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沙江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金沙江是中国长江上游的名称,一般是指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到四川宜宾市岷江口之间的长江上游,而宜宾以下的才被正式称作长江。金沙江全长2308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落差达3300米。金沙江上著名的虎跳峡,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金沙江古称丽水,以盛产金沙而得名。

本书收录了作者难忘的回忆,旨在让自己在历史的记载和现实和行走中穿行一回。

内容推荐

中国长江的上游。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

金沙江是不同寻常的江,它总是弯来折去,折去弯来。本书收录了作者难忘的回忆,旨在让自己在历史的记载和现实和行走中穿行一回。

目录

想见金沙江

小江——从流动财富到流动灾难

金沙江铜务

东川铜矿见闻记

附 铜厂村记事

触摸金沙江

远远看见白河滩

金沙江航运

勘察金沙江

淘金老者

附 共和档

金王

抢滩记

关于推船人

推船人

附 共和档

民国三十四年的关河

一个矿业城市的大思路

档案后记

试读章节

1989年的中国让人有些心烦,到处都弥漫着“下海”的空气,“全民经商,大家下海”如同时尚之风,吹得人心惶惶的,六神无主的,也跃跃欲试的,那时,不言经商,不论下海,仿佛谁的智商就比谁的低了似的,谁他妈就是傻B似的。

经商下海成了检验活法的标准,检验做人的态度,检验成功的尺寸……所有的新闻都在报道谁谁谁他妈的发了,谁谁谁他妈的一辞职就成了大老板,就成了成功人士,谁成了发双轨制财的大腕,谁谁谁一砸了铁饭碗就他妈的捧得了金钵头……所有的书刊都在狂热地叫嚣着跑向商海,跳下海岸,不要怕粉身碎骨,不要怕断了后路,都鼓吹着不要靠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自己救自己,才能最后拯救全人类,不经商不下海你他妈就一无所有,宁肯做穷得只有钞票的穷人,也不要做富得只有精神的贵族……整个市面上到处都在发售教人发财,让人致富的秘笈,教人如何“官倒”,教人如何利用“双轨制”的弱处下手,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子,家庭的第一笔财富……

做发财梦很让人亢奋,念致富经很让人入魔。那时的大气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做梦就能成真,念经就能成佛,只要有了发财秘笈,你就成了怀揣“葵花宝典”的江湖人士,就可以下海遨游,就可以赚他娘个钵满盆满,披金戴银,屙金尿银,金光闪闪,富贵满堂……

那时许多人的方寸都乱了,我这种俗人更是不能免俗,也跟着几个商友们乱麻麻地这里去找钢材,那里去找指标,到处捕风捉影地寻找发财的洞穴,阿里巴巴的宝库,乱七八糟地乱了一久,连碗米线钱都没找着。

找不着食吃,只好将心收回来,可惜,财迷了心窍,神不定气不静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虽说也知心境出了问题,想拔但还是陷在发财心切里。就在我财乱心迷的时候,昆明市文联告知:要组织一千人马,组成昆明作家采访团,以滇东北为中心,深人生活沿着金沙江徒步采访,队长由黎泉当任,队员有马宝康、袁佑学、邹长铭和本人。能在这种心乱如麻,五心不定的时候离开被商海之风,商海之浪吹得打得大家都找不着北的昆明,这真是瞌睡来了就遇上了枕头,能趁此机会到山沟沟里走走,山头上转转,江边上溜溜,真是一个可以清心,可以明目的好机会。

