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灯火黄昏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女人的三段感情,两个女人的一生争斗。咫尺天涯,情何以堪?原来,为爱受到的伤害,血糊糊的口子,凭怎么捂,却再也捂不住。唯有灯火黄昏之时,那犹如鸭蛋黄样的夕阳下,彼此能够陪伴着的人影,才是彼此最窝心的温暖。

重庆电视台所属的重视传媒公司投资800万,打造的第一部20集情感大戏《灯火黄昏》于今年2月14日在重庆时尚频道黄金档试播。该剧播出不到一半,已在观众中和网络论坛上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评论,吸引了多家卫视关注。最终,江苏卫视出资1100万击败多家竞争对手,购得了该剧的全国首映权。为此,我社同期出版该剧的DVD影碟和影视小说。

该书由武汉著名作家吕幼安中篇小说《魏莎和她生命中的男人》改编而成。

内容推荐

魏莎是国营企业幸福棉纺厂的一位纺织女工。她沉稳善良、美丽大方,是工厂的女工标兵。真心相爱的初恋男友上前线牺牲,未婚生下的遗腹子被迫送人,在母亲的苦苦相逼和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无奈的嫁给了厂长的儿子陈军……

徐宏昌是一为身体健壮、乐观向上,有着精明头脑的农民。年轻时候的他对魏莎一见钟情,但双方悬殊的家庭条件让他对魏莎的屡屡追求都以碰壁告终。万般无奈之际,只好与深爱他的农村姑娘王玉秀结婚生子。然而对魏莎的爱成了他发家致富的动力。经过十年的奋斗,他从一个小摊贩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了幸福棉纺厂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吴美丽是魏莎的好朋友,热情似火,疾恶如仇。她一直深爱着陈军,陈军选择和魏莎结婚让她遭受爱情和友情的双重打击,一气之下嫁给了劳改释放的李文革,婚后生活充满了家庭暴力……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

漂亮的魏莎站在窗前,两眼无神地看着楼下。

魏莎和她妈住的是江城市幸福棉纺厂的职工宿舍。那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修建的灰砖简易小楼房,一栋接一栋地挨着,中间隔着水泥铺的小便道,虽然旧是旧了点,倒也整整齐齐。

魏莎的目光先是对住了对面楼房已经开始剥落的墙皮,而后转移到楼下便道两旁栽的法国梧桐树。那绿生生的叶儿遮蔽了靠树放置的几个歪歪斜斜的椅子。这些已经陈旧了的东西,在仲春正午阳光的照射下,却又充满了新鲜的气息。

魏莎叹了一口气,把目光停留在了通往厂区的街道上。

街道忽然变得人声鼎沸,挂在树上的高音喇叭奏响了节奏欢快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魏莎知道,这是下班时间到了。

就在三个月前,这乐曲还能让她跟着快乐地哼唱,可这会儿,歌声却吵得她心烦意乱。

魏莎伸手把窗关好,轻轻拉上了用白纱钩的镂空窗帘。那是她妈王慧芬和她一起,娘俩儿手把手地一针一针花了一个月才钩成的,漂亮着呢。但此时,魏莎只想把中午时分的闲暇与喧嚣统统关在窗外,不要丝毫的声响。

魏莎斜身靠在窗框上,回头扫视着这间如此熟悉的屋子。

阳光斑驳的墙上密密麻麻地挂着她在幸福棉纺厂获得的奖状。

她曾是一个让父母感到骄傲的姑娘,是厂里的操作能手、生产标兵,可如今……魏莎的目光落在早逝父亲的青纱照上,照片上的父亲微笑着,可那微笑被圈囿在黑镜框中,透露出淡淡的悲伤。这悲伤让魏莎的眼中泛起泪花。她不知道如果父亲还活着,能原谅自己吗?

想到这些,魏莎难过地径直走进自己的卧室。

她关上门,把门反锁,然后低头看着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她突然觉得,贴在外屋墙上那些明晃晃的奖状都活过来了,它们在那儿讥笑她哪!

不成,决不成!魏莎一把擦干湿润的眼角,三下两下地脱掉自己的衬衫,又从卧室的柜子里拿出事先藏好的织布,狠狠地把它们一圈圈裹扎在自己腰上。

魏莎她妈王慧芬刚买完菜,穿过院子时正碰上女工委会主任苏大姐和她丈夫胡眼镜。两口子见王慧芬大袋小袋地拎着,由不得打趣地说道:“魏婶,今天改善伙食呀?”

