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滩9号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外滩9号的故事》是招商局史研究会委托招商局集团上海办事处组织编写的“招商局历史系列丛书”之一。

为了充分展示招商局与上海的深厚历史渊源,招商局与上海在相互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彼此贡献,以及上海作为今天招商局集团投资经营重点区域的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外滩9号楼的历史财富和文化积淀,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外滩9号的故事》这本书,希望能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展示9号楼与招商局的历史。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创造历史,拥有厚重历史的伟大同度,因此在评价一个空间、一段时间的价值时,总是和历史紧紧地连在一起。因为有历史,今天的人才得以去回味昨天的故事。拥有历史,无疑是当今不可替代的财富。

这就是每当我站在上海外滩那座被称为9号楼前的心境。

小楼是一部历史,是一部100多年的沧桑史。站在小楼的窗前,看着黄浦江水滚滚人海,听着江上汽笛声声,注视着路上来往人流,思绪会把你引向远远的过去:清朝完了,军阀来了,民国又来了,东洋人打进来了,抗战胜利了,内战又开始了,后来上海解放了,再后来……

一座小楼,也许承载不了那样沉重的历史,然而它足以见证历史,而它的主人,就是今天走过135年历史的招商局。

历尽沧桑,小楼也已面目全非,像一个百岁的沧桑老人,已无当年的风采。2003年5月,招商局斥资干万元的9号楼修缮工程动工了。没有当年的建筑图纸,只有一幅已经发了黄的老照片。在罗小未和常青教授的指导下,本着“修旧如旧”、“修旧如初”的原则,精心测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回溯历史,寻找当年。这中间,融进了对昨天的找寻,融进了对旧日的回忆,融进了对百年历史的圈点,似乎把对百年历史的眷恋都融入了小楼的一石、一瓦、一砖、一木中。

目录

百年古楼见证沧桑(代序) 胡政

第一章 浮华掠影 9号楼建成前发生的事

 一、从上海开埠说起

 二、轮船开进上海滩

 三、外滩和The Bund

第二章 商海亮剑 招商局PK旗昌洋行

 一、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轮船公司——招商局

 二、中国人收购洋人企业的首个案例——招商局收购旗昌洋行

第三章 多事之秋 9号楼落成于1901年

 一、9号楼是招商局内部派系斗争的产物

 二、9号楼建在旗昌洋行的花园里

 三、9号楼的建筑很有特色

第四章 风雨百年 9号楼多次易主 风光不再

 一、1901-1937:招商局在这里渡过了38个春秋

 二、1937-1949:历经战乱,几次易手

 三、1949-1998:频频换主,风光不再

第五章 世纪轮回 9号楼重返招商局旗下

 一、从这里出发,又回到了这里

 二、“文化大革命”搅乱了产权关系

 三、产权证终于办妥了

第六章 修旧如初9号楼成为黄浦江畔新亮点

 一、脱胎换骨,还是修修补补

 二、“修旧如初”,还是“修旧如旧”

 三、由谁设计,由谁施工

 四、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五、9号楼修缮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座漂亮的小楼

第七章 传承历史续写招商局第三次辉煌

 一、一张展示招商局历史和企业文化的名片

 二、一个对外交流交往的窗口

 三、一座见证招商局第三次辉煌的百年小楼

附录

 一、招商局集团简介

 二、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

 三、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历史建筑修缮技术

 四、外滩其他与招商局有关的建筑

 五、参考文献

编后

招商局历史系列丛书出版计划

试读章节

9号楼从1901年落成,到1998年重新回归招商局,经历了近100年的时间。在这100年的蹉跎岁月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号楼也经历了招商局成立之初的辉煌——战乱年代的艰辛——多次易手的无奈,从一座靓丽的小红楼变成了一座超期服役的危楼。

可惜的是9号楼耸立了100年,向我们讲述了100年招商局的故事、外滩的故事、上海的故事,然而却没有留下太多关于它自己的故事。这是因为在100年里它转换了太多的主人,每一位主人又都专注于“江山社稷”,而没有太多在意它的存在,没有给它留下一份完整的档案,以致造成了今天的缺憾。

