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刀口上的家族(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段无法尘封的血泪历史,一部荣辱沉浮的时代悲歌。

逆溯上辈历史,成就家族传奇!

这部小说是作者纪念外公和母亲的传记,也是陶氏家族的传奇故事,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

湖北黄冈官宦世家公子陶希圣,作者的外公,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时参加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投身北伐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导“中国社会史”论战,七七事变时在北京大学做法学院教授,抗战时期先是汪精卫亲信后为蒋介石文胆……

内容推荐

湖北黄冈官宦世家公子陶希圣,作者的外公,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时参加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投身北伐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导“中国社会史”论战,七七事变时在北京大学做法学院教授,抗战时期先是汪精卫亲信后为蒋介石文胆,《中国之命运》的实际作者,又曾一度为蒋经国授课解惑,文史法经集于一身,在学术风云与政治旋涡中荣辱浮沉。而他的妻子儿女也跟随着,数十年颠沛流离……

所有岁月沧桑,所有传奇人物,穿插纠纷,迂回百转,构成惊心动魄的小说情节,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这是作者纪念外公和母亲的传记,也是陶氏家族的传奇故事,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

试读章节

我的妈妈明天十八岁。

天阴沉沉的,黑云压在头顶上。香港九龙,潮湿炎热,憋得人出不来汗,喘不上气。满街都是人,楼边树下,横七竖八,到处是乘凉的人,扇着扇子,光着背膀,伸着脖颈,张着嘴巴,喘气骂娘。几个人下棋,汗珠子落在棋盘上,忙不迭地擦。几处小巷里,有人这里那里支了床,挂了帐子,在里面坐着等天黑。巷子地面四散流着一条条黑水,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不知是什么。小孩子当街撒尿,帐子里的人大声骂。

一九三九年七月五日,下午放了学,妈妈和她高中最要好的朋友黄咏琦,急匆匆地赶往尖沙嘴弥敦道,进进出出了好几家商店,两人手里都已经提了好几个大包小包。一个姑娘十八岁的生日可非比寻常。妈妈买了一件白底小蓝花的连衣裙,一双半高跟的黑皮鞋,两双长统丝袜,一块长城图案的纱头巾,一个刻有“东海”两字的皮钱夹,一块印着颐和园佛香阁的枕巾,一幅绣达芬奇油画的针织品,一卷110型号胶卷,两个玻璃镜框。她们在街上走着,两个人都满脸通红,不知是因为提了东西走路,还是因为争吵。

“爸爸说的……”妈妈大声说。她并不削瘦,但因为个子高,显得身材苗条,还是女学生短发,穿一件淡黄色的旗袍,一双白皮鞋,背个黄皮书包。她说她的爸爸,那就是我的外公,湖北人呼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

“一开口就是你爸爸,谁要听。”黄咏琦说。她个子跟妈妈差不多高,胖胖的脸,眼睛鼻子嘴巴都是圆形的,烫着头发,穿着蓝花旗袍和黑皮鞋,背个黑皮书包。

“爸爸说……”妈妈不理她,自管接着说,“爸爸说明天带我们全家到福满楼去吃饭。他还要给我买个蛋糕,上面有奶油花。你要不要跟我们一块儿去吃?”

妈妈说话是地道的北平官话,带着卷舌儿话韵,像唱歌一样,很动听。

“你们全家吃饭,我去做什么?”黄咏琦跟妈妈讲话,也努力学说北平官话,可是她广东话口音太重,南腔北调,旁人以为说天书,只有妈妈能听懂。

妈妈说:“去吃我的生日蛋糕呀。”

黄咏琦:“不要罗嗦。你的东西都买齐了,轮我去买东西了。”

妈妈要争:“不,先去买书。”

黄咏琦:“先买我的礼物。”

妈妈嚷:“先买书。”

黄咏琦:“我是大姐,听我的。”

妈妈得了理,说:“大的让小的。”

黄咏琦不让:“小的听大的。”

妈妈说:“明天是我的生日。”

黄咏琦愣了一下,终于让步,说:“好,好,你的生日,让你高兴。”说完只好提了东西,随妈妈向她们常去的书店奔。

妈妈边走边笑了说:“这才有点姐姐的样子。”

黄咏琦嘟着嘴说:“每次都要买书。要买多少书。那么贵。”

妈妈说:“爸爸说,天下最便宜的东西,就是书。你想想,一本书包括了多少知识,多少历史,多少作者的思想和心血,你要自己去找,去研究,要花多少时间多少钱,有些东西你自己根本就找不来昵。书的价值最高,所以再贵也便宜。”

黄脉琦说:“用不着做演说。讲话跟你爸爸一个模样。”

妈妈故意问:“爸爸做演说是什么模样,你晓得吗?”