王慧芬是个精明泼辣的中年女工,性格又爽朗,原本见谁都热乎,这会儿更是立马就呵呵乐开了,“魏莎天天加班呢,辛苦得很,今天给她打牙祭!”

“魏婶,你可得看好你家魏莎啊,这姑娘越长越俊,跟刘晓庆都有一比!”

“瞧你们说的,哈哈哈哈……”王慧芬嘴上虽然谦虚着,但语气里面却掩饰不住养了个漂亮大闺女的母亲们所独有的自信、甜蜜,还有对未来的憧憬。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刘晓庆可是位家喻户晓的大美人儿。

王慧芬又和苏大姐两口子拉了几句家常,就乐呵乐呵地继续往家赶。她绝没想到,就在这个中午,一些她始料未及的事正悄然而至。

魏莎正集中注意力埋头裹腹,猛然听见母亲在外屋进门的声音,着实吓了一大跳。慌乱中把放在桌上的剪刀碰落在地,“嗒”一声响!

王慧芬一惊,寻声来到女儿的卧室门前,伸手去拧门把手,“魏莎!在干吗?你怎么把门反锁了?魏莎!”

“妈,我太热,换件衣服!”

“换件衣服还反锁门?你在干什么?快给我把门打开!”王慧芬开始用力拍门。  魏莎手忙脚乱地套上衬衣,扣上扣子,匆忙打开房门。

王慧芬满腹狐疑地扫视着女儿的脸,问她:“换件衣服还反锁门?你在干什么?”

魏莎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作答。

王慧芬抬眼望向女儿身后,只见床上乱七八糟地堆着衣服,再打量着表情怪异的女儿,突然,她发现女儿衬衣上一颗扣子在扣眼之外。凭着当母亲的直觉,王慧芬一口气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不敢再继续往下面想,一抬手撩起了女儿的衬衣下摆,只见那肚皮上裹着层层白纱布。

霎时,王慧芬犹如五雷轰顶,一下全明白了。这个泼辣的中年女人立刻双眼发黑,感觉天都像是要塌下来了,想也没想就先狠狠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天哪!我这是作了什么孽哦!”

魏莎抱住自己的肩膀,低头不语,完全不敢看王慧芬。

“说,他是谁?”王慧芬又急又气,“说!他是谁?不说?我就跳楼死给你看!”说着就朝阳台上冲,走到阳台又停住了脚步,拖长了音调像唱戏一般地哀号,“可是我死不瞑目啊!”

魏莎开始啜泣。她知道王慧芬一向的暴仗脾气,也知道王慧芬平素极疼自己,从小到大都没动过自己一根小手指头。看到自己的妈气得自己打自己大耳刮子,她顿时觉得万般对不起王慧芬,“妈,您别这样。我说,我说!”

魏莎转身从门后挂着的包里掏出了一张照片,递给王慧芬。

那上面是一个相貌英俊的青年军官。

王慧芬看着照片,立马收起哀号,脸一抹,正经问道:“还是穿四个兜的?当官的?”

“他是副连长。”

“还是副连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怎么说的?第七条!”

“他叫刘小丰,是我高中同学。妈,我和小丰真心相爱。那天,他就要上前线,生死难料,我们才……”

“你糊涂!这种事儿一旦传出去,你怎么做人?你这样,毁了你,也毁了我们全家!”

王慧芬说到伤心处,忍不住又要失声痛哭。

魏莎的泪水也滴落在了照片中刘小丰英俊的脸上。

从这个中午开始,魏家便不再宁静。

王慧芬思前想后了好几天,还是决定拿掉女儿肚中的孩子。

她有一个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叫田翠英,在卫校工作,跟妇产科医生熟识。为了让田翠英守口如瓶,王慧芬还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几十元钱,给翠英男人买了两瓶好酒两条好烟。

周末,王慧芬带着女儿来到卫校门口。

早已等待在那的田翠英带着母女俩进了学校的大门。王慧芬心中不免忐忑,询问道:“翠英姐,这刮宫引产的手术,说小也小,说大也大……”

“你放心,小手术一个。”田翠英是个大大咧咧的性子,见老朋友心里不安,自然不停地拿些顺心的话儿出来,安慰魏家母女。

说着说着,三人就到了一个房间门口,里面传来一个女孩压抑着的哭声。魏莎听了身子发颤,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突然,里面的女人痛苦地尖叫起来,而一位男人的声音也传了出来,“别乱动!”

