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牧宁夏(杨天林文化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对宁夏历史和文化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感悟。书中内容部分在《朔方》上发表,部分在其他报刊上发表。

全书以散落在荒野大漠中的断垣残壁为出发点,以深沉浑厚的自然山水为主背景,以对历史和文化的精细解读为主旋律,追忆历史场景,描画社会情状,解析文明兴衰,寻觅文化灵魂。作者以感性的笔触揭示了文化与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演变及文化与人类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自然的原始、社会的沉浮、人生的飘零、审美的至上、文化的魅力和科学的精细。

内容推荐

《游牧宁夏》是作家对宁夏历史和文化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感悟,以感性的笔触揭示了文化与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演变及文化与人类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

目录

天地如旅(自序)

第一篇 西夏历史与文化/001

 寂寞承天寺/002

 走进西夏壁画/008

 佛在西夏/013

 旷野的诉说/018

 风中的朔方/033

 天边的瓷都/048

第二篇 贺兰山及岩画文化/058

 游牧贺兰山——自然的咏叹/059

 游牧贺兰山——历史的记忆/068

 游牧贺兰山——石头的歌谣/077

 日落大麦地/116

 解读贺兰山岩画/123

第三篇 自然地理与历史/127

 远古的梦幻/128

 远去的记忆/142

 远逝的风景/159

 湮没的城堡/176

 风雨驿站/191

 罗山印象/202

第四篇 长城及其文化/206

 宁夏长城长/207

 北望长城/230

 大地的背影/241

第五篇 湖泊、河流与湿地/244

 飘逝的湖泊/245

 如诗的湖/253

 北方河流的印象/258

试读章节

走进西夏壁画

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四百多个洞窟中,关于西夏的洞窟就有80多个,占了约五分之一。其内容的广泛和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自南北朝这两个地方开窟以来,恐怕是任何一个朝代和王国都没有过的。

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形容应该是很贴切的,从公元1038年到1227年,在近200年的时间里,敦煌和安西都曾是西夏的属地,西夏又是一个佛之国度,党项民族把心目中的偶像和世俗生活的画面凝固在这两个理想的地方是很自然的。

在莫高窟第265窟,胖乎乎的比丘慈眉善目,双手环抱,目视远方,似有所想。那位菩萨则发髻高耸,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脉脉含情,半身裸露,肤如凝脂,丰满而不显臃肿。只见她左手微抬,若有所盼。

这是一幅宗教化了的世俗生活图示,其中所揭示的应该是平常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需求。美丽的菩萨脚踩莲花,那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

看这幅壁画作品,我不由想起了盛唐艺术的阳刚之气和自由奔放的抒情个性。这无疑是诸多西夏壁画中的精品,在这幅壁画中,西夏人把艺术和宗教融合得如此和谐,那种世俗的精神、对美的至真至善的追求和宗教的博大胸怀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高窟第418窟的壁画是西夏男供养人和女供养人像,男供养人鼻脊隆起,八字胡须,体态修长,脚登毡靴,腰束皮带,身穿窄袖紧身的党项服装,很有些武士的意味的。只见他手持一束鲜花,大概是准备献给情人的。女供养人柳眉杏眼,红唇微起,面圆鼻挺,胖而不腻,风韵渐至。图中所画,正是西夏人对异性美的普遍渴望,它代表了一个草原游牧民族潜隐心底的最基本的审美心态。

不过,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石窟中,大多数西夏壁画在艺术上却表现为程式化的特点,那两个男供养人活生生一对双胞胎,那两个女供养人也如从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姐妹俩。看这两幅壁画,我倒更多的感到了某种可爱和壁画创作者的憨厚淳朴的性格。

在安西榆林窟第2窟中,有一幅《水月观音图》,一位端庄美丽的观音菩萨安详地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凝神遐思,只见她将乌黑的秀发盘成了垂环髻(这是那个社会最流行的发型),身穿粉红色的连云罗裙,脚着彩色绣花鞋,手承纤云,给人一种她随时都会飞去的感觉,这是神界的飞天。再一细看,发现她额宽腮小,鼻梁突起,面露善良的微笑,宛然如生,壁画中的细节描写无不显示出西夏少女的温柔、典雅和美丽。

