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不通情理,迂腐固执,爱听谗言,是非不分,这是最让读者感到痛恨的行为。唐僧的不辨是非,爱听谗言,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说起唐僧的胆小懦弱,我们就会想起西行途中,每遇到险山恶水,唐僧总表现出的那一副苦瓜相。这些,都是《西游记》中的文字描写,白纸黑字,清楚可见,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史上的唐僧并不完全是这样。
图书 | 历史上的唐僧 |
内容 | 编辑推荐 唐僧的不通情理,迂腐固执,爱听谗言,是非不分,这是最让读者感到痛恨的行为。唐僧的不辨是非,爱听谗言,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说起唐僧的胆小懦弱,我们就会想起西行途中,每遇到险山恶水,唐僧总表现出的那一副苦瓜相。这些,都是《西游记》中的文字描写,白纸黑字,清楚可见,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史上的唐僧并不完全是这样。 内容推荐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不是一个样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这样说,在取经故事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从故事的整体看,是日渐走向神话;而取经主人公玄奘,却慢慢变得世俗化。一个原本的英雄高僧,被逐渐改造成为一个平庸的僧人。谓予不信,请看正文,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场景中,去看一下历史上的唐僧取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目录 小引:从《西游记》中的唐僧谈起 玄奘的身世 剃度出家 取经缘起 踏上西行路 穿越西域各国 进入北印度 在中印度 来到那烂陀寺 周游五印 名噪女曲城 载誉归来 唐僧形象的生成 民间世俗化的唐僧 伟大的玄奘精神 试读章节 或许正是“上天”欲成就玄奘伟大卓越的一生,要给他非常的磨炼,来坚韧他的意志,增添他的能力,童年的玄奘,也经受了非同寻常的魔难。大约就在五岁的时候,母亲宋氏便一病不起,永远离开了人间;刚刚十岁,一心要将他培养成人的父亲陈慧,也带着满肚子的不放心,撒手人寰。这应该是享受父母呵护关爱,围绕在父母膝下,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啊!玄奘却过早经历了这人生至大的苦痛——生离死别。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从洛阳净土寺风霜满面地赶回了老家,来为父亲奔丧。没有了父母,如何解决年幼小弟的吃饭、教育等问题,都成了摆在眼前的最真实的问题。哥哥姐姐们商量的结果,觉得让玄奘跟随长捷最为合适:其一,哥哥长捷的学问不错,自然可以承担起教育弟弟的任务;其二,在寺院里,吃饭问题可得到迎刃而解。于是,最后就这样决定了,让长捷带走玄奘,让玄奘到寺中去做少年行者。玄奘就这样懵里懵懂地出家了。 玄奘十三岁这年,朝廷下诏,要在洛阳剃度二十七名僧人。在朝廷上下隆重佛教的时代,能够剃度为僧,无疑就端上了一只铁饭碗,从此可不必再为衣食烦恼,所以,出家自然也就成为当时社会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热门,报考人数众多,可以想见。为了这二十七个名额,考试成绩优异的,都有几百号的人。玄奘因为年幼,不符合参试的条件,也是没法子的事情。 或许是于心不甘,或者是出自好奇,面试的这天,玄奘也来到了考场的门外。主持这次选拔的是大理寺卿郑善果,他在大门外发现了玄奘。当时的文化人非常讲究人物品鉴,郑善果就是位以品鉴人物颇觉自负的官员。他先是被玄奘那清秀慈善的面庞吸引,便走上前来,到了玄奘的身边,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在这里干什么?是希望参加剃度僧人的考试吗?”玄奘朗朗回答,条理井然:“我姓陈,随二哥在净土寺为童行。想参加考试,年龄限制,还不具备参试的资格。”郑善果又问:“为什么要出家?有些什么样的抱负,说来听听。”玄奘回答:“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通俗点讲,我大的志向是继承如来的事业,眼前能做的,是希望光大佛祖所创的佛法。小小年龄,竟有如此宏大端正的志尚,郑善果暗暗称奇,心里喜欢。决定将玄奘破格录取。讨论录取名单的时候,郑善果毫不犹豫地填上了玄奘的名字,他向同僚讲了这样的理由:“记诵佛经,念经唱佛,这都是区区小事,容易学成;气质精神,仪表相貌,却是先天生成。如此子这等风骨,实在难得。度他为僧,将来必成佛门伟器。只是我等年长,怕不能看到他大器成就、口吐莲花的那一天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也许被说成是套话,事实上,正因为郑善果的慧眼独具,善能识人,玄奘终于从众多的应考者中间脱颖而出,成为二十七名剃度僧人中的一员,取法名为玄奘,正式步人了佛门;而中国佛学史,也正因为有了玄奘,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唐时期,将走向它真正的辉煌。 既被正式剃度,玄奘也拥有了哥哥所能享有的一切。他可以从此和哥哥随行随止,而不必再如往常那样,因为不是正式的佛门弟子,往往在寺院里有各种活动时为资格限制而被拒之门外。 