魏莎不禁一怔,“妈!怎么是个男的?”

田翠英不禁有些不耐烦,“男的女的不一样都是做引产?到了这时候,还顾得了这些?”

魏莎到底也是个有些脾气的姑娘,不等母亲开口,便气恼地转身跑开了。

P1-5

序言

吕幼安

文学与时代共振,不是一句抽象的主流口号,而是文学赖以生存的精神之血脉。从文艺生态角度来考察,包括小说在内的一切文学作品,其生态因素无外乎三个,即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尤其是社会生态,又是直接影响并催生文学活动的巨大的生态源。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是孔子,他的“兴观群怨,,说,虽谈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却也暗示出文学与时代水乳交融的关系。在孔子看来:文学作品要有感染力,必须感发意志;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刺上政,促使政治改善等。延续孔子观点的,首推白居易,他在与《与元九书》中说得更贴切:“文章合为时为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时”和“事”,就是社会生活与时代。其实不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也一样,那些创建了新文学体式,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大师巨匠,如斯汤达、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除了动人的艺术形象,还有这些形象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正如恩格斯谈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所概括的:“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如此说来,文学与时代同步,记录时代变迁,当时代的秘书,不仅是文学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文学生存发展的历史必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灯火黄昏》,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解读这个作品。

重庆出版集团要出《灯火黄昏》的小说,是因为20集的电视剧拍摄完成了,为了配合在全国发行,他们准备出长篇小说单行本,打电话叮嘱我,由我来写序,因为我是这个作品最初的原创,即中篇小说《魏莎生命中的男人》的作者。虽然后来我没有参加电视剧的具体操作,但对于即将问世的长篇小说,应该还是有话语权的,至少能谈点创作初衷,为什么写了这个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无论是最初的《魏莎生命中的男人》,还是电视剧《灯火黄昏》,主要人物有四个。

先说女主人公魏莎,美丽善良,命运多舛,因为高中时的初恋,她把自己推入到生存的尴尬里,在发现自己怀孕后,她惊恐不安,但根据小说里的安排,男朋友刘小丰已经牺牲在战场上,怀有烈士遗腹子的魏莎,因为这个最重要的人生转折,从此开始了她的人生颠簸。尽管她恪守着低调做人的底线,仍然摆脱不了舆论和人事的纠纷。这是1979年,正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伊始,魏莎的命运随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包括她后来被动寻子,无奈下岗,以及和丈夫陈军离婚,和徐宏昌结婚等,魏莎一直处在被主导地位,她拼命想掩饰的东西——不得已寻子,一旦暴露在光天化H之下,生命的质量就变得更为凝重,她被所谓的命运强劲地推动着,走进了改革开放。在后来的情节里,魏莎所有的行为过程,开始柳暗花明,做人不再低调,并有了短暂的人生升华,因为她遇见了一个叫徐宏昌的男人。

徐宏昌的经历跟魏莎异曲同工,首先是他没有爱情色彩的包办婚姻,他不爱父母强加给他的妻子,而向往真正的爱情,所以他把这个宝押给魏莎,对魏莎进行了长达8年的追逐。徐宏昌处事精明,脑袋瓜灵活,在他的精心运筹下,不到几年,把一个落后乡镇的经济搞活了,成为闻名遐迩的企业家。徐宏昌热热闹闹走南闯北,并锲而不舍追逐爱情,他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很多创业者的共性品质:敢想敢干,精彩与顽劣并存,如果没有这个底线,魏莎也不会被他吸引,正因为有这个底线,徐宏昌才会在如愿以偿跟魏莎结婚后,不久又跟吴美丽勾搭上,这个外表强悍的男人,有着一般男人所共有的硬伤,或叫劣根性,他向往爱情而不懂得如何珍惜爱情,所以徐宏昌注定了要在爱情上颠沛流离。

