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领导干部大讲堂(文化卷1)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的大气恢宏影响深远,文化之犄角旮旯是非难辨。本书中,20多位专家学者对文化进行了跨越时间、空间的讨论,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全球,从形式到概念,从问题到出路……有可喜的展望,有沉痛的反思,如何对待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专家学者们倾其智慧,演绎了一场关于文化的“百家讲坛”。单世联、余秋雨、王蒙等知名学者精彩的文化阐述,足以成为领导干部修身养性的经典参考……

内容推荐

《领导干部大讲堂》系列紧扣治国理政面临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及发展战略、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 重视研究时代特征,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进行考察,并注重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和经验,知识、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历史与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结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荟萃了文化名家对精深博大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目录

寻找文化产业的中国论说

在西方中心的世界中,保持中国文化自主性——文化、社会价值如何转化为政治实践

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

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胜

中国文化与宗教

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儒教问题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一个问题意识,一种思考路径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

中国人缺少什么

悟“道”文化经济

中国文化的危机

文化为什么成了个问题

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

中国现代社会中三种文化之间的抗衡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华文化

新轴心时代与中华文化定位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

我的东西方思想方法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

中西文化与全球化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试读章节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

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对《易经》发生了兴趣的原因。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地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儿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大家是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六十四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还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如今,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第五两点我认为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年)创建Maxwell 方程的历史。

Maxwell 是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19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20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 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印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20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了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年)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看过一本。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巨大。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得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将近300 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应该引起重视。

……

P116-12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领导干部大讲堂(文化卷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06811
开本 16开
页数 36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0.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