人在心浊了、灵浑了时,大自然就是一付最好的洗涤剂,其疗效就如云南白药治疗伤口一样,是很管用的。

1989年我受聘在昆明文学院搞专业创作,虽说披了一张专业作家的皮张,但干的勾当同一个商人也没多少区别。商人买卖东西,我呢则帮着文学院卖文字——大部分时间都干着打着昆明文学院办的《作家企业家报》的招牌,四处发掘“广告文学”,写一些赞扬和表彰企业家的东西,诱企业家以名,我取之以利,写上万把字的“报告文学”,收上三五千的宣传费、版面费,我从中谋得百分之二十的润笔。从经济角度上剖析,我这个受聘的专业作家,实际上干的就是“文字下海,贩卖文学,看钱写作”的勾当,所以我常常说自己是“贩夫作家,走卒记者”。那时的写作心态是:采访难受,写作痛苦,只有拿稿费和领提成费时高兴一阵,除了怪罪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逼着小姐当丫环”这种世风外,我常常陷入是拿起笔来做刀枪还是拿起笔来做钱文章的苦恼中,所以当深入生活,徒步金沙江的机会来时,我有了一种解脱,因为我这回可以好好地文学行走一回了。

报纸上、电影里、电视上的金沙江我是见过的,概念中的金沙江我也是读过的,但我从未见过真正的金沙江是什么样子,这回我可以借深人生活之机,好好地看看流遍了大半个云南的金沙江了。

我的祖籍就是被称为滇东北的昭通,这回要走的地方也几乎全是流过滇东北境内的金沙江,沿金沙江滇东北流域采访,我有一种重返老家的感情。  两岁时,我曾跟着母亲回过父亲的老家昭通一趟,但对滇东北没有一点印象,只是从母亲的讲述中知道,那次回老家很苦。从小就生在昆明坝子的母亲是这样描述那次滇东北之行的:

1955年那个大冬天,我带着你回你爹的老家昭通,本来我是不想去的,只是你爹说,我当了徐家的媳妇,多少应该去见见自己的公婆,徐家的孙子也应该到徐家的祖坟上磕个头……我是被你爹逼着去的。每当我妈一讲起回昭通的事,她总是要强调“被逼着去的”这话。就因为去了一回父亲的老家,父亲所在部队整编时,母亲的军籍给编掉了,本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军三十七师一一三团军队保育员的母亲,回到昆明后就成了军人家属。为这,母亲很是不满父亲的那一次安排,因了这,母亲就再也没有过什么公职,她一辈子都是居民户。

在母亲的描述中,滇东北简直就不是人在的地方。我们是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从昆明上路的,车一出了大板桥后,我妈和我就开始受罪之旅。路难走死了,车爬坡绕弯,一下上到山顶上,又一下下到沟底,头给绕得晕头转向的。那阵子的汽车不像现在的车,车烧的是蒸汽,一到上大一点的坡坡就打滑,人还要下来走路,要等副机司把蒸汽先烧足了,车才能爬坡,副机司还要拿一个三角木垫垫跟在车屁股后首随车而行,一遇上马力不足,车一打滑就赶紧把木垫垫在轮子下面,以免后退翻车,有些时候,我们人都走到坡顶上了,车还在半山腰上吭哧吭哧地爬着,比老牛还慢。路上那些饭馆的东西比起昆明来,不知差了多少倍,难吃又难咽,跟猪食差不多,顿顿吃的都是包谷饭,又干又硬,下饭菜也没,家家饭馆卖的都是酸腌菜煮老刀豆汤、干腌菜炒洋芋,吃上两口就返酸水,我一生都没吃过这么多难吃的东西。我记得最好吃的一顿饭是在一个叫江底的地方吃的。那天车到江底歇脚时正好赶上街子天,住进旅店后,我就到街子上转,想买点好吃的东西。可惜,从街头转到街尾,哪样吃的都没得,到处都是卖洋芋的,我本想买只鸡杀吃,可一个人又吃不掉一只,最后我买了十个鸡蛋,鸡蛋倒是比昆明便宜,才合一分钱一个,还买了一刀老腊肉,回到店里,我自己上灶,好好做了一顿饭,好吃得差不多舔鼻子。那刀老腊肉到了昭通都没吃完……

