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家二十讲/伟大传统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切都是空的”——人生毫无意义,与佛法的“一切皆空”,解说上是完全不同的。佛法是从现实人生中,否定绝对意义,肯定其相对的意义;更深入地,揭示人生的绝对意义,而予人以究竟的归宿。本书以佛门中人论法之言为核心,兼有国内外各界学者谈佛高论。

内容推荐

《佛家二十讲》以佛门中人论法之言为核心,兼有国内外各界学者谈佛高论。佛学“自性不归,无所归处”的思想精髓,在虚云法师、圆瑛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胡适、铃木大拙、欧阳竟无、李石岑、尤智表等人的讲法中,得到无限开示。

目录

一 如何参禅

二 什么是禅

三 何为佛法

四 小乘与大乘

五 受戒与发心

六 佛学的人生观

七 佛学与人生

八 人的三种活法

九 隋唐佛学之特点

十 性寂与性觉

十一 何谓般若

十二 什么是苦

十三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

十四 什么是空

十五 何谓见性成佛

十六 佛教和中国文化

十七 禅修的效果

十八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十九 我的慈悲主义

二十 信的问题

试读章节

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能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远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处,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参实究竟,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维。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唯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磨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于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半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参,南奔北走,结果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哪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P1-4

序言

选编这本书,相对其他分册而言,似乎容易些,因为编者守着一条原则:尽可能选佛门中人。至于出家还是在家并不重要,但一定是习佛者、信佛者。胡适先生胆子大,妄谈佛法,结果被一个日本人一通批评。可见,中国人未必比外国人懂得禅。这里特别选刊这位名叫铃木大拙的日本人的文字,也是为了说明佛性自存,不必执著于外在的种种相貌。

二十篇讲话,是以作者出生年为先后顺序编排的,只讲先来后到,不讲其他分别。对普通读者的建议是,可先了解一些佛学的背景知识,如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和中国文化》;再了解一下佛学的大致追求,如梁漱溟的《人的三种活法》和李石岑的《佛学与人生》;然后再听诸位大师讲法。近代佛学兴盛,大家云集,南于考虑到阅读的难度,不选文言文,只好割舍印光大师、杨仁山、王恩洋居士等人的高妙文章。本书只是初浅的入门书,读者若有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可按图索骥,顺着本书选编的思路往深处走。

对于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年轻读者,特别推荐尤智表的文章——《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似乎是困难的,正如尤先生之感叹:“一辈受过高等教育的,往往为知见所障,误认佛教为宗教,为非科学,遂不屑一读佛经,以致这无价的文化,淹没不彰。”

自性不归,无所归处。是为说明。

另书中行述与现代汉语标准相抵牾之文字,完全尊重原有版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家二十讲/伟大传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虚云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4057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