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一起走过(上海纺织二次创业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90年代初起,上海纺织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开启了上海传统产业调整、改革的壮丽画卷,历时达十几年。这是一条有进有退战略调整的艰辛之路,是国有企业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上海纺织工业为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的调整、改革,开上海传统产业,乃至全国传统产业调整、改革之先河,成为其中的一个缩影。

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上海传统纺织业调整、改革的历史轨迹,真实地反映了以结构调整为主旋律的上海纺织第二次创业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果。

内容推荐

《我们一起走过——上海纺织二次创业手记》,是纺织工业调整改革实践的工作手记,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集录出版,这是上海纺织工业改革调整历程一个侧面的真实记录。本书收入的百余篇手记基本保持“原味”,并按时间顺序分别纳入“谋划与布局”、“探索与实践”、“动力与保证”和“一起走过后的感言”之中,其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也烙有本人认识与实践的局限性,诚供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自序

引言 奏响上海纺织工业大调整的主旋律

第一部分 谋划与布局

 题记

 1.1 二次创业要抓好“播种点”、“成长点”、“启动点”(1993-01-05)

 1.2 用改革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推动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1993-12-24)

 1.3 实施“四大工程”,实现二次创业的大跨越(1994-12-15)

 1.4 坚持两个根本转变,提高资产运行质量和效益,开创“九五”上海纺织新局面(1995-12-19)

 1.5 重在建设、深化调整,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果(1996-12-20)

 1.6 用智慧振兴纺织、用改制振兴纺织、用科技振兴纺织(1997-12-18)

 1.7 巩固成果、稳中求进,把明确的发展形象带进新世纪(1998-12-18)

 1.8 面向新世纪,实施新蓝图,为实现上海纺织战略进攻的宏伟目标而奋斗(1999-12-23)

 1.9 新世纪、新起点,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赢得新发展(2000-12-22)

 1.10 抓住新机遇,开拓新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实现上海纺织的新一轮发展(2001-12-20)

 1.11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奏响上海纺织发展的主旋律(2002-12-20)

 1.12 把握时代特征,落实战略规划,为加快上海纺织新一轮发展而奋斗(2003-12-26)

第二部分 探索与实践

 题记

 2.1 企业结构调整

2.1.1 名人、名厂、名牌要成为上海纺织调整的骨干力量(1994-07-30)

2.1.2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纺织主业(1995-01-12)

2.1.3 撤局改制将成为纺织二次创业的新起点(1995-05-24)

2.1.4 品牌宣传策略的几点思考(1995-11-17)

2.1.5 学习家化厂 搞好国有经济(1996-03-20)

2.1.6 推进名牌战略的几点思考(1996-06-27)

2.1.7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1996-09-23)

2.1.8 积极探索纺织二次创业中搞活企业的第二次飞跃(1997-01-31)

2.1.9 品牌要实施“走出去”战略(1997-03-18)

2.1.10 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纺织脱困任务仍很艰巨(1997-11-29)

2.1.11 对经营者定位的几点宏观思考(2000-04-11)

2.1.12 加快改制企业转换内部机制(2001-03-06)

2.1.13 新形势下品牌发展的思考(2001-03-16)

2.1.14 进一步深化壳体企业管理(2001-05-10)

2.1.15 上海纺织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思路(2003-04-23)

 2.2 资本结构调整

2.2.1 产权的流动和重组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1994-12-22)

2.2.2 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实践、新要求(1995-04-08)

2.2.3 推动重组、优势扩张、拓展名牌(1995-06-14)

2.2.4 优化资本结构要真抓实干(1995-09-07)

2.2.5 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1995-09-12)

2.2.6 完善撤局改制后的各项工作(1995-09-21)

2.2.7 对部分亏损企业实行停产“剥离租赁”试点的设想(1996-03-19)

2.2.8 董事长们对一年来资产运作的体会(1996-03-25)

2.2.9 3年来纺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取得的阶段性成果(1996-05-17)

2.2.10 解决资产重组的四大关键和两大难点(1996-11-26)

2.2.11 关于2000年前重在建设的三大目标(1996-11-29)

2.2.12 推进经营群体持股经营的思考与实践(1997-08-21)

2.2.13 抓好思想发动、推进企业改制(1998-02-22)

2.2.14 搞好上海纺织3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1998-09-10)

2.2.15 对品牌企业拓展市场的理性思考(1998-11-10)

2.2.16 亮点工程建设要推进企业改制(1999-04-06)

2.2.17 关于上海纺织实施“一个头”债转股的思考(1999-10-11)