但凡母亲讲起她年轻时回昭通之行时,一讲到这一段,她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完了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舔舔嘴皮,仿佛1955年的腊肉香还留在嘴边。旅店也难住,一路上住的差不多全是马店,又脏又臭又难闻,家家的墙和板壁都被火烟熏得黑洞洞的,院坝里到处是马粪,下脚处都没有,墙壁瓦檐也是大通四漏的,一刮风,房间里就像吹吹机一样,听得阴森森的,像鬼在叫,晚上睡着,风一吹人就冷醒了,冷得缩成一团也睡不着。算好我那次自己带的行李,不然早就冷病在半路上了。马店脏得很,人和马挤在一起,又不安全,每逢住店,我差不多是半醒半睡,生怕半夜遇着贼来偷东西。黑灯瞎火的,想起夜也不敢,一泡尿要憋到天亮才敢解手……

从昆明到昭通,我妈做木炭车足足走了一个星期才走进昭通城里的陡街。

从昭通回昆明,我妈跟着马帮返回老家,足足走了半个月,半路差点还遇上抢人的棒老二。

从此以后,出生在昆明坝子的我妈一提起我爹的老家昭通就摇头,说那个地方不是人在的,说那个地方是个穷得屙屎不生蛆的鬼地方,就是死了收脚迹也不会回去的地方。

我爹就不同了,一说起他的家乡,一说起滇东北,他就眉飞色舞,昭通成了天下第一好的地方,他家的高原小城昭通就成了云南的香港,他家的昭通大洋芋就成了天下无双的好东西,他家滇东北的包谷饭就香得让人嘴馋,他家昭通的腊肉煮红豆汤就成了让人口水淌的美食,他家昭通满山飞舞的大雪就成了林海雪原,他家昭通陡街上的青石板路就成了神圣的地方,他家的滇东北,他家的昭通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个粗犷的山里人,提着包谷酒,披着老羊皮褂,顶着冷得断骨头的硬扎的老北风,穿着高筒的牛皮靴,靴钉可以踢出火星子的神气活现的滇东北,是生出了几代云南王——唐继尧、龙云、卢汉的家乡。

为了走一走流遍了大半个昭通地区的金沙江,我开始先在书本中触摸金沙江。

在历史书上,我读到的昭通金沙江是先秦“五尺道”沿着金沙江走进云南来的汉人的足迹,是诸葛亮的“五月渡泸”,是唐帝国袁滋留豆沙关册封南韶国的感言,是“元跨革囊”,是清王朝的铜运,是石门坎苗民们的上帝教堂,是红军与国军围追堵截,国共两党你死我活的金沙江。

徒步沿金沙江采访,我读着历史潮流中的金沙江;我用步履丈量现实的金沙江,我翻阅着金沙江的档案,我记录历史和现实中的金沙江,我要写我的《金沙江档案》。

P1-5

后记

金沙江我跑了两趟。

第一趟是1989年,是随了昆明市文联组成的“昆明作家徒步金沙江采访团”上路的。

第一次虽打着“采访团”的旗号,但人马不过是队而已,就黎泉、邹长铭、马宝康、袁佐学和我五小个人罢了。人少力量不大,但好玩,背了背包,我们有点像地质队员,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想走就走,想停就停,饿了随便在哪都可以停下来,到路边的小店里也好,到农人家里也好,反正是吃得随便又饿不着肚子;想睡了,随便找个鸡毛小店住下来,管它干净不干净的,倒头就睡。整个采访活动,除了在昭通市无法避开官方的接待外,我几个真正是活动得如鱼得水,自在极了。

