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动中国(抗震救灾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随着大地一阵低沉的轰鸣,四川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地瞬时山崩地裂、天塌地陷,数以万计的建筑物顷刻问化为瓦砾,数以万计的生命顷刻间被掩埋,生死未卜……

  在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危急时刻,抗震救灾部队在第一时间驰援灾区。其间,涌现出一大批英雄集体和个人,他们在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时刻,用勇敢、忠诚、奉献,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政治本色,谱写了“爱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新篇章。本书收集的111个小故事,只是部队官兵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官兵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用勇敢、忠诚、奉献,诠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内容推荐

汶川“5.12”特大地震举世皆惊。在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危急时刻,抗震救灾部队在第一时间驰援灾区。本书收集的111个小故事,只是部队官兵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官兵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用勇敢、忠诚、奉献,诠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目录

前言

生死营救篇

星夜驰援 北川来了“救命的装甲团”/3

生命接力 跪出一条生命通道/4

小馨懿 我们再也不让你受到伤害/7

生命敬礼 震撼心灵的瞬间/10

不离不弃 成功解救“芭蕾女孩”/13

坚强的小思雨废墟下歌唱/16

救援先锋空降青片乡/18

柔情微笑 “80后”深情对视“08后”/20

日本救援队向中国工兵竖拇指/22

余震救险 严士官勇保母子平安/24

生死之诺 叔叔用生命为你开路/25

“鸡毛信使”途中救老人/27

“李大胆”救人记/28

连长巧用兵 两“姐妹”获救/29

“红色钢盔帽”在行动/30

一分希望 百倍努力/33

营救途中的营救/35

百岁老人了“心愿” 新生婴儿名“震生”/36

“死亡通道”大营救/37

“拼命三郎”救灾忙/39

士兵·女孩/40

两小时 成功营救被埋村民/43

“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45

激流中救起八旬老妪/47

英勇无畏篇

血染的鞋袜/51

“铁骨战士”/52

为了人民 他们甘担风险/53

“铁兵”小张/54

三胞胎兄弟个个好样的/55

十三勇士勇闯“死亡之路”/57

安全让给战友 生死无所畏惧/58

有“情”真“英勇”/59

女兵突击/62

英勇善战的舟桥兵/69

心理疏导 使官兵变得更坚强/70

英勇无畏打硬仗/72

“我就是这个团的政委”/73

老班长的“口头禅”/76

六千里抗震救灾新闻路/77

紧急卸载两小时/79

夜上唐家山/80

勇敢女兵/87

军乐队员的手/89

抗震救灾姊妹花/91

惊心动魄7分钟/93

救灾前线的假小伙儿/95

老黄的故事/95

灾区洗消急先锋/99

挥刀断指真英雄/100

高擎团旗去战斗/10l

藏族战士别样情/103

“神炮连”的神炮手/105

后勤保障当尖兵/106

“铁血儿郎”/107

严守纪律篇

拾金不昧万元巨款难撼子弟兵/111

一瓶都不能少/112

敬礼/114

李校长的12篇博客/116

“逃兵”/117

砸坏的电视机/119

“红纸条”前轻声呼唤/12l

600万元现金被挖出来以后/122

水·鸭蛋·兵/123

灾区又见“西瓜兄弟”/125

“12头奶牛有新家啦!”/126

找失主/127

“大娘,这钱我们不能收”/129

“乌蒙铁军”拒绝“军人免费”/131

“礼”尚往来/133

军民情深篇

喝稀粥捐出的8吨救命粮/137

倾注在灾区的爱/138

平安纸条 子弟兵传递无限亲情/141

进村人户“鸡毛信”/142

人民利益重如山/143