吴美丽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女人,美丽孤傲,疾恶如仇,为了爱情不惜赴汤蹈火,她爱上厂长的儿子陈军,而陈军后来跟魏莎结婚,可见她对魏莎的幽恨。吴美丽生活的理由似乎就两个字:报复。她报复魏莎时心里一直飘扬着一面旗帜,我也是女人,为什么你能得到的东西我就不能得到?她终于等到了陈军跟魏莎离婚,其后又因为陈军的死,继续变本加厉对魏莎实施报复。吴美丽对魏莎反反复复地报复,构成了她性格的发展史,我们从她性格发展的因果关系中,解读出来的其实是一篇爱情宣言。而陈军的性格,相比徐宏昌,要缺乏硬度。表面上看,陈军的软弱,是因为他经历的肤浅而形成的性格狭隘,无论是作为男人还是作为丈夫,陈军都远不像徐宏昌那么大刀阔斧、游刃有余,但陈军毕竟是陈军,他也有他的固执和善良。

“风始于青萍之末”,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男女的情感故事恩恩怨怨展开的背景年代,正好是公元1979年到新世纪的2000年,这很重要,因为在史无前例的变革年代里,魏莎生活的幸福纺织厂,经历了集体所有制向个体经济转换的阵痛,所有的情节不是人为的,而是这个非常时期的历史必然,性格必然。透过普通人的情感经历,来扫描那个急剧变革时期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属于普通人的生命赞歌,无论是爱情观变异,还是价值观大裂变,都因为有了那个值得讴歌的真情年代而显得非同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灯火黄昏》就有了动人的意象:璀璨夺目,热烈欢腾,如同无声燃放的鞭炮,象征着真情之光,生命之火,使我们流连忘返,驻足回眸,仿佛重新回到那段真实的历史,看见了一群青年人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变革大潮中,敢想敢为、敢爱敢恨的生存状态。他们追求生命的绽放,追求爱情的质量,追求信念,追求理想,因而它不是一般简单意义的情感史,而是一段时代主流历史。

感谢重庆电视台,感谢重庆出版集团,同时也要感谢编剧王逸虹先生,张晓艳、郑霜女士所做的辛勤努力,没有这些情感因素推动,美丽善良的魏莎不可能走上荧屏,也不可能为更多的读者所共识。

2008年5月4日于武汉绿色家园

后记

十年前的一个夜晚,一群年轻的电视人,在结束一个直播活动之后,围着热气腾腾的重庆火锅畅谈理想。豪气飞扬中,他们许下一个心愿:做电视,我们要一直做到电视剧!

那时候,他们还只是一群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是一些普通的电视栏目的编辑或记者。没有人说他们狂妄,也没有人认为他们天真。豪言壮语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交给岁月去丈量。

十年时间,一挥而过。

当生活让很多人关闭了梦想之门,而这群年轻的电视人,一直专注,一直坚持。他们终于在十年之后,迎来了这个心愿的实现。

《灯火黄昏》,这部由重视传媒自己改编、导演、投资千万的电视连续剧历经两年磨砺,在重庆人自己的频道——时尚频道闪亮登场。这部反映重庆这座“纺织重镇”的纺织女工们苦辣爱情的电视剧,横跨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勾起几代重庆人的集体回忆,迅速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可,引起热烈反响。

随后,又迎来了此部作品的出版。

这部由中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本后又成为长篇小说的作品,也许还存在阅读起来的诸多不足。但是,执笔的王逸虹老师以及两位年轻的女编剧张晓艳、郑霜,整合的是重庆人自己的故事,凝聚的是一群电视人对重庆这座城市的爱和敬。他们把他们的第一部电视剧,聚焦在了他们所熟悉的重庆,聚焦在了他们所熟悉的年代,以及他们所熟悉的爱情。

《灯火黄昏》的名字是我定的,取自秦观《满庭芳》中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对于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来说,也许,离别、伤情、追寻真爱,贯穿着三十年岁月的体温,让人无言地感受灯火黄昏……意境也许稍显清冷,却想表达望断高城岁月流转春华秋实之后的另一种宁静与祥和……

这部作品也许还很粗率还不够深厚,但这是他们奠下的第一块心愿的基石。在它之后,距离他们的下一个梦想抵达的时间,我相信,不会比十年更长。

周西庭

2008—5—2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灯火黄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幼安//王逸虹//张晓艳//郑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7850
开本 32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