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经德隆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成败启示!

“德隆系”曾经或明或暗地控制近二十家金融机构和多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机电、矿业、建材、食品、旅游等多个行业。一个曾经的“金融帝国”为何会在一夜间彻底倾覆?“德隆”内部首次公开德隆事件!

内容推荐

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成败启示!第一次来自“德隆”内部的理性反思!在股市和资本运营中,该书告诉你为什么财富的积累不仅可以迅猛增大,更可能轰然崩塌!

本书由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德隆”高管之一王世渝著。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识德隆

第二章 德恒过客

第三章 友联之梦

第四章 金融混业

第五章 悲壮的探索者

第六章 危机爆发

第七章 溃败之途

第八章 让往事告诫未来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头脑中一切现代意识都在此刻烟消云散,我的心底只有作为人最原始的冲动和澎湃的激情。所有的人都没有了谁打的、谁开车这样的意识,只有胜利者的激动。只有一种动物和动物之间一场搏斗后的胜利者的咆哮。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才觉得我们是一群高级动物,用高级智慧制造了高级工具,去战胜了孤独的、弱小的、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狼。

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浓缩了我们打狼过程的真切体验。这种体验告诉我,人为什么要去打猎,因为那一瞬间,和你本人,和经过多少万年从动物进化过来,成为智力极高的人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我不知道唐万新的感受是什么。

整个夜晚,我都因为激动而没有睡好,而且我听见外面一直在发出凄凉的嚎叫。是不是被我们打死的这只狼的伴侣在寻找它呢?我不得而知。

独拉台之行,唐万新没有谈工作中的一个字。好像我们根本就没有工作关系,唐万新也一点不像是领导一个大企业的人。但是,即使是休息、生活、娱乐,唐万新都随时在自然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和天生的组织、领导才能。

记得我们还去捞过一次鱼。另外一拨人去捞鱼时,唐万新不屑一顾地说:你别听他们闹腾,他们这拨人可能连鱼腥味都闻不到,捞得了什么鱼?

果然,那拨人铩羽而归。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工具,同样的一条戈壁滩上的小河沟。唐万新领我们去,就能满载而归。那天唐万新没有当打鱼人,而是指挥打鱼。我们七八个人有人布网,有人用木棒在河边驱赶。鞋湿了,裤子湿了,但这一大群大男人兴致奇高,吵吵嚷嚷地闹个不停。唐万新在岸边比捞鱼的还着急。他一会儿认为这里一定有,一会指挥从下往上赶,甚至脱了裤子,蹲在岸边拉屎的时候,都还在骂骂咧咧地说谁谁站的位置不对头。

此情此景,让你不得不对他充满了感情、充满了友谊、充满了回忆。

最后,我们以装了满满一帽子的鱼作为我们的战果。

细节中的唐万新,让你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愉快。

两拨人,为什么会是两种结果。不论你是否不经意,不论你是否在享受过程而不注意结果,整个德隆系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执行力,从这件小事上,你就可见一斑了。

独拉台结束后,我增添了对唐万新的信心,我再回到上海后,给他写了我进入德隆的第二封信。

新疆几天,让我第一次持续地、近距离地、非工作状态下和唐万新以及公司的一帮同事一起。这种时候的唐万新是最本质的唐万新,没有被任何事务包裹下的唐万新。

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伪装,生活得非常真实。他热爱新疆这片土地。他身上的一切都能和这片土地融在一起,感觉他就是为新疆而生的。他还亲口告诉我,如果有一天德隆成了世界500强企业,他就离开上海了。我以为他是要去北京或者国外,结果他意外地告诉我,他回新疆。

他说,回到新疆后,我们公司完全市场化,全部是职业经理管理。回到新疆只做重大决策。他准备在乌鲁木齐兴建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划出很大的土地。围起来,所有适宜新疆生存的动植物都要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护,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肯尼亚国家公园一样。

确实,唐万新在新疆的状态和在上海也是完全不一样。我那时上午在德恒,中午饭后到友联。唐万新上午在德隆,下午到友联,经常会和他楼下碰面,看见他拖着疲惫的身躯,一左一右地走在路上的样子。很让人担心他的身体,充满怜惜。

然而在新疆,他完全是如鱼得水。记得有一天,他让我们全部穿着迷彩服,戴着手套、帽子、裹得严严实实去打一种很少见到的野鸡时,他又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当时,我们离开大路,进入荆棘丛生的小道后,路变得越来越难走。每走一步,都要将拦在眼前,长着一寸长的刺的树枝拨开。但满身还是不时被刺得很痛。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走了好一会儿,我们还没走多远。装备比我们少,还拖着一支枪的唐万新,以他轻盈的脚步,很快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无影无踪。

