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打开家锁--中国家庭治疗与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厌食症,一个危及生命的痼疾!华人社会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治疗手法上。当年面对厌食女孩的专业无力感,引发这位家庭治疗师的专业好奇心,于是,启动一项“家庭为本”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项目。七年心血之作将厌食症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活处境去理解,关注医学诊断背后的个人经验及家庭经验,呈现作者及其治疗团队倾力相伴、经历各异的中国厌食女孩及其家庭在家庭治疗场景中浮现出来的家庭剧,跟随病人及其家庭的康复历程。作者所关注的不是厌食症本身,而是遭受厌食症苦与痛的个人及家庭。

内容推荐

作者凭借深厚的研究功底和高水平的家庭治疗临床经验,以厌食症为例,带领读者从生物医学、心理、家庭、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多重视角,拓展性地理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通过讲述生动的家庭故事,呈现家庭社会工作在治疗室内外的工作手法,包括家庭治疗、协助求助家庭获得社区资源、多部门跨专业合作等,讨论如何处理社会工作实务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复杂的伦理困境、专业角色、专业成长等。作者还专门用一章篇幅,通过在治疗后对求助家庭进行质性访谈,研究家庭治疗的疗效。由此得出可信结论:从多重视角理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是协助家庭处理孩子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书适合社会工作、心理治疗与咨询、家庭治疗等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成长中的年轻人及家长等所有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读者使用。

目录

致谢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理解自我饥饿——身心发展视角(黎以菁教授著)

第三章 针对厌食症的家庭治疗理论基础

第四章 中国厌食女孩的苦与痛

第五章 面对厌食症的家庭经验

第六章 建构适合中国厌食女孩的家庭治疗模式

第七章 针对中国厌食女孩的家庭治疗模式

第八章 如何赢得厌食女孩的信任?

第九章 风险评估及伦理困境

第十章 家:扩展家庭卷入的自我饥饿

第十一章 沉默,是我最有力的武器

第十二章 一个贫困家庭中的自我饥饿

第十三章 中国厌食女孩及其家人眼中的家庭治疗效果

第十四章 家庭治疗有效吗?——来自受助家庭及治疗师的声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服务使用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意见问卷

附录二 马丽庄专访厌食:打开“家”锁,会有出路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与厌食女孩打交道,常常极为震惊。尽管厌食导致她们社会生活高度受限,整个家庭生活混乱不堪,一家人极度痛苦,但这些女孩的反应却如Hilde Bruch所描述的那样典型:义无反顾地追求纤瘦,顽固地抵制改变。

一位21岁的厌食女青年在治疗前的访谈中表示:“我吃东西非常病态,正常人不会这样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并不希望恢复正常。”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服,声色俱厉的威胁不起作用。越是逼迫她吃东西,她就越顽固地拒食。家庭冲突逐渐升级。

如果厌食女孩本人不想改变,那么,别人想出的所有办法都是白费!病人及其家人被锁定在无助无望之中,动弹不得。精神病学诊断纵然可以识别、分类形形色色的进食失调,但既不能告诉我们“病人是怎样一个生活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也不能告诉我们病人的个人主观经验”。我们不了解厌食女孩的所思所想,就无法协助她们身心痊愈。

因此,家庭治疗师必须走入厌食女孩的内心世界,了解她们怎样得了厌食症,有怎样的生病经验,在厌食女孩的眼中,拒绝食物究竟带来怎样的痛苦,既然厌食产生痛苦,为什么病人仍拒绝改变,选择自我饥饿,究竟是哪些内心力量和人际力量维持着她们的自我饥饿现象。

厌食症属于心因性精神失调,与那些有生物学基础的精神失调(比如精神分裂症)不同的是,前者的精神病学诊断并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药物对于厌食症几乎没有治疗作用。而理解病人及其家人的主观经验,其治疗作用远胜于设定精神病学的标签。因为如果病理性标签使用不当,可能会让病人感到受到非人对待。比如,“精神病”这一带有耻辱性的标签,会强化病人的无能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更不正常。因此,理解厌食病人的主观经验可以帮助家庭治疗师仔细了解这些女孩所面对的困难及挣扎,了解她们的需要与忧虑,扩展帮助她们康复的可能性,从而设定切实可行的治疗目标及治疗策略。

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与生物医学模式及经验主义认识论大相径庭,主张不存在有关人类行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现实。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所塑造的。本质上,知识是主观的、归纳的,而不是客观的、简约的,因为现实是多重的。因此,治疗的关注点要从发现事实转向理解个人及家庭的主观经验,治疗师要从专家的角色转向人类学家的立场——好奇与开放,允许自己倾听受助者个人及家庭所表达出来的故事及经验。

由于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记录那些骨瘦如柴女孩的主观经验,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特定的家庭背景及社会文化力量如何塑造并强化厌食女孩的自我饥饿经验?

