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体知与人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基于一次学术会议的讨论而编成的文集。“体知”很可能不是一个新词汇,因为由之构成的两个汉字含义清晰,配搭顺便,且其意义容易被直观。但它作为一个探讨中国哲学的概念,则是经杜维明教授的精心阐发而传播开的。

内容推荐

这本文集的具体论题多集中在运用体知概念对中国传统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分析上。儒家从先秦到宋明均有讨论,多数论文的焦点指向儒家以德性为主轴的身心观上。其中,阳明心学尤为这种讨论的热门对象。道家系统方面基本上只论及庄子与王弼,但庄子哲学中关于身心关系的反思既深入且丰富,王弼提出“体无”,更是把体字当动词使用,并把它同本体论联系起来的思想家。儒道合起来看,更能显示体知概念对说明中国哲学特质的重要性。当然,这一讨论并没有封闭于中国传统的话语系统内,西方哲学中从康德到波兰尼关于认知的观点,也被纳入比较分析的视野。不仅如此,还有借鉴现象学方法论述中国哲学心性论问题(如羞耻感)的文章,以及以身体为中心,讨论时一空定位性质的哲学研究。

目录

编者序

知音、知乐与知政:儒家音乐美学中的“体知”概念

从屈原和楚文化的认知特色试论老庄的自然哲学

“通”的体知——本体·工夫·境界:《庄子》思想的身体之维

“辩示”与“重温”——荀子体知观念的一种了解

“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

“慎其独”、“慎其心”与“慎其身”

大体与大心

王阳明在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间:良知作为体知=信念/欲望(Besire)≠ 怪物(Bizzare)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良知何以是体知

明耻——羞耻现象的现象学分析

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

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兼与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相比较

责任与体知

穿衣之道——诸子争辩的一个话题

亲属、身体、血缘与象征——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初探

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

附录:“体知与人文学”学术讨论述评

试读章节

游的第三层意思也是它的终极意义是游无穷。这是超脱一切限制、达到绝对自由的游。前面提过,庄子认为只要跳脱出思维架构,人有掌握宇宙真实的能力,而游无穷就是体现这种能力于极致的精神境界。人能掌握宇宙真实,他就能跟宇宙一气相通,“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下》),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托付给自然(万化)”的另一面。在这最高的精神境界中,人真正成为宇宙的主人,其心量包容一切,他是天地之官,万物之府(“官天地,府万物”,见《德充符》)。因此他的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的游,是“乘云气,骑日月”的游。他在世界之中,同时也凌驾世界而在世界之上,即使是造物者,也不过是他的游伴,厌倦了还可以把他甩开,独自上天下地:“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琅之野。”(《应帝王》)儒家的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道家的至人“登天游雾,挠挑无极”(《大宗师》),儒道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同样给予最高肯定。

换一个角度看,游无穷就是把自己托付给自然,达到对有限生命的解脱。这种“离形去知”,从肉体、意念中解放出来,使生命得到彻底净化,跟佛教思想非常接近,然而游无穷却不是涅槃。这其中固然有动静之分,但基本上游无穷是一种活生生的精神活动,而涅槃已经离开了人世。宗教思想有超生和永生的观念,所以基督教有天国,佛教有极乐世界,人死后还会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这种思想在《庄子》书中是找不到的。对庄子来说,世界只有一个,此即“死生存亡之一体”(《大宗师》)。其本质是化。生也是化,死也是化,所以要善生善死,好好对待生,也是好好对待死。生、死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就好像觉跟梦一样,只要在觉中享受觉中的乐趣,在梦中享受梦中的乐趣,是梦是觉,是无所谓的(甚至经验主体是我不是我,也是无所谓的)。因此庄子思想中没有永恒和不朽的观念。而游就是乘化。对实有论者庄子而言,甚至形上学的超越概念也是多余的。

然而游无穷是一个境界,这是一个生命得到彻底净化而呈现出来的境界(“游乎尘垢之外”)。但它不是宗教境界;它没有宗教境界所具有的神圣和庄严。不用说,它当然也不是道德境界。这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境界?方东美指出:“真正的哲学家,精神上首先在宇宙立定脚跟,不沾染低层世界,然后他的精神层层超升解放,直到精神世界的顶点,在那儿形成不朽的人格,再发出他的光辉,这样才算是哲学家。”这样看来,《庄子》书的游无穷就是一个哲学家精神层层超升的写照了。精神层层超升是工夫,因此我们不能把游看成是一种比喻。尽管很难用文字加以描述,游的活动确是心理的真实,它是每一个得道者都经验过的心理事实。游的活动是心理真实,因此游的活动空间也是心理真实。这个空间当然不是指物理学上或我们平常生活的物质空间,因为物质空间必有限制。方东美说这是像德国艺术史家Woelfflin所谓的诗的空间。其实是诗的空间也是画的空间,因为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山水画不同于摄影。中国山水画景物的布置常常是不合理的,例如茅屋画在山石嶙峋的顶尖处,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怎么走得上去?然而中国山水画要表达的就是游的意境,它是在游的空间上做景物的安排。它不是写实,但有真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游的境界既是哲理的也是艺术的。庄子的自然哲学不但开出一个足以和儒学相抗衡的思想局面,而且还开出中国的艺术精神。我们从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生书局,1966)书中看到,庄子思想的每一个方面都反映出一个艺术心灵。徐先生认为庄子思想成就了艺术的人生,在这方面他对庄子实有很深的体会。

