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法道纪实系列/何家弘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笔者从《血痕弹道指纹探奇》和《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这两本书中精选了麦克唐奈和李昌钰亲自办理的一些精彩案例,并且对原来的文字进行了一些修改,编成本书,奉献给从事刑事司法工作或者对刑事司法制度和侦查破案感兴趣的读者。这些真实的案例故事不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知识汇集、发人深省。笔者既是法学教授,也是侦探小说作家。这本书不是教材,胜似教材;不是小说,胜似小说。

内容推荐

本书是法道纪实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学、侦查学方向)、证据学研究所所长,热衷于法学普及工作。在本书中,他从《血痕弹道指纹探奇》和《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这两本书中精选了麦克唐奈和李昌钰亲自办理的一些精彩案例,并且对原来的文字进行了一些修改。

目录

序言 我所认识的两位“福尔摩斯”

上篇 麦克唐奈探案纪实

一/弹头上的木纤维

 (一)夕阳下的枪声

 (二)幸福生活的终结

 (三)“外来侵略”的牺牲品

 (四)执著的辩护律师

 (五)月光下的法庭科学家

 (六)奇怪的子弹填料

 (七)去向不明的铅

 (八)公诉方的证明

 (九)辩护方的证明

 (十)最后的证明

二/喷溅血痕的证明

 (一)他听到了“血痕”一词

 (二)格林医生的爱情故事

 (三)不幸之中的不幸

 (四)看不到的证据

 (五)枪击的弹道

 (六)血痕的形状

 (七)麦克唐奈的“道理”

 (八)法庭上的较量

 (九)不无遗憾的结局

三/平安夜的惨案

 (一)名门望族的恩爱夫妻

 (二)圣诞前夕的交易

 (三)惊扰晚宴的电话

 (四)奇怪的杀人现场

 (五)怪僻教授的学生

 (六)相互矛盾的陈述

 (七)证据逐渐吻合

 (八)无法解读的爱情诗

四/没有尸体的凶杀案

 (一)一个男人的梦想

 (二)一个女人的遐想

 (三)一个男人和女人的约会

 (四)一个莫名其妙的夜晚

 (五)一片暗红色的血迹

 (六)一个很爱出汗的人

 (七)一支没有烟垢的手枪

 (八)一支带有血迹的手枪

 (九)一个折断的“牙桥”

 (十)一条印有小草莓图案的内裤

 (十一)一个可以解决难题的法庭科学家

 (十二)一个科学证明的推断

五/佩珀夫人的赎金

 (一)世事茫茫难自料

 (二)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今夜不知何处宿

 (四)不识谁是画中人

 (五)踏破铁鞋无觅处

 (六)柳暗花明又一村

 (七)条条大路通罗马

 (八)卷土重来未可知

 (九)假作真时真亦假

 (十)此时无声胜有声

下篇 李昌钰探案纪实

六/离奇的交通事故

 (一)令人费解的死亡时间

 (二)不该出现的擦蹭血痕

 (三)本该存在的卧室窗帘

 (四)很难确定的杀人动机

 (五)一念之差的罪恶深渊

七/按摩女郎的尸体

 (一)她没有按时来接女儿

 (二)他看到一辆白色轿车

 (三)他产生了错觉

 (四)他感到有些骑虎难下

 (五)他用脸颊轻轻摩挲地毯

 (六)他破译了死者的遗传密码

 (七)他终于站在了法庭上

八/罪恶的碎木机

 (一)漂亮空嫂突然失踪

 (二)私人侦探的调查结果

 (三)不无遗憾的测谎结论

 (四)扑朔迷离的现场血痕

 (五)案情重建的关键环节

 (六)药水显现的油锯号码

 (七)推理再现的案件经过

 (八)独具匠心的侦查试验

 (九)不无悬念的法庭审判

九/完美的谋杀

 (一)急促的报警电话

 (二)昏迷不醒的受伤者

 (三)没有讲完的故事

 (四)不无准备的意外求婚

 (五)各具特色的开庭陈述

 (六)控方证人讲述的故事

 (七)辩方证人讲述的故事

 (八)无可奈何的“流审”

 (九)被人遗忘的证据

 (十)截然不同的调查路线

 (十一)突如其来的婚礼

 (十二)出人预料的推理

 (十三)针锋相对的审前动议

 (十四)急不可耐的律师

 (十五)喷溅血痕的演示

 (十六)杀人现场的“观光”

