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迦陵论词丛稿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这一册书内所收辑的,共有十多篇文字,现在的编排次第是按文稿之性质及词人年代之先后而排列的,前八篇是对于个别词人及词作的批评和欣赏,后两篇则是对批评理论的探讨。但是,这些文稿在最初写作时实在都只是一些因时、因地、因人的偶然之作,事前原不曾有过任何写作计划。

本书为作者古典诗词赏评结集,涉及内容如下: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从形象与情意的关系看三首小诗;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看温庭筠与韦庄词;冯正中词的成就及其承前启后的地位;北宋初期晏欧小令词中文本之潜能;从“三种境界”与接受美学谈晏欧词欣赏;晏殊词赏;欧阳修词赏析……

内容推荐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从事词学研究五十年来,由对个别词人词作的评赏到反思词学批评理论的不懈求索的坚实足迹。作者有意选择了一些不崇高、不完美的作品,认为衡量优秀词作应当以其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价值为主,而不应只着眼于其外表所叙写的情事。词体在最初即不以言志为主,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往往乃正是作者于无心中的心灵本质的流露。

目录

《迦陵著作集》总序

古典诗歌兴发感动之作用(代序)

温庭筠词概说

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兼论晚唐五代时期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

大晏词的欣赏

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

碧山词析论——对一位南宋古典词人的再评价

王沂孙其人及其词

论陈子龙词——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谈令词之潜能与陈子龙词之成就

试读章节

五 温庭筠词之特色

天下事物之同异,原难作极精确之区分。即以词而言:就其广义者言之,则诗与词与曲,同为广义之诗歌;然若自其狭义者言之,则诗与词,词与曲,其格律、意境又正复迥然而有别。且同为词也,唐、五代之词,又绝不同于两宋;同为唐、五代或两宋之词也,而温、韦既不同于冯、李、苏、辛,亦有异于姜、张;且同为一人之词也,辛弃疾《祝英台近》之“宝钗分”既不同于《永遇乐》之“千古江山”,李后主《虞美人》之“一江春水”亦大有异于其前期《菩萨蛮》之“划袜步香阶”。譬如人面,自其同者观之,则双眉、两目、一鼻、一口,古今中外之所同也;然若自其异者观之,则匪独人与人殊,即使同为一人,亦且不免于有悲欢之异、动静之殊,是则虽有摄影传真之术,尚且不能尽得其神貌,而况欲以笔墨文字介绍词人之作风,而分析其同异乎?然而于人面之介绍也,有所谓漫画速写之法,但把握其人面部特征之一二点,或绘其浓眉,或描其阔口,或隆其鼻,或广其颡,虽不免于夸大失真,挂一漏万,然而睹此速写之相者,尽人皆能有所会心,一望而知其为某某人矣。今兹之介绍温词,即但取其一二明显之特征,略加评述。至其与人同者,则既非笔墨之所能详;即其个人悲欢动静之变,亦非文字之所能尽也。自知不免于夸大失真、挂一漏万之讥,窃自比于漫画速写之例而已。

