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底片(群众原创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她是一家影楼的老板娘,在做老板娘之前做过五年小姐。在做小姐之前做过导游,在做导游之前做过流水线上的打工妹,在做打工妹之前是父母膝下的乖乖女……现在她金盆洗手,脱胎换骨,嫁人生子,一切顺利。她完全可以继续正常人的生活——如果不是碰到欢场的旧客。然而,他们碰到了。于是,他们的前世今生混杂在一起,如繁花纷纷。

这个旧客是她的妖,她也是他的妖。他还想要她,她却不想给。他们都知道彼此的黑暗——都握着彼此的底片。但是,只要他们都想维持阳光下的人生业绩,这底片对他们来说就都是虚拟的武器。因此,她不怕他。也因此,他想出种种办法想要她怕。较量就此开始。而在看似势均力敌的较量中,总有你强我弱的时刻,也总有同在黑暗中的默契和温暖的奇异瞬间……那么,他们和亲人之间,他们和过去之间,他们和自己之间,他们和彼此之间,究竟会发生些什么?

内容推荐

看到洗浴中心附近徘徊的那些可疑的女孩,小丫曾经认为,自己就是死也不会堕落到她们那种地步。然而思想的转变多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多年之后,小丫靠着自己在深圳当小姐攒下的钱回到家乡,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当小姐的时候,没人在乎她的过去回家乡的时候,没人知道她的过去。她的生活平静而满足。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她曾经的一个嫖客,居然是家乡一个小有权力的公务员。小丫的生活突然像一辆制动失灵的赛车,横冲直撞,再也无法控制了……

目录

第一章 普通话

第二章 第一次

第三章 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第四章 小妖和小妖

第五章 毛巾与抹布

第六章 胃溃疡

第七章 棉花地

第八章 葳脚

第九章 不许

后记 关于底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普通话

后来小丫才琢磨出来:自己之所以一心想往外面去,一心觉得自己不该是个乡下人,都是因为普通话的缘故。

小丫的普通话打小就好。从小学到高中,老师总让她朗读课文。她朗读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金子般的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细细的灰尘在光束中群舞。小丫一边朗读一边惊异自己的声音,像纯银一样。她很少犯语音错误,不会把安说成挨,不会把门说成梅,不会把版说成百,不会把在说成赞。一个夏日黄昏,上小学五年级的她正在大门道里写作业,几个骑着山地车裁着太阳帽的人在她家门口停下,向她打听村南街的一户人家。他们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她回的也是标准的普通话。她把他们领到那家,路上,那几个人很高兴地和她聊着,问她多大了,说她应该是城里的孩子。

她应该是城里的孩子。她记住了这句话。当然,那时候她还不太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高中毕业后她第一次和同村的几个姊妹到县城一家大饭店应聘的经历,让她有些明白了。饭店的招聘启事上有五个条件:女服务员。18—25岁。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普通话好。前四个一看就知道,唯有第五条必须通过一个小考试,就是说一段绕口令。那段绕口令是“走一走,扭一扭,一棵柳树搂一搂”。由“走一走”一直说到“走九走”。十几个入选的女孩子排成一队,一遍一遍念,从错误率上往下淘汰。小丫的成绩是最好的,从一到九,她没错一个。即使是在最拗口的六上,她都说得如行云流水。

小丫的普通话说得好,也只是在两种情况下才说。一是在饭店里;二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在饭店说这是老板的要求。起初小姐妹之间偶尔说说家乡话,老板还不怎么管。一次,一个客人正找茬,一个服务员不耐烦,用家乡话唠叨了两句,被客人误会她在骂人,把桌子都掀了,闹了好大一场风波。从此,老板就禁止她们在饭店说家乡话。“就是打盹说梦话也不准!”还说普通话就是打工妹的外语,要求她们不工作时也尽量多练。本来老板不提,大家都还有些兴致。他这么一说,小姐妹们就感到了一种屈辱。当面不敢怎么样,回到宿舍就让家乡话响得像放鞭炮。纷纷说:“什么外语,走到天边都是中国话,谁比谁低一等?”“俺们就是土葱,装不成那洋蒜。”因为小丫的普通话说得最勤,有些难听话也朝着小丫说过来,小丫难过了很久。从此就不再和姐妹们说普通话了。就开始喜欢一个人去逛街。一个人的时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公共汽车上买车票,她报的站名都字正腔圆。她听过一件事:一个人到北京坐公共汽车,上去就拿出一张十元票子,问售票员:见过没?售票员说:无聊。一会儿,那人又拿出一张二十元票子,问:见过没?售票员说:神经病。没多久,那个人又拿出一张五十元票子,售票员忍无可忍,没等他开口,就拿出一张百元票子,吼道:你见过吗?”——后来才知道,那人要去建国门。这趟线上有一站叫建国门。