 (十七)现场血痕的讲解

 (十八)第一位辩护律师的盘诘

 (十九)第二位辩护律师的盘诘

 (二十)激动人心的最后辩论

十/神秘的夏威夷

 (一)感恩节的“礼物”

 (二)公路上的神秘女人

 (三)警察中的百万富翁

 (四)夏威夷的魅力

 (五)汽车内的血痕

 (六)旷日持久的预审

 (七)世人瞩目的审判

附录 一起并不复杂的冤案

 (一)并非真正赌气

 (二)并不真实的美梦

 (三)并非自愿供述

 (四)并不文明的审讯

 (五)绝非公正的审判

 (六)不无争议的死刑

 (七)不无阻力的翻案

试读章节

(一)夕阳下的枪声

1965年12月7日,星期二,下午4点45分。

这是一个初冬的黄昏。夕阳下那倾斜的树影笼罩着林间的草地。本猎季再有15分钟就该结束了。在这最后一天中,猎鹿者在发现目标后不必浪费其宝贵时间去分辨有无鹿角,因为他们也可以猎杀母鹿。

罗伯特·弗里看到一只母鹿从灌木丛中走下山坡,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连忙抬起猎枪,瞄准后扣动了扳机。然而,他所听到的不是受伤动物的哀鸣,而是人的惨叫。

弗里一时没能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发现了一只鹿,他瞄准的是鹿不是人,他不可能打中一个人啊!他的心跳加快了,他的四肢瘫软了。那枚空弹壳躺在他的脚边,明确地标示着他的开枪地点。他前面有一道低矮的铁丝网。透过铁丝网,他可以看到狩猎团的其他成员都飞快地向他右前方大约155英尺的出事地点跑去,那很像一组电影中的快摄镜头。有人大声叫道:“罗克斯巴里!这是罗伊·罗克斯巴里。他被击中了喉咙!”

弗里认为自己没有朝那个方向开枪,但是刚才只有他一个人开了枪。天啊!是罗克斯巴里跑错了位置吗?在狩猎过程中,狩猎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预定的位置。有经验的猎手都知道擅离自己位置是非常危险的。然而,罗克斯巴里确实远离了他本应在的位置。这简直不可思议。罗克斯巴里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本地人,他们已有多年的集体狩猎经验了。他本应清楚地知道这狩猎的规矩。

此事发生在纽约州中部芬格湖区的斯凯勒县。斯凯勒是一个山区小县,居民人口不足1.5万人。由于本县内没有救治枪伤的医疗设施,人们便把罗克斯巴里送到了大约20英里外的斯特本县的一家医院。

罗伊·罗克斯巴里在人院后不久就死亡了。狩猎团的成员都认为罗伯特·弗里绝非有意伤害罗伊。实际上,这两位猎手以前素不相识。那天早晨初次见面时,他们简单但很有礼貌地互致问候,相互都没有表现出对对方的任何恶感。唯一能使弗里略觉不满意的是那个年轻人的衣着——浅黄褐色的帽子、上衣和裤子,还留着显眼的红胡子。弗里认为这身打扮对于猎鹿来说不太合适,因为其衣服的颜色与鹿皮相似,容易在一定距离外被人误视为鹿。

斯凯勒县的警务官毛里斯·迪安在询问了该狩猎团的其他成员之后,找到了仍然对发生的事情迷惑不解的罗伯特·弗里。迪安也是个狩猎爱好者。他认为既然其他猎手都说没有看到鹿,那么弗里肯定也没有看见。根据自己的经验,迪安确信弗里只是听到了一些类似鹿走动的声音,便朝那个方向开了枪。在猎季的最后一天,许多猎人都变得急躁和莽撞了。

迪安向弗里讲了自己的看法。警务官的分析如此有说服力,以至于使弗里更加感到糊涂了。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感知是否正确了。他一生中从未经历过这种麻烦,也很少接受当官者的询问。在他的心目中,当官者肯定都比他自己懂得多,否则他们就不会当官了!

