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灵魂的方向看(在场主义散文2008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集中呈现了周闻道、张生全、傅菲、沈荣均、第广龙、马叙、唐朝晖、杨沐等二十七位在场主义代表作家本年度的经典作品,在场主义理论建构者周伦佑等人关于在场主义作品的解读,以及答读者问等。本书是研究中国当代散文转型的一部重要文本。

内容推荐

在场主义是中国当代第一个自觉的散文写作流派,正式创立于2008年3月8日,由周闻道为首发起;由周伦佑建构散文理论。在《散文:在场主义宣言》上签名的首批主要成员有:周闻道、马叙、风吹阑叶、朴素、李云、米奇诺娃、杨沐、宋奔、张生全、张利文、沈荣均、周强、郑小琼、赵瑜、唐朝晖、黄海、傅菲、周伦佑等。在场主义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本书是在场主义散文2008年选本,也是在场主义作品及理论的第二部合集,集中呈现了周闻道、张生全、傅菲、沈荣均、第广龙、马叙、唐朝晖、杨沐等在场主义代表作家本年度的经典作品,在场主义理论建构者周伦佑等人关于在场主义作品的解读,以及答读者问等。本书是研究中国当代散文转型的一部重要文本。

目录

序 在内外珠联中追求根性真实

精神简史

  谁在喊谁

  荒原

  绝唱

  经秋植物

  谣言

  暗处的生活

  边疆经历

  时光词语:岁月、两性与梦幻

幻像与肉体

  女人,一块肉的生命史

  谁的切梦刀

  双河场

  我的石灰窑

  幻像或忆

  悯

  居长安

黑夜走廊

  黑夜

  爬在县城脊背上喘息的父母

  在红蜻蜓照耀的复眼中

  四个坟墓和三个葬礼

  走廊

  缓慢

  被狂风吹弯的乡村

城堡解构

  散文“在场”的文本踪迹

  在场何以在场

  五子书:在场,或其它

  在场,另一种理解

  从哪里打开缺口

代后记 在场主义散文答读者问

试读章节

谁在喊谁

早上,我在惯常的时间按惯常的路线去上班。一出门,就发觉不对,这个城市被一场大雾密密实实锁住了。早上起雾,是常有的。尤其是秋冬时节,差不多天天有雾。消散得也慢,有时要一直持续到午后。但这会儿的雾却怪,不是往日茫茫的灰白,而成了暗淡的铁红。像走进了炼铁厂,四面八方都弥漫了铁的粉末。这样的颜色我只在城市夜空下看到过,白天怎么也成这色了?难道是,天还没亮?

跨进雾中,我有些惶然,又很兴奋。我喜欢在大雾中漫步,而有颜色的、厚密的大雾又添了双重的惊喜。前面是一堵厚厚的墙,它看起来坚不可摧。但我一走近,它却冰片一般消了。仿佛玩一款迷宫游戏,而我已掌握了穿墙的本领。迷宫游戏是这样的游戏,它一方面繁复幽曲,机窍重重,稍微不慎,就会堕入绝望的死门;但同时又清朗明白,视界之外其实只是虚无。除了四壁的墙,余下便是空阔的旷野。在没有找到诀窍之前,九死一生,百转千回,而一旦拥有穿墙术,游戏到此结束。

雾的迷宫也是这般,局限又自由,狭窄又开阔,混沌又明朗。走在雾中,高楼不再给我威压,高楼只有模糊的短短的一截,就像小孩搭建的积木。闪闪烁烁的霓虹灯、铺天盖地闪着电眼的美女广告画、各种各样的吆喝、光怪陆离的房屋店铺、错杂堆挤的车辆行人,城市里这些杂乱喧闹的东西,不再像揉一块抹布一样揉搓我的心。我的心已经揉得够皱够脏,现在终于能够抖展开来,又直又平滑,像一段流水。当我走过红绿灯的时候,我径直就过去了,挺着胸。那些曾经快速飞奔的车辆,它们此刻只是一队过马路的幼儿,一个挨一个,小心翼翼移动着脚。我阔步在移动的汽车之间穿行。姿势是不换的,节奏也是不变的。我随了我的愿改换姿势,我掌握着我的方向和趣味。我成了世界的中心,世界因我的到来而呈现,因我的离开而消亡。仿佛我的手中握着一个魔法的水晶球,我能让时光回转,让爱情回归,让一段陈年旧事发芽,让一个消失了的王朝在我的手中重新演绎……