黄咏琦甩甩头,说:“你真讨厌。今天又要买什么书?”说着,两人走进了书店。

妈妈说:“《简·爱》和《苔丝姑娘》。”  黄咏琦问:“又买?你前几天刚买过了。”

妈妈说:“那是中文翻译本。今天买英文原作。”

黄咏琦说:“你不是从图书馆借了英文原作在读吗?又要买?”

妈妈叹口气,说:“读得太慢。太难了。借图书馆的来不及读完就要还,干脆买一本,慢慢读,还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黄咏琦说:“老师本来说过,那种书我们要到高三以后才能读得懂。现在我们英文水平还不够。”

“开头很难,读过几十页以后,已经觉得容易多了,所以更想读,才要买。”妈妈一边说着,三转两转,找到英文书架,举手指着请柜台后面的店员取下来,翻过书背后,看看价钱,说,“不贵。一共才五块钱不到。”

黄咏琦看着妈妈付过钱,手里拿书翻看着,闷声不响,走出店门,便不高兴地说:“这下,你还有心思跟我去买礼物吗?只想坐下来读书了。”

妈妈听了,头一抬,看了身边朋友一眼,把书往书包里一塞,坚决地说:“跟你去,跟你去。”

黄咏琦高兴了,眉飞色舞,边走边说:“我说过一百次了,去给你买一副耳环。”

妈妈说:“我耳朵又没扎洞,没法戴。”

黄咏琦说:“我看过,有一种夹的,不用打洞,夹在耳朵上戴。”

妈妈说:“我不要。爸爸也不会喜欢。”

“那你要什么?”黄咏琦看见妈妈用手拍拍自己的书包,赶忙摇手说,“这两本书是你自己买的,不算我给你的礼物。我才不给你买书。我要给你买女人用的东西。你十八岁了,晓得吗,做女人了。要想想找男朋友的事情了。”

妈妈举起一个提着包的手捶黄咏琦:“你讨厌。你自己想交男朋友,就说你自己想,不要赖别人。”

黄咏琦急忙尖声喊叫着,匆匆跑开。

两个姑娘在街上跑着追着笑着喊着,手里拎的大包小包摇上摆下。街上有些人停下来看,有的摇头,有的也微微笑。

她们进了首饰店,琳琅满目,五颜六色,金碧辉煌。两个姑娘趴在柜台上,头顶着头,嘁嘁喳喳说了半天,看了十几副耳环,一副副对着镜子比画,终于挑好了一副。黄咏琦付了钱,装了一个小盒子。

“我家里有花纸,我给你包起来。”黄咏琦手里拿着盒子,跟妈妈走出店门,说,“你说过你喜欢这个,所以你一定要戴呀,至少戴三天,戴到学校去我看。”

妈妈说:“干什么?做模特?”

“相男朋友呀。”黄咏琦说完,不等妈妈又动手,自己先急忙跑开去。

妈妈在后面追。两个人一路说说笑笑,吵吵打打,跑进黄咏琦家门,冲进黄咏琦的房间。妈妈把手里提的包包往地上一丢,便把黄咏琦按倒在床上,用力咯吱了她半天,痒得黄咏琦在床里滚来滚去讨饶,才算了。两个姑娘最后都坐起来,整整头发,还笑着,喘着气。

过了片刻,妈妈站起身,很熟悉地走到房间一角。那里有一个小桌,上面放了一个小小的唱机。妈妈在一堆唱片中拨异,寻找什么。P1-4

序言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九十高龄的父亲由大哥泰来、大嫂晏章沅陪同,从台北飞抵旧金山。沈宁、沈熙带着妻儿先一日来我家,等候一齐去机场迎接。在机场见到父亲和大哥、大嫂推着行李车从海关门出来时,宁、熙两人不自觉地跪在老人家跟前,涕泪满面。目睹这个感人场面的中外接机人士自然地向两旁后退,让出一条通道容我们通过。

