它主要来自自我或内界,依赖他人和外界的程度很小,很低,而且不用花什么钱,又是绿色的。——它符合21世纪的时代精神和要求。

或者说,我撰写读者手中这部书,并不打算全面、系统地论述幸福论,仅仅是想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去说明,除了社会上多数人追逐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外,还有另外一些幸福模式的存在。

幸福观会因人而异。虽然同为人类,但免不了有“类同心异”的现象。

我想起明代的王磐(1440-1530)。他一生拒绝仕途,不爱富贵,只求温饱。他谙熟音乐,擅长散曲。尽管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算不上显赫,只是平平,但他自得其乐,不尘其心,梦寐以青山白云为念,过得充实、踏实,自由、自如、自在。当然他的大前提是有了基本温饱,是个“屋人”(The House-Man),有屋住。这是决不含糊的。

毕竟这也是一种活法。

这叫胸中浩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对它,我一直是心向神往。

我这部书稿要谈论的,正是这种灵魂的快乐。

“家”这个汉字

八年抗战中的1941年,我四岁,在江西吉安发蒙,读一年级。当时我家从南昌逃难到这里,住在水东。

这么小的年纪要走两三里的乡村田埂路去上学是我母亲的意志。母亲是农家女,目不识丁,希望儿子能早早识字,认一箩筐字,弥补做母亲的不足。

开学第一天,母亲起了个早,为我准备一顿特殊的早餐。用餐前,母亲编排了这样一个富有象征性的仪式:

我家有个小梯子,母亲要我爬上三级,然后下来吃三个水煮蛋。在我爬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愿望:

菩萨保佑我仔步步高升啰!

66个叶绿叶黄一晃而过,今天我还隐隐约约记得我母亲的这句祷词。母亲信佛,可见佛教在中国民间的根深蒂固。

走到餐桌前,母亲要我吃掉一碗三个水煮蛋。

“妈,汤怎么是黑色的?”

“我放了一点香墨,你吃了会读书,认字,认好多好多字!”

“好多好多”是重音,是江西南昌远郊向塘的乡音。可见,从我发蒙那天起,识字——认汉字,同汉字打交道,走进由汉字构筑的世界,便成了我一生的最高使命,直到今天。

桌上还有另外一碗水煮蛋,也是三个,只是没有放墨,是为比我大六岁的赵海根准备的。他是我们家的远房亲戚,读小学四年级。我母亲委托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照顾我。

课问休息的时候,为了十万火急找厕所,我误进了女厕,居然在那里方便了,因为我不认识“男”、“女”这两个字,也没有很强的性别意识。

一个学期,我在课堂上学了不到100个字,但只有“家”这个字印象深刻。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说文解字):

屋顶下养了头猪(豕)的地方便是家。

这样的解释,引起了我的兴趣,对我的理智或智力是一次冲击,而且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冲击,意义重大。

今天我才明白,这是我一生出现的第一个幸福事件。尽管它同“惊天动地”丝毫不搭界,但对我的内心世界却是一次划破沉沉黑夜的闪电!

恰好当时我家养了一头母猪。有一回我吃饭,猪在桌下转悠,觅食,居然撞倒了我,我摔在地上。

四岁的我,会对“家”这个汉字的解释发生兴趣,说明在我的体内有“解释世界的基因”。只是它一直潜伏着,要等到16年后才破土发芽。当时我在北大读二年级。

进入50岁,我才开始对语言哲学发生兴趣。(对于我,这是一个不小的幸福事件。)

今天我才明白,言语和文字这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双方各有其长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

言语具有当下性和直接性。我们还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防止言语表达的不够清楚,产生误会,直到听者最终正确地理解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或观念)。——而文字则没有这种优越性。

文字的优越性却在于:它比言语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无比广阔(直到天涯海角)的范围内有效,这都是言语办不到的!