但雾很快就散了。铁红的雾,几乎是让人猝不及防就散得干干净净。这个反差太大,就像躺在云絮上晒太阳,云突然化了,一跟斗从云端跌下来,砸在坚硬的地上,而且还是大公路中央。那些曾被怪雾粘住的车,像是从唾沫里爬出的苍蝇,抖一抖翅膀,便从左右两个方向朝我呼啸而来。我吓得腿都软了,哆嗦着萎在地上。最先的两辆汽车已经抵至我身边,嘎一声刹车,后面的汽车都相继停下来,很快就以我为中心拉成了长龙。司机们等不及,哔哔地摁喇叭,有一些甚至把头从车窗里伸出来,大声斥骂。我羞得满脸通红,因为我的胡走乱窜,差点酿成了一场交通事故。我奋力站起来,趔趄着走到街边。一颗小石子离开,河水变得通畅起来。

定了定神,突然发现,我迷路了。

周围的事物,似乎还是往日的样子。那些楼盘,仍然像森林里的树木,一座挨一座的,挤得密密匝匝。楼盘上面是住房,下面是商店。玻璃橱窗里是模特儿,墙上是花花绿绿的张贴画,商品上贴的是黄色小纸条,原价打一个大叉叉,粗红的笔写一个现价,原价和现价是一层楼的距离。门口站的是招揽生意的小姐,她们的目光是一把一把的钩子。站在凳上吆喝的是粗脖的汉子,拿着一件劣质衣服,当旗帜一样挥啊挥。很窄小的街道,因为两旁高楼的挤压显得愈加窄小。街道上挤满乱哄哄的脚和车轮,一个全身破烂邋遢的乞丐安然躺在地上,所有人都小心避开他走,像避一颗哑炮。街的转角处有一辆架子车,那人扣一顶平顶的条纹小圆帽,穿一件条纹的长袍,蓄两撇条纹的胡子,一把条纹的棕叶扇扇啊扇,木炭冒起了烟,烟雾和肉的焦味旋成龙卷风。我用手捂了鼻子。他们没来得及捂,他们不停地咳嗽。他也不停地咳嗽,他的脸上沾满了油灰的黑或者白。他不吆喝,不摇铃,他以烟雾做了他的铃子,他的吆喝,他的语言。他安静得像一个用手语说话的聋哑人。可是突然,他推上架子车,叮叮当当跑起来,跌跌撞撞,火星四溅。街的另一头,城管的车拉着警笛冲了过来。警笛抵达时,那里只剩些还来不及飘散的烟——他的人已经消失,语言留了下来。语言是他仅有的武器,同时也是他唯一的漏洞……

——所有这些我都熟悉的。每天早上,我从家里出发,和它们擦肩而过。它们都是我的邻居,有时候点点头,有时候连头也懒得点。我在人行道旁等红绿灯里绿色的人形亮起。我紧紧攥住口袋,用余光浏览周围的人群,警惕一块藏在指缝里无声无息的薄刀片。我走到一个包子铺前,掏出一块钱递过去,店小二夹两个包子一袋豆浆,装进一只塑料袋里扔过来。整个过程,我不说一句话,店小二也不说一句话,我们默契得像生活了几十年的夫妻……

但是,我仍然肯定地说,我迷路了。楼盘,商店,不耐烦的车,匆忙的人群,所有这一切和我往日看到的没有任何一点区别。我买包子的地方,那些蒸笼,锅灶,那几张油污污的桌子板凳,满地擦过嘴巴擤过鼻涕的餐巾纸,动作机械,眼神茫然的店小二——每一样我都熟悉,但我又全然不知道这是哪条街哪条道,我位于城市的哪个位置,我该往哪个方向走——是的,我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路了!