飞卿词之特色,私意以为盖有两点。一则飞卿词多为客观之作。一切艺术之有主观、客观之分,其说盖由来已久,且为中外之所同然。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即曾将艺术分为两种:一为达奥尼斯式(Dionysian)之艺术(按Dionysus原为希腊酒神之名,故Dionysian亦可译为酒神的),专在自己感情之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如音乐、跳舞即属于此一种之艺术;另一则为阿波罗式(Apollonian)之艺术(按Apollo原为希腊日神之名,故Apollonian亦可译为日神的),专处旁观之地位,以冷静之态度欣赏世界之美,如绘画、雕刻即属于此一种之艺术。前者对世界取感情之观照,俗所谓主观者也;后者对世界取理智之观照,俗所谓客观者也。然而一切立说所用之名词,常为比较的、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兹云飞卿词多为客观之作,亦不过比较言之耳。盖如以音乐与绘画为主观与客观两种艺术之代表,则音乐在以狂热之魅力煽动人之感情,而绘画则在以精美之技巧引起人之观赏。前一种艺术予人之感觉,为情绪激动陶醉哀伤;后一种艺术予人之感觉,为理智澄澈冷静安详。以一般之诗作、词作而论,原多为近于前一种之艺术,而飞卿词则近于后一种之艺术者也。故在飞卿词中所表现者,多为冷静之客观、精美之技巧,而无热烈之感情及明显之个性。如其词中之“宝函钿雀金鹚鹈,沉香阁上吴山碧”、“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稳笑纱窗隔”、“绣衫遮笑靥,烟草黏飞蝶”、“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蝉鬓美人愁绝”、“泪流玉箸千条”诸句,无论其所写者为室内之景物、室外之景物,或者为人之动作、人之装饰,甚至为人之感情,读之皆但觉如一幅画图,极冷静、精美,而无丝毫个人主观之悲喜爱恶流露于其间。古埃及之雕刻,往往将人体予以抽象化,而不表现个性。飞卿词中所写之情、景、人物,即近于抽象化,而无明显之特性及个别之生命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评飞卿词云:“‘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郑骞论温词,引申王氏之说云:“飞卿词正像画屏上的金鹧鸪,精丽华美,具有普天之下的鹧鸪所共有的美丽,而没有任何一只鹧鸪所独有的生命。”所说实极为精到明确。俞平伯《清真词释》亦云:“《花间》美人如仕女图,而《清真词》中之美人却仿佛活的。”飞卿词正可为俞氏所云“仕女图”之典型代表。夫彼“金鹧鸪”与“仕女图”之特色,即在能以冷静之客观、精美之技巧,将实物作抽象化之描绘,而不表现特性及个别之生命,故其与现实之距离较远,虽乏生动真切之感,而别饶安恬静穆之美。譬之希腊女神雕像,虽不能使人对之生求婚之意念,而可以使人对之作纯艺术之观赏。飞卿词即大似彼“仕女图”与“女神雕像”,全以冷静之客观、精美之技巧,将一切情、景、人物作抽象化之描述,而不表现特性及个别之生命,故其词使人读之,不能有情绪激动陶醉哀伤之感觉,而但为理智澄澈冷静安详之观赏。此正一切客观艺术之特色,故日飞卿词多为客观之作。此其特色一也。

再则,飞卿词多为纯美之作。德国哲学家康德,将“美”分别为“纯粹的美”(pure beauty)及“有依赖的美”(dependent beauty)两种。所谓纯粹的美,但表现于颜色、线形、声音诸原素之和谐的组合中,而不牵涉任何意义者也。譬之图画,有但以颜色、线条及精美之技巧,予人以单纯之美感者,如西洋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作及立体派画家之作,或则利用浓淡之色彩、明暗之阴影,或则利用错综之线条、方圆之图案,而将画面堆砌成为某一种之形象,使人一望但觉其美,而不必深究其所表现之意义。又如妇女所着用之各色花样之布料,亦唯但求其美观,其颜色、图形既不必合于现实,亦不必具有意义。若此之类,皆所谓纯美者也。至于所谓有依赖的美,则于形式之外别具有意义。譬之图画,有以故事或人物为绘画之题材,用以表现某种意义,以触动人之情绪,因而生出美感者,如释教之佛像、耶教之圣像、国画中之渔樵耕读图,皆于形式之外别具意义,此皆所谓有依赖之美者也。飞卿词所表现之美,于此二者中,则与前一种纯美者为近,如其《菩萨蛮》词中之“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翠翘金缕双鹞鹕,水纹细起春池碧”、“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诸句,若但以意义求之,则不免竟有晦涩难通之感,故《栩庄漫记》评飞卿词云:“以一句或二句描写一简单之妆饰,而其下突接别意,使词意不贯,浪费丽字,转成赘疣,为温词之通病。”张惠言诸公则又强作解人,不惜为穿凿比附之说。若此者,皆不足以知温词。盖温词之特色,原在但以名物、色泽、声音,唤起人纯美之美感,殊不必规规以求其文理之通顺、意义之明达也。此种近于纯美之作品,在我国中、晚唐之诗中,亦颇可觅得例证,如李贺《正月》诗之“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风生短丝”及李商隐《燕台》诗之“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诸句,其佳处,皆但可以感觉体味感受,而不必以理智分析解说者也。正如前所述西洋后期印象派及立体派诸画家之作,但使人对其形象作纯美之欣赏,而不必深究其含义也。若飞卿词即但以金碧华丽之色泽、抑扬长短之音节,以唤起人之美感,而不必有深意者。此正纯美作品之特色,故日飞卿词多为纯美之作。此其特色二也。然在纯美之欣赏中,以其不受任何意义所拘限,故联想亦最自由、最丰富。(此正为温词被人解释为有寄托之原因。)而其联想所得之意象,亦复因各人资质、修养之不同,而有浅深、多寡之异。其所得之意象深而多者,固不必便以其所得者强指为作者之用意;所得之意象浅而寡者,亦不可便以其所不解者即指为作者之病也。故必先认识温词之客观与纯美之二大特色,然后可以欣常温词。