在她的周围,彩色的祥云浮托着插有柳枝的净瓶,青色的山石后生长着嫩绿的修竹。观音座下,碧水清波中浮出几朵红莲。圣洁的光环与观音身上红色罗裙交相辉映,富丽中透露出庄严,神秘中飘逸着清新。

在她的对面稍远的右下方,茫茫碧水的彼岸,唐僧双手合十,面向观音膜拜,孙悟空手牵驮着佛经的白马跟在后面。一幅《水月观音图》,把虚无缥缈的神话和传说描绘得惟妙惟肖,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折射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安西榆林窟第3窟。在这幅《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中,莲花瓣上的菩萨圣洁而美丽,她的身上所笼罩着的金光象征着世界的吉祥和被圣恩沐浴时的那种陶然神韵,千手千眼大概隐喻法力无边,能够洞悉世上的一切幸与不幸,能够拯救芸芸众生于水火之中,应该是很有些魅力和神韵的。从这个角度看,这美丽至极的壁画实质上是在向人们灌输一种虚幻的思想,通过对无所不能的神界和宗教的浪漫主义的描画销蚀着人类进取的勇气。

不过,其上的《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和《锻铁图》完全是一种写实的风格。《犁耕图》上的二牛抬杠式的画面在今天农村的一些地方仍能见到,耕者一手扶犁,一手持鞭,精心地耕作着黑色的土地。黄牛一副任劳任怨的样子,这个为人类的农业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黄牛形象应当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在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和银川平原都是著名的粮食生产和集散地,这一带的农业在当时应该是很发达的。

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耕牛是人类在驯养动物的漫长过程中创造的最杰出的作品,耕牛的大量涌现大概还是人类从狩猎到游牧全程演化中最典型的事件,二牛拾杠的简单画面也是一种浸透着农耕文明基因洋溢着田园文化韵味的表达,是从随畜逐水草到定居过程最后完成的象征。

《踏碓图》中,碓米者一脚踏木板,其上有一木轴作杠杆,带动另一头的捣杵,正在石臼中碓米,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捣米春谷的方法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技术大概是从中原地区输入的吧。

《酿酒图》画的是一个妇女正在用嘴吹着灶火,灶洞里烧的是柴吧,另一妇女手持陶钵,正在铁锅旁酿酒,作者在这里生动地再现了西夏时期酿酒作坊业的真实图景。

《锻铁图》中,一个工匠用双手推拉竖式的双木扇风箱,另两个工匠手持铁锤在铁砧上锻打铁件。我想起了著名的西夏剑,史书上说,就连宋朝的皇帝也以身上能佩带一把西夏剑而引以为荣,可见西夏的冶铁技术在当时还是很有名的。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中,作者比较全面地再现了西夏王国的农业、手工业及其他方面的重要细节,我们从中也了解了许多关于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建筑风格、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它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了解西夏社会世俗生活画面的重要线索。

西夏壁画中的一些意象具有跨文化的性质,在阅读这些壁画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想到那个随风而逝的民族。他们充满热情的歌谣在丝绸之路上相伴着悠扬的驼铃声,似乎传得很远很远。

那些通过艺术家充满梦幻笔调仔细描绘和圈点的图案包容了宗教、神话和世俗生活的雄宏场面,这些壁画图景被灰色的石质材料一装点,便显示出了艺术价值和人类精神的恒久性。

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智力水平和技艺的形象展示,经由西夏艺术家的介于理性和梦幻色彩的描绘,便展现出一种自由驰骋于人们眼前的浪漫和飘逸。它们是西夏古国社会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是西夏人民对宗教和文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西夏壁画综合性地体现了一种近乎荒蛮的、汹涌的、幻想的、写实的及程式化了的手法,在人类从迷信走向科学的漫长征途中起到了拓宽生存空间的作用。仔细地阅读了这些壁画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认为,文明史就是不断从压抑的精神世界中解脱的历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不断否定自我的历史。