这篇论文的主旨是探讨先秦老庄自然哲学的发展。我认为老庄思想是楚文化的特殊产物,因此要从楚文化,特别是它的宗教和神话背景,谈起。放在古代中国的脉络中,这套思想代表古代人文精神再一次的跃动,而在宗教和道德的夹缝里,它成功地开辟出一条文化康庄大道。我们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能发现一个真理:人不必依赖神性,也不必依赖善性,一样可以找到人的尊严和他在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这样的一个哲学立场,自然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挑战,包括它本身的历史包袱问题。我们讨论了太一生水这个宇宙论神话和《老子》的关系,《老子》内部的统一性问题,庄子的宇宙论立场,庄子对当时学术论辩的响应,庄子悲世悯人的情怀和以哲学智能为救世唯一途径的论点,以及跟游这个道家工夫论有关的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这些问题时,力求扣紧原典的文义,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与前人不同,但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段落、文句的梳理和解释方面,我草此文时于《老子》和《庄子》二书都重新细读过。语文学的点点滴滴工作,是很多研究思想史的学者所不做的。我却认为这是学术的基础,学术基础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打造出来的。因此我对这一部分工作特别珍惜,也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如果我的讨论有任何胜出前贤的地方,那是拜语文工作之赐。我希望能用这篇文章再次证明即使在今天,要研究古代思想,语文学的基本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P45-47

序言

《体知与人文学》是基于一次学术会议的讨论而编成的文集。

“体知”很可能不是一个新词汇,因为由之构成的两个汉字含义清晰,配搭顺便,且其意义容易被直观。但它作为一个探讨中国哲学的概念,则是经杜维明教授的精心阐发而传播开的。《杜维明文集》第五卷中有不少篇章展现他在这方面的深刻思考。

概括地说,体知这一源于中国思想传统的概念,它由(身)体与(心)知组合而来,涉及对中国哲学中天人、身心、知行等等重要问题甚至是对整个中国哲学特质的理解,同时,也同欧美由现象学哲学带动的有关身体知识或身体观的研究,遥相呼应,是一个在当代思想学术背景下有待深入发掘的课题。与之相涉的学科不仅有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传统人文学科,新近的探讨也指向政治学、社会学的基础问题。所以,有必要把它放在广阔的视野中进行考察。

这本文集的具体论题多集中在运用体知概念对中国传统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分析上。儒家从先秦到宋明均有讨论,多数论文的焦点指向儒家以德性为主轴的身心观上。其中,阳明心学尤为这种讨论的热门对象。道家系统方面基本上只论及庄子与王弼,但庄子哲学中关于身心关系的反思既深入且丰富,王弼提出“体无”,更是把体字当动词使用,并把它同本体论联系起来的思想家。儒道合起来看,更能显示体知概念对说明中国哲学特质的重要性。当然,这一讨论并没有封闭于中国传统的话语系统内,西方哲学中从康德到波兰尼关于认知的观点,也被纳入比较分析的视野。不仅如此,还有借鉴现象学方法论述中国哲学心性论问题(如羞耻感)的文章,以及以身体为中心,讨论时一空定位性质的哲学研究。

尽管这只是一次小型的讨论,但从所论及的广度及所接触的深度显示,它足以体现这一课题所蕴藏的丰厚的学术与思想潜力。所以,这只是我们努力的新的出发点。

这次会议是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在哈佛一燕京学社的支持下,所举办的比较思想史小型系列讨论之一。这个系列所讨论的主题先后有《现代性与传统学术》(2000)、《什么是经典》(2001)、《作为生活方式的古典哲学》(2003),以及这次的《体知与人文学》(2006),一共4次。作为组织者,我们选择这些题目时的着眼点,在于是否可能吸纳古今中外不同的思想因素。这不但有利于从事中西不同哲学专业的学者共同参与,同时在我看来,它至少是发展现代中国哲学依然不该被遮蔽的视野。我在中山大学的同事们也同意这样的设想,所以,我们在中大有了多次这样同国内外同好一起切磋论道的机会。

借文集出版的方便,我要再次向支持我们这项工作的老师,哈佛一燕京学社的杜维明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冯达文教授,表达最深切的谢意。我也知道,这种感谢的最好表达,是我们为学术而进行的真诚不懈的努力。

陈少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体知与人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少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7881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6: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