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弗兰克曾不无幽默地自认,他是“观察(研究)树林的人”,而很多历史学家是“观察(研究)树木的人”。那末,眼前的这部专著,是研究“树林”的专著。
本专著从康乾盛世独特而鲜明的外在标志——“人口”切入,将视野稍稍拓展,着眼于17~19世纪康乾盛世“树林”生长的“环境”,题为《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依次论述“人口”、“自然大环境与经济小环境”、“社会环境”。
本专著的宗旨是帮助人们建立对“康乾盛世”,乃至对中国特有发展道路的认知基础。
图书 | 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康乾盛世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德国学者弗兰克曾不无幽默地自认,他是“观察(研究)树林的人”,而很多历史学家是“观察(研究)树木的人”。那末,眼前的这部专著,是研究“树林”的专著。 本专著从康乾盛世独特而鲜明的外在标志——“人口”切入,将视野稍稍拓展,着眼于17~19世纪康乾盛世“树林”生长的“环境”,题为《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依次论述“人口”、“自然大环境与经济小环境”、“社会环境”。 本专著的宗旨是帮助人们建立对“康乾盛世”,乃至对中国特有发展道路的认知基础。 目录 第一章 从“人口”切入 第一节 旷古奇观的人口数字 一、对清代官方册载人口数据的辩证 二、清代人口数字面面观 三、重建人口数字的方法 四、参考坐标与结论 第二节 17~19世纪中国人口的一般状况 一、人口的自然构成 二、人口的社会构成 三、人口的地域构成 第三节 关于“人口问题”的问题 一、清朝皇帝的错觉与人口“对策” 二、“走出何炳棣时代”之后的“马尔萨斯危机”之争 三、围绕“过密化”的讨论 第二章 自然大环境与经济小环境 第一节 以土地为主的资源 一、揭开土地数字之谜 二、土地资源向深广延伸拓展 三、土地资源的配置 第二节 渐失丰饶的自然 一、气候 二、灾荒:频度与烈度 三、旧生态体系的结束 第三节 农家收支与“奢靡”之风 一、农家生活消费 二、农家生计收入 三、“奢靡”之风 第三章 区划社会环境:国家统治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 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行政机构和官僚体系健全完善 第二节 “双层统治格局”:县政乡治 一、国家政权体系的最低一级:县 二、基层社会共生互补的生存空间:“社区”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组织 三、县级政权与基层社会组织的相互依赖 四、士绅:双层统治格局的中坚阶层 第三节 赋税与负担 一、主要赋税的“定额化” 二、关于财政经制支出的“不完全性” 三、人民的实际负担 第四节 国家统治与社会运行的发展趋势 一、18世纪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及其演变趋势 二、19世纪中期中国“双层统治格局”的变化 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讨论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康乾盛世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研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07864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08-03-01 |
首版时间 | 2008-03-01 |
印刷时间 | 2008-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X24-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