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伍尔芙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伍尔芙(1882—1941)是本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也是欧洲女权运动的一位先驱者。在伍尔芙的丰硕创作成果中,随笔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选译了伍尔芙的六组随笔,第一组四篇是直接关于随笔写作和文学一般问题的,第二组四篇属于当代文学和文学名著的评论,第三组三篇是关于女权主义的,第四组四篇是人物特写,第五组四篇是作者的生活回忆及随感,最后一组的六篇则涉及音乐、歌剧等多种艺术的评论。也许通过这些选篇,能帮助读者尽可能地窥见伍尔芙随笔的全貌。

内容推荐

伍尔芙(1882—1941)是本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也是欧洲女权运动的一位先驱者。

伍尔芙的随笔数量既多,题材的涉猎也很广,要从中挑选出在内容与艺术两方面均具代表性的各类篇目来,委实是一件难事。本书选译了伍尔芙的六组随笔,第一组四篇是直接关于随笔写作和文学一般问题的,第二组四篇属于当代文学和文学名著的评论,第三组三篇是关于女权主义的,第四组四篇是人物特写,第五组四篇是作者的生活回忆及随感,最后一组的六篇则涉及音乐、歌剧等多种艺术的评论。也许通过这些选篇,能帮助读者尽可能地窥见伍尔芙随笔的全貌。

目录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现代随笔

随笔写作的衰退

保护人与番红花

现代小说

当代文学印象

《鲁滨孙漂流记》

《简·爱》与《呼啸山庄》

莎士比亚的妹妹

男权社会的局外人

妇女的职业

蒙田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

萨拉·伯恩哈特

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印象

往事情怀

忠实的朋友

黑夜之行

安达卢西亚客店

笑之价值

街头音乐

歌剧

拜罗伊特印象

文学地理

地点的画像

试读章节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我的题目结尾处那种诘问的语气。即使我自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也只适用于我自己,并不适用于你们。说真的,一个人所能给予另一个人有关读书的唯一劝告,就是根本别听什么劝告,而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要用你自己的理性,要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我们对这一点取得了一致意见,那我就感到可以随意地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了,因为你不会让它们束缚一个读书人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即你的独立性。归根到底,能给书规定什么法则呢?滑铁卢之役肯定是在某一天打的;可是,《哈姆雷特》是比《李尔王》更好的一部剧吗?谁也说不清楚。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来决定这个问题。让权威们——无论有多么高的学术身份与头衔——进入我们的图书馆,让他们来告诉我们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并给我们所读的书确定何种价值,那便是毁掉这些圣殿生命之所系的那种自由精神。在别的任何地方我们都可能受到法规和惯例的束缚——在这里我们绝不。

可是,为了享有自由——假如说这种陈词滥调情有可原的话——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要自我控制。我们不能茫无头绪地、愚昧无知地滥用权力,为了浇灌一株玫瑰树而把半个房子喷得湿淋淋的;我们必须准确有效地训练手中的权力,而且从此时此地就开始。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图书馆里首先面临的诸多困难之一吧。而什么叫做“此时此地”呢?图书馆里看来简直是密密匝匝、挨挨挤挤的一团混乱。诗歌和小说、历史和回忆、辞典和名人录;各种癖性、种族和年龄的男人和女人用各种语言写成的书籍,在书架上相互拥挤着。而在图书馆外面,驴子在嘶叫着,女人们在抽水唧筒那儿闲聊,马驹儿正奔驰在田野上。我们从何着手呢?我们怎样在这繁多杂乱的混沌中理出头绪来,以便从我们阅读的东西中获得最深最广的乐趣呢?

假如我们说,既然书是有类别的——小说、传记、诗歌,那么我们应该分别处理,从每一类里面吸取那类书籍理当给予我们的正确的东西,那倒是够简单的事情了。然而很少有人要求书籍给予我们它们所能够给予的东西。最为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带着模糊和分裂的观念来到书跟前,要求小说应当真实,要求诗歌应当虚假,要求传记应当谄媚,要求历史应当强化我们的偏见。如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摒弃所有这些先人之见,那才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开始。不要对你的作者下指令;要努力使自己变成他才行。要做他的工作伙伴和同谋。假如你畏缩不前,从一开始就态度冷淡、吹毛求疵,那你就在阻止自己从你所读的书里获取最充分的教益。然而,假如你尽可能地敞开心扉,那么,从第一句话的曲折语义开始,微妙得几乎难以察觉的种种象征和暗示,就将把你带到与任何人也不相类似的一个人的面前。让自己沉浸于其中,让自己与其熟稔起来,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作者正在给你、或者正试图给你某种明确得多的东西。一部小说的整整30章就是一种努力——假如我们首先考虑怎样读一部小说的话——它要对某种东西像建筑一样加以构建和控制,可是字词却比砖头更捉摸不定;阅读与用眼睛观看相比,也是一种更长期、更复杂的过程。或许,要理解小说家进行工作的原理,最快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自己对字词的危险和困难做一番试验。试回忆给你留下特殊印象的某件事情——也许在街的转角,你从两个正在谈话的人跟前走过。有棵树在摇晃;一只电灯泡在摆动;谈话的声调很滑稽,可又很悲怆;一个完整的景象,一个总体的意念,似乎就容纳在那一瞬间之中。