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在喊。洪亮、清朗、透彻,像谁在我头上给我当头一棒。我一惊,转身去看,可身后什么也没有。街道、楼房、行人以及车辆,喊声不是它们发出来的。就像留在街口的油烟,羊肉串早已藏进了某个阴暗的角落,丢在地上的那一段无根的油烟,让城管们迷惑不解。这是谁在喊呢?喊的什么呢?在喊谁呢?我有些好笑,谁在喊谁?这与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我又觉得不是这样,这声音我异常熟悉,它的起音、收音以及中间的滑动变化我都了若指掌,仿佛一件捏在我手里捏得有些变形的旧物。我觉得这声音一定与我有关,说不定喊的就是我,尤其在我迷路的时候,它洪亮清朗地出现对我肯定有某种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不会是我的一个熟人?是哪个熟人呢?我从乡下到这个城市很多年了,不过认识的人其实并不多,极熟悉的人就更加少。我把那些熟人一个挨一个想了一遍,似乎都不是。声音不像。更重要的,不是那个味。一道菜,按照菜谱做下来,外感是一样的,但不经尝,一尝,区别就出来了。

不是这城市的人,难道是我乡下的熟人?乡下谁呢?我的母亲?这个声音我如此熟悉,几乎不用辨认就直透进我的肺腑,除了母亲还会有谁呢?记得四五岁的时候,那一天,母亲让我在一块草地上玩:就在这儿呆着,不要乱跑哈,我在那里除草哈。但我最终没有听母亲的话,因为贪捉一只全身翠绿的蜻蜓,我追进一片树林里。结果,蜻蜓飞走了,而我也迷路了。那一瞬间,我无比恐惧,一下子就哭起来,大喊母亲。我止住哭,听了会儿,我没有听到母亲的回声。我更破败地大哭起来,但立刻又被自己的声音吓住,我从来没听过我这样的声音,这么大,这么空旷,这么恐怖,我感到树林远处某个幽暗的地方一阵簌簌地响,似乎把什么给惊醒了。我赶紧闭了嘴,连哭也不敢了,躲在一棵大树后面。过了不知多久,我才试探着踩出一脚。脚下的树叶啪啪脆响,一个声音簌簌地从身边跑过去。我吓得赶紧跑起来。但是一跑,又感到有声音在后面追我。那声音比我速度快,扯起一场惊天动地的风,它腥热的鼻息已经喷溅到我脖子上,它毛茸茸的爪子,拂过我耳际,在我肩上轻轻一拍。我眼前一阵阵发黑,脸麻得都挤到一堆。我拼命往前跑,僵着脖子,一点也不敢回头看。我感到皮肤一寸寸破裂,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遇到一个人——坏人也行。母亲曾经多次给我讲过这样的故事,说野外有很多非常凶恶的坏人,他们躲在一些阴暗的地方,专等那些撒野的孩子跑进去,他就会扑过来,用麻药把你麻倒,然后割下你心肝,装进一只塑料袋里,拿进城里卖——那时候我还没进过城,母亲的话给我造成的感觉是,城市是一个类似屠宰场的地方。我不但怕城市,还怕陌生人,一看到陌生人就紧张,尤其一个人的时候,尤其走到阴暗的地方——但我在心里呼喊,坏人你赶紧出来吧出来吧,你拿刀对着我吧,我要看到你有眼有鼻的样子……

我是在母亲的喊声中醒过来的。那时我才发现,我不知在什么时候睡着了。母亲的声音像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又细又尖,扎得我的耳根生疼。天已经黑尽,周围全是一团一团的黑影,各种幽微的光在四处闪烁,一排一排的夜风在林中呼啸。母亲的声音被挡在夜风之外。我知道,母亲离我还很远。但是我一下轻松起来。我站起,大声回应母亲,畅快淋漓地哭泣。我感到身体是一条河,我把河岸全部扒掉,任澎湃的河水四处横溢。P3-6

序言

本书是在场主义散文2008年选本,也是在场主义散文作品及理论的第二部合集。

《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发表以后,特别是《从天空打开缺口——在场主义散文·开端卷》出版后,引起了散文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数十家门户网站转发宣言,数以十万计的作家、评论家和读者发表评论或点评。特别是2008年6月3日,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以两个整版的版面,隆重推出在场主义散文理论综述和代表作品,更是标志着横空出世的在场主义,以崭新的整体姿态,呈现在中国文学界。作为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毋庸置疑,在场主义的出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开端性事件。

正如宣言所说,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在场主义的出现,散文性的发现与确认,不仅廓清了长期以来混沌不清的散文天空,而且第一次科学地建立了散文的法则、尺度。随着在场写作价值观的确立,以及与之相应的哲学本体论,散文本体论和写作方法论的解决,剩下来的问题,似乎就是创作体验与实践了。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就在这一个环节上,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之声。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场主义,我们换一种方法,从思维学的角度,对在场主义观照世界的方式、在场主义追求的世界真实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一种理解在场主义的新思路。