采访的时候,我们也用不着集体行动,大家各干各的事情,各找各个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那些被采访的人关系好得像兄弟一样,用不着听什么汇报,也用不着有些事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天冷了可以围着火塘说话,还可以喝着酒听人讲和自己说(在鲁旬梭山乡时,就围着一炉炭火同一个被乡里人认为是天才的疯子扯过“费尔玛大定理”。),整个采访过程更像一次集体出游,自由得如同鸟类一样,一切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我们从东川进入金沙江领域,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有和金沙江贴得很近的时候,也有离开金沙江的时候,在巧家牛栏江畔一个叫做小河的地方,我们曾被当地民众当成了省政府派里下去的秘密调查队。一时之间,当地老百姓都把我们看成了诉苦对象,纷纷找上门来向我们诉说和反映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不但惊动了当地政府,连昭通专区(1989年昭通还没改市)也派人来调查我们的来头,生怕真是一不小心会捅了什么马蜂窝。好在我们这些都是些只听不说的人,所以也没给当地官员和政府造成什么麻烦。现在想来,在当时的那种气候下,我们如果真是只图一时性起,真要不把自己的嘴管得紧些,说不定就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当时,有的寨子为了防止那些乱摊派乱罚款的人进入村子,已经在要道上放好了滚木擂石。)事隔14年,当我们又一次回到这个地方时,想不到的是,有些人还记得我们,他们纷纷感谢我们,说我们帮他们做了好事,不然他们的日子就得惨了。当年我们并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啊,问过以后才知道,1989年,当我们跨过牛栏江经鲁甸进入昭通后,上级就派出专人来处理他们的事了,许多受了冤屈的老百姓的问题得到解决。想想也真有意思,真是外来的和尚不敢在人家的庙里念经,但外来和尚的名分却镇住了本地方丈,这算是中国官场“唯上是听”在我们这群文化人身上的一次体现吧。

过了滇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昭通后,我们又进入了金沙江的另一条支流——关河,背着我们的行囊,我们沿着关河经大关县一路而下,在有名的石门关,我们放着旅店不住,拉起吊床,睡到了悬棺下面,在黑夜里和不知何朝何代的焚人对话了一个夜晚,然后又收拾起行囊,顺着关河,背着一大把景颇长刀,头上箍着毛巾,走进了盐津县政府。我们的行头把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等问明情况后,他们说:你们哪点像作家呀,说了不怕你们见怪,我看你们这位(徐刚)跟过去的棒老二完全一个样(他说的还真有点道理,我这一把胡子,真的和土匪没什么区别)。

在普洱渡,我们的采访要求也弄得当地官员很不高兴,摆着那么多的建设成就我们不闻不问,却硬是把一个刚刚刑满释,当过当地名匪江赢洲管家的袍哥大爷请出来当了座上客。别的不要他讲,却让他回忆当年的风光,当年的得意,当年那些鱼肉乡邻的故事。说到得意处,这位袍哥大爷,仿佛又回到了旧社会,那眉飞色舞、那得意忘形、那滔滔不绝真像是又重新回到了他飞扬跋扈时代。采访一完,我们一个个兴奋得像挖着了金子,而陪同采访的一个民政部门的官员,却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地拒绝与我们喝酒吃饭。

从水富经原路返回昭通返回昆明后,我们兴奋地开始奋笔疾书这次采访金沙江领域的结果——《高原没有地平线》,正当我们为这是一部反映滇东北金沙江流域的力作自感收获颇丰时,从我们走过的那些地方传出话来了:昆明作家不要以偏概全,要真实全面反映我们滇东北的全貌……

在1989年的形式下,我们走了一回滇东北的金沙江流域。

在1989年的形式下,我们徒步采访的结果胎死腹中。

第二回走滇东北的金沙江流域已是14年后的2004年,这回虽说也打着上次“徒步”的旗帜,但基本是坐着车跑的。人马壮大了,背包都装在车上,每到一地都是官方接待,好酒好肉吃了不少,好话听了不少也说了不少,地方也跑得多了,第一次采访时没去到的也都去了,而且屁股后头还跟了两架摄像机,时时刻刻把你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上面,声势虽然浩大,但老觉得不好玩,几乎全是座谈、喝酒、联欢、睡觉,偶尔找着一两个采访对象,一谈起话来,要么是工作汇报,要么是工作报告,人被折腾得懒精无神的,待遇比旅游观光团好多了,但心比旅游观光糟透了。

二走滇东北金沙江流域,除了故地重游之外,好像收获并不多。好在受了故地重游的刺激,于是产生了一些旧事难忘的回忆,想想就重将采访本翻开来,这才发现了可以写一写滇东北金沙江流域的《金沙江档案》,让自己在历史的记载和现实和行走中穿行一回。

2006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沙江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57760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08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