然而,当你试图用字词来重新构建起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分裂成了上千种相互冲突着的印象。某些必须加以抑制,其他的必须得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可能会整个地丧失掉对那种情感本身的把握。此后,你再从自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的稿纸转向某些伟大小说家——笛福、简·奥斯丁,或者托马斯·哈代——读读他们小说开篇是怎么写的。现在,你就更有能力欣赏他们的高超技艺了。我们不仅仅是站在一个不同的人面前——笛福、简·奥斯丁,或者托马斯·哈代——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在《鲁滨孙漂流记》里,我们跋涉在旷野的大道上;一件接一件事情发生了;事实和事实的秩序都是够清晰的了。可是,如果说对于笛福而言,野外生活和历险便是一切的话,那它们对简·奥斯丁来说则毫无意义。在她的小说里有客厅,有人正在谈话,而且他们的谈话就像许多面镜子,映照出了他们的性格。而当我们习惯了客厅和那些镜像的时候,假如我们又转向哈代,就会再一次晕头转向。荒原环绕着我们,繁星高悬在我们头上。心灵的另一面现在暴露出来了——在幽居独处中方才显露的黑暗面,而不是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光明面。我们不是与人发生关系,而是与自然和命运发生关系。然而,尽管这些世界各不相同,每个世界自身却是统一的。每个世界的创造者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他自己的透视法则,而且无论他们会使我们多么的心劳神绌,却绝不会像较差的作家那样使我们陷于混乱,后者在同一本书里弄进两类不同的现实,倒经常会这样。因此,从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转向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从简·奥斯丁转向哈代,从皮柯克转向特罗洛普,从司各特转向梅瑞狄斯——就是被猛然一拧、连根拔起;就是被往东一摔,又向西一扔。阅读小说是一种困难而复杂的艺术。假如你打算利用小说家——伟大的艺术家——给予你的所有教益,你就必须不仅具有非常精细微妙的感知力,而且要拥有极其大胆的想象力。P1-4

序言

伍尔芙(1882—1941)是本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也是欧洲女权运动的一位先驱者。她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1832—1904)是著名的评论家和传记作家,母亲也博学多才、有所著述,家庭文化氛围极为浓厚。她虽然不能同哥哥、弟弟一道就读于剑桥那样的著名学府,但从父母亲那里得到了充分的教育,并在家庭丰富的藏书中获取了广博的学识。1904年莱斯利爵士去世,伍尔芙兄妹们从伦敦的肯辛顿花园迁至布卢姆斯伯里。剑桥大学许多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常来他们家聚会,形成了一个文化艺术团体,即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伍尔芙被称为“高雅之士的王后”。在这个团体里,有传记作家里顿·斯特拉奇、小说家E.M.福斯特、印象派画家和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伊、经济学家J.M.凯因斯等,以及后来成为伍尔芙丈夫的伦纳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尔芙参加了当时的女权运动并开始写作和投稿,于1915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1917年,伦纳德购置了一部印刷机,两人开办了霍加斯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伍尔芙的一系列作品如《夜与日》(1919)、《雅各的房间》(1922)、《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等,并出版了T.S.艾略特、K.曼斯菲尔德、E.M.福斯特等当时还属新锐作家的作品和弗洛伊德的著作。从20年代起,伍尔芙在文学界声誉日隆,她大胆地突破传统的自然主义写实手法,以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的笔触描绘人内心的“理想、梦幻、想象和诗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识流写作风格。今天,人们谈到欧洲小说的时候不能不谈到意识流小说,而谈到意识流小说的时候,不能不同普鲁斯特、乔伊斯一起谈到伍尔芙。

在伍尔芙的丰硕创作成果中,随笔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从1904年起便开始向《卫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学术与文学》《国民评论》等报刊匿名投稿,后来又担任了欧美许多重要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她的随笔,有的生前即集为《普通读者》《普通读者》续集出版,有的死后由丈夫伦纳德编为多部随笔专集和四卷本随笔选出版,近年在英美等国又陆续出版发行了她的六卷本随笔集。

