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雕造像鉴赏/中国古代文玩鉴赏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确切地说,中国的石雕造像应由石窟造像和单体造像两大部分组成。石窟造像是在石窟内雕造的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等。这些造像与山崖连在一体,是无法移动的。单体造像是供奉于寺庙中的礼拜偶像,尺寸大多不及石窟造像高大。单体石造像体积小,是可以移动之物,因此才进入收藏品的范畴。

对于单体石雕佛像的形态和特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马衡先生在其《中国金石学概要》中有具体的描述。他说:“石像多琢于方座之上,或一佛,或数佛,或立,或坐,或有龛,或有背光。其记文则或刻于背,或刻于龛侧,或刻于座上。此外尚有四方如柱者,有高广如碑者。皆以石琢成,而于其各面之上截凿龛造像,下截刻记文及题名,其阴及两侧,或为无数小龛层累排列,各于龛侧题名。此等小龛,不必皆为佛像,有为亡人或造像人之像者,男女分列,或执香花,或执幡幢,状亦不一。”又说:“像上多施彩色以饰之。”(《凡将斋金石丛稿》)施蛰存先生上世纪所著《金石丛话》专有《造像》一章,其中说道:“有一种小型的石刻佛像,大约是供养于家庭佛堂中的,带佛龛的一般高不过四五十厘米,不带佛龛的坐像或立像不过二三十厘米。这种造像的铭记大多刻在佛背上,如南齐的维卫尊佛(在绍兴),梁释慧影造像(今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和梁陈宝齐造像。不过南朝石佛不多,已见著录者大多是北朝或隋唐间制作。这种石像一般仅有铭记拓本流传于世。佛像全形,不易模拓,较为少见。本世纪二十年代,洛阳出土了一尊杜山威兄弟造观音像,唐代武后天授二年所造。这是一尊等身像(与人体高大相等的),铭文三百余字,刻在像背,书法极工妙。这是近代出土的造像精品,可惜已陈列在美国博物馆,国内连铭文拓本也不易得了。”施蛰仔先生所说:“大约是供养于家庭佛堂中的”、“小型的石刻佛像”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石雕造像。

同石窟造像及其他材质的佛教造像一样,单体石造像的题材大体分为六种。

一是佛像。大乘佛教认为天地四方有无数的佛,每个佛又可以有许多化身。我国佛造像自南北朝以来包括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等,这些佛造像又有佛装相(也称如来相)和菩萨装相两种样式,佛装相即高肉髻、身着大衣(因历代造型不同,又分为袒右肩式、通肩式、褒衣博带式、方领对襟式等)、内着裙和僧祗支。

二是菩萨。佛没有成道前,称为菩萨。发心修持,追求觉悟,化导众生的佛国诸尊也称为菩萨。主要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菩萨。其造像多着宝冠或花鬟冠,或束高髻,上身袒著璎珞,肩搭帔帛,下着羊肠大裙,呈天男相或天女相。唯地藏菩萨像为剃发着袈裟的比丘相。

三是罗汉缘。罗汉是声闻中得道的人物,也是一种修行的果位。最常见的是塑在释迦牟尼两侧的迦叶和阿难,他们是如来佛的弟子。弟子是宣承佛法的人物,祖师则是现实生活中的高僧。两者造像均为出家比丘相。

四是护法神像。包括天部的四天王、明王、夜叉等。明王是佛和菩萨所呈现的忿怒身(表情寂静的佛像称为白性身),有摧破、降伏魔障和外道的神力,在造型上多与天部神将、金刚力士有相似之处。

五是飞天、伎乐。为天部的乾达婆和紧那罗。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上天歌舞,在我国历代佛教艺术中,飞天已独立定型为一种造像样式。

六是供养人。有两种。一种是佛国中的供养人,并非实有其人。另一种即出资雕造佛像者。他们中有僧祗,也有世俗人,包括皇亲贵族、普通百姓,甚至妓女、厮役等。这些人雕凿自己的形象,是企盼得到佛的庇护。两种供养人均雕造为世俗人形象。

单体石造像是包含多种形式造像的概念。根据其形制与功能,一些专家又将单体石造像归纳为五种类型。

一、造像碑。造像碑是一种综合性的石刻艺术。文献记载,前赵建初五年(公元322年)佛图澄造释迦像碑,乃现知文献中年代最早之一例。南北朝时,由于造像功德思想的盛行,这种作为供养性质的造像之雕造在朝野中最为流行,隋唐时仍在继续,宋代后逐渐衰落。造像碑将中国传统的传记颂辞式的文字刊刻与佛教雕像紧密结合为一体,形似碑状,上面龛刻佛像,其形式有扁体和四面柱体两种。扁体造像碑多在正面雕刻佛像,一石一尊,有的有碑额;四面柱体造像碑四面雕刻佛像,或一面分层刻像,一石多尊。这两种造像碑的碑阴和碑侧一般都刻有铭文,通常刻造像时间、缘起、造像主姓名、籍贯、官职、助像邑主、邑子等内容。有的还刻有供养人。