实际上,正是这种观念使他此次来到了斯凯勒县。弗里住在斯特本县,在当地的考宁玻璃厂工作。那天是他的顶头上司罗伯特·苏迪建议他参加这个狩猎团。他通常都在斯特本县内打猎。他认为那里不仅离家近,而且打到鹿的机会更多。此外,他的妻子贝蒂已经怀孕八个多月了,他不愿意在此时离她太远。然而,出于对当官者的尊敬,他还是来到了斯凯勒。

警务官迪安把弗里带到附近的奥林奇镇去见治安法宫维克多·阿林。奥林奇镇很小,制作地图的人常常忽略它的存在。阿林法官既没有问这次预审的目的,也没有问警务官的指控意见,他只是例行公事地记下了弗里的陈述。

然而,实际上主要是迪安在陈述事情经过,他只是偶尔征询一下弗里的意见。而后者仍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他并不明白此时陈述的意义。迪安问道:“本猎季还有15分钟就该结束了,对么?”

弗里答道:“是的,先生。”

“天快黑了,你很急于碰到好运气?”

“大家都这样。”

“你听到一种声音——好像是一只鹿从树林中走了出来?”

弗里点了点头。

“你是否朝那个方向开了枪?”

“开了。”弗里喃喃道,并没有补充说他实际上还看见了一只鹿。

阿林法官用打字机把所有陈述记录了下来,然后弗里在上面签了字,他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正常的手续。他抬起头来望着警务官,等待着对方宣布他的自由,他就可以回家了。总之,这只是一起不幸的意外事件,没有一个人应该因此受到指责。然而,迪安宣布道:

“罗伯特·弗里,由于你在罗林·罗克斯巴里的死亡事件中具有犯罪过失,我决定正式逮捕你。”

弗里愣愣地看着迪安,似乎还没有明白这句话的含意。治安法官在一旁嘟囔了一句:“这和过失杀人一样。”

迪安用手掂量了一下那份陈述记录,说道:“你已经供认了——就在这份记录中。不过,在我送你去拘留所之前,你有权利打个电话。”

……

P2-5

序言

我所认识的两位“福尔摩斯”

从野蛮到文明,从愚昧到科学,这是刑事司法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方法的历史发展趋势。如果说,野蛮的刑讯方法是司法愚昧的产物,那么,司法文明则是推动侦查方法科学化的重要力量。诚然,刑事司法的科学化必须以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但是,没有司法文明的促动,那些科学技术向刑事司法的转化往往是随机的和缓慢的。今天,人类所能掌握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是那些野蛮的查证方法仍然存在于很多国家的刑事司法过程之中。归根结底,科学技术不仅要由人发明创造,而且要由人来运用。如果刑事司法人员不知道、不愿意或者不能够运用,那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只能闲置。由此可见,在刑事司法的科学化进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元素。

即使在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的时代,人类社会中也有一些司法人员在努力运用科学方法去查明案件事实,譬如中国的宋慈和英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诚然,福尔摩斯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侦探,但是他用来查明案件事实的方法也是当时刑事司法实践的反映。实际上,柯南·道尔先生在创作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时候就广泛地借鉴了当时的科研成果和破案手段,如法医检验、笔迹鉴定、足迹检验、毒物分析、微量物证识别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除了超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之外,运用科学知识是福尔摩斯探案的一个主要特点。其实,柯南·道尔本人就是个知识丰富的医生,而且曾经在英国最早开设法医学课程的爱丁堡大学受到了法医学知识的熏陶。另外,柯南·道尔还是个相当出色的业余侦探。他曾经利用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侦查知识和经验,帮助司法机关查明了一些疑难案件。例如,在1903年发生于英国伯明翰附近的乔治·埃达治案件中,柯南·道尔就根据泥土种类的科学鉴定而成功地解救了那个被指控为杀人犯的无辜青年。如今,福尔摩斯似乎已然成为“科学侦探”的代称,因此本书的两位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破案的主人公都曾经被人们誉为“福尔摩斯”。

1990年初,笔者在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在法学院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书名和内容都很吸引人的著作——《物证从不说谎——一位当代福尔摩斯的案例》(The Evidence Never Lies——The Casebook of a:Modem Sherlock Holmes)。该书作者阿尔弗雷德·刘易斯用文学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法庭科学家亲自办理的一些案例,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位法庭科学家名叫赫伯特·麦克唐奈。他本来是纽约州考宁县一家玻璃厂的化学家,但是他对法庭科学很感兴趣,便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法庭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上。从1958年起,他就开始以法庭科学专家的身份向当地的执法机关提供咨询和鉴定服务。后来,他辞去了玻璃厂的工作,成立了私人性质的法庭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法庭科学的研究和鉴定工作。他是美国化学学会的会员,也是美国法庭科学学会和国际鉴定协会的会员。他在枪弹检验、血痕鉴定、指纹鉴定等方面是美国首屈一指的专家。另外,他的化学知识与法庭科学知识的结合还使他在指纹检验技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显现潜在手印的磁性粉末刷。

