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产大博弈(楼市的震荡与洗牌)
内容
试读章节

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全国房贷紧缩风的刮起,让昔日凯歌高奏的盛世狂宴渐渐低迷,房地产的发展也蒙上了一层秋意,秋天来了,冬天就不再遥远。

如果政府的连续组合拳只是进攻信号,那么,有价无市则会成为抑制房产需求的“重型武器”,两者交相呼应,无疑是制约房产价格非理性增长的双重杀手锏。这无论对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还是实际购买力,都是巨大挑战;对房地产市场,更是最直接的打击。

“一叶而知秋”,总是走在全国房地产趋势前沿的深圳,被誉为房地产“风向标”,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全国性的涟漪。对于开发商、投资者来说,2007年深圳的秋天来得特别早。

早在2007年9、10月份,深圳的房地产商就感到了阵阵凉意。在中央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和直指市场流通环节与资金渠道的“第二套首付40%”政策的影响下,以往备受开发商青睐的“金九银十”黄金时期没有如期到来。原本张开口袋准备大量“吸金”的投资者,虽然心有不甘,但在形势所迫之下,只好纷纷出局。如此一来,大多数购房者成为留在市场上的潜在客户,只有少部分人采取购买行动。

投资者、炒房者购房压力重担在身,日趋理智的购房者也在按兵不动,看到市场大势已去的开发商更是急在心头,三者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深圳房地产市场显得愈发冷清和萧条。

从市场交易状况来看,2007年11月深圳房地产综合指数、住宅指数、写字楼指数、商铺指数均出现小幅下跌,深圳房地产市场步人调整期。

根据2007年11月24日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1~10月经济运行统计分析,深圳市1~10月商品房施工面积为2907.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062.1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商品房竣工面积为288.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06.2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5%;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14.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2%。

“下降”,成为最为普遍的用词,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里,深圳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都在直线下降。

一般而言,按照市场规律,供应减少势必造成价格的上涨,然而深圳房价却没有由于供应减少而出现上涨的局面。究其原因,房价过高且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人们对房地产的热情,随着天气的寒冷而不断降温,市场萎缩,价格也就失去了上涨的理由。

与新建住房相比,二手房因其价格相对合理,实用性强,一直备受购房者青睐。在新建住房被购房者列为不受欢迎对象时,深圳的二手房市场也开始走下坡路。“基本上都在下跌,成交额跌幅都在5成左右,”一位地产总裁这样表示,他甚至预言:“深圳中介的寒冬降临,洗牌的时候到了。”果不其然,在2007年11月,深圳部分房产中介公司已经门庭冷落,有些已经开始关铺裁员:在景田片区,在鲁班大厦附近的中原地产、世华地产门前顾客稀少;在梅林片区,长河地产、创道地产等多家商铺纷纷关门……

深圳房地产给全国房地产布上一层薄薄的冰,这股寒意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蔓延向北,一直到北京。在北京,也开始出现房价上涨幅度趋缓的迹象。

2007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明确规定,限制外商进入房地产的土地连片开发、高档物业、房地产中介、经纪等多个领域。外资一向被视为房价飙升的推手之一,对外资的限制进入,无疑是政府为房价降温的决心表示。这项政策的出台,直接导致了北京高端物业被持有者抛售。

高端物业被抛售已经成为不可掩盖的事实,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北京普通住宅交易量的下降才是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1月以后,北京市住宅期房成交量每周都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

在11月12日~11月18日的一周时间里,北京住宅期房的交易量为2375套,相比前一周下降了11.8%;在11月19日~11月25臼一周内,北京共成交住宅期房2346套,与前一周的2375套相比,成交套数下降了1.2%。无论是11.8%,还是1.2%,都不代表最高降幅,在11月初至11月12日的十余天间,每天成交量的下降都让人触目惊心,降幅高达每天百套。

尽管如此,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人文、经济优势,北京的房价仍然难以撼动。成文量的下降,并没有带来价格的下调,相反而是持续呈现涨势,尤其是五环外的近郊项目,占据了成交量的主流,其成交价格更是有接近20%的上涨。