一、1901-1937:招商局在这里渡过了38个春秋

自1901年建成之日起,招商局在9号楼渡过了38个春秋,经历了两个朝代,进行了多次成功和不成功的重组,实施了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商办隶部、官督整理、收归国营等多项体制改革。这段时间是招商局历史上变故最多的时期,也应该是9号楼故事最多的时期。然而在能够查得到的历史资料中,这段时期关于9号楼的记载却是少之又少。我们只能够根据两组照片对9号楼做一些揣测。

第一组照片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20世纪20年代的外滩叫黄浦滩,所以当时9号楼的门牌号码是黄浦滩路9号。

其文外滩原本没有路,只有一条纤夫踩出的纤道。1848年,英租界道路码头委员会沿着外滩黄浦江岸修筑了一条鹅卵石煤屑路,将码头和错落有致的洋行建筑隔了开来。以后经过多次的扩建、修缮,到19世纪中期,外滩滨江马路的宽度已超过30英尺(约合9.2米),成为当时英租界最宽敞的道路。1865年,这条马路被命名为扬子路,1890年更名黄浦滩路,直到1945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改为中山东一路。自此,9号楼的门牌也正式改为中山东一路9号,并沿用至今。

第二组照片是1929年拍摄的,其中第一张是招商局总办办公室,第二张是沪局局长办公室。从照片上看,两个办公室都足9号楼最南端面汀的房间,只不过局长办公室在一楼,总办办公室在二楼。由于既面江又朝南,所以这两个房间一直是9号楼最好的房间,即使后来到了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使用期间,安全监督局局长办公室也是安排在图中的总办办公室里的。

当时的轮船招商总局作为全方位管理的领导机构,在总管理处下分设总务、营业、会计、出纳、船务、栈务等六个科和上海分局(俗称“沪局”)。其中营业、船务、栈务三个科同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从照片上看,这个办公室应该是在二楼大厅,而沪局的办公室则应该在一楼。作为总局的一个部门,沪局的规模明显小很多。在这两张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支撑大楼的8根长细不成比例的钢柱。

会计科和出纳科办公室的圆拱告诉我们,这里是与9号楼一壁之隔的福州路17号。

总务科和电台由于没有参照物,所以很难判断在哪个部位,估计也应该在福州路17号。值得一提的是招商局于1929年就设立了船用无线电台,是中国第一家改善航运通讯条件的航运企业。

这些照片还告诉我们,当时招商局的体制是既有总局又有上海分局,总局的领导称“总办”;上海分局的领导称“局长”。

从时间上推算,总办办公室那张照片上的人应该是时任招商局总办的赵铁桥。赵铁桥于1928年1月至1930年7月担任招商局总办,全面负责招商局的局务。

当时,由于军阀连年内战,招商局的轮船全部停航,陷人“无米难炊”的困境。局内盛(宣怀)氏家族势力和李鸿章嫡孙李国杰势力正为争权夺利而闹得不可开交。面对这样的局面,赵铁桥毅然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  首先他改革了管理体制:调整了总局管理机构,紧缩了编制,裁减了总局一半办事人员,颁布了《商办轮船招商局暂行规则》、《薪级章程》、《各种办事规则》等一系列办事章程和规则,实行了规范化管理,同时又精简整编了附属企业和分局机构。

其次,他改革了会计制度。他说:“招商局以弊着于全国,弊所以由滋,会计之不完不备实为重大原因之一。”在他的力主与参与下,招商局于1928年颁布了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系统的会计规程,改革了沿袭几十年的旧式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中加强了稽核制度,由此揭露出了轰动一时的招商局三大案。

第二,他设立了各种专业委员会,如会计委员会、业务改进委员会、燃料研究委员会、工程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作为咨询和研究机构,对招商局陔机业务、加疆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赵铁桥的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利益受到最大冲击的人就是当时的董事会会长兼积余产业公司(招商局旗下专事码头/栈房/房地产经营的公司)经理李国杰。李国杰是李鸿章的孙子,因此他一直把招商局看作是“先人(李鸿章)艰辛缔造”的家族企业。他长期利用所控制的积余产业公司,擅用私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赵铁桥不顾威胁,在报呈蒋介石批准后,罢免了李国杰的积余产业公司经理一职,并以取消积余产业公司为名,派人接管了积余产业公司的资产,端掉了李国杰的根基。当时任交通部部长兼招商局监督处监督的王伯群想借整顿招商局之机捞取好处,也遭到赵铁桥的拒绝。其他还有一些在改革中失去好处的各船买办等,也对赵铁桥嫉恨在心。

