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是一部20世纪英语哲学名著。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获得了现代哲学经典的地位,正如匹兹堡大学的罗伯特·B·布兰德姆所说:“安斯康姆的这部经典之作是所有后来关于行动的哲学思考的源泉。”
本书试图详细表明,我们关于何谓意向的那种普通的、广为接受的描绘产生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必须予以抛弃;同时明确,意向性行动都是在某摹状下的,至少必须在摹状下进行判定。
图书 | 意向(第2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意向》是一部20世纪英语哲学名著。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获得了现代哲学经典的地位,正如匹兹堡大学的罗伯特·B·布兰德姆所说:“安斯康姆的这部经典之作是所有后来关于行动的哲学思考的源泉。” 本书试图详细表明,我们关于何谓意向的那种普通的、广为接受的描绘产生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必须予以抛弃;同时明确,意向性行动都是在某摹状下的,至少必须在摹状下进行判定。 目录 引言 1.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本书主题:未来意向表示、意向性行动以及行动时意向。 2.驳斥对于“预言”与“意向表示”之间差别的直觉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意向表示进行哲学解说。如此界定预言,使得它不仅包含未来估测,而且包含指令和意向表示。一般将来时态下的意向表示如果出错,如(a)谎言和(b)虚假,是因为意向不被实行。 3.为避免各种死胡同而考虑未来意向的言语表达,是无用的。对手意向进行内省性说明,是无用的。根据对于它们所给出的可能辩护,将意向表示区别于未来估测。 4.存在形如“A意向X”并能被相当确定地作出的陈述吗?对于一个人行动的摹状,经常就是可正确替换“A意向X”中“X”的摹状。说明理由:为何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其自身意向的唯一权威。 5.意向性行动被定义为特定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得以适用的那些行动。界定其相关意义的困难,以及我们说明“行动理由”和“行动”时陷入循环论证的危险。“我惊动之下将杯子从桌子上碰掉了”,对关于所做某事的“为什么?”问题给出了一种回答。 6.面对“我当时并不知道我在做那件事”这种回答,“为什么?”问题遭拒绝适用。同样的行动可能具有多种摹状,其中的一些,行动人知道;而另一些,他却不知道。 7.当行动为无意识时,此问题也遭拒绝适用;但是这个概念不能被引入,如果它不能解决我们正在讨论的那一种问题的话。“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困境。 8.引入“非观测知识”,譬如,一个人所具备的关于他自己某个动作的那种知识。也有关于动作起因的非观测知识,正如当我说出为何我受惊动时。在不回避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一类无意识动作定义为不用观察就可知道的动作类,但那样的话,就不可能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了,譬如,人有时在睡觉中所产生的肌肉痉挛。 9.某种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其回答说到的是证据;而对关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说到证据,并非由此必然要给出行动理由。那种难以区分开原因与理由的情形,证明就是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的情形。 10.这种因果性被称为“精神因果”。精神因应该同行动动机和情感对象区分开来。 11.还要同一个人行动时带有的意向区分开来,即使这些意向可能以“我希求”的形式表达。精神因果本身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作出这些区分。 12.动机被哲学家同意向明确地区分开了,而且被当作原因。一般的,动机与意向并非如此分明;只是“动机”这一概念较“意向”更加宽泛。动机根本就不是原因。 13.在不属于未来意向的动机中间,我们能区分出回顾动机如复仇(我杀他是因为他杀了我兄弟)与一般动机(他出于友谊才做的)。一般动机也可被称为“解释性”动机。 14.是什么将回顾动机同精神因区分开?利害概念包含于其中。 15.在某些情形下,精神因同理由的区分并不明显——譬如,“我记下它,是因为他告诉我的”。 16.对于至此所达到结论的概括。 17.“为什么?”问题未遭拒绝适用,当回答为譬如“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或“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何那样做”时。对于后一回答进行考察。 18.“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是对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一种可能的回答,这一事实并不表示:此回答总是具有意义。当我们说其不具有意义时,我们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够理解说这话的人,而不是“一种语词形式在语言中被禁止”。“为什么?”被确定为这样一个问题:它要求在我们所描述的范围内有一种回答,那种范围正是我们界定意向性行动类时所用的。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意向(第2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G.E.M.安斯康姆 |
译者 | 张留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09274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8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4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