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去美国读名校
内容
编辑推荐

耶路大学老师为中国学生报考美国大学全程策划!

本书作者根据耶鲁的经验,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通才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录取政策、财政运作等一系列办学方针和教育思想,提供了对有关美国大学的深层认识。同时,本书也通过各种实例和故事,详尽、具体地介绍了报考美国大学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特别指出了中国考生的具体应对还包括了对孩子从小如何进行培养的方略。

内容推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把目光转向美国大学本科学院。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优越的外语培养环境和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使更多学生具备了冲击美国大学的条件。《去美国读名校》专为中国的父母和学生而写。

作者根据耶鲁的经验,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通才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录取政策、财政运作等一系列办学方针和教育思想,提供了对有关美国大学的深层认识。同时,本书也通过各种实例和故事,详尽、具体地介绍了报考美国大学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特别指出了中国考生的具体应对,包括SAT考试、高中成绩、课外活动、推荐信、高考作文、提前录取、助学金、大学面试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了对孩子从小如何进行培养的方略。对于所有想去美国读大学的学生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可靠、实用的方法。

目录

引 言:耶鲁校园的中国风

中国高中生进军美国

强势的中国经济

美国校园的中国情

首次中国之行的震撼

一个经济学家的远见卓识

耶鲁与中国大学的频繁互动

耶鲁的中文热

中国高中生的机遇

第一部分:寻踪美国名校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荒野中诞生的学校

学校的由来

艰难起步的岁月

迁校纽黑文

耶鲁校名的由来

第二章:耶鲁的王牌——耶鲁学院

第三章:美国大学体制的灵魂

通才教育理念和课程

《1828年报告》

《2003年报告》

必修课与主修课

大学的专业确定

通才教育在中国

第四章:住宿学院——校园的明珠

一座房子的学校

住宿学院制度

打造住宿学院的两位功臣

孕育耶鲁精神的摇篮

第五章:课外活动的竞技场

早期的课外活动的贫乏

秘密会社——自由精神的家园

体育运动——培育学校精神的加速器

第六章:录取政策的今与昔

大学招生的“铁律”

私立寄宿学校的出现

新高考模式的萌芽

犹太裔学生

耶鲁人的形象

耶鲁子弟生

“盲取”政策

耶鲁女生

1960年代的民权风暴——招生改革的大背景

第七章:耶鲁的财政

一个崭新的理念

教学体制的润滑剂

独立办学的秘密武器

捐赠基金的初始发展

有效的募捐和投资机制

捐赠基金的种类

捐赠基金的使用

第二部分:解密通向美国名校的路线图

第一章:历史的机遇

第二章:拆解美国高考程序

美国考生的常规路

中国考生的对策

第三章:SAT考试——名牌大学的第一块敲门砖

解码SAT

SAT综合考试

SAT新增的写作部分

SAT的功用

中国考生的对策(一)

报考SAT

中国考生的对策(二)

第四章:高中成绩和表现——实力大比拼

高中成绩单

毕业班学生排名

美国高中的五大基础课程

美国高中AP迷思

高中背景资料

中国考生的对策

第五章:高考推荐信

推荐信的魔力

有细节的文字

物色写信人

考生的责任

中国考生的对策

第六章:课外活动——展现才华的窗口

含义很广的理念

一个故事

中国考生的对策

第七章:个人陈述——走进考生的心灵深处

内容——永远的灵魂

中国考生的对策(一)

陈述作文的形式

个人陈述前的“大脑风暴”

大学“通表”中的个人陈述

大学补充表格中的作文

选择作文题目——人生经历的检阅

个人陈述案例分析

作文的语言

作文的结构

中国考生的对策(二)

第八章:大学面试——录取程序的定音锤

面试形式

面试中的常见提问

面试礼仪和注意事项

中国考生的面试——决定性的步骤

第九章:大学申请的形式

普通录取

随时录取

提前录取

提前录取的优势

提前决定

提前行动

提前录取的通知书

提前录取的不利之处

哈佛、普林斯顿的新举措

中国考生的对策

第十章:个案分析——他们这样考进耶鲁

结束语

参考书目及说明

试读章节

耶鲁大学19世纪最初形成的职业学院,与今天提供研究生课程的职业学院已经是大相径庭了。以医学院和法学院为例,19世纪的学生录取资格大都不需要本科学历,只要有中学学历就足够了。比如医学院1851年一1852年入学的学生,只有26%的学生具有本科学历。被录取后的学生也不必系统地读古典语言和文献,而只要跟定行医的医师或从业的律师就可以了,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职业学校更像旧时的学徒作坊,不提供有关现代医学或法学的系统理论和课程。传统观点认为,将来从事这些职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实习而不是念书,更需要学习的是实际操作而不是抽象理论。在学制上,职业学院是一到三年。所以,仅就录取资格和学历要求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和录取标准,远远低于耶鲁学院的学生。

