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孟子心得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以中人之资,成就非凡之业,秘诀就是其读《孟子》方法。

千古以来读懂《孟子》且能以之经世致用者,首推曾国藩。

民生之本,正气之源,治理之道。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内容推荐

曾国藩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承前启后,卓为有清一代理学大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得善终。他精研《孟子》。养浩然正气而心怀天下,突破理学空谈义理性命的窠臼,以孟子学说修身致用、经世济国。在本书中,曾国藩把《孟子》原本没有逻辑联系的章节分门别类,归于七个主旨,条理畅达、秩序井然,为曾国藩善读古书之明证,也是今世有心读《孟子》并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的读者的首选读物。

目录

前言

例言

壹 人性本善卷

贰 孝弟之道卷

叁 义利之辨卷

肆 王霸之辨卷

伍 治道之要卷

陆 尚论古人卷

柒 为学要领卷

附录

 曾国藩原序

 朱子《语类》五则

 朱子《文集》一则

 真西山《文集》一则

 朱竹姹《经义考》一则

 王白田《朱子年谱》一则

试读章节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成睨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滕文公上》章一)

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要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

孟子给他讲人性本善的道理,每次都要提到尧、舜。

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

道理就这么一个罢了。齐国勇士成睨对齐景公说:‘尧舜他们,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敬畏他们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有作为的人也能像他这样。’曾参的弟子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说这话的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还有将近方圆五十里,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晕眩欲睡,那病是治不好的。”’

【曾国藩心得】

《集注》云:“孟子之言性善,始见于此,而详具于《告子》之篇。然默识而旁通之,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

国藩谨按:朱子编次《要略》一书,于每卷之首章,必有数语。发明大指。今其说不可得闻,然如此章《集注》之说,则《要略》之所以托始于此者,亦差可窥寻矣。

【今译】

朱熹的《孟子集注》中说:“孟子阐发‘性善’,最初见于此处。而详细完备于《告子》篇。不过如果能够认真思索,触类旁通,那么《孟子》七篇之中,说的无非这个道理。”

国藩谨按:朱熹先生编辑整理《孟子要略》一书,在每卷的第一章,都有几句按语,阐发指明整卷的要点。现在这些按语已经遗佚不可得闻,不过根据《孟子集注》对本章的解说,《孟子要略》原先在本篇第一章中所要指明的道理,也大致可以管窥一斑,寻绎其大意。

P2-3

序言

曾国藩幼时家境寒素,资质普通,梁启超甚至认为曾国藩在同时代众多人杰中堪称“最钝拙”。曾国藩以中人之资,在国运衰微之时,却能创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成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其最大的秘诀就是善于读书。曾国藩一生读书甚多,而对于《孟子》用力尤勤。

曾国藩读《孟子》,不同于经师、讲师,不是为了书面的知识和学问,也不是为了在讲坛上夸夸其谈、标新立异,而是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内则修养德性,立志成圣;外则经世济民,以成王道。既要做实事,就不能不和外界接触,如果想把孟子所持有的理念、信念加以运用的话。那就更应该积极入浊世磨炼自己,直到能够自如地应付方方面面,而不会遭受挫败。就是这能经得起现实的严苛考验的应用之学.才是天下最大的学问,而非空泛的纸上谈兵。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行的不是夸夸其谈的礼义文章、道德说教,所以梁启超说曾国藩之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都来自于实战经验,来自于质朴的持守,“故其亲切有味”,对我们现实的为人、处世、做事都能够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大的启发。

孟子(约前385—约前304年)名轲,出生于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十分粗略。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很早就去世了,孟轲实际由他的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在幼年很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汉代的《列女传》开始,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事例而广泛流传。

关于《孟子》一书,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说是孟子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志,作《孟子》七篇”。根据这段史料,《孟子》一书,虽有“万章之徒”参与编撰,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而且在孟子生前便已完成。所以朱熹对《孟子》一书的文风也高度赞扬,认为《孟子》“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因而可以从《孟子》人手学习“作文之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孟子》,在孟子死后经过其门徒的编订,所以对于当时的诸侯皆称谥号。

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本《孟子》七篇属“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等四篇为“外篇”。东汉时为《孟子》作注的赵岐认为,这四篇的文辞、风格与“内篇”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所以后来就逐渐亡佚了。至于现在所传的《孟子外书》四篇则出于明人伪撰。