前后比较,反差甚大。才知道他为什么愿意在新疆而不愿意去上海这样的城市。

国庆长假过后,我们的试运行和混业已到了一个高峰。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虽然来不及进行更长时间的准备,我们就要迫不及待地展开了。

作为一个金融混业平台,不可能等到什么条件都具备了才去运作,如果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友联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台湾已经在几年前建立了金融控股体系,在台湾的金融控股公司里,一般也只有证券业务、期货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业务等,机构大一些,金融工具多一些,机构小一些,工具就比较少。

但中国台湾是在有了立法后,才有了金融控股的。友联在研究金融控股时,中国尚未就金融混业立法。直到2005年,国家才批准了一家叫“银河金融控股公司”,其核心业务还是证券。若以当初友联的各方面条件来比较,成立“友联金融控股”比“银河金融控股”实际上要强很多倍。

当年在昆明,还举行了一次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国际论坛。说起来是国际论坛,其实完全是国内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论与实践的一次讨论。国内凡是投资了金融机构和具备投资金融机构实力的企业和一些学者都参加了这次论坛。包括中信、光大、平安以及云南电力、五矿、中银、东方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

我和向宏都参加了这次论坛,但我们是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参加的。因为参加的目的不是去表明我们的存在、我们的主张,而是去侦察、去了解国内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动向。

我们没有以德隆的名义报名,而是以友联的名义报名的,当时没有什么人知道友联是什么机构,与人交流,我们也说是一个研究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感兴趣,来学习的。

论坛结束后,我十分自豪。发现国内有条件的金融机构都还处于研究阶段,一些企业研究了超过一年时间,也没找到操作的方式,连通过什么样的治理结构组织金融控股公司都没弄清楚。而我们已经在操作模式的设计、操作的实际进展方面,全面领先于与会者了。我心中不禁暗喜。

因为在2002年9月,我们已经进入到试运行阶段了。

那还是在2002年8月初的一次友联执委会上,眼看各方面的基础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唐万新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

在这个会上,唐万新讲了很多。唐万新说:“友联下一步工作如何做呢?我已经做了安排。准备连续开几次会,在下周末以前正式展开友联混业的试运行。”

P83-85

序言

认识世渝已经好多年了,我们称得上是股份制改革、资本市场的老朋友。

十多年前,中国股份制改革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世渝就是当时中国股份制改革前沿海南的活跃分子。不论在海南,还是北京、成都,当时许多国际、国内的研讨会上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海南顺丰完成了股改融资,实现了在STAQ系统的发行。后来又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

我从市场第一线回到了学术领域后,和世渝的见面机会少了,后来知道他去了德隆。

记得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世渝总是沉默寡语,有时经常在我办公室待上一段时间也不说什么话。现在才发现他却是在认真的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

不知不觉,德隆事件离我们已经过去了四年了。时间不长,但感觉很久。因为中国市场的变化太大太快了,似乎德隆已经成了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不足以关心的话题。如果大家都这样想的话,我认为是悲哀的。

我们凭什么发展经济?我们为什么要建设资本市场?我们为什么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使命?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造就出一代强大的中国民族企业,这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的立于世界经济之林。

我和德隆的交道不多,但我认为:德隆是一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敢于去担当中国企业创新、进取责任,成为致力于中国传统产业的价值发现和提升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虽然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成就德隆的理想,不能成就唐万新的理想,甚至他们因为诸多的失误、不成熟反而成了悲剧英雄,成了失败的典型,令人十分遗憾。但是,我们仍然要鼓励、支持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有成为大企业的追求和理想;要有成为大企业的战略和方法。

世渝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改制、资本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和德隆高管之一,以其亲身经历和多年的思考写了这本《曾经德隆》,非常难得。有实践、有理论的人和有实践、无理论或者有理论、无实践之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世渝应该是有实践、有理论的这一种。这种感受、这种认识是一个不参与市场、不参与实践,只知道站在市场旁边对企业、对企业家指手画脚的人写不出来的。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是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国有企业改革从松绑扩权、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到股份制也有二十多年了;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个体户、前店后厂到参与各行各业,占有市场经济半壁江山也有近三十年了;中国金融业从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创立发展也近二十年了。我们希望更多各行各业的参与者、实践者都拿起笔来,追忆过去、总结历史、关注现实、警示未来,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2008年4月20日

后记

尽管很多人都劝我不要出此书,我还是斗胆地写了出来。继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先生率先安排在《华夏时报》连载之后,新华出版社终于让这本书出版了。