与深圳同病相怜,在新建住房成交量下降的同时,北京的二手房市场也开始沦陷,高端物业被抛售、普通住宅成交量趋减的现象不再罕见。

早在2007年10月,北京地区总价值在150万元以上的房产出售量就比9月增加24.1%。在这些地区中,京城北部、东部和南部等地也赫然在列,一向是投资比重大的热点区域,仍然不能远离政策的影响,部分投资者做出抛售的举动,给其他“捂盘惜售”的同行们提了个醒。

在各个总价档位房产中,150万元以上房产的成交周期最长,“先天”的不足,让高端物业的房产业主预感到不断加大的出售压力;同时,又担心未来时局的变幻,购房者购买能力的下降,于是纷纷抛售,才导致房产放量的集中。

通常在一场暴雨来临之前,一般都会大风狂起,或出现黑云压城的先兆,又或者有一些动物出现异常举动:蚂蚁搬家、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蛇过马路、蜻蜒低飞……同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做出的购买或销售行为,也都在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异常现象出现,极有可能预示着某种状况的改变。

而这些对市场敏锐的投资者的异常举动,似乎也在向人们暗示着北京房地产市场“山雨欲来风满楼”。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寒流仍无止息的迹象,政府又连续奏起高密度的房地产调控强音:2007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新加坡时,说出“老百姓总告诉我,不要忘记房价”一句话,让人们再次看到中央调控到底的决心;11月30日,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购房者由此也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房地产行业的异军突起引无数英雄长袖善舞,然而市场瞬息万变,房价回归理性的趋势逐渐明晰,在房地产行业崛起中分得一杯羹的房产俊杰们,是继续叱咤风云还是英雄迟暮很难确定,只有学会自救,才能真正乘风破浪,成就王者。但是如何自救,是留给每个房地产企业的最关键命题,尚无定论,但唯一能肯定的是,只有经过冬天的洗礼,房地产企业才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国的房地产业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P6-9

后记

浪淘沙

中国经济是在曲折和波动中前进的,在需求旺盛的短缺经济中,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但其中贯穿着兴衰起伏,一些拔地而起、突飞猛进的企业如今步履蹒跚,一部分曾经风光一时的知名人士暗淡无光,进而沦为常人。一场场残酷而又再正常不过的“优胜劣汰”大戏,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时间行走到2008年,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冲洗,资源分配趋向公平,市场更为成熟稳健,政策法规的保护伞也越撑越大,中国经济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喷发之势,一切都在昭示:日历已翻开崭新的一页,一个充满激情、喜悦和期盼的年度已悄然到来。

但硬币总是有两面,此时也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经济偏热向过热转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使得调整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难定……本土制造业面临流动性难题,诸多企业资金链告急。屋漏偏逢连阴雨,内部的“调理”尚步履蹒跚时,美国的次贷危机之疫逐渐蔓延,随之向全球扩散。一贯提倡消费至上的美国消费者开始节衣缩食,收紧自己的钱包,全球尽刮节俭风。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重担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辐射到各个角落,从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无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潮起起落落。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的调整自然也在所难免。

作为安居乐业的充分必要条件,房产一直是人们的话题焦点。从l 998年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脱离福利分房的旧政策,以全新姿态进军市场。10年的房改历程经历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路,利润的吸引使得市场化逐渐背离了国计民生的正常轨道,高房价下整个房地产市场都处在一种高烧癫狂的状态,表面繁华的背后,潜藏了太多的不和谐音符。

2007年9月27日,中央在政策上下“猛药”,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全国刮起房贷紧缩风,昔日狂欢的盛宴渐渐奏响低迷的乐曲,有人退场,有人开始为明天的早餐担忧,房地产蒙上灰色秋意。接踵而至的是,房地产冬天的到来。

