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为何要去烟袋斜街?是旧地重游,还是慕名而往?

翠花街5号,真是京城唯一留存的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巢?

京剧女皇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如何演绎别样的爱恨情仇?

朱小平所著的《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从细节入手,一点点引出京腔京味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老北京旧人旧事,作者写人物很有特点,不仅是文笔优雅,考据、摹写、刻画也颇为讲究,可见匠心。

内容推荐

朱小平所著的《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是一本文人书,是有关老北京的风俗、人物、景点、传说的一部合集。每篇内容短小,京味悠远。作者古诗词以及老北京文化造诣很深,从细节入手,一点点引出京腔京味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也有他作为历史亲历者的感触。同时,《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将收入私人珍藏、拍摄的京味老照片百幅,摄影者为京城摄影界有名的王文澜等四兄弟。

目录

一 家山无双

 1.什刹海忆旧

 2.莲花池及金中都遗迹

 3.鹿钟麟与和平门

 4.秦良玉·四川营·棉花胡同

 5.西单·文化·右翼宗学

 6.翠花街5号与张学良“秘宅”

 7.陈三立、陈寅恪父子与姚家胡同

 8.京华遗迹说恨水

 9.香冢与鹦鹉冢

 10.“金十字”与二闸

 11.铸钟厂和“钟杨家”

 12.昌平王府之建与消失

 13.北海仿膳记

 14.银锭观山记

 15.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无双毕竟是家山

 17.人生难得一知己

 18.中山公园里的童年

二 京华人

 1.毛泽东与北京烟袋斜街

 2.张自忠之死与张自忠路缘起

 3.从赵家楼说到曹汝霖

 4.马叙伦·长美轩·三白汤

 5.杨曼青与北京炒肝

 6.一声过市煮肠香

 7.六必居·鹤年堂与严嵩题匾

 8.都一处与乾隆

 9.林白水与生春红砚

 10.京华奇人郭风惠

 11.“音徽往矣百身何赎”

 12.萧龙友玉华台寿诞辰

 13.陈叔通与百梅图卷

 14.忆敌园老人张效彬

 15.“几生修得到梅花”

 16.人生自是有情痴

 17.才人金寄水

 18.清代北京书法四名家

 19.从纪晓岚、刘墉说到乾隆

 20.萃文阁里一铁宝

 21.“贝勒”恒德

 22.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

三 民俗流韵

 1.拜年

 2.春联

 3.简说年节送礼

 4.守望絮风

 5.“折箩”趣谈

 6.王府井的狗不理

 7.四合院里话“吃包”

 8.“簋”与“鬼”

 9.陈师曾与《北京风俗图》

 10.老北京漫画

 11.牌匾·榜书

 12.也谈“份儿”

 13.清代称谓与制度

 14.漕运和漕运总督

 15.十三仓与仓场衙门

 16.太监岂可到处跑

 17.诗话全聚德

试读章节

一 家山无双

1.什刹海忆旧

什刹海

雨中游什刹海,坐上三轮车,雨色婆娑,另有一番情趣。胡同游开发很早,现在在海外也很有名气。但对于我来说,坐上三轮车,不如迤逦漫步,细细品味幽静的什刹海。数年前游什刹海,凭栏望海,曾有七绝吟咏:“漪空皱绿柳葱茏,小刹垣墙若隐红。横去兰舟桥下过,朦胧塔影待新晴。”诗未必佳,景色却令人痴迷。

我自幼生活在北京什刹海畔.从小学开始直到青年时期,夏秋之际,几乎天天到此游泳玩耍,有时一天游三四次,风雨无阻。那时暑夏无空调,经常夜里跳进什刹海。什刹海的水泡大了我,小学三年级就有了深水合格证。青年时期游泳要游到11月末。冬天,小时候去滑冰车,上中学以后滑冰。我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的单位也在什刹海畔……古人说:“无双毕竟是家山。”(清·龚自珍)家乡不是抽象的,那就是碧水柳荫、小桥秋荷的什刹海。