其实,随笔历来是欧洲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宝库里的一宗奇珍。英国的戏剧、诗歌和小说固然拥有一长串辉煌的名字: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菲尔丁、理查逊、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简·奥斯丁、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哈代……但英国随笔也会让我们想起从培根开始的一个悠久传统,其中有许多杰出的随笔家,如艾迪生、斯蒂尔、约翰逊、兰姆、德·昆西、哈兹利特、卡莱尔、麦考利、罗斯金、阿诺德、纽曼、吉辛……而且许多以戏剧、诗歌或小说著称于世的人也常常写随笔,就像伍尔芙那样。

随笔看似小道,却似乎比其他文学体裁还难。学问、才气、见识、情趣,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有学问,才能给主题提供历史文化的丰厚背景,在极为有限的空间里开拓出文本指涉的大天地,否则便会像当今许多报纸副刊上的短文,怎么看也是个骨瘦如柴的小瘪三。可是一味地掉书袋做演讲也不成,随笔绝不是学术论文,所以它要求作者有才气,如伍尔芙所指出的,“在一篇随笔里,学问必须借助某种写作的魔法加以熔铸”(《蒙田》)。随笔要写得声色并茂、摇曳多姿;但若只有才气而缺乏学问,那就缺了底气,很容易流于油滑的文字游戏和浮华的辞藻堆砌。不过,在一篇随笔里,学问与才气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作者所欲表达的意见,因此随笔作者还须有深入的见解、独到的眼光,评人论事方能鞭辟入里,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我们可以看到,伍尔芙讥评流俗时弊、抨击男权社会、讨论文学创作、评论作家艺术家和文学作品,都无不显示出她的真知灼见。而且,见识也不一定非要显得多么高深,所以伍尔芙将她的两部随笔集都题名为“普通读者”,强调普通人的常识具有极高的品格。确实,她常常能从日常小事和细枝末节中发掘出看似平常却很真切很深刻的道理来。随笔的最后的、但绝非微不足道的条件是情趣,正如伍尔芙所言:“支配它的原则是它必须给人带来乐趣。”(《现代随笔》)而这,首先便要求作者自己是个有情趣的人,心灵迟钝的、拘谨刻板的、醉心名利的、满怀孤愤的人,本身就生活得缺乏情趣,当然也就非但写不好随笔,恐怕也根本就不会读随笔吧。这正好说明随笔的精髓在于“个性”,随笔是最能见作者真性情的文字;蒙田其人其文是融为一体的,伍尔芙其人其文也是如此。

世间兼备学、才、识、趣四者的人不多,若有这样的人做朋友,听他娓娓地谈话,那是人生难得的幸事;世间兼备这四者而又写随笔的人更少,所以能读到伍尔芙这样出色的随笔,应该更是人生的乐事了。只是一想到拙劣的译笔可能会妨碍读者真切地欣赏原作,心中便不免惴惴。

最后,我们要提一提伍尔芙过敏型的甚至是病态的精神气质。1895年,由于受母亲去世的刺激,伍尔芙曾陷于精神崩溃;1904年父亲去世时,她再次发病,三度企图自杀未果;1941年3月28日,她自沉于萨塞克斯郡的乌斯河,终于结束了她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一生。伍尔芙的精神病态和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学术界至今还聚讼纷纭,在此不必多谈。但或许正是这种气质,一方面过早毁灭了伍尔芙如花的生命,另一方面却催生了她那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造物的玄机深不可测,谁说得清楚呢?

伍尔芙的随笔数量既多,题材的涉猎也很广,要从中挑选出在内容与艺术两方面均具代表性的各类篇目来,委实是一件难事。本书选译了伍尔芙的六组随笔,第一组四篇是直接关于随笔写作和文学一般问题的,第二组四篇属于当代文学和文学名著的评论,第三组三篇是关于女权主义的,第四组四篇是人物特写,第五组四篇是作者的生活回忆及随感,最后一组的六篇则涉及音乐、歌剧等多种艺术的评论。也许通过这些选篇,能帮助读者尽可能地窥见伍尔芙随笔的全貌。

由于未能预见的原因,本书的工作进程曾一度受到耽误,几乎难以如期完成。幸蒙王晓路博士慨然相助,承担了后两组文章(以及《随笔写作的衰退》、《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印象》)的翻译,并以他对英国语言文学的深厚学养和流畅优美的译笔为本书增色不少。此外王枫林教授翻译了《萨拉·伯恩哈特》和《往事情怀》两篇,张怡老师对《男权社会的局外人》进行过初译,均应在此说明并致以谢意。

伍厚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伍尔芙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译者 伍厚恺//王晓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78408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2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