2.2.18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加速国有资本有序流动(2002-08-08)

 2.3 劳动力结构调整

2.3.1 进一步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思考和建议(1996-02-01)

2.3.2 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打开纺织人才分流的新空间(1996-03-05)

2.3.3 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积极支援社区建设(1996-03-26)

2.3.4 争取政策,用好政策,探索建立再就业机制(1996-07-17)

2.3.5 为调整服务,与调整同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工再就业的新机制(1996-07-26)

2.3.6 明确使命,落实责任,全力推进职工再就业工作(1996-07-26)

2.3.7 争取社会各方理解和支持,加快企业调整和职工再就业步伐(1996-09-23)

2.3.8 对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三点宏观思考(1996-11-29)

2.3.9 建设富有纺织特色的再就业工程(1997-02-13)

2.3.10 坚持“有情操作”,搞好“出口”工作(1997-07-25)

2.3.11 无情调整,有情操作,架起再就业的“金桥”(1997-12-18)

2.3.12 过细工作,打好再就业攻坚战(1998-09-25)

2.3.13 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思考和措施(2004-01-12)

第三部分 动力与保证

 题记

 3.1 企业党建工作

3.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思考(1993-06-21)

3.1.2 企业党组织要支持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1993-08-17)

3.1.3 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创业风范(1994-03-21)

3.1.4 抓好纺织系统稳定工作的十条意见(1994-05-17)

3.1.5 精心组织落实上海纺织党建三年规划(1995-02-24)

3.1.6 当好一个党委书记的三点体会(1995-10-10)

3.1.7 在纺织二次创业中高扬党的旗帜(1996-03-14)

3.1.8 在纺织二次创业中系统开发党的组织资源(1996-10-07)

3.1.9 为塑造都市纺织新形象提供思想组织保证(1998-04-29)

3.1.10 系统开发党的组织资源,推动传统纺织向都市纺织转型(1999-05-05)

3.1.11 迈向新世纪、建设新纺织、作出新贡献(1999-06-24)

3.1.12 企业党建工作要与经济工作相互融合、联动发展(2003-03-05)

3.1.13 建设好企业领导干部的精神家园(2004-02-26)

 3.2 干部队伍建设

3.2.1 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逐步实现管“帅”不管“将”(1993-05-21)

3.2.2 时势造英雄,创业出入才(1994-02-28)

3.2.3 推进纺织企业党政领导“双向交流”(1994-08-30)

3.2.4 以“让人民高兴、使人民放心”为主题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1995-05-23)

3.2.5 解决干部队伍中的“跷脚”现象(1995-07-14)

3.2.6 精心打造纺织系统“三五育人”工程(1995-08-07)

3.2.7 做好“人才也是国有资产”的大文章(1995-08-30)

3.2.8 完善法入治理结构,加强公司领导班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1997-03-17)

3.2.9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1997-06-18)

3.2.10 青年是纺织发展的主力军(1999-08-20)

3.2.11 提高用发展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能力(2002-07-01)

3.2.12 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加强源头治理工作(2002-08-17)

 3.3 创业文化建设

3.3.1 上海纺织要自觉接受三大历史课题的挑战(1993-03-10)

3.3.2 创业文化建设是上海纺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1994-05-20)

3.3.3 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创业文化,推动上海纺织工业再创辉煌(1994-10-12)

3.3.4 创业文化助力上海纺织调整改革(1996-11-20)

3.3.5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企业领导成熟的标志(1997-04-10)

3.3.6 重在建设、同步发展,塑造上海纺织两个文明新形象(1997-05-29)

3.3.7 加强分类指导,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1998-10-16)

3.3.8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纺织二次创业的不竭动力(1998-10-28)

3.3.9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为树立都市纺织全新形象提供思想政治保证(2000-07-19)

3.3.10 学习讲话、清理思想、面向未来、推进工作(2001-07-25)

3.3.11“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总结交流(2002-04-25)

3.3.12 弘扬“六股气”,干发展事,做创业人(2003-06-28)

一起走过后的感言

“向天再借五百年”(2004-05-09)

刻骨铭心的记忆(2004-05-09)

附录上海纺织工业调整大事记(1992-12-2004-05)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建设再就业工程,劳动力结构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纺织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安置劳动力的最大产业,为维护社会安定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55万纺织大军在结构调整中如何分流,如何实现劳动力的安全大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我们在推进战略大调整中,同步推出“富余职工再就业工程”,实施规模巨大的劳动力安全大转移。