我们明白,散文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复杂活动,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只能提供一定方法论指导,而不是创作本身;不能像工业化生产那样,只要有一张成熟的图纸,就可以批量化制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思考和探索。事实上,从2005年旗帜鲜明地举起中国新散文批判的旗帜,到孜孜不倦地对散文性的探索与发现,已不难看出我们前进的足迹。特别是从2008年起,在《美文》、《花城》、《青年文学》和《小品文选刊》等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探索和文本实验,都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和系统的阶段。本书作为在场主义散文2008年选,收入的作品、评论、答读者问,便是继《从天空打开缺口——在场主义散文·开端卷》后,这种探索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是对在场主义散文理论体系和创作体验的丰富和完善。至此,我们也许还不能说,已把握了在场主义散文的文本和艺术特征,但毕竟我们在探索,或者说有少许的前进,又朝着本真迈近了一步。

在场主义观照世界的方法,是内外珠联的。

这是在场主义重要的艺术观和创作方法论。正如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的那样,过去,“有些人在时间层面上展开叙述,而另一些人在空间层面上展开叙述。”(《野蛮的心灵》)如果要补充,就是有些人在现象世界上展开叙述,而有些人则又是在主观世界上展开叙述。当然,这些都具有相对明显的意义。在场主义的内外珠联,既有别于以唯物主义和理性思维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唯心主义和非理性思维为哲学基础的现代主义,还与以不确定性原则和解构主义哲学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有区别。这里的否定是哲学意义的,不是抛弃,而是扬弃与跨越;我们试图以在场写作的姿态,探索建立一种观照世界,把握真实,表现本真的,融合与超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第四向度叙述。

在场主义承认现象世界的重要性,承认环境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影响,强调存在是在场的基础和出发点;又看到人的精神存在,是社会存在的重要方面,“心理现实”也是现实的重要组成。作家的直觉、内省和主张,也是抵达世界本真的重要途径。世界本真的存在与遮蔽,都具有多维性;散文创作中的去蔽,敞亮,本真,既包括了客观世界,也包括了主观世界和语言,是时间、空间、灵魂和语言的四维一体。现象世界和作家的主观意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二元友好关系。只是,主客观的多维性,让它们的连接和结构,即二元友好状态,呈现出暧昧性特征。  在场主义从上述认知出发,追求叙述方式的立体化。我们认为,散文写作的过程,可以是作家从现象世界出发,“由外向内”地对世界本真的感受、体验和接近,艺术表现的对象和立足点,可以由现象世界转向主观精神。又可以反之,即从作家自己的心灵出发,“由内向外”地表现内心的、甚至是潜意识的真实。二元友好状态中的暧昧,决定了叙述方式的无限可能性。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叙述,都必须是有意义的,体现思想性,表现作家贴近本真、贴近灵魂、贴近生命的本真体验和认知。厚此薄彼,厚彼薄此,或忽视暧昧,都是错误的。只有内外珠联,才能更好地、立体地抵达和表现世界的本真。这不仅是在形上对传统叙事流的颠覆,更是在神上具有了解放叙事的性质,是一种更深刻意义的“醒悟”。内外珠联,体现出散文的发现美。

在选编中,我们注意内外珠联的作品。冯秋子在《荒原》中,既写了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与风沙等恶劣环境的搏斗史,寻找水源、牧场、住地的生存史,又写到民族的坚毅品格和饱含温情,表现出难得的人性关怀。她的叙述,既有外视,也有内审;视角上既有个人的、体己的、“我”的,又有母亲的、小女孩的,历史的、现实的,高层的、民众的,甚至是上帝的。作者力图通过多个侧面的观照,呈现出一个民族立体的景象,这体现出在场写作在糅合在场和离场后,所达到的暧昧完美的状态。第广龙的《绝唱》,是一篇大手笔的散文,立体叙述特征非常明显。一是题材宏大。壶口瀑布、黄土高原、中华民族,自然的和人类的,都融合在文字当中。二是气势壮阔。全文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作者底气饱满,情感深厚丰沛,显现出灵魂在场的贴近。三是笔力雄健。作者多角镜头,既有远景、广景,又有很细微的近景,心景。《经秋植物》试图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点带面,顺藤摸瓜,在葱茏意象中结出生命之籽,从而实现此在与彼在的珠联。陈洪金的《边疆经历》,体现出内心观照外在的交融之美。作者叙事的触角,选择了几个局部事物,陶、老屋、河流、石榴树,再以局部事物反映地域精神,从而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珠联。袁瑛《双河场》状写的对象直接是人,女裁缝、辛老师、白牡丹、郭麻子等,以人物命运展开风俗画卷,传达小镇精神,从而实现个像与群像的珠联。唐朝晖写到一些石灰窑工厂的场景,达到现实场景与历史纵深的珠联。吴佳骏写母亲,写父亲,实现个己、亲人与村庄的珠联……