那个人,自然是乡下人。小丫不能闹那样的笑话。

小丫的普通话也从不在回家的时候说。村里一个大学生在省城读了一年书回家,半路上碰到乡亲,问他坐几点的火车,他用普通话说:“昨晚九点。”又问他怎么这么说话,他又用普通话说:“这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你们也都应该学的。”乡亲们笑得肚子疼,说他上了大学别的本事不见长,又坐碗又坐锅的,还带着两扇门回来了。他爹娘都为他羞。

小丫也不能闹那样的笑话。人家大学生在老家讲普通话都不是地方。她凭什么呢?

小丫在这个饭店正式上班的第一个星期,就认识了半轮。那天晚上客人不多,月亮很好,月光和灯光和在一起,再配着红酒的清香和低低的古乐,把廊下装饰得很抒情。一个黑黑的男孩一进来就坐到左边的廊下。坐得斩钉截铁。那男孩看起来有二十多岁,要是在老家,这么大的人早就结婚成家了,计划内计划外的孩子加起来,至少也会是两个孩子的爹,还男孩长男孩短的,多硌牙。可城里就叫男孩。小丫还没有叫惯。她就暗暗地叫他男人。男人坐下后,小丫拿着菜谱和写菜笺走过来,问他几位,他竖起一根手指说:一位。小丫怕没弄清楚,又问:是还有一位,还是就您一位?他说:怎么理解都行。小丫就蒙了。只一位那就只一位,还有一位那就是两位。什么叫都行呢?男人迎着小丫的惊奇,笑道:我的影子,也算一位。

小丫嗤地笑了。

男人点了凉拌牛肉、清炒苦瓜、尖椒鸭杂、一瓶啤酒、一碗米饭。很快吃完,抽了支烟,就结账。他没要发票,小丫就知道他是吃自己的,把零头给他抹了,整整五十。接过钱的时候,小丫不自觉地迎着灯光照了照,男人就笑道:我整天在银行,还用你来当验钞机?小丫笑笑,嘴唇动了动,没说话。男人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小丫还笑,还不说话。有些男人见到女人就贫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说到没趣。男人果然又顽强地说:你肯定想说,你说你在银行工作,谁知道啊。说不定你自己就是一张伪钞呢。小丫忍不住就笑了。正笑着,又有客人进来,小丫忙把一脸笑意忍着,道:欢迎再来。

男人第二次来是下午四点半左右,正是小丫最容易打瞌睡的时候。下午四点半,对于一个普通的饭店来说,是有点儿古怪的。这个时间,整个饭店都骨松肉软。中午的高潮刚刚过去,晚上的高潮还没有来临,在两个高潮之间,是不想言语的疲乏和困倦。一切都像厨房刚刚挂上的炒锅,在疲乏和困倦中寥落起来。

油香稠稠地弥漫着,和暮春的阳光搅在一起,空气便成了一盆勾了芡的温汤,让人沉醉。小丫站着站着就想睡了。为了不瞌睡,小丫常常会想些事情来提神。想家里的大棚里又种了多少菜,想这个月自己能挣多少钱,想挣的钱能顶多少筐鲜菜……想想,自己都能挣钱了呢。去年高考落榜,她就没想着复读。下面两个弟弟,一个初一,一个高一,父母多包了三亩地,盖了六个大棚,种菜卖菜,腰没有直的时候。她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复读一年,也不一定就会考上像样的大学。再说,即使是考上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要毕业,要找工作,要挣钱?现在,她既不用花钱还能挣钱,家里的经济格局就变成了三个人供两个人,轻松多了。要是弟弟们有出息,读完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到他们当了爹自己当了姑姑,恐怕也还供得起。