由于资金链的紧张,房地产市场的一轮洗牌开始上演:楼盘无人问津、上市融资好似天方夜谭、银行贷款无门、闲置的土地必须开发……谁将会在新的开局中取得胜利,一时尚无定论。有可能是大鱼吃尽小鱼,也有可能是小鱼分吃大鱼;或者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大小房地产商和炒房团,究竟谁能活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言之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在商业模式、融资渠道和竞争策略上创新,是决定去留的关键。

然而,纵观中国二三十年来各个行业走过的轨迹,房地产的现状也不足为奇。当然,这不是中国特色,而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产业的轨迹,只要那里奉行的是所谓的自由经济政策。当一个行业处于朝阳时期,资本趋之若鹜,都想抢得一杯羹,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环境的恶化,导致行业地震,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当行业残阳西下之时,弱者首先经受不了市场浪潮的冲击而缴械投降,最终强者吞食掉弱者,实现所谓的行业整合。

面对未来的时候,人们经常借助古代的智慧。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告诫人们在做一个优秀者时,要格外小心谨慎。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这个人或者这个企业在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风雨中就被轻易摧毁,只能说明他或者它的内部有问题,肌体还不够成熟。中天置业、创辉租售、顺驰……这些风暴中的首当其冲者,以其亡者之身再次告诫人们: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克。

有出局者就注定有上位者。时势造英雄,历史上每次朝代更迭之际,关键人物应运而出,源于特定的时间和形势。所谓“怀才不遇”,正是说明了相反的状况。尤其对于企业,“势”必关己。逆势而动,则会功亏一篑;顺势而为,就能抢占先机。在房地产大洗牌的冲击下,有些企业接着这股劲,掌握住潮流大方向,把自己送上了另一个高度。

大浪淘沙的市场,多少企业只是昙花一现,变为成功者的阶梯,又有多少企业逐渐壮大,却始终在失败与成功的辩证法中如临深渊。市场的舞台上,只有胜利者的掌声,这是钢铁般强硬的游戏规则。

只有失败的企业,没有失败的行业,宏观经济快速增长趋势不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升值、居住改善的刚性需求等因素依然存在,房地产全行业的整合优化在所难免。只有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谁是在裸泳。谁是英雄,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录