从总体上看,西夏壁画远承唐韵,近得宋风,自成一家。那是一种文化意义深远、艺术形象凝重的绘画,它是在开放的外在性和封闭的土著性的猛烈碰撞和融和中又孕育出多元文化的艺术,它是盛开在西夏人民精神领地上的炫目的花儿,它时时引导着我们沿着幽幽曲径走向昔日阳光照耀下的美丽的花园。

站在这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壁画前,我不时地想起西夏古国近200年的历史,想起党项民族世俗生活的宏大场面,想起寻常百姓平凡的一生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脚印。

那是一个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民族,那是一个独自哼着欢乐的歌却不得不为自身的安全和平焦虑的民族,那是一个跟着月光向前走去最终消逝在历史高原上的民族。但他们的文字还在,他们美丽的歌声还在,他们的壁画更值得我们研究。

P8-12

序言

2004年的那个夏天,我决定和朋友伊沿着丝绸古道西去旅行。一路上,多是大西北常见的灼人眼目的伤痍风景。如张承志散文中经常出现的那种。

看天空中劲飞而过的猎鹰与苍穹共存于一瞬间,听树枝上鸟儿美丽的歌声与青山绵延在阳光下。我就想,自由是多么的不容易,人也该是这么自由的。生命是多么的美丽,美丽的生命应该永远如此。

祁连山被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在半睡半醒中如蜷缩在宇宙一角的天之骄子。宽阔而缓慢延展的山坡被早晨的阳光一照,一种美丽的晕黄便扑面而来。它们一定见证过匈奴人曾经的存在。

我想起了那一个人群。他们是两千年前活跃在北方几千里大漠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祁连山一带是他们最重要的驻牧地。这些游牧者,骑着马,赶着羊群,披星戴月,四处漂泊。他们以四海为家,他们视天地为故乡。这种散漫,这种浪漫,不能不令人动情。

我记得,当年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出击匈奴,收复西域,横扫祁连山南北胜利归朝时,匈奴人却悲伤地唱道:

失我胭脂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繁兮。

那歌声越来越渺茫,如那一个随风而逝的民族。

遥想当年,丝绸古道,商旅驼队迎着夕阳西去,远处不时飘来优美的歌声,弦歌不辍;藏经洞里,伴随着绵绵不绝的香火,浸滢在佛教经卷中的文化不断往外飘逸,随风东去。

这时候,我走在西去的路上,沿着祁连山北麓,出嘉峪关,走野马滩,过星星峡,便进入了新疆。

遥望河西走廊,十里八乡,得益于祁连雪水浇灌,绿洲点点;近观敦煌石窟,三危山下,汇集着中西丝路文化,喧声阵阵。站在准噶尔盆地,注目四周群山,突然感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正南方,蓝色天宇间,雪峰壁立;身背后,大漠戈壁处,万里云烟。在这么一个地方,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天大地大了。

散文如旅行,所以我就写了这些。

据考证,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古代人极善于用诗歌讲述他们的历史,那差不多还是唱出来的。后来才出现了散文,这实质上是书面表达形式多样化的开始,丰富的语言为人们抒发心中的理想提供了方便。散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文本,在这个领域,大概是最适合旅行者漫步行走的。

我常常把写散文比作旅行。云游远方,主要靠感觉,感觉像风,感觉随风而逝。旅行是很随意的,广阔天地间,人在旅途中,永远有走不完的路,而路就在脚下。

那就走吧,只要生命的演化和轰轰烈烈的生活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继续着,只要像风一样的感觉还会再来,只要脚下的这块土地还像地质初年一样温厚,只要阳光还像远古时代一样明媚,那就上路吧。

天地如旅,人在旅途。当你走过之后,或许只剩下那脚印还可以辨认,这脚印被来年的风一遍遍吹过,被金色阳光一遍遍照过,被天上的雨一遍遍湿过,然后就泅入地层深处,和岩石一起熔进未来的地质历史中。

这种感觉真好。

那么,就一直走下去,走在金色阳光下,走在广阔天地间。

天地如旅。我们永远在路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牧宁夏(杨天林文化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天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1436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1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