唐诗便是一例。李白、杜甫当时吟唱的声音早已随风飘逝,但写下的方块字却流传至今。

四岁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从1983年我45岁起,我要把我的思想感情铸成一个个汉字,写成一本本书。

关于“家”的故事,四岁那年朦胧的小觉醒仅仅是开始萌芽。后来我从事人类文明之旅的研究,意识到作物栽培和畜牧业的发明(合起来才叫农业)有多层含义,其中一个是让人定居下来,不再为采集食物到处漂泊不定。

屋顶下面有头猪(豕),正是定居、安居乐业的符号。当然由于水井的加盟,安居乐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以上是家的最初含义,物质生活的内涵。  后来演变成了三个不同层面:

屋·家庭·家

写成英文就是:

House·Family·Home

屋是建筑空间,有邮编和门牌号。不管是谁(从皇帝到乞丐)都要住进屋子里。乞丐常蜷缩在别人屋檐下过夜。

家庭属于最基本的人际空间——夫妻、父母与子女。

家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空间,没有门牌号,没有邮编。

为了分清这三个观念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我撰写了一本专著,200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写书的过程便是分清的过程,对于我,这是一个幸福事件。

所以说,我一生所经历的幸福几乎同金钱没有多大关系。

今天我才明白,我这一辈子都在寻找家(Home)。我永远走在寻家的路上。一日不寻家,便一日无家可归。家不是一枚金币,可以安安稳稳地放在口袋里永久性地、一次性占有。不。

家只存在于寻求中。家不是完成式,而是现在进行式。

1941年冬天,我做家庭作业。在一盏昏暗的豆油灯下,我描红。纸张很差,比不上今天的手纸。红字“上大人孔夫子”,我用毛笔在上面描。母亲在我身旁做鞋底。——几千年,中国妇女为一家人做鞋底奉献出了多少辛勤和宝贵的时间!

记得当我写完一张红模了,母亲便说:

“仔呀,去困觉哟!明天一早又要去上学。”

等我钻进了被子,母亲便将一个灯芯灭掉,只留一个,让它继续点燃,发光,照亮。

今天我还记得这个细节。

可见,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是节能文明。

在昏暗的豆油灯光下,母亲把我的课本从布书包里拿出来,将卷成直角的一页页用手抚平。因为母亲生性爱整洁。

66个春去冬来,今天在回顾中,我才懂得那便是普天下的母子情,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之一:

旧梦青灯在,新秋白发知。(宋诗)

是的,童年的梦境,只有落进日后白发的追忆中,才会见出它的深层含义。

又如果当年的照明是60瓦的明亮电灯泡,而不是农业文明时期悠悠晃晃的豆油灯,我今天的回忆还会拥有这样浓郁的诗意吗?还会像我此时此刻“心游万里关河外,诗成灯影雨声中”吗?

P3-10

序言

这部书稿是我“闲将往事思量”的产物。

2008年,我就是“古稀之年”。

在这种日子,不免想在人生路边找块石头坐下,来歇歇;看看前面剩下的不多的道,回头望望走过的路,心中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叹。我在自问:“一个人到了我这种年龄,应该有资格谈谈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吧?我过得幸福吗?幸福是什么?我能否把一生的大小磨难、悲哀和不幸暂且搁置一边,专门的幸福一桩桩列举出来?列举的时候,应老老实实,不夸大,也不缩小。”

当我一一回忆,娓娓道来,发现所有这些幸福几乎都没有花什么钱,都是精神性质的。——这个共同点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我老是想到唐代司空曙的这两句千古绝唱: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这正是我此时此刻的画像了。

普天下没有永恒的东西。即便是天地本身也有终结之日。我最推崇古人这样对照和观照事物:

天地之视人,如蜉蝣然;蜉蝣之观人,如天地然;蜉蝣莫知人

之有终也,人莫知天地之有终也。

看来天地和蜉蝣是大小两极。人介乎于这两头的中间,是个中项。——这是人在宇宙中的真实位置。把它写成一条链接就是:

蜉蝣→人→天地

知道人在宇宙中的真实处境是很重要的。这可以让我们有自知之明,懂得天高地厚,切莫狂妄。

上面古人所讲的那段对照,是我从古书中读来的。宋代赵恒写过这样两句,我不喜欢,因为它俗,挺市井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年,我同明代方以智(1611-1671)这种幸福观却发生了强烈共鸣:

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辩难,我得以坐集千古

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对此,我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其中还包括我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品味,将它消化,变成我的骨、肉和血,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明朝薛瑄的价值观同样是先得我心:

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

对于我,读书之乐即是不花钱的幸福。这种性质的幸福像根红线,贯穿了我这一生。我是四时读书乐,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又不论刮风下雨。