回到家中,风尘仆仆的父亲看着年过四十,脸上已有不少皱纹的外孙宁宁,不禁想起一九四八年离开上海时,他尚不足两岁之情景;而从未见面的外孙沈熙,得在此相见.一时悲喜交集,不能自已。父亲怕勾起太多往事,连忙拿出在台北准备的小礼物分给各孙及重孙们作为见面礼,他一面分礼物一面说:“今天不谈往事,今天不谈往事。”沈燕当晚从亚利桑那州赶来拜见外祖父,父亲称赞她的一口标准北京话说:“你可以回台北当新闻广播员。”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天锦楼”为父亲及大哥大嫂洗尘,湾区亲朋好友四十佘人赴宴,包括南开、台大老同学,工作伙伴,以及云林禅寺的同修等。沈家三兄妹特别预先用毛笔写了一幅红色的条幅送给外公,字曰:

春秋卅余载,离合一亲情

啼儿高七尺,天涯叩九旬。

开怀掺泪酒,掷觞话古今。

绕膝盈几日,欣慰满生平。

三天后,姐夫沈苏儒自北京赶来相聚,翁婿上海一别,不觉已近四十年,如今海隅再见,人事已非,恍若隔世。苏儒带来一幅伯父在武汉亲笔写的百寿屏,为父亲九十岁寿。父亲在我们家小住数日后,即由沈熙护送至华府探视六弟龙生、国云一家,数日后,再往印第安纳州看望孙儿女德兴、若昭,然后飞往亚利桑那州探视四弟晋生、家麟一家,和长孙女若蕙及孙婿方和同。八月十七日返回旧金山,二十一日由大哥、大嫂亲陪飞回台北,结束为时二十八天的北美之旅。五弟范生那时正在千里之外忙着探测油田,未及赶回团聚,但五弟妹戚瑞华及二子德智、德仁,均来拜见祖父。

父亲走后,内子德顺整理房间,在书桌上发现一叠稿纸,原来是父亲这二十几天信笔写下的杂记,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半,泰来夫妇扶持我搭华航班机自桃园机场起飞,越太平洋,计飞行十一小时,降落旧金山机场,当地时间是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半。我在飞机上早餐,下飞机,家属及亲友相接,到达恒生家,七时晚餐,方才觉察这一天,省了半日光阴,又省了一顿午餐。

沈宁、沈熙,先来此候见。至晚餐顷,沈燕从杜桑赶到。沈燕自大陆出来,已七年矣。今日在此得见,悲喜交集,言与泪随。直待二十五日下午,我为此三个外孙谈话两小时。

沈宁、熙、燕三人是我们已故去的亲姐姐琴薰的三个儿女,我是她的三弟。父亲回台后即来一信说:“我到美国走了七处,看望家里七房,四代聚谈,白是海外陶家的盛事,九十寿庆的大举。”

……

沈宁这本书的前半部曾经连载于《美洲世界日报·小说世界》,得到相当多读者的回响。故事采用小说体裁撰写,使用真实姓名,再加以戏剧化,很容易引起争议。他父亲就是头一个反对使用真名的人,担心他会闯祸,我也提醒他慎重。然而沈宁有自己的坚持。他问,真实的故事,尤其牵涉现代史上重要的环节,真的不能说吗?如果必须采用假名才能写,那就不如不写。然而沈宁内心仍然存在着某些矛盾。在寄文稿给出版社之前,他问我是不是该把健在的舅舅们全部改用假名?我说,那更不妥,在未得舅舅们同意之前擅自改他们的名字,将是非常不尊重当事人的行为,何况假名字并不能隐埋真事实。是耶?非耶?留待识者评断。

陶恒生  二○○○年十二月

书评(媒体评论)

愿我们的后代不再经历那种苦难,也不必再书写那种浸泪的文字。

——作者沈宁

故事从民国初年陶希圣与妻子的婚姻开始。大家族里的人情冷暖、女性的悲惨处境,与陶希圣一生在穷困中挣扎、初露风芒的历程,以及后来的政治生涯,在沈宁笔下流利交织,娓娓道来。这里面所有事情,全部都是真实的。

——台湾《联合报》

读了这部书才感觉到,这些人真的活在这部书中,活在那段历史里。

——《世界日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刀口上的家族(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4763
开本 32开
页数 8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4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