于是一场血案在9号楼的门前发生了,而赵铁桥就是这场血案的受害茬。对于这件事,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报道的:1930年7月24日早晨8:45左右,赵铁桥乘坐其白备的4347号纳喜汽车到9号楼上班。就在他下车踏上门前的台阶之时,突然身后“啪啪”两声枪响,随即被其中一枪击中腰部。当时他神志清醒,一边用手捂住腰部一边向楼上奔去,同时大喊:“我给人暗杀!我给人暗杀!”上到楼梯中段又折而向下,命局中武装警卫追捕凶手。由于子弹穿肝而过,失血过多,他于当晚9时左右不治身亡。

赵铁桥为招商局的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憾的是凶手却没能被抓获。这是招商局历史上唯一一次因内部斗争而引发的血案,也是9号楼目睹的唯一一次血案。9号楼虽然不能作为证人为惨遭杀害的死者伸张正义,但决不会忘记这位为招商局发展奉献了自己生命的总办——赵铁桥。

二、1937-1949:历经战乱,几次易手

1937年日军侵入上海。此后不久,招商局总经理蔡增基决定把总局迁往香港,同时命副总经理沈仲毅率领一部分员工在南京组设长江业务管理处,由沈兼任处长,指挥沿江各分局、处及撤入长江之江海各轮开展内河运输。

为了保护局产,使之免于陷入敌手,招商局于1937年11月与美商卫利韩公司签定合同,将局里的轮船及岸上仓库房地产等,全部委托给卫利韩代为管理和经营。当时招商局和卫利韩签订了契约和7个附属文件。这些文件包括:(1)招商局财产转移于卫利韩的契约;(2)卫利韩对中国银行等的保证契约;(3)卫利韩对中央信托局的保证契约;(4)招商局与卫利韩之真实契约;(5)卫利韩之说明书;(6)卫利韩之卖契;(7)金利源码头等租赁契约。这些契约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及中央银行代表48家钱庄和11家银行集团签字生效。招商局每年从营业收入中提取3%作为卫利韩的报酬。该契约有效期2年,后冈战局影响自动延为7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招商局撤离了9号楼。

卫利韩代管初期,营业状况较好,不仅为招商局代付了花旗银行的借款利息和外籍船员的养老金等费用,还汇款给招商局维持各项开支与添置新船。当时,长江业务管理处的大部分营业经费均由卫利韩公司提供。

可惜好景不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卫利韩本人成了日军的俘虏,直到美日交换俘虏,卫利韩才得以出狱返回美国。招商局在上海的码头、仓库、房地产也大多被日军占用。由于美日交战,卫利韩公司无法代管招商局的产业,1943年招商局决定收回局产。1944年,交通部令前总经理蔡增基负责与卫利韩协商解约之事。7月13日,卫利韩公司函寄招商局解约合同一式三份,内容主要包括:(1)表明卫利韩公司在抗战期间“不负所托,保全局产”;(2)申明各项账目“被敌占据”,无法归还;(3)请求巾国政府褒奖有功人员。

然而,解约之事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程序,解约合同仍须经中国银行代表中国银行团(包括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及中央银行等)签字才能生效,但中国银行多次借辞拒绝,致使解约之事一拖再拖。直到1946年初,中同银行总裁贝淞荪才与卫利韩商妥,由卫利韩公司直接将招商局的财产移归招商局,不再另行签订解约合同,此事方得到妥善解决,9号楼也才回到了招商局的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招商局奉命复员迁沪,并决定抽调部分工作人员先期抵达上海,办理复航及迁移等有关事宜。1945年9月,总经理徐学禹、副总经理沈仲毅先率一部分人员从重庆赴上海,在沪成立航业接收委员会。不知道什么原因,徐学禹当时并没有选择重回9号楼,而是暂借上海市航运公会旧址(广东路93号)成立了国营招商局临时办公处。随后又于9月24日,迁入作为敌伪资产接收的广东路2接0号原日本东亚海运株式会社旧址。10月,副总经理胡时渊率领全体留渝人员抵沪,招商局遂于10月23日正式开始在广东路20号办公。直到1949年解放。

在1937年到1949年的这段时间里,先后有多家公司入驻了9号楼,其中有历史记载的有三家:

一是大达轮船公司的上海办事处。大达轮船公司南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于1904年,拥有4艘江轮及若干拖船、木驳,曾独占上海至扬州航线24年。期间,赢利160多万两白银。1926年8月,张謇病逝;1930年前后,其南通德记钱庄破产,大达轮船公司存在钱庄的几十万两白银化为乌有;1931年又有2条江轮焚毁,加上货轮损害,人员伤亡赔偿,弄得公司负债累累。卡十月笙看准了这个可乘之机,大量收购大达公司的股份,成为大股东,后来又玩弄权术,当上了董事长。

二是两南民生实业公司上海办事处。民生公司南中国民营航运业的先驱卢作孚先生于1925年存合川募集资金创办。同年在上海建造了第一艘70吨的客轮,命名“民生”号,行驶于嘉陵江重庆至合川航线。1926年民生公司拓展了长江航线,在与英国怡和、太古和美国捷江、日本日清等西方列强的激烈竞争中,用10年时间,统一了长汀上游的航运。1945年至1948年,卢作孚先生又先后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订造9艘新型江、海轮船,并将民生公司的航线从长江延伸到中国沿海、台湾,直至东南亚各同和日本,并投资了60余项工矿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集团。

三是大道公司。关于大道公司的资料并不多,只知道它成立于1924年,其他的背景资料一概没有查到。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曾经说,有阴位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四位实业家中就有两位曾经与招商局有缘,与9号楼有缘。当时,9号楼虽然已年届50,风光不再,但是仍应该为曾经接纳过这么多中国知名民族企业感到荣幸和自豪,感到欣慰。

P59-75

序言

中国是一个创造历史,拥有厚重历史的伟大同度,因此在评价一个空间、一段时间的价值时,总是和历史紧紧地连在一起。因为有历史,今天的人才得以去回味昨天的故事。拥有历史,无疑是当今不可替代的财富。因此,招商局每每为自己所拥有的长长的百年史而感到自豪。这似乎就是每当我站在上海外滩那座被称为9号楼前的心境。

小楼座落在上海外滩福州路口的临汀处。如果你在外白渡桥边的海湾大厦放眼望来,外滩是一条优美的曲线,在这条曲线的中心便是这座小楼。

这座小楼建立至今已经105年了,是外滩目前尚存的最老的建筑之一。

它也许是外滩最小的一座古楼了,只有1600平方米大小,三层楼加一个天台,但它是珍贵的:2002年修缮时手续竞需要报到北京中央文物管理当局,并由西洋古建筑学权威罗小未教授担纲设计颐问、同济大学设计院常青教授领衔设计方案。修缮完毕,上海市政府把它装入了外滩历史档案。

在当今的大上海,高楼林立,争奇斗妍,不乏雄伟,不乏精美,而小楼的珍贵究竟在何处呢?

当你走进小楼,在门前驻足,门楣上方的几个金色的大字立刻映入你的眼帘——轮船招商总局;当你看到一群穿着清朝长袍马褂的幼童站在楼前合影留念的照片时,你是否注意到身后有块“轮船招商总局”的牌子;在一幅发了黄的老照片前,我们能看到民国初年的人力车、马车和刚刚兴起的汽车,而背景就是这座小楼。

小楼是一部历史,是一部100多年的沧桑史。站在小楼的窗前,看着黄浦江水滚滚人海,听着江上汽笛声声,注视着路上来往人流,思绪会把你引向远远的过去:清朝完了,军阀来了,民国又来了,东洋人打进来了,抗战胜利了,内战又开始了,后来上海解放了,再后来……

一座小楼,也许承载不了那样沉重的历史,然而它足以见证历史,而它的主人,就是今天走过135年历史的招商局。

1840年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列强纷纷闯入这个东方大国。当时办洋行,便是列强经济陧略最好的外衣。就这样,美国旗昌洋行成为了当时美国在华的最大洋行,它建立的旗昌轮船公司也成为了称霸中国江海的外国最大的在华航商。这座小楼的所在地当年就是旗昌洋行楼前的大花园。我想当年旗昌洋行的主人站在楼台上临窗望去:贵族气派的花园、浦江上的轮船、繁忙的码头、滚滚而来的财富,旗昌的主人一定是十分得意的。

然而,公元1872年末,也就是当时的清同治十一年末时,轮船招商局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航运企业诞生了。黄浦江上开始行驶起挂着双鱼旗的招商局的轮船了,不仅英国的太古、怡和,就连美国旗吕轮船公司,一夜间也遇到了中国对手的挑战。

