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智谋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晚清时就有民谚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作为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传记、日记、书信、著述、轶事、传说等都随处可见,一百多年来,章太炎、蒋介石、毛泽东等等中华大地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本书全面剖析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做人、做官、做事等方面的主要思想、谋略,全方位地揭示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独到之处。披露了他沉浮官场数十年所得的经验和智慧,再现了曾国藩光辉而坎坷的传奇人生,为广大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本书汲取了他的传记、书信、著述的菁华,讲述他从一个生长深山、出身“寒门”的普通农家子弟,到跻身仕途,平步青云过程中的全智慧。既有为官从政之道,又有圆融处世之谈,可谓曾国藩的智谋的全攻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曾国藩的言行、思想和所作所为,对于今天的人们仍不乏借鉴作用。学习曾国藩的智慧,会让我们迅速成熟起来,并帮助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交际、职场生涯以及人生规划中赢得新的成功。

目录

第一章:做人谋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利己利人,达己达人/2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2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5

浑能处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8

为人处世,刚柔并济/10

常怀敬畏之心/13

为人不可有傲气/16

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19

 戒除虚妄,静以养心/23

让他三尺又何妨/23

读书是生命的重要部分/27

用静心伏住“妄念”/30

慎独乃修身之第一良方/33

打脱牙,和血吞/36

独立而不惧怕,确立而坚忍不拔/38

内圣外王,同类之中我最强/42

第二章:识人用人:中兴人才,皆出曾门

 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具备的三大素质/46

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46

选人不可以眼光太高/49

人才以忠义血性为本/51

求才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53

得人心之法在于“诚”字/58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60

 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掌握的三大手段/63

运用好情感的艺术/63

用共同的追求凝聚人/65

重用为你着想的人/67

没有梧垌树,引不来金凤凰/70

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73

“钱”与“权”是凝柔成“网”的内在动力/78

给优秀的下属以独立发展的舞台/82

宽严相济,制人攻心/86

成大事在于是否后继有人/88

第三章:做官谋略: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上下皆说好,左右都逢源,96

争取上级的理解与支持/96

摆平部属之间的利益关系/99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101

学会用糊涂包住聪明/104

推功让名,不做“摘桃人”/107

勤是成功的保障/111

 “黑”“伪”“滑”的官场生存原理门14

龙蛇伸屈之道/114

居官之要谨言慎行/117

羽翼不丰,不可以高飞/121

凡事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124

以迂为直达到目的/128

是真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132

自削羽翼,明哲保身/135

 治军:以能战为第一要义门40

治军先治心/140

用钱养军/143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145

行军之道贵在人和/149

养精蓄锐,后发制人/151

第四章:做事谋略:将决策进行到底

 用兵如对奕,谋势不谋子门56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156

抓住战略重心/159

顾全大局,示弱待变/163

棘手问题,模糊处理/166

 从跌倒处爬起来/172

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172

危急之时不能靠别人/174

大柔非柔,以屈求伸/178

在对手的失误中寻找机余/181

 齐家:家和万事兴门85

家和万事兴/185

持家之道在于节俭/190

兴家之道在于勤劳/194

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196

家庭教育贵在言传身教/199

附录1:冰鉴

 上编 识人之道,203

一人才/203

二将才/209

 下编 相人之法,212

第一 神骨/212

第二 刚柔/214

第三 容貌/215

第四 情态/216

第五 须眉/217

第六 声音/218

第七 气色/219

附录2:挺经

 上编/221

坚挺——开宗明义,挺为第一/221

立志——欲变化气质,须先立坚卓之志/221

慎独——人生第一自强之道/223

明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224

坚忍——不怨不忧,勿忘勿助/226

勇毅——戒惧惕厉,以挽回时事/227

虚心——恭敬厚藏,身为鼎镇/228

勤廉——俭可以养廉,勤可以生明/229

 下编/233

学问——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233

推诚——以自立为体,以推诚为用/234

雅量——言足以兴,默足以容/237

知耻——人所以稍顾面,冀人之敬重也/237

知悔——动心忍性,知悔无咎/237

知足——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厚我/238

仁爱——人能求仁,则万物同春/239

拂逆——借人之拂逆,磨砺我之德性/240

附录3:曾国藩遗嘱

试读章节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时,不怕风险、不计任何个人得失地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具备了挺然持立、不畏强御的精神。因为“刚”得有点过火了,所以他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

在创建湘军之初,曾国藩以程朱理学为立身之本。胸中充满了正直刚强之气。对作为友军的绿营兵和当地其他民团武装的无能嗤之以鼻,就因为这一点,他不知道开罪了多少当地的官绅和其他镇压太平军的武装力量。于是,在缺乏军需供给和友军支援的情况下,湘军作战时总是孤军深入,被石达开打败了三次。曾国藩在带兵四年后,被咸丰皇帝以父丧守制的名义赶回了老家。父丧、军事失利、官场的严重倾扎对他都是沉重的打击,在很长的时问内,他意志消沉,精神上非常痛苦。