在场主义追求的世界真实,是根性真实的。

世界真实性问题,是哲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直争论不休,众口难调的问题。在场主义发现,无论是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还是不确定原则,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究其原因,在于误入了单向度思维的误区。事实上,世界的本真是多维的;而且,现象世界存在很多遮蔽。无论主观还是客观世界,本真的根埋得很深,要真正抵达并非易事。通常情况下,我们许多人都处于抵达本真的途中,艰难地跋涉着。只是,不同的人,因知识、经验、悟性、观念、方法、努力等不同,离抵达本真的距离不同罢了。只有抵达根性的真实,才能把握世界的本真。但是,就整个世界而言,根性的真实是一种绝对真理,只可意会,不可清晰言传;只可接近,不可完全到达。我们永远在途中,“没有得到也得不到全部答案。”因此,我们在追求本真的过程中,才显得有一种魅力的吸引,生气勃勃,而又永不担心源泉枯竭。

在这里,梅洛·庞蒂等的暧昧哲学,和佛教的缘起法则,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认识论上的帮助。

梅洛·庞蒂认为,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现象和本质之间,有一种连接。它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既非现象,又非本质,而是第三向度的存在。梅洛·庞蒂把它叫着结构。结构呈现的状态,往往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变的,充满暧昧。这是我们多数人追求世界本真过程中的常态,也为散文表现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哲学依据,同时也指明了难度。

缘起法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此事的果,也许又是彼事的因。佛家重因,俗人重果。连接因和果之间的东西,即现象学家们所说的结构,就是缘。如果把果当作当下,即现象世界。那么,因就是根性的存在,或曰本真。因往往埋得很深。缘是我们的经历,遭遇,是由果溯因的过程。包括散文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有缘有份,有的人有缘无份,有的人根本无缘。在场写作,在多数情况下是有缘无份的。

这样,我们可以对在场主义的“在”和“场”,作进一步的阐释。可以认为,“在”就是存在,海德格尔去蔽、敞亮、本真意义上的存在;“场”是存在的结构、状态、关系、能量,是佛家的“缘”。因此,海德格尔的在,是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在;德里达的在场,是解构意义的形而下的在场,旨在颠覆西方两千多年哲学中形而上的存在论基础;而在场主义的在场,作为存在意义的显现或显现的存在,实际上是散文写作在存在的结构、状态、关系中,抵达对世界的本真表达、获取存在场量的状态。这就与海德格尔的在和德里达的在场,完全划清了界限。根性真实,体现出散文的思想美。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场写作中,追求根性的真实,似乎可以这样:现象世界和作家自我意识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一个存在的果和因。然后,以此入手,以在场或有缘有份的姿态,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视角,从根性上去追因溯果,千方百计,在暧昧中展示世界的多样性,在无限可能中不断接近本真。这是一个阅读和释放自己生命的过程。无论是写一棵树,一株草,一个人,一件事,都用灵魂和生命去贴近它,不抵达根性的本真不罢休。这样,在我们的作品中,至少有自己的发现和血肉。我们就是在场的。

