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他们仨(张爱玲苏青胡兰成)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仨》的用意,就在于寻找一条通往这个乌托邦的有效路径。于是先剥洋葱,“祖上、父亲、母亲、童年、中学、大学、结缘、三人行、自道”——每个人的命运起点都远远超前于自己生命的萌芽,他们仨也不例外:

有些命运的密码只有返回到老祖屋的荣耀与叹息中,才能解开少许,如位列著名的清流党“四杰”的是张爱玲祖父;创《四明日报》,搞铁路建设,开私立医院的是苏青祖父;茶叶生意曾做得很大,是村里数得上的富户的是胡兰成祖父……

内容推荐

  苏青在欢喜中忙着编辑《天地》第二期的稿子。这边张爱玲赐稿了,是短篇小说《封锁》。 那边胡兰成也赠文了,是议论文《“言语不通”之故》。 两人的稿子同上。于是胡兰成随便一翻,就“翻到一篇《封锁》”了,并且他“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的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犹嫌不足,于是将小说拿给朋友看,更写信去问苏青,“这张爱玲果是何人?”-

目录

祖上

父亲

母亲

童年

中学

大学

结缘

三人行

谈女人

看男人

互看

自道

鲁迅

周作人

林语堂

幽默

色胆

辩白

编剧

出走

信中意

老死

后记

试读章节

前清遗少的张廷众满腹经纶,一身恶习,张爱玲对他也恨也宽容——留洋归来的冯松雨学问不低,毛病也不少,苏青说来都是气——家道中落的胡秀铭聪明勤劳,胡兰成对他又敬又爱

苏青的父亲名冯浦,字松雨。在苏青出生后不久,他争取到一个庚子赔款留学生的名额,越洋赴美留学。苏青在散文《说话》中有言:“当我呱呱坠地的时候,我父亲就横渡太平洋,到哥伦比亚大学去‘研究’他的银行学去了。”

庚子年(1900)夏天,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次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议和,签订了城下之盟《辛丑条约》,被勒索巨额赔款。按中国人口数每人赔白银1两,共计4.5亿两,自1902年起,至1940年止,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需赔款9.82亿两,美国分得超过7%的赃款。1906年,有个在中国传教、经商了30年的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向总统罗斯福进言,说若以庚子赔款使中国学生到美国来受教育,美国将受益无穷。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斯对史密斯的见解深为赞同,他在提供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里也苦谏道:“如果美国在30年前能将中国青年学生吸引来受美国教育,那么我们现在就已经能够在知识与精神上圆满而巧妙地支配中国的领袖、控制中国的发展了。为了扩大精神的影响,牺牲点银子是值得的,也是合算的,而且收益非常可靠……”

总统依计而行,当年便由国会通过立法案,正式决定于次年退还赔款余额,以此作为中国建立学校及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学杂费等。中美两国因此商定,头4年每年派100名学生留美,第5年后每年派50名学生。

留学生名额按各省所付赔款数目分配到各省,自1909年开始赴美,每年一批,逐年顺推。冯松雨于1914年留洋。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是个怎样遥远而充满魅力的国度呢?与冯松雨同船赴美留学的清华学生、后来做了教育家的陈鹤琴这样写道:

那时美国这一个美丽的国家在我心目中,确是人间天堂呢!听说人民是非常勇敢的……听说人民生活程度是很高的……又听说人民的知识也是很高的……又听说世界最大最高最多的东西都在美国。最大的大学要算纽约的哥仑比亚了,学生在三万以上呢……

听说要发财到美国去,要读书也到美国去,要看奇闻观壮,到美国去。要吸自由空气,也到美国去。那时我一听见这样的一个新兴的自由国家,不觉神驰心往了。

放洋的日期是8月15日,留学生们由上海招商局码头登上了该局自置邮船“中国号”。码头上人山人海,都是前来送行的。

全部航程长达半个多月,同船赴美的除了陈鹤琴外,还有陶行知。陈鹤琴记录了诗意而惬意的船上生活:

早晨可以看旭日东升,傍晚可以看红日西沉。海涛像山似的白涌碧翻,飞鸟像箭似的冲浪排空。还有即海鸥成群,翱翔上下……

P8-9

序言

将张爱玲、苏青、胡兰成3人放在一块写,是自然的。张爱玲与苏青同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文坛上最显眼的女作家:胡兰成与苏青是大同乡,他与张爱玲结识,也是通过苏青,他与张爱玲更有一段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倾城之恋”。他们3人之间,不仅有许多交往,在文学创作、人生思想方面,还有来回的、深入的影响。这就使得将他们3人作对比,不仅可以,也有意义、有意味、有意思。事实上,在以往出版的研究文献中.论述他们其中一人而涉及另外两人的,占了很大比例,足以证明3人之间关系的相互牵扯,只是尚无一本像本书这样,将三传主从出身一直“比较”到老死的著作。

笔者作为较早关注张爱玲研究的作家,除了张爱玲传记外,还出版过首部苏青传记,并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应在张爱玲研究之外研究胡兰成。如今这本《他们仨》就要付梓,回头想想,大概也是一种意识终于结出的果吧?

大陆的张爱玲研究,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算.迄今已近30年了。在如许长的时间里。在张爱玲热持续不退的社会背景下.张爱玲从文本到人生。“多肉”的部分已经被一批又一批的“食客”嚼啃得差不多了。研究者若非视力过人,早已经面临拾人牙慧的窘境;读者若非反复咀而不厌,也已面显疲惫之色。张爱玲研究今后的出路无非两条,一是精耕细作,一是另辟蹊径。基于这种考虑,笔者两年来,先后出版了《深艳——艺术的张爱玲》、《色,戒不了》,如今又有这本《他们仨》,算是对这两条路的试脚吧。

后记

我盘桓在张爱玲、苏青、胡兰成周围,已经有不少年了,如今回想起来,说往事令人感慨当然不免言重,说是有趣又稍嫌轻飘了些。

十几年前到上海去找“苏青”,找到她自忠路上的故居,见到了她的老邻居。那时巷内逼仄,巷外是菜市一条街,相当的脏乱差,以至一时无法找到拍摄她家门头的立脚处,留下了遗憾——如今那里面貌大变,变得美观了,可是苏青的那个家也变没了。幸好她在上海不止在一处住过。

为了苏青,也曾特地到她待过的提篮桥监狱去了一趟.当然没进去,只是在大门外拍了几张相片。

去提篮桥是个大热天的正午,从苏州河边张爱玲家的老宅打车过去,路不算近。出租车司机一听说我们去提篮桥,又见提着旅行包,断定是家里有人“出事”,从外地来探监的,脸上马上露出不屑来,毫不加掩饰。我的自尊心还不至于被他伤害,倒是可以想象从提篮桥里走了一趟的苏青,如何在众人的白眼里艰难度日。

到上海去找“张爱玲”,次数最多,读者从书中的相片中可以发现。好在上海不远。远的是跑到苏青及胡兰成的故乡去,好在两人都是浙江人。

苏青的故乡宁波冯家村,我先后去过两次,相距整整10年。胡兰成的故乡嵊县我1991年去过,系应县政协一位朋友之邀。当时主要目的是去奉化蒋介石老家,也曾询问胡兰成老家胡村的情况,可朋友说那里已没什么可看的了,大约是嫌胡村偏远,结果没去。几年后与胡兰成儿子胡纪元先生相识,被告知胡村老宅还在,遂于前年驱车前往。因不识路,车在青山秀水中七拐八弯后,才终于抵达胡村。那里的桑叶特别肥厚,大石桥仍然硬朗,胡家老宅虽然破败.但楼上栏杆上还可见雕刻着的凤凰与松鹤。

《他们仨》是我写张爱玲的第5本书,今后还会写下去。谢谢读我书的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他们仨(张爱玲苏青胡兰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一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8480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