《孟子》一书,原来只是一般性的儒家著作,自汉唐以来,不列于学官。东汉王充有《刺孟》之作,对《孟子》大加挞伐。宋代的司马光、晁说之等人也把《孟子》当作“诸子”之一,认为他还不配当“圣人”。不过自唐代开始,由于儒家“道统”说的提出,《孟子》的地位渐渐抬高,“孔孟”并称的提法,逐渐取代了“周公孔子”并称的提法。五代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了宋代,经过二程的鼓吹,朱熹《四书》的编纂,《孟子》作为“经”的地位才正式固定下来,并出现了“十三经”的提法。

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在其《题辞》中说《孟子》是“拟圣而作”,也就是说,《孟子》是模仿《论语》而作的,这一点和《孟子》同时的其他著作有所不同。《墨子》、《荀子》、《庄子内篇》等书,成书年代和形式与《孟子》相类,但它们每篇各有主旨,而篇名也与主旨相符。《孟子》却不同,各章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各篇也无主旨,只是积章成篇,篇名也只是撮取每篇第一句话中的几个字,并无含义。这些都类似于由门下弟子后人编撰的《论语》而不同于《墨子》、《苟子》、《庄子内篇》。赵岐、王充等人,也因此把《孟子》看作是《论语》的“传”,也就是不把《孟子》当作独立的著作,而是把它看作是《论语》这部“经”的一个注释。赵岐把《孟子》七篇分为上下卷,各取每篇第一句中的二或三个字,加“上”、“下”命名,后世的注本多从之,遂成为《孟子》一书的通用篇名。

南宋朱熹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等几家之说.加工荟萃,条疏整理,编成《孟子精义》,后改名为《集义》。晚年又取其中最为精当者,编成《孟子集注》,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宋人注释《孟子》的代表作,也是阐述新儒家(理学)思想的经典之作。经学史家周予同先生评论《孟子集注》说:“当微言大义之际,托经学以言哲学,实自有其宋学之主观的立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朱熹》)其对《孟子》的章句,也多为后世遵循。朱熹又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孟子》地位大为提高。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从《四书》中选取,且要“代圣人立言”,于是任何读书人都不得不把《孟子》读得滚瓜烂熟了。

《朱子语类》、《朱子遗书》中,提到朱熹还编撰过《孟子要略》一书,不过是书历代书目都没有记载,后世也没有流传。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刻印了《孟子要略》一书。在序言中,曾国藩谓是书是他的好友刘传莹从金履祥的《孟子集注考证》中搜缉而成。其实刘传莹并没有完成《孟子要略》的整理便因病去世。曾国藩因刘传莹之嘱托,缉成《孟子要略》,并加案语。朱熹的《孟子要略》早已遗佚,就算从新搜缉,也已失原貌。所以,《孟子要略》与其说反映了朱熹对《孟子》的理解,毋宁说更多体现了曾国藩对《孟子》的阅读次序、主旨提炼和心得体会。

前文提到《孟子》模仿《论语》,各章节之间无逻辑联系,孟子如此编次,自有其理由,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往往不得要领。曾国藩《孟子要略》把《孟子》全书的章节分门别类,归为七个主旨。第一篇论“人性本善”,第二篇论“孝弟之道”,第三篇论“义利之辨”,第四篇论“王霸之辨”,第五篇论“治道之要”,第六篇“尚论古人”,第七篇自言“为学要领”,其间列举各家释注考证,并为校正其讹谬处。又多加案语,指明一篇之大要。这样一来,《孟子》全书变得条理分明,初学者自可寻绎而入,而不致迷失方向,其嘉惠于后学者至钜焉。

本书就是根据曾国藩的《孟子要略》编辑而成。曾国藩是古今有数的善读书者,在《孟子要略》中,其片言只语,无不指明如何把《孟子》用于实践运用的方法。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是谁都可学尧舜而成为尧舜,或不敢说;但是曾国藩修身治德、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和行为模式.大家都可以掌握、都可以学会。所以读本书,同时也是领悟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薛杰

书评(媒体评论)

曾国藩以中人之资,成就非凡之业,秘诀就是其读《孟子》方法。

千古以来读懂《孟子》且能以之经世致用者,首推曾国藩。

民生之本,正气之源,治理之道。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拉,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

你们如能详读曾公,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蒋介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孟子心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薛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9425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7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