想到当姑姑,小丫的脸上甜蜜蜜的。

阳光透过竹帘子,打在小丫的脸上,把她的脸制成了一张横细格的作业本。慢慢地,格子一行行地斜了下去,小丫的头歪了下来,一个点,一个点,连成了一条涩弧线。当点们把涩弧线连到底端的时候,她轻轻地盹了盹,一机灵,醒了。她看见,男人放好了摩托车,肩膀左一摇,右一摇,一步一步地走过来。

男人坐在左边4号桌上。她连忙跑过去。小丫说:这么早啊?男人一扬眉,说:嫌我早?小丫说:不是。男人又说:那就是嫌我晚了。小丫垂下眼睛,笑了。男人道:叫你两遍了,想什么呢?这句话若是别人说出,肯定是责怪的,准会让小丫红脸,但他的神态却是很亲切的,很像一个家常朋友的数落。

小丫笑了笑,说:对不起。拿起茶壶去装茶。暖壶里的水很热,砰砰地扑出来,洇湿了她的衣服。她的衣服是店里统一发的,蓝地白花,中式对襟盘扣,袖口领边都掐着红边,还有一块同色的三角头巾。她看了看那块洇湿的地方,有个大圆,像深蓝色的月亮。还有一串小圆,像月亮的泪珠。

男人说:小心些。烫着了吗?小丫说:没有。谢谢。男人说:衣服湿了,快去换换。小丫说:没关系。这衣服料子薄,一会儿就干了。

几台桌只这一个客人,小丫就站在左边2号桌的位置上,离他不是很近,也不是很远。男人吃完了饭,喝了会儿茶,点了一支烟,就那么闷闷地坐着。等到买过单就要走的时候,突然问:你是哪里人?小丫就说了,男人道:听不出来。

小丫抿嘴一笑。她知道男人是在夸她的普通话好。

以后男人就常来吃饭了。来了就在廊下。一般他习惯坐门左边,如果左边没位置,他就坐在右边。如果左右都没有空位,他就去外面逛一会儿再进来。无论坐在哪个位置上,他的眼睛都经常瞟着小丫。这么吃来吃去,瞟来瞟去,迎宾的姐妹就知道了。她们一知道,全饭店的姐妹就都知道了。有一次,男人问小丫多大,小丫说十九岁。他就感叹:才十九,我比你大六岁,半轮呢。仿佛历尽沧桑。后来,大家就偷偷地在背后叫他半轮了。半轮一来,回到宿舍的小丫就会被盘问来盘问去,都说半轮一定是喜欢小丫了,要小丫抓住机会,嫁个城里的男人。小丫嗔说:谁要嫁他?不过是吃吃饭,哪有那么多事!可她心里知道,半轮对自己是有那么点意思的。

小丫一点也不觉得半轮比自己大六岁是个问题。二十五岁的男人,正好。小丫也常常偷偷瞄着半轮。半轮的脸方方的,有楞有角,皮肤虽然黑黑的,可黑得很滋腻,中看。小丫自己白,就不怎么稀罕白了,她喜欢黑黑的男人。男人就是要黑黑的。要不,还是男人吗?她巴望半轮来吃饭,可半轮常常来吃,她又替他心疼。整天这么吃,又不能报销,该吃掉多少钱啊。一定是还没成家,才会这么在外面吃。不过他吃得起,证明他的工作还可以吧。他说他在银行工作,约摸不会骗她。年龄大、没成家、工作好……小丫想着想着脸就发烫了。

那一天,半轮又来吃饭。还是四点多。吃完了饭,临走时,半轮对小丫说:下周我叫几个朋友过来,给你过生日。

小丫一下子想起来,有一次闲聊时,她说了自己的生日。生日就是下周。她的头脑一时间欢欢地炸起来。以往她在乡下,过生日时都是母亲煮几个茶鸡蛋就完事了。半轮这么郑重给自己过生日,还要带几个朋友。是什么意思?他会怎么介绍自己?若说是女朋友,到底他还没对自己说过什么。若说是一般朋友,自己受得起这样平白无故的人情吗?另外,那天是不是还要在这个饭店?在这里太招摇了。不过,退一步想,不换地方也挺好,就是让姐妹们看见,又怎么样呢?想到那一天,迎宾的姐妹要给自己拉门,说:“欢迎光临!”她就想笑。