除了大学毕业生可以上的职业学院,耶鲁在19世纪也成立了本科科学院。因为耶鲁学院的课程基本是文科,因此那些对新兴科学(比如化学和工程)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科学院,学制三年。在耶鲁科学院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学院里就读的学生并没有被纳入学校的统一体制,学生也往往被视作二等生,学校不给学生提供宿舍,学生自己在纽黑文租房子住。在财政方面,科学院也像其他职业学院一样,长期处于自谋生路的状态。学校的注意力,无论是师资还是财力、物力等,几乎全部都投放在了耶鲁学院身上。科学院的学生也自觉比耶鲁学院的学生矮三分,因为他们学的是技能,而不是真正的学问。他们训练的是手艺,而不是才智的培养。因为对于耶鲁来说,只有心智、身体和道德的全面开发和培养,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根本,其他的都只能算是技艺的学习。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详细介绍的通才教育理念。直到20世纪初期,耶鲁学院和科学院才得以合二为一,形成了今天文理并茂的耶鲁学院。

由于长期以来耶鲁董事会只关心耶鲁学院,耶鲁早期的科学院和几个职业学院,包括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等,都多次濒临关门的危机。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职业学院才逐渐形成规模和系统。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教育的成熟,职业学院才逐渐赢得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在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并且将耶鲁学院更名为耶鲁大学后,耶鲁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其全校一盘棋的理念才逐渐确立起来,校长不再仅仅是耶鲁学院的校长,而是对整个大学负责的校长,耶鲁学院不再是唯一的棋子,而是通盘棋局中的一枚。尽管如此,耶鲁学院的地位仍然主导着耶鲁大学,它天之骄子的地位在耶鲁大学仍然根深蒂固。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在耶鲁,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永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这也正是耶鲁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特色之处,是耶鲁的传统,也令所有耶鲁人引以为豪。今天,很多高中生选择耶鲁,就是因为耶鲁的名教授,永远都把本科生教学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

耶鲁学院的地位,有时还表现为一种特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耶鲁在招生上都是很照顾校友子弟的。因为作为一个私立学校,支撑学校财政运作的主要靠学校的捐赠基金,而捐赠基金都是校友多年来捐献给母校的资金。也就是说校友是学校生存的最大恩主,这在所有美国名牌大学中都是一样的,校友反哺母校是各大学精神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学校为了感激校友的忠诚和支持,每年在招生中都会给予校友子弟以特别的照顾和优待。这些学生传统上被叫做传承学生(legacy students)。

当耶鲁还是一个地区学校的时候,照顾校友子弟不会招致质疑,但当耶鲁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时候,特别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校友子弟学生的优惠录取政策就带来了政治问题,一是受教育权力平等的问题,另外是录取学生的标准问题。一味照顾不够条件的校友子弟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为了打破这种现象,耶鲁曾经按照父母在耶鲁的毕业背景,对学生给予了不同的处理。比如,耶鲁学院毕业生的子弟就要优先于耶鲁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子弟。耶鲁毕业生直系子弟,就要优先于耶鲁毕业生非直系亲属(比如七大姑八大姨)的子弟。

今天,耶鲁学院共有五千多个学生,每年入校的新生大概在一千三百上下。学生入校后,通过电脑被分人到十二个住宿学院。

每个住宿学院就是一个四面楼房合围的院落,学生要在这里生活四年,学习通才教育的课程,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在相对独立和亲密的住宿学院中,每个学生又能够享受整个综合性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今天耶鲁学院的学生,正是在这种相对亲密又绝对开放的环境中,度过了他们大学的青春岁月。下面我要继续从不同的方面介绍耶鲁学院,介绍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P17-19

序言

每年回国,都会有朋友问及到美国留学的事情,大都涉及考试和申请手续的问题。在谈话中听到了一些成功的故事,也常常能耳闻一些关于留学的误区。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期望能够帮助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或者是想送自己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让他们对出国留学有一个更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就不至于被社会上以讹传讹的迷思所困惑,少走弯路,更有效地规划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我在耶鲁大学工作了十几年,也常常能够有机会与中国留学生接触,对于美国大学的情况较为熟悉。在写作的过程中,也翻阅和参考了很多历史文献,以获得对美国名校发展更为清晰的判断和视角。我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我参与了她报考大学的过程,也帮助过一些国内、国外朋友的孩子,或提供具体咨询,或帮助修改申请文章,或写推荐信,对这一过程也算相当熟悉了。

希望中国的青少年学生能够从该书中获得对美国大学的全面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申请美国大学的关键步骤。对于父母读者或者其他的普通读者,也期望通过阅读本书获得有关美国大学诸方面的信息,比如通才教育的理念,私立大学办学的基础,捐赠基金,招生录取的政策,以及报考美国大学的具体步骤,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经验所不能够提供的。

我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该写作项目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武春野编辑为该书策划提出的宝贵建议。

最后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去美国读名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牟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82811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712.8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8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