P15-18

序言

北大出版社最近将出版一系列我多年来所写的论说诗词的文稿,而题名为《迦陵著作集》。前两种是我的两册专著,第一册是《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此书原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台湾各大学讲授“杜甫-诗”专书课程时之所撰写。当时为了说明杜甫诗歌之集大成的成就,曾利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走访了台湾各大图书馆,共辑录得自宋迄清的杜诗注本三十五家,不同之版本四十九种。因那时各图书馆尚无复印扫描等设备,而且我所搜辑的又都是被列为珍藏之善本,不许外借,因此所有资料都系由我个人亲笔之所抄录。此书卷首曾列有引用书目,对当时所曾引用之四十九种杜诗分别作了版本的说明,又对此《秋兴》八诗作了“编年”、“解题”、“章法及大旨”的各种说明。至于所谓集说,则是将此八诗各分别为四联,以每一联为单位,按各种不同版本详加征引后做了详尽的按语,又在全书之开端写了一篇题为《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的长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七律一体之形成与演进及杜甫之七律一体在其生活各阶段中之不同的成就,都作了详尽的论述。此书于1966年由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其后我于1981年4月应邀赴四川成都参加在草堂举行的杜甫学会首次年会,与会友人听说我曾写有此书,遂劝我将大陆所流传的历代杜诗注本一并收入。于是我就又在大陆搜集了当日台湾所未见的注本十八种,增入前书重加改写。计共收有不同之注本五十三家,不同之版本七十种,于198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计时与台湾之首次出版此书盖已有整整二十年之久。如今北大出版社又将重印此书,则距离上海古籍出版社之出版又有二十年以上之久了。这一册书对一般读者而言,或许未必对之有详细阅读之兴趣,但事实上则在这些看似繁杂琐细的校辑整理而加以判断总结的按语中,却实在更显示了我平素学诗的一些基本的修养与用功之所在。因而此书出版后,遂立即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即如当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教的周策纵教授,就曾写有长文与我讨论,此文曾于1975年发表于台湾出版之《大陆杂志》第五十卷第六期。又有在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的郑树森教授在其《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研究》一文中也曾提及此书,以为其有合于西方结构主义重视文类研究之意(郑文见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所刊印之《比较文学丛书》中郑著之《结构2-义与中国文学》)。更有哈佛大学之高友工与梅祖麟二位教授,则因阅读了我这一册《集说》,而引生出他们二位所合作的一篇大著《分析杜甫的(秋兴)——试从语言结构入手做文学批评》,此文曾分作三篇发表于《哈佛大学亚洲研究学报》。直到去年我在台湾一次友人的聚会中还曾听到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在台湾所出版的我的诸种著作中,这是他读得最为详细认真的一册书。如今北大出版社又将重印此书,我也煎望能得到国内友人的反响和指正。

第二册是《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此书也是一册旧著,完稿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王国维的生平”,此一编又分为两章,第一章为“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第二章为“一个新旧文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这两章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学报发表;下编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此一编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序论”,第二章为“静安先生早期的杂文”,第三章为“《人间词话》中批评之理论与实践”,这些文稿曾先后在台湾的《文学批评》及香港的《抖擞》等刊物上发表,但因手边没有相关资料,所以不能详记。此书于1980年首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继之又于1982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并曾被当日台湾的一些不法出版商所盗版。这册书在最初于香港出版时,我曾写有很长的一篇《后叙》,并加有一个副标题《略谈写作此书之动机、经过及作者思想之转变》,文中略叙了我婚前婚后的一些经历,其中曾涉及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中我家受难的情况。台湾的“明伦”与“源流”两家出版社盗版,一家虽保留了此一篇《后叙》,但将其中涉及台湾的地方都删节为大片的空白,并在空白处用潦草的笔迹写有“此处不妥·故而删去”等字样;另一家则是将此一篇《后叙》完全删除(据台湾友人相告云,他们曾将删去的《后叙》另印为一本小册子,供读者另行购买)。直到2000年台湾的桂冠图书公司出版我的《叶嘉莹著作集》一系列著作时收入此书,才又将此篇《后叙》补入书中,同时并增入了一篇《补跋》。那是因为1984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国维全集·书信》一书,其中收入了不少我过去所未见的资料;且因为我自1979年回国讲学,得以晤见了几位王国维先生的及门弟子,也由他们提供了我不少相关的资料;更因为《王国维全集·书信》一书出版后,曾相继有罗继祖先生及杨君实先生在国内之《读书》、《史学集刊》与香港之《抖擞》及台湾之《“中国时报”》诸刊物中发表过一些论及王国维之死因及王国维与罗振玉之交谊的文字。凡此种种,其所见当然各有不同,所以我就又写了一篇《补跋》,对我多年前所出版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又作了一些补正和说明。这些资料,如今都已收入在北大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这一册书中了。至于原来被河北教育出版社与台湾桂冠图书公司曾收入在他们所出版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有关王氏《人间词话》及《人间词》的一些单篇文稿,则此次结集时删去,而另收入其他文集中。因特在此作一简单之说明。