当时在净土寺,有著名的景法师,正在讲授《涅槃经》,玄奘听得着迷,打心眼里敬服,跟从学习,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接着又听严法师讲《摄大乘论》,玄奘也听得头头是道,饶有兴趣。不断地聆听高僧演讲,几年下来,在不知不觉中,玄奘对佛教理论的浓厚兴趣已然养成。超人的记忆力,加上学习起来又能够专心致志,如饥似渴,勤奋异常,有股不要命的劲头,所以凡玄奘听过的讲座,一遍下来,几乎可以做到复述的地步,回头再温习一下原典,更已经是了然于胸,铭记不忘了。同寺的僧众,起初一直以为玄奘年幼,并没有太怎么将他放在眼里,很快地,他们都被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实征服了:少年玄奘竟有这样的本事!玄奘的故事也在寺院中很快流传开来,不曾领教过的当然不肯相信,于是在听过法师的演讲后,就有人让玄奘上去,进行复说。玄奘逐字逐句讲来,竞真的与法师所讲出入无几。大家遂都感慨:俗语所说的自古英雄出年少,一点不假!对于玄奘,僧人们都刮目相看了。时间不久,一传十,十传百,在整个洛阳僧人圈里,尽人皆知净土寺中有这么一个神童。 隋炀帝以迷信佛教著称,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在他做了皇帝以后,荒淫糜烂、昏庸残暴、好大喜功,置天下苍生死活于不顾,在位十多年问,修宫殿,开运河,筑长城,西征吐谷浑,东伐高句丽,频繁地征调兵役,兴师动众,兵役员额动辄上百万之数,劳民伤财,天下百姓没有安宁的日子。不在沉寂中灭亡,就在沉寂中爆发。百姓终于举起了反抗的大旗。星星之火,很快也成燎原之势,迅疾燃遍了神州大地。公元611年1月,广东琼山王万昌起兵反隋。同年,山东百姓为反抗兵役,齐郡邹平、平原郡、漳南、清河郡、蓓县等地相继发生起义。公元612年,济北郡韩进洛起义,济阴郡孟海公起义,北海郡郭方预起义,济北郡甄宝车起义,齐郡孟让、王薄起义,黎阳杨玄感、李密起义,淮南杜伏威起义……公元617年5月,在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的策划下,李渊在太原起义。起义的烽火此起彼伏,天下板荡之势已成,隋王朝已经奄奄一息,时目无多。P10-13 序言 小引:从《西游记》中的唐僧谈起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应该不会忘记集合于唐僧身上那诸多令人憎恶的种种弱点来——胆小怕事,懦弱无能,不通情理,迂腐固执,是非不分,爱听谗言。这似乎人所具有的各种缺点,都集中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的确,唐僧和他的大徒弟孙悟空比,显得超乎寻常的无能。他没有火眼金睛,识不出妖精;显得弱智,干什么都一事无成:到寺院求宿,被人拒绝;前去化斋,空手而返。 说起唐僧的胆小懦弱,我们就会想起西行途中,每遇到险山恶水,唐僧总表现出的那一副苦瓜相:心惊胆战,面容失色;碰到妖魔鬼怪,就跪在地上,直喊饶命。比如在蛇盘山鹰愁涧,当他用来作坐骑的行脚马被摄走吃掉的时候,他哭着说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么走得!”说着话,泪如雨下。再如第二十回,到了黄风岭,被黄风怪拿住,唐僧道:“我被魔头拿来,遭此毒害,几时再得相见!好苦啊!你们若是早些来,还救得我命;若十分迟了。断然不得保矣。”一边叹息,一边又泪落如雨。此等表现,无怪连猪八戒都要笑话他:“师父老大不济事。” 唐僧的不通情理,迂腐固执,爱听谗言,是非不分,这是最让读者感到痛恨的行为。西行路上,唐僧靠的就是徒弟们不避艰险、出生入死的保护。特别是孙悟空,为了师父,简直是在玩命,称得上舍生忘死了。但唐僧对他,却显得有些寡恩薄情。有一次,途中遭遇草寇的抢劫,唐僧被吊打,痛苦难耐。孙悟空解救了他,打死了两个强盗,唐僧却又心中不快了。埋尸的时候,他口中念念有词:“你到森罗店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分得够清了,他不顾事情因谁而起,这一切是为的谁,就将所有的责任,一股脑儿全推给了孙悟空,无怪孙悟空说:“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辛勤苦劳,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我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后来,孙悟空曾有一次向观世音诉苦,还说起:“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麟。只指望归真正果,洗涅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负一片善缘。” 唐僧的不辨是非,爱听谗言,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一行来到了一座险峻叵测的高山下,山上有位妖精,听说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便一心一意,想要拿了唐僧,吃他的肉。因为惮于孙、朱、沙三位的神力,妖精摇身一变,变成一位月貌花容的女子,“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此时孙悟空化斋去了,猪八戒见那女子生得俊俏,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上前搭讪。那女子回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肉眼凡胎的三藏,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分明是个妖精,那长老却也不认得。