我们精心构筑组织网络,成立了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和再就业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帮助职工再就业的组织机构——劳动力置换分公司和再就业服务中心,设立了21个分中心、137个安置办和15个与各区、县劳动、社保、职业介绍所等沟通信息、帮助分流的联络员,形成了上下联动、运作有序的组织网络。同时,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的原则,用干言万语向职工讲清道理赢得理解和支持,跑千家万户摸清家底和社会劳动力需求状况并及时输送,想千方百计妥善安置职工进行人员分流,吃干辛万苦做职业“红娘”搞好再就业工作。

我始终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上海纺织工业的战略大调整是以纺织职工下岗作出牺牲为代价的,是对社会的一种奉献。因此,我们决不能把下岗职工当作包袱,一推了事,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帮助他们重新再就业。1994年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采取过渡性的“离岗不离编”的开明政策,实施“五个一批”的人员分流措施:企业立足自身,积极创造新的就业门路,自行消化一批;转岗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向外输送一批;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允许挂职一批;将大龄下岗职工组织起来,离岗不离编集体劳务输出一批;年老体弱者退养一批。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各行各业的有力支持下,上海纺织职工再就业有两个大事件值得一提:

一是1995年的“空嫂”效应,几乎成了上海率先开展再就业工程的标志。1995年3月,上海航空公司到上海纺织系统招聘18名空中女乘务员,在社会上形成了“空嫂”效应。“空嫂”这个名词是我们创造的。当时,上海航空公司来招“空嫂”,业内有人说:收18个人算帮什么忙?我们要解决的下岗女工是几十万哪!可是,我们领导班子却从这18个名额中,发现了两条潜在价值:第一,如果下岗的纺织女工连天都能上,还有什么职业不能适应?18个“空嫂”名额,可以衡量出下岗纺织女工的身价。第二,上航要空姐,完全可以在全社会招聘。他们到纺织系统来招,就是用实际行动支持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空嫂”的上天,改变了社会对“下岗”这个名词的认识,看到“下岗”是改变人生轨迹的一次机遇,推动了社会就业观念的根本性改变。“空嫂”上天,带动了一大批纺织女工的再就业:有参加地铁工作的“地嫂”,到传呼台工作的“呼嫂”,到大型超市工作的“商嫂”,到公交巴士工作的“巴嫂”,参加管弦乐队的“乐嫂”……从上航招收“空嫂”到“空嫂”培训后上天的10个月中,社会各界吸纳的纺织职工就达5万余人,大大拓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

二是1996年以上海推进“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为契机,率先向社区输送干部,为职工再就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当时,我专门给黄菊书记写信,表示1958年社区输送大量劳动力支持了纺织工业的大发展;38年后,纺织有一批经过长期实践锻炼的人才资源可以送到社区,支援街道和居委会的建设。我的意见得到了黄菊书记的热情肯定,并率先在卢湾区开展了向社区输送干部的工作。1996年3月26日,我们与卢湾区党政领导举行了恳谈会,还到卢湾区为纺织干部专设的招聘会现场进行指导。随后,普陀区、杨浦区、长宁区等相继举行了为纺织干部专设的现场招聘会,一大批纺织干部成了社区工作的骨干,有些同志还当上了街道党委书记。  10多年来,特别是1996年7月26日市政府召开纺织、仪电“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大会,副市长孟建柱、蒋以任分别为纺织、仪电再就业服务中心揭牌后,我们积极开辟“出口”通道,为下岗职工架起了一座“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桥梁。到2003年末,纺织在岗职工已减至7.88万人,实现了40多万下岗职工的安全大转移。这样大规模地有序退出,在上海纺织工业,乃至全国纺织业都是史无前例的。

四、构建多元投资主体,资本结构取得重大突破

1997年下半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这为上海纺织工业在竞争性领域中通过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提高国有资产控制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中全市力量支持上海纺织工业改革和解困。我们抓住这些历史机遇,深化资本结构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第一项成果是加快企业改制,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成立了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班子,加强对全公司改制工作的领导。各子公司及有关直属公司都成立专门班子推进企业改制工作。从1998年到1999年底,有111户企业实行了改制,吸纳社会资本近亿元。其中有71户企业实行了经营群体持股,持股金额7383.6万元,占注册总资本的8.14%,如:太平洋机电公司下属的埃通公司是一家注册资金1300万元的新建企业。主要经营者总经理出资股本占经营群体股本100万元的20%。经营群体由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工段长、技术、营销、业务骨干共30人组成,以现金出资方式购得股权,每年按企业经济效益分得红利。我们在企业改制中实行经营群体持股,用经营群体所持的5%~20%股份来确保80%~95%国家股的保值增值。