再往后,仅仅过了4年,招商局要收购旗昌轮船公司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上海滩。最终旗昌真的被招商局收购了。1876年,开业仅4年的轮船招商局以222万两白银一举收购了旗昌公司。收购后,招商局拥有了27艘商船,《申报》写道:“从此中国涉江浮海之火轮,半皆招商局旗帜。”当然旗昌的楼和花园也归了招商局。招商局的总部也从三马路(今汉口路)迁到了外滩。1901年,花园不见了,小楼建起来了,听说用去了990C)两白银,所以定9号为建筑物门牌登记号,今天还被称做9号楼。

当初的样子,我们是没有眼福了。只有照片,还足发了黄的黑白照片,但修复后的小楼展现了昨日的风采。

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洋楼,面向外滩的一面,是典型的横三段、竖三段构图,主体砖层部分用双柱分隔三间,左右两段为山花墙,使用红砖及分层石线脚与之统一,底层外墙由石砌成,两侧骑楼。上面两层为清水红砖墙,门窗都采用拱形木门窗,二、三层柱廊分别采用了地道的塔什干及柯林斯柱式风格,白色的塔什干和柯林斯式立柱与红色砖墙形成鲜明对比,外廊柱则为酒瓶栏杆,一派古典主义建筑的韵味和气息。走进楼内,庄重典雅,楼梯木扶手上的精致券柱式雕化令人过目不忘。小楼陈列了不少招商局的历史照片,常令来访者品评感叹。而楼内的办公室挂着当年招商局员工聚精会神地办公的照片,构成一道道让人留意的风景线,穿着长衫的招商局员工与今天的员工都展示在你面前,这中间跨过了几代人啊,这是历史的延续、薪火的传承。

9号楼是一部历史,记载了时代的变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招商局也随之入川。抗战胜利后,小楼成了西南民生实业公司驻沪办事处的办公地点。1949年上海解放后,又为上海港务局、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使用,直到2001年5月,上海市政府终于将9号楼的产权证补给了招商局,成为招商局这个百年企业的珍贵历史文物。

历尽沧桑,小楼也已面目全非,像一个百岁的沧桑老人,已无当年的风采。2003年5月,招商局斥资干万元的9号楼修缮工程动工了。没有当年的建筑图纸,只有一幅已经发了黄的老照片。在罗小未和常青教授的指导下,本着“修旧如旧”、“修旧如初”的原则,精心测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回溯历史,寻找当年。这中间,融进了对昨天的找寻,融进了对旧日的回忆,融进了对百年历史的圈点,似乎把对百年历史的眷恋都融入了小楼的一石、一瓦、一砖、一木中。

历史,是过往的昨天。我想,回忆历史,是找寻今天的根和源。

招商局的根在上海,招商局的源发于上海,从1872年至1950年,招商局的总部有79年设在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招商局改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招商局取而代之承载了招商局历史的延续,从那以后招商局总部就改迁香港了,如今伫立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

2007年夏于深圳

后记

《外滩9号的故事》是招商局史研究会委托招商局集团上海办事处组织编写的“招商局历史系列丛书”之一。

创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她不仅诞生于上海,更是在其130多年的历史中有79年将总部安在了上海。外滩9号楼从1901年开始就在黄浦江畔伴随并见证着这个伟大民族企业的辉煌,今天她更是承载着招商局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昭示着招商局的第三次辉煌。

为了充分展示招商局与上海的深厚历史渊源,招商局与上海在相互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彼此贡献,以及上海作为今天招商局集团投资经营重点区域的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外滩9号楼的历史财富和文化积淀,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外滩9号的故事》这本书,希望能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展示9号楼与招商局的历史。

招商局集团副总裁、招商局史研究会副会长胡政,招商局集团办公厅副主任、招商局史研究会秘书长李亚东策划了全书内容与结构,招商局集团上海办事处进行了相关组织、推动工作,刘燕京等相关人员参与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上海第四建筑公司总工程师邱锡宏、上海第四建筑公司外滩9号楼修缮项目经理房志斌以及招商局集团档案馆等的支持和帮助,最后由胡政对全书做了最后审定。值本书出版之际,对以上人员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所错漏,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招商局历史系列丛书编委会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滩9号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5932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552.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7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