这时,孙悟空从南山顶上摘桃子归来,睁火眼金睛,“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孙悟空说,这女子是个妖精。唐僧死活不信。孙悟空使棒打去,那妖精使个解尸法,撇下了假尸首逃去,便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悟空让唐僧看那女子留下的饭罐瓶子,只见满是拖着尾巴的长蛆,还有青蛙、癞蛤蟆。旁边的猪八戒挑唆,说这都是孙悟空怕念《紧箍儿咒》。使障眼法变的,于是三藏不顾眼前铁的事实,竟真的念起《紧箍儿咒》,直疼得孙悟空喊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那妖精元神逃去,恨得孙悟空咬牙切齿,又不甘心徒劳无功,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再变成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孙悟空认得,这仍是那妖精变的,“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见此,更不辨真假,“只是把那《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唐僧执意要驱赶孙悟空回去。和他断绝关系。妖精不会善罢甘休,再次变做一个老公公,前来哄骗唐僧。孙悟空担心的是师父被妖精捞去,他怕妖精再次逃脱,便念动咒语,唤来山神、土地,协同帮忙,有诸神的通力照应,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原来是一堆粉骷髅,脊梁上一行字,叫“白骨夫人”。旁边的猪八戒再次挑唆谗言。“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反复念起《紧箍儿咒》,吃了秤砣,决不肯接受孙悟空的恳求,铁了心要将自己的救命恩人赶走了事。 这些,都是《西游记》中的文字描写,白纸黑字,清楚可见,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们还要清楚,如上所述,却并非《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全部内容。《西游记》里的唐僧性格,是有着发展和变化的。印象中,第五十八回之前,唐僧与孙悟空师徒间,似乎矛盾不断;而第五十八回以后,他们之间的冲突就逐渐减弱了。突出的例子,就是从此以后,唐僧再没有对孙悟空念过紧箍咒,也没再对孙悟空下过逐客令,而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比如第八十回,在黑松林,地涌夫人变化成一个被捆的美少女,想骗唐僧上钩。最初,唐僧也真上当相信了,又要发他的慈悲心肠。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识破是妖精作怪,告诉了师父,猪八戒依然挑三、在大天竺国,唐僧被假公主抛绣球打中,要他做驸马,他也坚决拒绝:“贫僧是出家异教之人,怎敢与玉叶金枝为偶?万望赦贫僧死罪,倒换关文,打发早赴灵山,见佛求经,回我国土。”以至于惹得国王发怒:“这和尚甚不通理。朕以一国之富,招你为驸马,为何不在此享用,念念只要取经!再若推辞,教锦衣官校推出斩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称得上铁骨铮铮的圣僧,神佛夸赞他“有德”、“心虔志诚”,妖魔说他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以及小说中所说的“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五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都不是没有根据的虚誉。 但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终究不是一个样子,事实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这样说,在取经故事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从故事的整体看,是日渐走向神话;而取经主人公玄奘,却慢慢变得世俗化。一个原本的英雄高僧,被逐渐改造成为一个平庸的僧人。谓予不信,请看正文,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场景中,去看一下历史上的唐僧取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历史上的唐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霍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2526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08-09-01 |
首版时间 | 2008-09-01 |
印刷时间 | 200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9.92 |
丛书名 | |
印张 | 4.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08 |
宽 | 142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