在本章中,我将根据35名被诊断为厌食症的中国女孩及其家人在治疗前深度访谈中的叙述,呈现厌食女孩及其家人的主观经验,不仅包括正面经验,也包括负面经验。最后,讨论病人及其家人的主观经验的临床意义。下一章将着重描述厌食症对于家庭关系的影响。

现存文献的知识空白

西方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前,西方学者很少重视病人对于自我饥饿的主观看法,因而,只有六项相关研究。其中两项研究报道病人如何看待发病原因,五项研究报道病人如何看待与康复有关的因素,一项研究报道病人对于厌食症的态度。研究者都认为,病人才是自己得病的专家,只有他们才能让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知道厌食症的经验。除一项研究以外,其余五项研究均采用深度访谈收集资料,研究参与者的人数从13名到69名,全部治愈了厌食症。Serpell等则请18名病人把厌食症当作朋友写一封信,再将自我饥饿作为敌人写一封信。  其中,两项研究发现。一,病人对于自己家庭的看法相当负面。家庭冲突、家庭功能失调被看作是促使自我饥饿出现的主要因素,而降低体重、减肥、压力和紧张也常常被看作是导致自我饥饿的原因。在厌食症发病之前,病人经历过人生转折,比如转学、失去好朋友、与家人分离等。

在Beresin、Gordon和Herzog。的研究中,参与者认为,康复的过程就是自我接纳的过程,而参加Garrett研究的病人则将康复看作是一种心灵的诉求,即想要与自我联结起来,想要与他人联结起来,想要与自然乃至宇宙联结起来。那些病人发现,自己更能接纳自己,更能容忍愤怒和怨恨,特别是对母亲的愤怒和怨恨。

参加Rorty、Yager和Rossoto研究的病人再也无法忍受厌食症了。当她们想要过更好的生活时,便开始下定决心赶走厌食症。另外,与治疗师、同伴或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建立温暖的支持关系,也可以促进病人康复。Tozzi等研究的参与者报告说,伙伴和支持性关系、心理成熟以及治疗,是促使身心康复的三个根本因素,提示人际关系在治愈自我饥饿中所起到令人鼓舞的作用。

病人康复后所带来的丧失感充当“保护性铠甲”,使病人逃避长大和独立。Serpell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病人对于进食失调的看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病人认为,进食失调可以给自己安全感,使自己得到照顾和保护,从而感到自己更有吸引力和控制感。进食失调还可以使她们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自信心因此而增加。进食失调甚至还能使她们逃避不舒服的情绪,给她们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不过,另—方面,病人又会无休止地被食物占据了思想,或感到被食物所控制,她们为此烦躁不堪。不仅如此,她们还会因此失去朋友和关系,感到整个生命都被疾病所掌控。

上述研究试图从病人的角度理解进食失调及其康复的主观经验,贡献卓越。由于意识到病人与研究者之间权力不平等,这些研究者使用不同于量性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尽可能激发病人讲述未被干扰的故事,比如写信、写自传和深入访谈等。然而,上述研究焦点仍以病人爪人为中心,忽视了痛苦的家庭经验。由于支持性的家庭关系在厌食症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聆听家庭的声音,试图理解家庭的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美中不足的是,除Serpell等的研究以外,参与研究的厌食症病人均已全部康复,因此,所收集到的回溯性资料可能会因病人的遗忘而不完整。

香港研究

有关厌食症的香港研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厌食症诊断和症状的研究。李诚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中国厌食症病人不一定恐瞑肥胖。惧怕肥胖与不惧怕肥胖在临床上同样常见。第二类是有关身体满意度及体形的公众态度研究。一项研究试图比较香港、深圳和湖南三地中学生对于身体满意度和体形的看法懈,结果显示,进食失调与西方文化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有关。第三类研究是评估西方测量工具的心理测量特性,例如EDI在中国社会的信度和效度。第四类研究是我所带领的治疗团队努力探索自我饥饿及食物在中国社会的意义。现有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厌食症有杰出贡献,但仍不足以全面理解病人及其家人的主观经验。P27-29