为了灾区人民的“光明”/145

太阳花儿献英雄/146

穿军装的村干部/153

常委上门认亲/156

解放军是我们的恩人/157

亲情似海/158

千把纸扇 扇出凉风暖心田/161

灾区有个“布鞋连”/162

陈大娃的标语/164

姐弟送来毛竹笋/165

你是亲人你是救星/166

“少校村官”/170

三兄弟同守生命线/174

四进军营寻恩人/175

年画画上解放军/177

信鸽归来记/178

牺牲奉献篇

大爱写在故乡的废墟上/183

无悔抉择把群众当亲人/185

危难中他挺起脊梁/186

家门镶在国门中/188

三过家门而不入/189

在父亲病情恶化时 儿子两进灾区/190

伟大的母亲 英勇的战士/192

青川县人武部长的内疚情/194

身患绝症 主动请战/196

甘舍小家为灾民 乐行大义尽天职/197

只有转业的军人 没有转业的共产党员/198

灾区挺立着钢铁般的共产党员/200

更有理由战斗在救灾一线/205

“妈妈,这位叔叔是谁呀?”/207

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209

三催袁团长回家尽孝/211

一位妈妈的“谎言”/212

未救亲人先救群众/214

生离死别的抉择/216

他比亲人还亲/227

后记

试读章节

昔日的大禹故里,熊猫之乡——北川,如今却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岛”。蜿蜒的盘山公路被山上滑落的泥石流完全封死,整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沿途逃命的人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相互搀扶,有的独自哭泣。北面的高山——王家岩,昨天山上的泥石已经把半个城区淹埋,偌大的城区被挤压后退了约50米。一阵余震后,还不断传来如放鞭炮般“噼里啪啦”的响声,山上的石头不停地往下滚落。

席家沟,本是湔江连接北川城区的一条混浊的小支流,如今却成了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生命通道。本来就不是路,再加上大量的灾民和解放军混杂在一起,就显得更加的狭窄和拥挤。城里的人往外逃,救灾部队向里冲,大家都没有显得特别慌张,这是因为人们不约而同地遵守着一条准则——让受伤的人先出去。

“立即将受伤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送往最近救治点施救。”驻渝某红军师装甲团团长唐保东立即组织千余官兵奔走在县城的每一处废墟,对受伤群众进行转移。

官兵们想尽一切办法救人,扶着走,背着走,抬着走……伤员太多了,担架不够用,官兵们就制作简易担架,拆门板、拆沙发、拆桌子,用椅子、用单人铁丝床、用篮球板、用铁栅栏……

要将伤员运送到安全地带,必须经过五个陡坡,跨越一座断桥,送到任家坪收费站附近的医疗点。由于原来固有的道路已被完全毁损,根本无法通过,官兵们只有攀着山坡上的树木,跪爬着越过陡坡,开辟一条新的生命通道。

8时50分,负责曲山中学广场伤员转移的七连官兵用废墟上散落的木板制作成一个个简易担架,划分小组对伤病员进行转移。连长王建彬带领八名战士将一名腿部严重砸伤的老大爷扶上担架,向医疗点抬去。

出城的路已被完全阻断,走过碎石路段后,一道断崖横在他们面前。“我滑下去,在下面接应。”王建彬边说边拉着一条垂下的绳索滑落下来,两脚落稳后,高举双手接过担架,与其他战友一道将老大爷移送过沟底。

前面的路更加难走,必须翻越长达700余米的陡坡,为了保持担架平衡,前面两名战士爬着将担架前端放于自己的后背,另外4名战士护在担架两侧,半爬半跪让身体和担架与山坡保持契合,其余两名战士在担架后端则完全处于跪的姿态。八名战士通过近3个小时的爬行,终于将老大爷送到救治点。带着满身的泥水,他们折返身去救援下一名伤员……

在废墟堆上,警侦连士官杨基保看见一位在雨中瑟瑟发抖的老人,他迅速召集战友靠拢过来,“老奶奶,别担心,我们会救你的!”

可是没有担架,怎么办?

“就担藤椅!”杨基保一边说,一边和战友们将老奶奶扶上一张藤椅,扛起四支藤椅脚,另外一名战士在旁扶定,急忙向山上运送……中午,天降如注大雨,本来就泥泞的山路变得更加湿滑,如果脚底稍稍一滑,极有可能滚下山坡,危及下一组施救人员;山上滚落的巨石横挡在山路上,形成一道坚固的石障。山体陡峭,寸步难行;脚底不断传来微微的颤动,不由得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上。

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攀爬!鼓足一口气!脚步绝不能停歇,一旦停留,担架所有的重量将会压在后面的战友肩上;绝不能放手,担架上呻吟的老奶奶就是自己的亲人!