1990年夏天回到北京之后,我就集中精力把那本书翻译成中文,由群众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编辑把书名改为《血痕弹道指纹探奇》。1992年,我又到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后来,我通过西北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找到了麦克唐奈先生的电话号码,然后给他打了电话。在电话中,我告诉他那本书的翻译情况并表达了对他的敬意,还希望能够在合适的时间邀请他到中国讲学。他告诉我,他曾经到过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去讲学,对于到中国讲学也很感兴趣,但是他对我那本译著更感兴趣。后来,我给他寄去了两本书,一本送给他留念;一本请他转交给该书作者刘易斯先生。  1993年的秋天,我在通过了西北大学法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后,便携妻子和女儿到美国东部去旅行。我本来计划在游览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之后,开车从纽约州北部的布法罗市到纽约市的途中,绕道考宁县去拜访麦克唐奈先生的研究所,但是后来因为行程的安排太紧,我们那天晚上必须赶到纽约市的戴·弗雷斯特教授家,只好放弃了该计划。留学回国之后,我曾经和一些部门联系过邀请麦克唐奈先生来华讲学的事宜,但是因为经费问题而未能成行,成为我心中的一个遗憾。

如果说国内的读者对于麦克唐奈的名字还不太熟悉的话,那么对李昌钰的名字大概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其实,我与李昌钰博士相识更早。那是1985年的夏天,中国人民大学受教育部的委托和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共同举办“物证技术讲习班”。李昌钰就是应邀前来讲学的两位美国教授之一。我当时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犯罪侦查学的硕士学位,便参加了该学习班的组织接待工作,并担任了另一位名叫戴·弗雷斯特的美国教授的讲课翻译。讲学之余,我陪同李昌钰一行参观了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讲习班结束之后,我又陪同他们去了上海、苏州、杭州、绍兴等旅游胜地。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李昌钰的博学、勤奋、精明和幽默,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李昌钰于1938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如皋县的一个乡绅家庭。他随父母于1939年迁至上海,于1944年移居台湾。1960年,李昌钰毕业于台湾“中央警官学院”,随后到台北“警察局”工作。后来,他为了妻子宋妙娟到马来西亚工作数年,又于1965年携妻子来到美国,开始了边打工边学习的生活。1974年,李昌钰在纽约大学获得生物化学的硕士学位。次年,他又在该大学获得了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来到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大学刑事司法系担任教师,并且在该校创办了一个法庭科学实验室。1979年,他离开纽黑文大学,来到康涅狄格州警察局实验室担任首席法庭科学家,后来又担任了该实验室的主任。由于在美国轰动一时的“肯尼迪涉嫌强奸案”和“辛普森涉嫌杀妻案”等案件中担任法庭科学专家并且在法庭上有出色的表现,所以成为美国的“明星人物”。1998年,李昌钰担任了康涅狄格州公共安全部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州级警察首脑的华人。目前,李昌钰已经退休,但是仍然活跃在法庭科学的教学、科研和鉴定工作中。1997年,应当时担任法律出版社总编的贾京平先生的邀请和李昌钰博士的委托,我根据有关的文字材料和影视资料,撰写了一本李昌钰的探案故事,书名为《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由法律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

这次编选个人文集,笔者就从《血痕弹道指纹探奇》和《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这两本书中精选了麦克唐奈和李昌钰亲自办理的一些精彩案例,并且对原来的文字进行了一些修改,编成本书,奉献给从事刑事司法工作或者对刑事司法制度和侦查破案感兴趣的读者。这些真实的案例故事不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知识汇集、发人深省。笔者既是法学教授,也是侦探小说作家。我认为,这本书不是教材,胜似教材;不是小说,胜似小说。

何家弘

2008年8月写于北京世纪城痴醒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法道纪实系列/何家弘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家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95822
开本 32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14.05
丛书名 法道纪实系列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