第二项成果是抓住机遇,对3家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1998年5月,国务院决定对已丧失向社会筹资能力的6家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改革试点,其中上海纺织工业有3家,即龙头股份、申达股份和三毛股份。我们抓住这次机遇,对龙头股份进行脱胎换骨的资产重组,把龙头股份原有资产、人员全部置换出来,建成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三枪、海螺、民光、菊花四大品牌企业全部加盟龙头股份,形成投资多元化的新的发展格局,树立起大服装、大装饰为标志的都市纺织的“龙头”形象。我们对申达股份注入上海汽车地毯总厂、上棉七厂等优质资产,剥离出1.7亿元不良资产,形成以产业用纺织品为基础,以外贸为龙头的多元化、外向型、工贸结合的上市公司。我们对三毛股份进行资产重组,发展高档面料,为服装配套。资产重组后的龙头股份、申达股份和三毛股份,集中了纺织控股公司一批优势企业。这些企业“借壳上市”,在资本市场一举筹资10多亿元,并依托可持续发展的运营载体,拓展了市场盈利空间。1998年,这三家股份公司在纺织控股公司的总资产中占11%,净资产占18%,而销售收入却占了24.85%,利润占了94.93%。

第三项成果是实行一个头债转股,成立了产权多元的纺织有限公司。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为解决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进行债转股试点工作。我们获悉相关信息后,马上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组成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并针对负债企业多、债权分散的特点,争取到由纺织控股公司一个头债转股的试点政策。2000年4月,我们配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编制债转股实施方案。同年6月16日,纺织控股公司召开一届二十二次董事会,讨论通过了一个头债转股方案。2001年12月,与华融等四家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共同组建的产权多元的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回眸上海纺织工业10多年的结构大调整,作为这段悲壮实践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我被纺织人在大调整中所表现出来的充满激情的锐气、不屈不挠的勇气、厚积薄发的底气、破解难题的才气、自强不息的志气和厚德载物的大气深深打动,感悟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作宏观思考;一定要把事业当作学问来做;一定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定要把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入对事业的挚爱中去。用忠诚的奉献,回报纺织母亲对我的培育。P5-8

序言

纺织工业在上海始自清末民初,当时既有以实业救国为口号的民族工业,亦有日资在上海开设的、残酷压榨、剥削工人的包身工制的血汗工厂,它们不但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之地,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正因为此,在五卅运动等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纺织工人始终是核心与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纺织工业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曾是上海重要支柱产业,对上海乃至全国都有重大贡献。在国内纺织业界曾有“上青天”(指上海、青岛、天津是中国纺织业之重镇)之说。

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各产棉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设备相对陈旧、历史包袱沉重的国有纺织工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初起,上海纺织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开启了上海传统产业调整、改革的壮丽画卷,历时达十几年。

这是一条有进有退战略调整的艰辛之路,是国有企业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上海纺织工业为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的调整、改革,开上海传统产业,乃至全国传统产业调整、改革之先河,成为其中的一个缩影。

朱匡宇同志自1992年至2004年这12年间,作为这一行业的主要负责干部,领导和亲历了这场变革。他以“手记”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上海传统纺织业调整、改革的历史轨迹,真实地反映了以结构调整为主旋律的上海纺织第二次创业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果。

因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出版这一“手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为史料工作者研究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这段历史有益的参考读物。希望“手记”的出版能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是为序。

2008年8月

后记

《我们一起走过——上海纺织二次创业手记》,是纺织工业调整改革实践的工作手记,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集录出版,这是上海纺织工业改革调整历程一个侧面的真实记录。本书收入的百余篇手记基本保持“原味”,并按时间顺序分别纳入“谋划与布局”、“探索与实践”、“动力与保证”和“一起走过后的感言”之中,其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也烙有本人认识与实践的局限性,诚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完全得益于长期在纺织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是他们的提议和做了大量组织、收集、编辑工作,使本书方能与读者见面。

衷心感谢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同志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席时平、倪志华、吴建平、王水官、徐耀中、汪时维等同志的鼎力支持,提出了宝贵的编辑意见。上海市委宣传部尤存、尼冰同志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孙显良、严伟勇、蒋昌宁、徐丽丽、贾益敏、郑莉萍、许南欣、陈巧云和筹建纺织博物馆的同志精心收集,并对文字资料、照片做了大量细致的遴选、编辑等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日报社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许多关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2008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一起走过(上海纺织二次创业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匡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2373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4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81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