根性真实,是我们选编本书的又一个标准。《经秋植物》旨在通过对一组植物的学理贴近,展现自然与生命,自然与人的内在关联。这里的植物,显然已不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植物,它们是经历了四季轮回,正在穿越生命之秋的植物。通过写植物,进而观照人,人性,人的生命本质意义及终极价值。这样抽丝剥茧,是想从事物的表象出发,穿透遮蔽,最后抵达根性的真实。如果这里的审视是现实主义的,张生全的追溯则更多地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在一个熟悉的城市迷路,而寻路的过程最终是走向更深的迷途;在名利场中传出来自故土和母亲的呼唤,心灵不但没能澄澈,最终还在纷扰中连谁在喊谁也分辨不清了;积极追求某种“体面身份”,真实身份因此撕裂而脱落。错乱的时空,反常的人性,荒诞的际遇,张生全通过这些手段,告诉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生命的真实状态。沈荣均的《谣言》则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者之间游移。首先他讲述的事件带有某种寓言性质,同时他的讲述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荒谬性。但是他的目的却不是要说明世界的荒谬与不确定,而是以此警醒人们对突发事件、流行疾病、谣言传播等现实问题的思考。马叙的文章中充满寻找和拒绝,对故土的寻找,对生命家园的寻找,以及对所谓文明的现代化的拒绝,从而体现作者真实的心灵。在朱朝敏那里,梦是可以切割的,就像切菜切肉切红薯一样。那么,究竟是梦中的一切更真实,还是现实中的事物更真实,作品以此提醒我们拷问真实性的标准……

在场主义的在场使命,是介入当下的。

在场主义理念本身,就是对当下的最大贴近、深入、解构或构建。正如尼采所说:“数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处理概念的木乃伊,他们手中没有留下什么真实的东西。”这种与现实严重疏离的现象,不仅在哲学中,在文学中同样存在。横跨十七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将哲学和文学从经院派手中解放出来,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而且还开创了哲学和文学介入现实的先河。从现代主义的危机意识,异化意识和表现自我,到后现代主义的重新自我审视,把自己和部分被遗忘的过去联系在一起,以及主张的多样性、自我意识、人权、上帝和信仰等,都强烈地介入了当下现实中最尖锐的问题。

当然,在场主义的介入,不是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复制,而是发展和升华。在场主义主张,在场写作的有效路径,就是介入;介入应“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介入的重点是当下现实,对民族和人民当下宏大叙事的关怀,超过任何无病呻吟的个人情绪渲泄。介入当下,这体现出散文的在场美。

因此,在场主义的介入,有几个鲜明特点:在介入的深度上,是面向事物本真的,是一种彻底的根性的介入;介入,应当从本真着眼。在介入的方式上,是以去蔽为条件的,去蔽的程度,决定介入的程度;介入,应当从去蔽着力。在介入时序上,重点是离我们最近,最现实,最真实,最有用的当下现实;介入,应当从当下着手。这样,可以消除作家与时代的隔膜感。在介入的指向上,是以敞亮为目标和落脚点的,即介入就是要敞亮地呈现世界的本真;介入,应当从敞亮着陆。在介入的精神向度上,应面向时代的大语境;作家不能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和现实中的各种矛盾熟视无睹,应当有直面真实、真相的使命感和勇气;排斥权力对话语的影响,使散文之笔伸入现象世界内部,洞悉和发现本真。这是文学的介入,是一种批判的精神,是自由的解构与自由的构建的二元统一;介入,应当从怀疑和否定着笔。

介入当下,首先是题材的介入。沈荣均对当下生活中常见的群体性事件的介入,突显了作家的良知和担当。周闻道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追问,体现了在场主义对“存在意义的显现”的追求。杨沐的《悯》中,涉及到作为“地主婆”的祖母、作为“反革命”老婆的母亲那些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无论历史跨度还是心灵深度的开掘,都体现了作者的介入胆略。李存刚在医院中,用手术刀细致地解剖人性。杨永康对经典的撕扯与嘲弄。肖欣楠通过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表达女性的疼痛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在场主义作家的笔下,没有禁区,没有疆域的界限。其次是文本的介入。张生全大量使用小说的虚构和叙事,寓言体手法,体现了文本实验的勇气。陈洪金、肖建新和二丫诗意的介入,提升了散文的张力和弹性。马叙与也果对生活原态的摹写,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冯秋子和傅菲在文本中进行陌生化处理,从而使文章产生新异之美。米奇在叙述中把叙述主体和叙述人物有意错乱,呈现出一种迷离恍惚的感觉。杨永康走得更远,他对传统的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进行揉搓,撕扯,是对一些既有的语言手段和方法的嘲弄。当然,从中我们也看见了吸收现代主义的痕迹。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最先划伤的是他自己……