正是这次守制,使曾国藩有时间好好反思自己,经过此次的思考,曾国藩认识到古往今来,许多功臣名将都是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关龙逢、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惨遭夏桀和商纣的杀戮;海瑞由于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曾国藩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柔是手段,刚是目的,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在对前途、信念以及自己的身体近乎绝望的情形下,曾国藩重读《道德经》。这次,他终于读懂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微言大义,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真谛,能克刚之柔,比刚更刚。悟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即孔孟和老庄并不对立,入世出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样既可以建功立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又可让自己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他曾提到,庄子在《山木》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个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到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也不争先,只拣其他鸟吃剩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悠哉悠哉,远离祸患。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一个著名论断,老子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可以冲击任何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它。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人生在世,太刚则易折,太柔则懦弱。如同水火,过于偏向哪一边,都会酿成灭顶之灾。中国古人说得好,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刚与柔,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遇险而怯为柔,知难而挺日刚。君子柔且刚。刚且柔,不畏强御也。心力不刚,多中道沮废,行世过柔,则逆来顺受。为柔,月缺不改光;为刚,剑折不钝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刚柔之道的核心就在于,刚可压柔,柔可克刚。

曾国藩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刚只可对己,不可对人。对人搏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于是,曾国藩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得出总结: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而“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

咸丰八年(1858)六月初七日,再次出山后的曾国藩,一改昔日过刚的性格,首先去见了骆秉章和左宗棠,以期取得湘湖实力派人物的理解与支持。曾国藩来长沙几天,遍拜各衙门,就连小小的长沙、善化县衙他也亲自造访。堂堂湘军大帅,如此不记前嫌、谦恭有礼的举动,使长沙官场人人都感到再次出山的曾国藩像换了一个人。既然曾大帅如此谦恭,他们怎能不以礼相待,纷纷表示全力支持湘军,要兵给兵、要勇给勇、要饷供饷,消灭“长毛”。

曾国藩在长沙逗留十几天,随后乘船到了武昌。在武昌亦如长沙一样,衙衙拜访、官官恭问,胡林翼自不必说,武昌城里的官员也无不表示对曾国藩的支持,同湖南一样,为湘军供饷供械。然后,曾国藩又沿江东下,到黄州府下游五十里处的巴河,这里驻扎着彭玉麟的数营水师,湘军大将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宾、鲍超、李元度、杨国栋、彭寿颐、曾国华等人都集中在这里,等着与曾国藩商量军机。P11-12

序言

曾国藩从一个生长深山、出身“寒门”的普通农家子弟,以并不超人的资质,跻身于仕途,平步青云,10年7迁,连跃10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又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来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风起云涌的危急关头,以一书生起家的曾国藩竟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再造清朝的中兴,使清朝的统治又延续了半个世纪。

曾国藩作为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传记、日记、书信、著述、轶事、传说等都随处可见,晚清时就有民谚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一百多年来,章太炎、梁启超、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等等中华大地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受到曾国藩的影响,并对曾国藩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评价。梁启超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并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是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把《曾文正公全集》置于案旁,终生捧读不辍,蒋一生的养生方法,行为举止,都是在模仿曾国藩。

尽管时代发展,世事变迁,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曾国藩的言行、思想和所作所为,对于今天的人们仍不乏借鉴作用,为人们的成功之路提供了路标。这就是我们编这本书的目的和初衷,如果能帮助人们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有所裨益,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曾国藩说:“敬以持身,恕以待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他强调:“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凡事留有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同打仗,不可讥人之退缩;同行路,不可疑人之骚扰”;先办一副平恕之心,便可与人“和衷共济”。

曾国藩说:“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功成身退,愈急愈好、功名富贵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受用。他提出“现在但愿官阶不再进,虚名不再张,常保持无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在难境中,曾国藩主张学习兵家,“死中求活”。“置之死地而后生”。他说:“大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求福”;“顺境时功成身退,逆境时死中求活”……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人生智慧。学习曾国藩的智谋会让我们迅速地成熟起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事业上和生活上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人们再一次的掀起曾国藩热,是因为人们还希望在曾国藩身上找到可资借鉴的东西,用以帮助自己走向成功。曾国藩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终获彻底的成功。“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他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从这点上来说,他是每个渴望成功者的楷模。

跟曾国藩学习,就是要学习他高标处世、低调做人的生活哲学,学习他不贪图功名利禄、勇于功成身退的冷静心态,学习他进退自如、大智若愚的雍容气度。愿读者诸君也能像曾国藩一样的为人处世,或做官,或为民,不管做什么,都能游刃有余,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不争强斗胜,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展示自己的抱负,从容地对待人和事,虔敬地对待天和地,最终有一个平静祥和的福祉,这是人生最重要的。

本书全面剖析了曾国藩在识人、用人、做人、做官、做事等方面的主要思想、谋略,全方位地揭示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独到之处。披露了他沉浮官场数十年所得的经验和智慧,再现了曾国藩光辉而坎坷的传奇人生,为广大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回归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曾国藩谋略宝库的钥匙。对于今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广大读者来说,本书将是一本生动的史实教材,更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人生成功经验。

曾国藩的人生成功智慧都来自于他生活、做事的细节。学习他的人生智慧,比照我们的生活态度、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会使我们对智慧的认识从自发上升到自觉,获得一条重塑自己、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这不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智谋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广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39541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