第一章 房地产的第一场雪/1

被组合拳击中的地产泡沫/2

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6

黯然退市的悲哀/9

并购:打响洗牌第一枪/12

瘦身,减负,过冬/15

一叶知寒:中天置业老板携巨款“蒸发”/18

危世警言:警惕“温水煮青蛙”/21

第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3

拐,还是不拐/24

“回光返照”:房价涨幅加速/27

若隐若现的行业整合/31

转战海外:到国外去盖豪宅/35

房有价,却无市/38

降价也无人喝彩/41

危世警言:生存——房地产最现实的愿望/43

第三章 冬天来了,春天依然遥远/47

又一根“致”命稻草:“残酷”的地产调控/48

惊“控”之企:赶搭资本“最后盛宴”/51

愈加明显的“马太效应”/55

元气大伤:不规范中介的命运图腾/58

逆势飞扬:潘石屹“吃下”北京“第一烂尾楼”/61

危世警言:房地产融资应走多元化/63

第四章 危局下的“新陈代谢”/69

观望:一场来自市场的无声博弈/70

地产经纪放“寒”假/73

各显神通的“御寒术”/76

有人退,有人进/79

一叶知寒:恒大地产上市折戟最后一程/82

第五章 暴风雨来临前的黑夜/85

鲶鱼效应:武汉房价从暗降到明降/86

风起云涌:珠三角退房风波/89

惨烈暗战:扭曲的楼市促销/93

情非得已:逆市再融资/95

举棋不定:与土地有关的困惑/99

一叶知寒:顺驰上演“套贷记”/102

危世警言:降价是趋势更是潮流/105

第六章 没有悬念的“黑色”五月天/109

不再“黄金”的黄金周/110

高调的“新面孔”/113

房地产也地震/116

王石身陷“捐款门”/119

怪现状:房产中介费“南涨北降”/123

逆势飞扬:杨国强收购TVB之谜/126

危世警言:“地王”不一定是王者/129

第七章 摇摇欲坠的资金链/133

缺钱,更缺人气/134

艰难的日子:下滑、流失直到洗牌/137

不务正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140

热钱流入: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143

四方比拼:扛下去就是胜利/146

一叶知寒:中航地产债台高筑求生存/150

危世警言:资金链——房地产企业的生死线/152

第八章 突围下的集体“减肥”/155

熊市是一场持久战/157

伸来的外资触角/159

“国”字头小是护身符/162

退地:壮士断腕的痛楚/165

是断供,不是断供潮/168

逆势飞扬:任志强被比“猪坚强”/171

危世警言:冷市下,谋变是必然趋势/175

第九章 艰难的“奥林匹克”/179

雪上加霜:限贷令的推出/180

平地惊雷:购房团在呐喊/182

提价背后的“阴谋”/186

当保险资金在敲门/189

房贷中介遭遇生死劫/192

危世警言:节衣缩食,变现为大/195

第十章 熊市正在进行时/197

“铜九铁十”黯淡开场/198

楼市“寒冬”刺痛各方神经/200

地产调控:让人欢喜让人忧/203

房地产企业的生死突击/206

逆势飞扬:恒隆地产的抄底哲学/210

危世警言:房价还未到底/212

结语:“剩”者为王/214

后记:浪淘沙/216

序言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饶及人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也。但是在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家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识时务,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过去10年中,房地产由“住房国营化”迈入“住房私营化”,以及到2008年提出的“住房双轨化”,商品房由市场提供,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提供的变化中,许多英雄豪杰,因为不知道如何识时务,尤其在房地产这个新兴行业中,不知道应变,结果自己从高处被击落,由风光沦落为凄惨,实在可惜。

我曾在多个场合中说,中国的房地产商与政府不用对弈,在过去10年的住房改革中,中国政府是靠着一些优秀的开发商,使得中国老百姓住房的环境品质有了显著的提高,甚至超过了许多周边国家。但是,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商无法掌握市场的脉搏,不知道从2008年下半年起,随着中国的房地产本身的环境变化,以及金融海啸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已经不由自主地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的话,你只能被市场淘汰。

对市场的解读,进而解断,要靠正确与完整的资讯,英雄虽然所见略同,但是取合各异。有着完整和正确的资讯往往会胜过来自朋友与业内人士的一些咨询!目前市场虽然处在走势不明的阶段,但是“十年风水还是会轮流转”,谁能准确地判断市场走向,谁就能抢先赚到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为现代房地产的从业人员,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走进历史,是否能被历史记住,那就看每一个人的造化了。这本《地产大博弈》对过去房地产所面临的情况、背景、人物以及大事件都有非常完整的记录,并且提供了精彩的解读。我觉得此书对目前正在从事房地产的人员和对想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人员,都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本书也许不会教导你如何在房地产行业中赚钱,但是你可以从书中获得许多有益于你判断房地产市场的信息。我建议每一位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都好好看看,相信你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信息,进而帮你更清楚地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行业”。

(饶及人,著名城市规划师,原美国纽约市规划局局长)

内容推荐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互见……在内忧外患的双重重担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辐射到各个角落,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的调整自然也在所难免。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就由辉煌走到了迷茫,国家政策招招有力、银行关起敞开的大门、土地变成拖累、购房者持币观望……于是,招架不住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实力与野心兼具的企业“阴谋”、“阳谋”一起发,外资趁机流入。市场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房地产的悲喜剧,每天都是竞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

在这场还未结束的房地产震荡与洗牌中,无论是失败者,还是继续抗争者,或是政府、购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这些或深或浅的足迹组合起来,就勾勒出此书的大致轮廓。

编辑推荐

中国房地产何去何从?房价是升是降?楼市救还是不救?地产商、购房者、政府、学者现在已经拧上了:地产商死扛,购房者观望,政府频频出招,学者旁边干着急,各方角力博弈的结果将会如何?

那些地产商们是继续叱咤风云还是将黯然退市,且听本书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产大博弈(楼市的震荡与洗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纪永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55589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9.23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21: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