第三册是《迦陵论诗丛稿》。此书共收入了我的论诗文稿十五篇,书前有缪钺先生所写的一篇《题记》。这是我平生所出版的著作中唯一有人写了序言的一册书。那是因为当中华书局干1982年要为我出版这一册书时,我正在成都的四川大学与缪先生合撰《灵貉词说》。我与缪先生相遇于1981年4月在草堂所举行的杜甫研究学会之首次年会中。本来我早在20世纪的40年代就读过先生所著的《诗词散论》,对先生久怀钦慕,恰好先生在1980年也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迦陵论词丛稿》,蒙先生谬赏,许我为知音,并邀我共同台撰《灵骆词说》。因此当中华书局将要为我出版《迦陵论诗丛稿》一书时,先生遂主动提出了愿为我撰写一篇《题记》作为序言。在此一篇《题记》中,先生曾谓我之论陶渊明诗一文可以摆脱纷纭之众说而独探精微;论杜甫《秋兴》八首一文可以尚论古人而着眼于现代;又谓我之《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一文寄托了自己尚友千古之远慕遐思,《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一文探寻诗人灵台之深蕴而创为新解。凡此诸说固多为溢美之辞,实在都使我深感惭愧。至于先生谓我之诸文“皆有可以互相参证之处”,“是以自成体系”,则私意以为,“自成体系”我虽不敢有此自许,但我之论诗确实皆出于我一己之感受和理解,主真,主诚,自有一贯之特色。则先生所言固是对我有所深知之语。另外尤其要感谢先生的,则是先生特别指出了此书中所收录的《筒谈中国诗体之演进》与《谈(古诗十九首>之时代问题》两篇文稿都毒我“多年前讲课时之教材,并非专力之作”,则先生所言极是。这两篇写得都极为简略,我原来曾想将之删除,但先生以为此二文一则“融繁入筒”,一则“考证详明”,颇“便于教学参考”,且可以藉之“见作者之学识工力”。因先生之谬赏,遂将之保留在此一集中,直至今日。这也是我要在此特加说明的。另外先生又曾于《题记》中评介了我的一些诗词之作,我对此也极感惭愧。但先生之意主要盖在提出“真知”之要“出于实践”,这自然也是先生一份奖勉后学之意,所以我乃不惮烦琐,在此一一述及,以表示我对先生的感激和怀念。本书最后还附有我的一篇《后叙一一谈多年来评说古典诗歌之体验》,此文主要是叙写我个人研读态度之转变与写作此类文字时所结合的_三种不同的方式。凡此种种读者自可在阅读中获知,我在此就不一一缕述了。