2004年夏天就开始用一个又一个长假和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进行写作,至今算来已断断续续经过了四年时间。

环顾今日,更觉得这本书来得及时,来得必要。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若干涉及经济人物的大事件,很少有内部人以自身的亲历亲为来客观记叙这些事情,更多的是选择沉默。我看了太多国内外写公司、写财经人物、写金融家的书,大多是财经记者写的,大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批判、揭露、猜测、理解。不是对失败者进行无情鞭笞,就是对过程成功者进行歌功颂德。

希望这本《曾经德隆》能够换一个角度。

虽然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德隆事件的冰山一角;虽然写出来的也是我经历的、知道的全部德隆的很少一部分;虽然通篇少不了我对德隆消失的怀念,对唐万新的情感,但我可以负责地认为:事件是真的,人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在此,我不得不因为真实地书写了那么多人的名字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愉快而表示歉意。

本书在不断修改、等待出版过程中,作者也随时在经历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风云,我依然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奔波于祖国各地,开展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充满激情的业务,体会着为各行业、各企业、各企业家提供专业服务而带来的乐趣。尤其是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从建立以来的风风雨雨;尤其是见过了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企业,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企业家;尤其是年过五十积累了多多少少一些经验之后更愿意把终生的所有献给我的客户、我的职业、我的事业和我们这个时代。

时至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中国又遇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最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和微观市场的问题:

持续快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全世界的现状和预期。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全球有史以来从未遇到的资源、环境、生态新问题,并改变着这个世界近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原有格局。因为当初的欧洲,后来的北美,经历工业化这个阶段的时代,全部加起来不到10亿人。而今天,仅一个中国就超过13亿人口,更勿论同样超过10亿人口的印度了。许多过去和当代的经济学家的理论都难以解读今天的现象。

来自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是金融服务业过度发达而产生的必然现象,还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信号传递,目前尚难定义。但对于中国及其幼稚的金融服务业来讲,我们恐怕连吸取教训的资格都不够。千万不要产生“教训说”,千万不要耽误了加快发展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机会。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远没有达到消除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缺陷的根本目的。国有资本在市场中的比重不降到30%以下,就很难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大非小非”绝不是简单的解禁和限售那么简单,不将此与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有效经营结合起来,国企改革的任务就没有完成。

中国的金融混业事实上已经暗流涌动,多个大型金融机构早已开始对各种金融资源的争夺。但最高决策层仍然没有从立法上、从监管架构上建立完善的混业监管体系,各方面尚存许多争议。本书用大量篇幅记录了德隆金融混业探索的全过程,目的是借德隆模式说明中国开展金融混业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设计中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相关法规、监管机制,不要等到监管缺位造成巨大风险了才来干亡羊补牢的事。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去触及;如何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有清晰的企业战略的大型民族企业;如何培育各类创业型、创新型、高成长、高技术中小企业,并由此构造由强大的企业主体组成的产业群体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好在创业板市场在千呼万唤之中终于要出来了,中国必将因为创业板的诞生,而开启一个创业、创新、创造的时代。虽然有许多人担心全世界只有一个纳斯达克的成功市场而怀疑中国创业板是否会成功,而我却在心灵深处发出最真切的呼喊:中国的创业板不仅要成功,要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更要获得纳斯达克一样的成功,更要超越纳斯达克。因而,中国创业板的建立,我希望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我也希望中国创业板有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人支持、更多的人呵护。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真诚地感谢新华出版社,感谢推荐此书的赵野先生,连载此书的水皮先生和《华夏时报》以及经济学家赵晓教授,同行陈明键先生。同时,前后多人为我录入、打印,包括叶薇薇、张希昀、黄英、李涵弘、田竹韵也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谢谢他们。

今年是我的母校重庆清华中学70周年大庆,在此也将本书献给曾经给我授业解惑的岳方眉、吴毓山、傅为祥、陈文正、周以行等老师。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爱过我的人。

2008年4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刘纪鹏(著名经济学家)

世渝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是在认真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

《曾经德隆》有实践也有理论。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水皮(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金融控股的实践更是如此。先驱与先烈有时仅只一个字的距离。

胡润(百富出版人暨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始人)

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德隆事件”全程见证人——王世渝的倾力巨著《曾经德隆》无疑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陈明键(东方高圣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世渝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并购的同行,在投资银行家里,他是好人,也勇敢义气。世渝《曾经德隆》中的唐万新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一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试图用二流的人、三流的钱去完成超一流的事业。

赵晓(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以德隆为镜,探企业兴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经德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世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4019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46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