那天中午临近的时候,小丫换好衣服,在饭店外面等半轮。她穿的是一身浅绿的长裙,这是她最好的衣服。雪白的皮肤给绿裙一映,简直就是一朵白荷开出了水面。半轮和朋友们到得很准时,他们打着两辆车,捧着鲜花和蛋糕。蛋糕是“泰发”的,“泰发”是县城里最有名的蛋糕房。鲜花是热烈的红玫瑰簇拥着两朵百合,扎着粉色缎带。除了半轮,还有两男两女,很显然,小丫就是半轮的。两个女孩子都很亲热地抱了小丫一下,道了生日快乐,他们朝饭店里走去,迎宾果然就微笑着给他们拉开门,临到小丫进来的时候,拍了她的肩一下,低声说:生日快乐。小姐妹们见了她,也都纷纷说了声生日快乐。小丫连连说着:谢谢,谢谢。她觉得怀里的花正在无限地蔓延,饭店的每个姐妹都花枝招展,每桌客人都鲜花盛开,每一道菜都花颜绚烂,每处角落都花香弥漫。

菜本来是要小丫点的。她点了一个木耳青菜,一个日本豆腐,其他四个人都起哄说:为什么那么给他省啊。最后还是半轮点的菜,凉菜是酱牛紫茄、玉米色拉、薯条手卷、泡椒凤爪,热菜有鱼片蒸蛋、麻辣茭白、青蔬肉粽、烩鸭四宝、蚝油草菇。外加一个海鲜豆腐羹和紫菜排骨汤。酒水要的是菊花生啤和鲜榨果汁。菜一道道地上着,半轮嘱咐说上慢点,小丫看见包这个间的小姐妹一边答应着,一边对她眨了眨眼。

小丫的话很少。她觉得自己不需要说那么多话。仅仅是听着,就很好,很好了。

P3-9

后记

关于底片

乔叶

底片这个词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因为它的本质意义接近于真相。曾经写过一篇小小说,名字叫《爱情的底片》,是说一个女人看到未婚夫和一个女孩子在一起拍的照片后,便提出和他分手,说那女孩子更适合他。男人很困惑,说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女人说:“不要以为这张照片不算什么,有时候,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声叹息都足以暴露一切。”后来那个男人果然和那个女孩子结了婚,生活得很好。最后我替这个男人总结道:“他这才明白当初的女友是个在情感上多么锋利和精明的女人,那张他一直自以为是的友谊合影,居然是一页被她一眼看清的只有在暗房冲洗时才能目睹的爱情底片。他也方才明白:有时候,关于心灵的某些事情,在某些人的视线里,一丝一毫也不能隐藏。”

假设大胆,求证牵强。总之是很玄的一个小故事——毕竟是十年前的东西,那时候就喜欢这种貌似睿智实则粗暴的玄机。不过,对最后一句话,我现在也还是觉得不错。有时候,关于心灵的某些事情,在某些人的视线里,确实一丝一毫也不能隐藏。

十年飞过,人不能空老。十年间,我对世事略有知晓,在小说的认识上也略有长进,就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底片》。这个《底片》拍下的,是个年轻女人。她是一家影楼的老板娘,在做老板娘之前做过五年小姐。在做小姐之前做过导游,在做导游之前做过流水线上的打工妹,在做打工妹之前是父母膝下的乖乖女……现在她金盆洗手,脱胎换骨,嫁人生子,一切顺利。她完全可以继续正常人的生活——如果不是碰到欢场的旧客。然而,他们碰到了。于是,他们的前世今生混杂在一起,如繁花纷纷。

这个旧客是她的妖,她也是他的妖。他还想要她,她却不想给。他们都知道彼此的黑暗——都握着彼此的底片。但是,只要他们都想维持阳光下的人生业绩,这底片对他们来说就都是虚拟的武器。因此,她不怕他。也因此,他想出种种办法想要她怕。较量就此开始。而在看似势均力敌的较量中,总有你强我弱的时刻,也总有同在黑暗中的默契和温暖的奇异瞬间……那么,他们和亲人之间,他们和过去之间,他们和自己之间,他们和彼此之间,究竟会发生些什么?

我尽力地写了。这类题材我写了不止一次。目前这个文本是最新的一版。我想,无论他们在我的笔下呈现出多少个面目,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面目都是他们的真相。正如在影楼里拍照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底片,都不会只有一张。而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心灵的真相,也都原本不止一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底片(群众原创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42409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