二、背屏式造像。这是一种在人物造型后面附一类似于背光式样板状物的造像。背屏外缘成曲线形,一般为高浮雕造像,造像人物的头部多为圆雕。已知背屏式造像始于5世纪上半叶,它的产生当早于造像碑。6世纪中叶是其最辉煌的发展时期。7—8世纪,背屏式造像缓慢地发展,时间长而数量有限。10—13世纪,这个形式的造像的发展进入尾声,然直至16世纪仍有所见。背屏式造像与造像碑一样,集中分布在中原北方地区,南方较少。多数亦刻有铭文,但文字数量少于造像碑,如“大魏太延五年己卯,佛弟子赵忠为男军途困难许造像一驱,永奉存祀,四月三日造”的造像题记,即为较有代表性的一类。

三、圆雕造像。以圆雕人物造型为特色,多用来表现单个的人物形象,是印度次大陆固有的艺术形式。一般认为,这种造像始于5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清代,分布在中原北方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区域。从数量上看,北齐至盛唐时期是这种造像最为盛行的时代。与前两种造像不同的是,这种形式的造像大都没有铭文。

四、造像塔。乃借助塔形造像的佛教艺术造型,也是单体石造像中的一种形式。主要种类有圆形造像塔、多级楼阁式造像塔、多级组合式造像塔和四面单层造像塔。有时上面也刊刻题记。分布在中原北方的广大地区,时间从5世纪初持续到8世纪上半叶,北朝晚期(公元520—580年)是其大发展时期。

五、造像幢和建筑构件。两者也属造像形状。造像幢是在多面柱状体上造像并叠垒成类似塔形的佛教艺术造型,是经幢的一部分。幢原为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饰摩尼珠,悬长杆上,供养佛前。造像幢多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等,它盛行宋、辽、金代。建筑构件指在塔、寺等佛教建筑上镶嵌的造像构件,建筑毁灭后,造像构件便以单体造像的形式传世,其中不乏精品。

关于石造像的残破问题。中国佛教历史上曾发生过“毁灭佛法”事件。佛教徒一般称为“法难”。大的灭佛事件有四次,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史称“三武一宗”。几次“灭佛”,石造像多被打破掩埋。因此,评定石造像不能过分追求完整无缺。通体无缺者当然珍贵,但如若稍有残破便不予购藏,便很难得到造像真品了。有人曾这样评价残缺的石雕佛像:在现存的南北朝和隋唐优秀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岁月的风沙消蚀得残缺不全,其中的人为因素是主要的。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使佛像艺术蒙受莫大的灾难;近代盗毁佛像,也使之损失无数。尽管这些残缺不全的躯体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人们没有鄙弃它,相反更珍视它,因为它的残存部分依然很美,美得让人爱不释手,让人产生联想,就像西方雕塑的典范——维纳斯像一样,失去了胳膊更觉回味无穷。当然它是缺了主体的次要部分,使主体部分更突出、更优美,那么缺了头部——这一主体部分,是否也会觉得美呢?回答依然是肯定的。  历史留存下来的还有少量的道教石雕像,这是因为道教徒也摹仿佛教徒,雕造各式石像,不过他们造的是老君像、道君像或天尊像。北周时,曾禁止佛教,唐代以道教为国教,故道家的石刻造像多为北周和唐代的制作。上文所提到的佛教造像的多种形式,在道教造像中也都有。马衡先生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指出:“唐时崇信道教,佛像之外有造老君、天尊诸像者。然北朝业已有之,如北齐姜纂所造老君像,其记文悉为释氏之词。盖自寇谦之以天师佐治以后,释道源流,转因分析而杂糅。造像者只知求福,不论其为释为道也。”关于道教石雕像,本书不作专论。P10-17

目录

佛教的传入与造像的兴起

石造像的题材与类型

南北朝石造像的造型与风格

隋唐石造像的造型与风格

五代以后石造像的造型与风格

石造像的地域特征

对石造像的研究与收藏

石造像拍卖价格举例

石造像的伪品及作伪手段

石造像的辨伪方法

有关石造像的图书典籍

石造像的传拓与拓片

石造像名品赏析

随笔四则

学人的睿智鉴家的慧眼

石造像和石狮子的启示

石造像与红木桌

为何选择高僧像

附录:

北朝造像诸碑总论

寒松阁石造像题跋

偶像之鉴别

序言

石佛,佛教石雕造像的简称。作为佛教“以像设教”进行偶像崇拜的产物,石雕佛像是各种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雕刻艺术宝库的精华。