第四册是《迦陵论词丛稿》。此书共收论文八篇,第一篇标题为《古典诗歌兴发感动之作用(代序)》,原是1980年上海古籍为我出版此同一标题的一册书时所写的一篇《后序》。当时因中国开放未久,而我在海外所选说的一些词人则原是在国内颇受争议的作者。所以就写了此一篇《后序》,特别提出了对于作品之衡量应当以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价值为主,而不应只着眼于其外表所叙写的情事。这在词的讨论中较之在诗的讨论中尤为重要。因为诗中所叙写的往往还是作者显意识中的情志,而词体在最初即不以言志为主,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往往乃正是作者于无心中的心灵本质的流露。这种看法,直到今日我也未曾改变,所以我就仍取用了这一篇《后序》,作为北大出版社所出版的我的这一册同名之著作的《前言》。至于此书中所收录的《温庭筠词概说》、《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大晏词的欣赏》、《拆碎七宝楼台》与《碧山词析论》及《王沂孙其人及其词》诸篇,则与我在《唐宋名家词论稿》一书中所收录的一些分别论说各家词的文稿,虽在外表篇目上看来似颇有重复之处,但两者之间其实有相当大的不同。此一书中所收录的大多以论说作品为主,所以对各篇词作都有较详的论说和赏析。而《唐宋名家词论稿》则主要以论说每一位作者之整体风格为主。而且凡是在此一册书中所论述过的作者和作品,在男一册书中都因为避免重复而作了相当的删节。所以有些读者曾以为我在《唐宋名家词论稿》一书中对于温、韦、冯、李四家词的论述颇为简略,与论说其他名家词之详尽者不同,那就正因此四家词既已在此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因之在另一册书中就不免简化了的缘故。至于此一册书中所收录的《王沂孙其人及其词》,则是写于《唐宋名家词论稿》以后的作品,所以在论述方面也作了避免重复的删节。因此读者要想知道我对名家词之全部论见,实在应该将这两册书合看,才会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至于这一册书所收的最后一篇《论陈子龙词一 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谈令词之潜能与陈子龙词之成就》一文。则是在这一册书中写作时间最晚的一篇作品。当时我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唐宋词转移到了清词,只不过因为陈子龙是一位抗清殉明的烈士,一般为了表示对陈氏之尊重,多不愿将之收入清代的词人之中。这正是当年龙沐勋先生以清词为主的选本只因为收入了陈子龙词而竞把书名改为《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缘故。而我现在遂把《论陈子龙词》一文收入了不标时代的这一册《迦陵论词丛稿》之中了。不过读者透过这一篇文稿的论说已可见到,此文已是透过论陈子龙词对前代唐宋之词所作的一个总结,而且已谈到了陈词与清词复兴之关系,可以说正是以后论清词的一个开始了。

第五册《唐宋词名家论稿》,这一册书可以说是在我所出版过的各 种论词之作中论说最具系统、探讨也最为深入的一本书。那是因为这册书的原始,是来自缪钺先生与我合撰的《灵豁词说》。关于缪先生与我合作的缘起及《灵络词说》一书编撰之体例,我在该书中原写有一篇《前言》,标题为《谈撰写此书的动机、体例以及论词绝句、词话、词论诸体之得失》。《灵骆词说》一书于}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年以后当河北教育出版社要为我出版《迦陵著作集》的系列书稿时,曾征询得上海古籍之同意,把《灵豁词说》一书中我所撰写的一部分收入此一系列著作中,而改题为《唐宋名家词论稿》。此书共收入我所撰写的论文十七篇,除了第一篇《论词的起源》以外,以下依时代先后我分别论述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璨、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吴文英及王沂孙共十六位名家的词作。我在当时所写的那一篇《前言》中,厚曾提出过说:“如果我们能将分别之个点,按其发展之方向加以有次序之排列,则其结果就也可以形成一种线的概念。”又说:“如果我们能对每一点的个体的趋向,都以说明文字加以提示,则我们最后之所见,便可以除了线的概念以外,更见到此线之所以形成的整个详细之过程及每一个体的精微之品质。”又说:“如此则读者之所得便将不仅是空泛的‘史’的概念而已,而将是对鲜活的‘史’的生命之成长过程的具体的认识,且能在‘史’的知识的满足中,也体会到诗的欣赏的喜悦。”如今我所选说的这十六位词人虽不能代表唐宋词之整体的发展,但也具体而微地展示了词之发展的过程。这与我在《前言》中所写的理念自然尚有一段距离,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读者或者也可以从这一册书中窥见我最初的一点“庶几使人有既能见木,也能见林”的既能“体会到诗的欣赏的喜悦”也能得到“史的知识的满足”的一种卑微的愿望。所遗憾者,这册书既是我个人的著作,遂未能将当曰缪先生所撰写的二十二篇论文一并收入。不过,缪先生已出版了专集,读者自可参看。而我在本书之后则也仍附录了缪先生所撰写的二十二篇的篇目,用以纪念当初缪先生与我合作的一段情谊和因缘。