序言

当马丽庄教授邀请我翻译她的英文新作时,我欣然允诺。不仅因为她曾是我的博士导师和家庭治疗督导,更因为这本书好,使我迫切想要介绍给大陆读者。

家庭,是每个中国人最向往的幸福港湾。然而,治疗室里展现出来的家庭故事常使我对家庭之痛震惊不已。不少中国家庭承受着社会急剧变迁带来的新伤旧痛,一家人被恩恩怨怨锁在一起,留下一道道相互伤害的印记,却找不到打开“家”锁的钥匙。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然而,马丽庄教授却让我们看到,一位功底深厚、慈悲睿智的家庭治疗师可以带领受助家庭在困局如麻、毫无希望之际,找到自己的金钥匙。相信每一位读者,特别是此时此刻正在经历家庭之痛的读者们(包括厌食症者及其家人)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家的金钥匙。

本书也是学习家庭治疗的最佳范本。国内目前有关家庭治疗的书籍多是翻译西人著作,缺乏中国人自己的临床经验及研究。而西方人的“家”不同于我们中国人的“家”;西方的语言,特别是经过翻译的语言,也与华人社会的治疗场景有一定的距离。另外,学习家庭治疗,需要身临其境。而在国内,观摩高水平家庭治疗师现场治疗的机会不多。本书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尽管本书也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然而,由于我多年跟随马丽庄教授学习和工作,比较熟悉她的思想、语言和专业判断,因此,可以将对作者原意的误解降为零。而且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我们曾多次讨论,几易其稿,力求所翻译的中文既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又符合中国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由于书中都是中国家庭故事,相信读者读起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更珍贵的是,本书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分别描绘了三个形态各异的家庭接受家庭治疗的全过程。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治疗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家庭治疗师总是跟随家庭的步伐,陪伴家庭走过一段艰难之路。每一次家庭治疗都可能出现新情况,需要解决新问题。治疗师要看得见、听得懂,并能相应地运用所看见的图景和所听到的声音,实现治疗目标。而协助家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图景,做到他们以前不曾做到的事情,正是家庭治疗师的功力。没有多年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功底,绝不可能达到。

另外,由于马丽庄教授有丰富的临床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我们可以从书中那一段段生动的家庭故事中,看到家庭社会工作在治疗室内外的工作手法,包括家庭治疗、协助求助家庭获得社区资源、多部门跨专业合作等,学习如何处理社会工作实务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复杂的伦理困境、专业角色、专业成长等。这本书还让我们看到,好的社会工作实务需要运用多重理论视角,拓展理解受助者的生活处境;需要以研究为基础,保证每一个专业评估和专业介入都有据可依;需要对社会文化背景有基本的了解,灵活处理专业伦理困境……而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是协助家庭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龙迪

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2008年2月15日北京

后记

完成这个研究项目后,我舒了一口气。然而,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使我无法停止专业探索的脚步。2003年年底,我应深圳市南山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陈向一教授的邀请,与他共同在深圳市南山医院建立“深港家庭治疗中心”,推展为神经性厌食症和暴食症病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家庭治疗服务的临床研究项目,并幸运地分别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大学研究局和深圳市财政局的财政支持。在过去的四年里,我几乎每周都要到深圳做家庭治疗。

在每次完成治疗返港途中,我的心情总是异常沉重。很多病患者长途跋涉,甚至从北方乘飞机来深圳求助。可惜的是,由于医疗人员对神经性厌食症和暴食症缺乏足够的认识,内地欠缺相关的治疗服务,很多病患者长期备受痛苦的煎熬,甚至延误就医。这显示内地受病痛之扰的家庭对于家庭治疗的服务需求很大,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而已。

我不停地思考着如何在内地全面展开治疗工作,以便让更多的病患者受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决定在内地出版这本新作,让我有机会与内地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病患者及受困的家庭分享我的临床经验。我盼望这本书作为激起千层浪的“石子”,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携手开拓有效的专业服务。

这本新作的英文版刚刚完成,龙迪博士就欣然承担翻译工作,助我完成心愿。她曾作为我的博士生接受过系统的家庭治疗专业训练,而且擅长中文写作,使本书能够准确、生动地呈现我所要表达的临床经验.这不仅是我的幸运,相信也是读者的幸运。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女士。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徐丽萍女士曾给予许多宝贵的专业意见和支持。她的专业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执笔至此,室内异常寒冷。寒冬虽然象征着生命的停顿及终结,但也孕育着新生命的开始。我的思绪飞向远方备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青少年。我知道,只要扶助他们一把,他们定会解决困难,脱离困境,健康成长,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8年2月4日香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打开家锁--中国家庭治疗与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丽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45226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