在场主义的艺术追求,是表现本真的。

在场主义十分重视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是存在意义的显现;要呈现发现的本真世界,我们无法逃出语言的樊篱。我们认同雅克·拉康关于“我们的语言形成了我们的精神”的观点。在场,无论是客体的去蔽,还是主体的去蔽,也无论去蔽程度的彻底还是浅薄,都只是一种状态,并不是散文,最多只能算是散文的腹稿。“意义存在于语言之中”,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而且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存在。只有当语言把存在状态呈现出来,才是散文。在场主义强调写作中的艺术表现,肯定语言的力量,主张散文创作,应当是在场的本真与语言的本真的有机统一。表现本真,体现出散文的艺术美。

同时,我们看到,语言本身也存在遮蔽。长期以来,我们的根性语言,受到种种侵袭。包括体制性语言、外来语、习惯性用语、方言俚语,还有现代网络语言,等等,都使语言的纯洁性受到污染。很难想象,用不本真的语言,异化的语言,被遮蔽的语言,怎么表现本真的发现。“一种言论可能毒害、包围、画地为牢、囚禁或解放、治愈、养育、教化……”——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者露西·艾瑞格瑞这样形容语言的作用,是有道理的。

在场主义认为,散文表现本真的世界,必须是本真的语言。所谓本真语言,就是与语言产生的本原相连的根性语言,它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原始森林里的空谷山泉,是宇航员望见的纯净天空。表现本真,必须首先纯洁语言,实现语言回归;汉语回归的目标,是追求汉语本我表达的极致之美。这里,语言的使用,即遣词造句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取决于语言的基本功。语言使用的最高境界,是苏轼说的“辞达”。“辞达”不是华丽,也不是过分的修辞,而是本真的恰到好处。

表现本真,还表现在作家本体与他的文章的契合。在众多的在场主义作家中,李云的创作和他生活是贴得最近的。他那忧郁的气质,底层的视觉,内敛的笔触,第一人称的叙述,使得他的文章给人真实感特别强烈。读他的文章,我们一下就感觉李云这个作家活生生呈现在我们面前。李云是在场主义成员中,我们最容易找到他的自我和本真的。傅菲和李云一样。傅菲的叙述和他的实在生活有明显的疏离,有时空距离,有历史积淀,有情感酝酿。这使得他的叙述水汽丰沛,他的状写精确到位,他直接把事物最生物,最核心的部分坦露出来,达到散的本真。王潇然的长安是当下的,袁瑛的双河场是记忆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过了心灵的过滤,发酵,就像酿酒的过程,除去酒糟,透出来的是最清醇甘冽的美酒。李存刚是一个医生,他对生命的解剖,既有现象的,又有内心的,体现了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中本真追求的勇气。张生全和沈荣均的写作有更多的虚构,但是这种虚构,似乎更能快刀斩乱麻,去除遮蔽,达到心理的本真……

当然,内外珠联,根性真实,介入当下,表现本真,只是在场主义在艺术探索上的基本追求,而不是全部,更不是一种固定模式。事实上,在场主义的旗帜,是指向一切存在状态的本真表现的,在艺术空间上有无限的可能性。任何新的发现,都不是唯一的最后答案。有人问,在场主义“从天空打开缺口”看见了什么?我们坚定地回答,看见一块石头被点燃。这里的点燃,不是庸俗的举手,而是创世意义的石破天惊,钻石取火,是深邃黑夜里划过的一道耀眼弧光,是无限种可能,或不可能中的可能。天空是开阔的,我们以虚怀若谷的姿态,重视他人和他人的声音,“向他人的呼声和存在敞开胸怀”。本书选入的不同观点文章,就是证明。

我们期待更多真诚的、说理的、建设性的批评。

后记

2008年3月8日,《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发表后,在散文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数十家网站转载宣言,广大网友和散文界同仁热议在场主义,使在场主义成为当下散文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大家在充分肯定在场主义命名的积极意义,探索在场主义理论构建和作品创作的多种可能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质疑。在场主义同仁对各方声音都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重视,愿与大家一道共同丰富和完善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建设,推动在场主义散文创作实践。基于此,我们对各方高见进行了收集、整理,并按照在场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作出统一回答。对相同和重复性的问题,我们择要作一次性回答。我们的回答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真诚的。

杨永康:在场主义提出“遮蔽”的概念。谁遮蔽谁?谁被遮蔽了?主体遮蔽客体还是客体遮蔽主体?抑或主体遮蔽主体,客体遮蔽容体?