青年时代读宋代翁森写的《四时读书乐》便引起了我的共鸣: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几十年的读书生活告诉我,读到夜深时,又逢窗外秋风秋雨,天地哀愁,草木凄悲,其中最高境界和内心的幸福感恐怕只有一盏孤灯知。

我几乎住了半辈子的集体宿舍和办公室,漂泊了一辈子,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是三室一厅,还带个小小阁楼,进一步保证了我的不花钱的幸福,我承认,1999年把房子买下来着实花了一大把钱。这是幸福的大前提:

人生何为责,闭户读我书。(汪应铨《题读书楼》)

当然对于今天的我,写书才是读书最高和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读书,其中包括读外文原著,写作时少不了读参考书。

前些天我读到一本英文书,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S.A.Levin,他在书中提到有位宗教思想家有句格言:“凡是你认为可恶的,不要强加给你的同伴:这就是全部的律法,其他的都是对此作出说明。”Levin解释说,这正是“黄金法则”(Golden Rule),它可以在大多数宗教教义中找到不同表述(或说法)。该法则根本的意义在于为社会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因为只有存在着互利互惠或有利于集体利益的行动,社会才能存在下去。

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一种幸福感即流遍了全身。

我意识到,上述“黄金法则”正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同义反复。

我非常看重同一伟大真理的多种表述,特别是当这些不同表述是独自做出的时候。——这表明该真理的确具有普遍世界或世界普遍意义。

1996年P.Bak写过一本名为How Nature Works的书,把它译为汉语就是“大自然是怎样工作的”。但只有直接读英文原文,才能感受到该书名对人的理智的冲击。

小冲击,小幸福;大冲击,大幸福。

这是我一生有关幸福的总结。

这种冲击的性质属于精神、心理层面上的。请注意,How Nature Works三个单词开头字母均为大写,H、N、W,有种庄严、神圣和崇高的况味。如果h、n、w为小写字母,味道、境界就会差很多。小冲击:

The Known,the Unknown,and the Unknowable.

译成汉语是“已知的,未知的,不可知的”。

译文对我形成不了理智上的冲击,英文能。这估计同我的英文语感有关,我重视从语感去把握一种语言。

人类面临的世界无非是由三个世界构成的:已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不可知的世界。

的确有不可知世界的存在。宇宙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起源对我们便是不可知的。圆周率π为什么是3.14……也不可知。

我国明末有位学者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同样颇有新意,给人启发:

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一本好书,就是要给人启迪,叫人眼睛一亮,悠然心会神往,步入一个较高境界。

在人生之旅中,我是一列晚点的列车。我总是比别人慢一拍。少年时代,我平庸,不开窍,几乎没有什么亮点。自从大学二年级,我才始有所悟。

总结起来说,我是一个十有五而未志于学、三十未立、四十有惑、五十始知天命、六十颇感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晚熟者。

在后面,我要把我这一生感受到幸福的几件事写出来(基本上按时间顺序),这有点像自传性质。写自传不是我的原意,我还没有资格这样做。我只想为“幸福论”做些注脚,告诉年轻一代读者,幸福并不一定同大把金钱挂钩。两者不一定成正比。——这才是我要向读者传达的信息。因为我穷过,而且很穷。当然现在也算不上富。

要知道,最近30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追问“什么是幸福”,成了时代的迫切课题。

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课题,更是一个哲学叩问。

我承认,有各种不同的幸福模式。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健康快车》,它讲了专门为西部穷苦人免费做白内障手术的事。有位广东籍眼科医生(主刀)说了这件事:

有位三十多岁的女藏胞,丈夫早逝,一家五口全靠她养活。但最近她的视力几乎要失明。全家将陷入绝境。成功的手术让她重见光明,做医生的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崇高、神圣。——我们得承认,这是人间最高幸福境界之一。

愿各位读者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寻找到自己认定的幸福。

记得宋代诗人黄庭坚写过一首《牧童歌》,其中有两句: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此处的“君”是指牧童,我愿自己正是那“牧童”。  “牧童”形象将会隐隐约约出现在本书稿的字里行间。果真如此,我的表述就算基本上清楚了、到位了。

最后我建议在大学开门“什么是幸福”的讲座。因为据我所知,我们实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学生自杀现象即能说明有必要开设这门课。尤其是在今天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就业难的时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这一生幸福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鑫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46521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