杨基保带着战士们,跪,爬,举,扛,低姿匍匐……花费近3个小时,用尽了世上所有的攀爬动作,终于完成了这段不足三公里的艰难路程。

3公里的山路,不算漫长,但对于无数个这样的来回,1500名官兵这样爬了无数个来回,于是就有了这条“跪”出来的生命通道。仅13日这一天,全团官兵就从这条被官兵“跪”出来的生命通道上运送重伤病员826人,及时转移疏散受灾群众5000余人。

P4-7

序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随着大地一阵低沉的轰鸣,四川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地瞬时山崩地裂、天塌地陷,数以万计的建筑物顷刻问化为瓦砾,数以万计的生命顷刻间被掩埋,生死未卜……

灾情就是命令!震后第一时间,成都军区部队各级党委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有力指挥,组织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震后30分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奉命派出四架直升机冒雨飞赴灾区勘察灾情;震后一小时,成都军区各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命令指示,不顾桥毁路损、大雨滂沱、山体滑坡、余震不断等险情,多方位、多批次,不惜一切代价向重灾区挺进。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死大营救迅速展开。

在抗震救灾一线,抗震救灾部队广大官兵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利益不顾一切,大力弘扬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天塌地陷何所惧,一往无前战震灾”、 “用臂膀扛起人民重托,用双手托起生命希望”、“抗震救灾当先锋、不畏艰难显忠诚”的英勇与豪迈,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抢险救人;不畏艰难、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解救被困群众;不怕牺牲、连续作战,转移受灾群众;不顾疲劳、顽强拼搏,帮助灾区搞好灾后重建,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其间,涌现出一大批英雄集体和个人,他们在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时刻,用勇敢、忠诚、奉献,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政治本色,谱写了“爱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新篇章。他们的感人故事和所体现的崇高精神,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生动诠释,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书遴选的这些故事,只是发生在抗震救灾部队官兵中无数感人故事的一小部分,不免挂一漏万。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力所能及地展现抗震救灾官兵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展示他们的高尚境界和优秀品质,为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2008年8月

后记

本书收录的111个故事,是编者从军内外媒体及部队上报的故事集中精心挑选而来的。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77100部队、77200部队,四川省军区,成都军区司令部、联勤部、装备部,政治部《战旗报》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书主编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赵明仁,副部长刘旭、赵忠。编委成员有:王建伟、郭刚、郑义文、李轶、徐坤、孙小川、郭希。

撰稿人员有(排名不分先后):

杨 彪 刘励华 吴清平 李通斌 李大勇 徐 成 秦光龙

陈云逸 蒲柳潇 姜兴华 向 辉 梅才华 沈志恒 李智勇

甄 过 田茂军 周 鹤 欧阳晟 凌 涛 罗成庆 顾才孟

韩 磊 潘荣臻 张永祥 刘德贵 任熙忠 李敬坡 李贤福

邹 刚 李凤云 吴武民 陈 沛 夏东京 蒋学友 曹子尤

李 进 苏 勇 蒲建国 龚勇兵 蔡国伟 院 浩 刘 义

赵 权 陈帮和 文 庆 潘认若 许家雄 孙治国 黄兴泉

丁 兵 李长益 李启瑞 黄 海 李小平 黄 钟 王 军

曹 易 严祖洪 陶 磊 吴明宇 裴德山 赵一江 普忠平

杨一平 蒋 强 寇志超 韩朝朝 徐 涛 景 铭 潘是均

叶 强 李 波 陈洋何 姜亚新 孟令建 丁海明 梁蓬飞

张国辉 袁恒冠 董 明 索 超 陈双一 王晓昀 张先军

韦家骏 谢 斌 杨 云 付勇胜 吉 燕 胡军华 李建强

陈芸姝 付勇胜 梁洪清 陈乙玮 孙自彬 储国强 喻福奎

张国成 梁雪东 彭书建 徐爱华 傅晓英 王卫东 王平平

欧朝武 李 强 方志勇 彭 防 王启龙 邓 波 邓良奎

蒲伦富 李长文 李 坚 庞 北 唐保东 崔 勇 杨树田

时天聃 王月毅 欧阳治民

本书图片由《战旗报》社提供。

在此,我们对上述单位和作者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本书编委会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动中国(抗震救灾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76527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