今天的什刹海可以说是老北京最后的一片净土,旧貌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商业化的冲击已使得幽雅的什刹海改变了以往的宁静。《北京青年报》曾载:“……整条街噪声超过了70分贝。其中女孩子的笑声74分贝,音响放的诺拉琼斯的歌声80分贝,现场乐队演奏84分贝……”,居民“窗前的噪声最低都在68分贝以上”,这是夜色中什刹海酒吧的喧嚣。谢天谢地,雨中的什刹海酒吧难得有一天的沉寂。

当然,有忧亦有喜,什刹海周围15条胡同环境整治工程早已启动。我前年还去大、小金丝胡同等地转了转,这些胡同皆历经百年,胡同、院落以及院墙、大门、台阶等基本保持了老北京胡同的旧貌。据说改造风格是“修旧如旧”,基本保持原有的灰色基调,这很令人欣慰。

那么这种老北京人文宁静的风格与喧嚣嘈杂的酒吧如何协调一体呢?据报载:什刹海酒吧是从2001年出现的,那时也不过两三家,而目前已增加至一百多家。什刹海地区的地价已迅猛上涨。我曾注意到什刹海所属西城区政府和什刹海风景管理处的态度:“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将什刹海地区分为‘前海热闹区’、‘后海安静区’和‘西海垂钓区’,形成以前海为龙头,向后海、西海辐射的什刹海旅游休闲产业经济圈。”(见2003年6月19日《北京青年报》)据西城区常务副区长隋振江指出:“从目前酒吧街的发展来看,一些酒吧的风格与宁静的风格不符,必须有政府的力量介入,才能使什刹海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数月前曾于什刹海酒吧小酌,只见万众喧嚣,曲奏亢奋,士女如云,夜色如昼,众人皆醉而我为之心悸。

什刹海的传统风格主要是宁静,周边的饭馆很少,据我少年时代印象似乎只有烤肉季一家。商业街主要集中在烟袋斜街(报载这条斜街将修缮成清末风格)。什刹海主要是古迹、民居,清代主要以恭王府、醇王府为主,加上一些庙宇,“宁静”二字真是恰如其分。什刹海周边有很多名人故居,如郭沫若、宋庆龄、梅兰芳、杨沫、吴冠中等人。我青年时代于此拜访过不少名人,如萧军、侯宝林、骆宾基、张效彬、潘洁兹、张伯驹、张中行、马海德等等。我曾采访过的清末最后一位太监孙老,他就住在鸦儿胡同的广化寺里。那时,他还送给我一幅他写的字。这还未计徐帅、杨勇上将、钱信忠等故居,至今犹在。因为徐帅的倡导,使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柳荫街名传遐迩。如果从近代往前上溯,则更数不胜数。有人编过一本书《什刹海的名人遗迹》,可见在什刹海的特色中名人故居居其一。当然,什刹海也有著名的荷花市场,可惜雨色如烟,胡同游没有这一站。

荷花市场什么时候才出现的?有人认为,元代已是“饼铺饭馆云集,酒旗锦延数里”、“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现有史可据的是,明清鼓楼前才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米市、面市、绸缎市、珠宝市、鹅鸭市、果子市(现鼓楼西大街还保留了这个胡同名),加上商肆作坊,触目皆是。但我查了《明北京城复原图》,那时西海位置上仅标明积水潭,后海、前海皆无此名,后海区域是一片稻田。周围触目可见“净业寺”、“莲花庵”、“杨园”、“王园”等庙宇、府邸之名。清乾隆京城图已见西、后、前海水域,但无名,仅标明有什刹海。三块水域周围有“什刹海寺”、“太平庵”、“广化寺”等二十余座庙、观、寺、庵,未见有荷花市场之名。尽管如此,但什刹海种植荷花的悠久历史是存在的。

实际上什刹海是连积水潭也包括在内的,积水潭称什刹西海,与什刹后海、前海统称什刹海或后三海。其实什刹海乃明代一古庙之名,位于后海西岸,后来人们把庙前的湖泊叫成了“什刹海”。也有因净业寺之故,称之为净业湖。在元代是称为海子或积水潭的。积水潭在元代成为海港后,什刹海也成了风景区。因为当时湖山园林皆为皇家禁地。一般人不能涉足,所以什刹海和南城的陶然亭就成了文人墨客酬唱游玩之地。