石雕佛像由石窟造像和单体造像两大部分构成。石窟造像与山崖连为一体,是不可移动的。单体造像一般体积较小,是可以移动的。本书所要讨论的是单体石造像。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在两汉时期是由古代的印度传来的。随着佛教的弘扬,佛教造像开始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艺术同中国传统道德和人文理念逐步结合,一代代艺术家以无比的虔敬和非凡的吸纳创新精神,卓越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刻佛像。

由于汉化的理想与作用力,南北朝北魏中期和晚期的石造像已经表现出成熟的中国化:面庞瘦削清秀,表情活泼自然,“秀骨清像”、“宽衣博带”中透露出中国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至南北朝后期,石佛造像进一步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愈益适应大众审美要求和伦理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石刻艺术。

隋唐两代,是在结束了三百余年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全国大统一时期。在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兴盛的时代,佛教造像也进入了辉煌期。石刻佛像庄严、慈祥,肌肤丰润,襞褶流动而极富质感。菩萨神采焕发,弱骨丰肌,融合女性美而成为时尚。特别是盛唐时代,石佛像雕造融会了当时中国和西方各种高超的技法,在情态上比之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能吸引世俗的顶礼膜拜,在中国美术史和宗教艺术史中独占鳌头。

五代以后,伴随着佛教的生活化与大众化,佛像在人们心目中慈悲怜悯多于大智庄严,石雕佛像向世俗化演变,造型偏向官能化和女性味的优美。宋、辽、金和元、明、清各代为佛教雕刻的后期阶段,石造像的数量相对减少,然而也不乏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从十六国以至晚近,历代石雕造像各有其时代风貌和艺术风格。那一尊尊造型各异、姿态动人的石佛作品,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外文化艺术兼收共融的魄力和巧夺天工的创造精神。它们不仅是研究宗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而且以独具特色的“神佛之美”、神奇而迷人的魅力,登上雕塑艺术的殿堂,成为中外收藏家倾心以求的珍贵收藏品。

这些年,收藏热不断升温,人们开始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待石造像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国内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各代石佛造像频频露面。如在2006年秋季中国嘉德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就有两尊白石雕菩萨立像亮相,一尊高22厘米,底价1.8万元至2.8万元;另一尊高43厘米,底价3万元至5万元,均为北齐至隋代作品。

而在国外艺术品市场,中国石雕佛像始终是拍卖场上的一大“亮点”。2003年3月26日,佳士得美国纽约举行的拍卖会上,最被买家看好的是拍卖图录封面的那件拍品,即编号为148的唐代天龙山石灰岩菩萨身像,它以118.35万美元名列榜首,刷新世界中国菩萨像最高拍卖价,据称,这一宝物被一位亚洲买家标得。中国石雕造像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不言而喻。

本书主要是从收藏鉴赏的角度,着重阐释中国石佛造像的产生、发展和不同时代造像的不同风格及市场行情;同时结合本人的收藏体会,介绍石造像的伪品特征、作伪手段和辨伪方法。

有人曾这样说:“依据美术界流行的观点,在古希腊雕塑艺术逐渐衰落之后,西方艺术整体上进入黑暗时期,即历史上的‘中世纪’,这时,世界雕塑艺术的中心在中国,而中国雕塑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石刻佛像。”笔者颇为赞同。作为石佛收藏者和爱好者,我写这本书也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中国石刻造像的兴趣与关注,从内心感悟到这些“国之瑰宝”的精美与气度并加以珍惜与呵护。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书刊文献,借此向诸位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章用秀

内容推荐

石佛,佛教石雕造像的简称。作为佛教“以像设教”进行偶像崇拜的产物,石雕佛像是各种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雕刻艺术宝库的精华。

石雕佛像由石窟造像和单体造像两大部分构成。石窟造像与山崖连为一体,是不可移动的。单体造像一般体积较小,是可以移动的。本书所要讨论的是单体石造像。

本书主要是从收藏鉴赏的角度,着重阐释中国石佛造像的产生、发展和不同时代造像的不同风格及市场行情;同时结合本人的收藏体会,介绍石造像的伪品特征、作伪手段和辨伪方法。

编辑推荐

有人曾这样说:“依据美术界流行的观点,在古希腊雕塑艺术逐渐衰落之后,西方艺术整体上进入黑暗时期,即历史上的‘中世纪’。这时,世界雕塑艺术的中心在中国,而中国雕塑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石刻佛像。”

本书主要从收藏鉴赏的角度出发,着重阐释中国石雕造像的产生、发展和不同时代造像的不同风格及当今市场行情,同时结合作者本人的收藏体会,介绍石造像的伪品特征、作伪手段和辨伪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雕造像鉴赏/中国古代文玩鉴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用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86548
开本 32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9.34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