第六册《清词丛论》,此一册书共收论文十一篇,第一篇《从云间派词风之转变谈清词的中兴》,此文原是一篇讲演稿,本不应收入著作集中,而竟然收入了进来,其间盖有一段因缘。原来早在1993年4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曾举办了一次国际词学会议,会议中文哲所的林玫仪教授曾邀我为文哲所即将出版的一系列论词丛书撰写一册论清词之专著。当时我因为早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便已写有几篇论清词的文稿,所以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林教授的要求。岂知会议之后我竟接连不断地接受了赴各地讲学和开会的邀请,自计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于是乃商得林教授的同意,邀请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陈邦炎先生与我共同合作,订出了我们各写四篇文稿以集成一书的约定。及至1996年截稿时间已至,陈先生所担任的四篇文稿已全部写作完成,而我却仍欠一篇未能完卷。因此林教授遂临时决定邀我再至文哲所作一次讲演,而将此次讲演整理成一篇文稿收入其中。那就是本书所收的第一篇文稿《从云间派词风之转变谈清词的中兴》。所以此文原系讲稿,这是我不得不在此作出说明的。至于本书所收录者,则除去前所叙及的讲稿外,尚有自《清词名家论集》中收入的三篇文稿,计为:

1.《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

2.《谈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

3.《说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兼谈传统士人之文化修养与词之美感特质》。此外本书还增入了自他处所收入的七篇文稿,计为:

1.《论纳兰性德词》(此文原发表于台湾的《中外文学》,因手边无此刊物,对发表之年月及期数未能详记,下篇亦同);

2.《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此文原发表于台湾的《中外文学》,其后曾收入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之《迦陵论词丛稿》);

3.《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与晚清的史词》(本文也是由讲稿整理而成的,原来是因为2000年夏天台湾中研院曾举行过一次“谈文学与世变之关系”的会议,在此会议前后我曾做过几次相关的讲演,本文就是这些讲演的录音整理稿);

4.《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

5.《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6.《论王国维词:从我对王氏境界说的一点新理解谈王词之评赏》(以上三篇自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之《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之《附录》中选录增入);

7.《记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手抄稿本(迦陵词)》(本文原是为南开大学图书馆成立80年所写的一篇文稿,其后被台湾桂冠图书分司出版的《叶嘉莹作品集》收入其系列论丛的《清词散论》一书中,现在是据此书增入)。

从以上所写的对本书内容之说明来看,则此书所收录的各文稿其时间与地域的跨度之大,已可概见一斑。因特作此说明,供读者之参考。

第七册《词学新诠》,此书共收论文六篇。但第一篇题名为《迦陵随笔》之文稿,其所收之随笔实共有十五则之多,这一系列的随笔,是我于1986至1988两年间,应《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几位编辑朋友之邀约而写作的。当时正值“文革”后国家对外开放未久,一般青年多向往于对西方新学的探寻,所以就有朋友劝我尝试用西方新说来谈一谈古代的词论。因而这十五则随笔所谈的虽然主要仍是传统的词学,但先后引用了不少如诠释学、符号学、语言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多种西方的文论。其后又因每则随笔的篇幅过于短小,遂又有友人劝我应写为专文来对这些问题详细加以讨论,因此我遂又于1988年写了一篇题为《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的长文(曾刊于1989年第2期之《中华文史论丛》)。而适值此时又有其他一些刊物向我索稿,我遂又先后撰写了《对常州词派张惠言与周济二家词学的现代反思》及《对传统词学中之困惑的理论反思》两篇文稿(前者曾于1997年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学刊》第一期;后者曾于1998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第四期)。而在此之前,我实在还曾引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写过一篇题为《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的长文,曾于1992年分上下两期发表于台湾出版的《中外文学》第20卷之第8期与第9期。最后还有一篇题为《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的文稿,此文本是为2000年在台湾“中研院”召开的“文学与世变之关系”的国际会议而写作的,其后曾发表于《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之第2期与第3期。以上六篇文稿都曾引用了不少新的西方文论,因此遂一同编为一集,统名之为《词学新诠》(台湾的桂冠图书公司也曾出版过与此同名的一册书,收入在他们2000年所出版的《叶嘉莹作品集》中,但北大此书之所收入者则实在较台湾同名的一册书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因此遂在此结尾处略加说明)。

第八册是《迦陵杂文集》。此书收集我多年来所写的杂文成册,其实我这些“杂文”与一般人所说的杂文在性质上实在颇有不同。一般所说的杂文,大都是作者们随个人一时之见闻感兴而写的随笔之类的文字,而我则因为工作忙碌,平时实在从来不写这种杂文。我的这些所谓的“杂文”,实在都是应亲友之嘱而写的一些文字。其间有一大部分是“序言”,另有一些则是悼念的文字。至于附录的一些所谓“口述杂文”则大多是访谈的记录,或应友人之请而由我讲述再由学生们记录的文字。这一册杂文集自然卑之无甚高论,但亦可因此而略见我生活与交游之一斑。因作此简短的说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迦陵论词丛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嘉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2777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3-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