P1-3

序言

最近朱小平送我的书,旧体诗词集《朱小平馀事》、随笔集《燕台旧墨》,我都认真看了,很好。旧体诗词能写得如此,非常不容易,一是见作者对这门学问研究之深;二是见作者确乎有此才气,因为旧体诗词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当然,不是说就无懈可击。从古到今,任何人写诗词都会璧瑕并存,但朱小平的旧体诗词应该说是写得相当不错的。来我这里的朋友看到了,都要拿走去看。

我和朱小平相识多年了,因为都在媒体工作,是新闻界同行。我在《北京日报》,他当时在《北京法制报》,后来调到《北京市场报》。我注意到他在中青年同行中是学识比较广,功底较为深厚的。最近有机会更深地接触,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依他的年龄,读他的诗文,看得出他读书多,涉猎广。他的诗文中历史资料多而翔实,用典多而准确,就是证明。在他的新诗集中,有一首诗,八句用八个典故,又都贴切适合,很难得。旧体诗词写好是很难的,格律诗的平仄就不易。我小时候上过私塾,学过一些。以前画漫画,曾配过一首《西江月》,廖冰兄看了,提出平仄格律的问题。虽是熟人间善意地随便说说,但确实说得有理,打那以后我就不敢写了。现在,有人写了发表了的诗词,不少是不讲究平仄格律的。古体诗词的“引经据典”,重要的是要引得准确,现在看到有的“引典”用错了。朱小平则用得很准确,那是要积淀的。最近有个单位送我一本新挂历,人家来电话询问,我本应感谢的,却先说了意见。因为那挂历里的一幅画里,大门上贴了幅楹联,上下句最后一字都是平声,中间也不对仗对方听了恍然大悟,因为不知道楹联诗词的基本规律和讲究。古体诗词和楹联不是不可以为现代服务,但基本的规矩还是要讲究的。朱小平的作品就是古为今用的,而且用得好。

《燕台旧墨》里提到的一些人物,我都认识。以前,我就很注意作者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上写的有关人物的随笔,当时我都认真读过。作者写人物很有特点,不仅是文笔优雅,考据、摹写、刻画也颇为讲究,可见匠心。他写张大千的文章就很见功底。写过去的人物、事件,查史料,引用资料不算难,可他在充分占据史料的基础上。自己融进去了,那就要功力和水平了。

朱小平这本新集子《燕京怀旧录》(即《无双毕竟是家山》),其中不少文章过去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就看过,印象很深。近年来,影视是“清宫热”,书刊是“北京热”。有些作品是把过去的东西都“勾沉”起来,影视中的人物事件有的不准确,京味儿文学中的语言也不是精华,有的是拾了过去时代就已经为人摒弃的“牙慧”;一搞“京味儿”全都是大糖葫芦、南城旧事。其实,京城传统文化广博深厚,是要下功夫挖掘的,浮躁了不行。文史馆整理史料,要求“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这里有年龄的问题,差一岁,就差了365天,有些事件就难以亲见、亲历了。后来人要写准确,查阅考证就要花大力气。

从朱小平的作品说了相关联的一些看法,不是我个人如何如何。李滨声没什么,也就是午岁大了些,经历过的多了几年而已。2007年12月12日,北京博物馆学会颁发了证书,聘我为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顾问。我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所托付的工作负责,把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由此想到朱小平这本新作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老北京旧人旧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发自内心热爱、研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是很令我感动和欣慰的。

李滨声

书评(媒体评论)

他在充分占据史料的基础上,自己融进去了。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老北京旧人旧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发自内心热爱、研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李滨声

朱小平是一位杂家,用胜地、名人和(通)俗事,把旧时京华活脱脱地摆在面前,让人感到久别重逢喜出望外。不光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迎新。

——梁秉堃

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重新解读近现代的宝贵资料。

——伍立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双毕竟是家山(传说之外的老北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0478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3: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