周闻道:谢谢永康对在场主义的关注和参与。请允许我分以下几个要点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谁遮蔽谁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散文创作中,遮蔽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主体遮蔽。即作者因受世界观、方法论、知识、经验、创作态度等的影响,对对象化世界(在作品中表现为书写对象,下同)的认知存在距离、差异,甚至错误,这种距离、差异、错误反映在作品中就造成了主体的遮蔽。二是客体遮蔽。即对象化世界本身具有隐蔽性,包括它的本质、特点和呈现方式等,往往都不是清晰、明白地表现出来,需要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努力,才能接近本真。这个过程,就是去蔽的过程。三是语言遮蔽。在散文创作中,无论是主体去蔽还是客体去蔽的成果,都是通过语言和具体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这时,在主体、客体和作品之间,出现了一种介质——语言。本真的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只有通过本真的语言才能够实现本真的呈现。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体制化词语、公共用语、习惯性用语、网络语言和外来语,以及看似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等,对本真世界的遮蔽。此外,作者的语言能力、叙述习惯等,也是形成语言遮蔽的重要原因。主体、客体和语言的遮蔽性,往往具有多重性、变异性特点。

杨永康:如果说散文或散文性是被历史、哲学、神话等文体遮蔽了,实际上正好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的不排他,从而使得散文比历史、哲学、神话等中的任何一个都更为富有。如果把散文中的历史、哲学、神话等因子全部抽掉,散文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失去了文体独立性。我认为,散文的文体独立性正好体现在它的巨大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上。要说遮蔽只能是散文的主体被遮蔽,即表达者被遮蔽,表达者的真实感受被遮蔽。

周闻道:永康谈的,实际上是文体遮蔽和散文特点的排他性问题。在场主义所说的散文被各种文体遮蔽,是就文体本质特征来说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散文性”这个具有身份确认性的命题。事实上,各种文体之间都具有相互渗透性,这只能理解为文化元素的渗透,而不是文体本质的渗透和混淆。无论是小说的故事性、情节性,戏剧的表演性、对话性和场景感,还是诗歌的格律化、象征性和抒情性,都是本质属性的界定,而不是文化元素的划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身份确认的文体都具有排他性,散文也不例外。这里的排他,不是散文的一无所有,而是散文性的回归,使散文回到散文。

杨永康:在场,到底指什么在场?主体还是客体?作者还是物质?那个“面向事物本身”的主体是谁?是散文,还是作家?抑或经验、无遮蔽性、敞开性?肯定不是经验、无遮蔽性、敞开性本身,那么经验、无遮蔽性、敞开性的主体到底是谁?如果在场指语言的在场,那么散文不是又被语言所遮蔽了吗?

……  衔杯:在场主义没有可操作性的创作法则。原文中提到的“介入”、“非结构性”等说法,说实话不仅不具备可操作性,甚至连方法论都算不上。它还是认识论的延续。比如“介入”这个概念,非常模糊,非常中性。介入,是个啥意思?我不明白。因此,说到这些,我建议还是实实在在说些创作主张、方法,不要再弄这些比较玄乎的概念。

周伦佑:“介入”是个很感性的词汇,并不难理解。介入作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逸出了“界限”“划分界限”“进入内部”的基本义,而同时具有了“楔入”“进入”“投人”“深入”的多重语义。在场主义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无替换词。

悖悖小鸡:散文最大的特色和精髓在于“自由”,个人非常认同这一点。那么现今对于散文的严肃界定是否会对自由造成侵蚀,更或者散文的突破和发展必须以牺牲为一定成本呢?

沈荣均:在场主义散文对散文的严肃鉴定是“认识廓清”,这是很有意义的。散文要独立,必须要做这件事,否则将其边缘化后,最后导致“失去自我”。而任何突破和发展,都会有成本的。任何无先例的文学创造都是要付出牺牲的,遑论成本。

搭扣:写“在场主义”的散文不是错。且应该支持尝试,但是,若是拘于“在场主义”的范畴,忽略世界,忽略各个文体流派的共生共荣,不是坚持和发展“在场主义”的好办法。

沈荣均:提出在场主义,是散文长期思考的结果。在场主义欢迎质疑,更欢迎更多的主义和流派。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这样的局面,中国散文就有救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灵魂的方向看(在场主义散文2008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闻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5841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7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