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黑土地走来(边境插队落户生活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张亮的《从黑土地走来》,我感觉到一位黑土地上的老知青在用深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敞开一个知青的心扉和灵魂,叙述那些往事……仅仅只要读一下这些小标题,就能让读者朋友们感受,生活在整个社会最底层的知识青年们,曾经在边塞农村,度过了一段怎样的岁月。

内容推荐

通过张亮的《从黑土地走来》,同样曾为知青的我,进一步了解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满腔豪情的青年男女们是怎样一腔热血,来到边境黑土地,度过了那贫瘠与寒冷的岁月。张亮在书中叙述了他组织“北上战斗队”,与一批同龄人赶赴东北农村的遭遇。我想说,在张亮的《从黑土地走来》中,艰苦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闪烁着火热的光辉,这正是当年知青们的信仰之光,它照亮了漫漫长夜,温暖了冰冷的严冬,让青年男女们在辛苦中寻找到乐趣,在飘泊中坚守着希望。

目录

青春记忆(代序)

前言

第一章 北上插队去

 出发

 迁户口

 为何不哭

 当时的分配方案

 敲锣打鼓去下乡

 也有不公

 来接我们的老贫农

 带队的老干部

 途中惊见

 一路高歌

 专列感受

 北安龙镇到了

第二章 初到边境线

 苏联在哪儿

 咋把妹妹带来了

 新青年好

 威虎厅

 大花新被子

 托运的物品

 中国大幅度增兵

 瑷珲古城

 历史见证人

 历史之痛

 老松树

 中苏边境

 珍宝岛事件

 八岔子岛事件

 古城有宝

 日军的工事

 满地有钢盔

 鬼子的恶行

 闯关东的人

 边境大游行

 吃存货

第三章 农村生活苦

 出工走了两个小时

 早上吞掉了午饭

 种水稻

 铲地

 割水稻

 收小麦

 撅黄豆

 没有水喝

 没地儿躲雨

 如厕难

 打场

 交公粮

 破坏机器

 半年多不见肉

 三年没吃饱

 饥不择食

 鲜辣粉

 沙子馒头

 包素饺

 赤贝

 肺头

 鼠满为患

 老白虱

 南二龙

 罢工

 喜怒无常

 布谷、布谷

 修水渠

 有人为我们出头了

 李庆霖的告状信

 高层震怒了

第四章 知青众生相

 缺乏常识

 闹出笑话

 天天读

 “洪大爷”

 工伤

 事故

 小连长死了

 签就签

 钻青纱帐

 据理力争

 巡逻的乐趣

 打闹

 知青劣根性

 未婚先孕

 大队知青活动

 自寻乐趣

 苏联广播

 偷听敌台

 后门兵

 赶马车

 骑车下地

 挑水

 猫冬

 大眼木匠

 赤脚医生

 猪倌

 卖菜姑娘

 讨军装

 司令员来看我们

 包脚布

 屎臭粮香

 难办的食堂

 偷鸡摸狗

 梦想倒马桶

 我的手表

 几块饼干

 内部大批判

 分伙

 没有粮票买饭

 强盗车

 列车溜冰场

 逃票的招数

 不表态不散会

 恶搞病退

 陆续迁走的知青

 被推荐读书的结果也糟糕

 异地通婚

 不愿做上海人

 知青也有回去的

 浩瀚的星空

第五章 当地习俗趣

 北方农民的特色

 评工分

第一年的工分值

 四级干部会

 “卫星上天,红旗落地”

 两块一毛八

 老牌生产队

 掏鼠洞

 土豆退化

 种马要交流

 二马子

 花轱辘车

 习俗二三

 宰牛

 过大年

 无所不用其极

 沁人的气息

 冻柿子

 当地没茶

 扭秧歌

 地方病

 洋话与土话

 精确与不精确

 露天电影

 卖花姑娘

 东北农家女

 退伍不回家

 天然洗衣机

 趟冰排

 唯一的缝纫机

 怀念中苏友好之时

 毛巾不落水

 大碗喝酒

 东北的人家

 不识货

 小作坊

 大车店

 当地没有刑事案件

 人造“食碱”

 着火

 特效药

 生命和健康的深思

 美女猝死

 东北三宝

 东北三大怪

 男欢女爱有点乱

 豆油是香

 书报用途

 熊瞎子

 人被狼吃掉了

 北极村

 五大连池

 美丽的太阳岛

 云海

第六章 边疆有风情

 零下℃

 马号

 围着火炉吃西瓜

 捞木头

 信号弹

 神秘传说

 苏联有特务过来

 抓到了特务

 嘹望塔

 边境误会

 家畜越境

 名副其实的轮船

 嘹望塔之间的对话

 对面

 欧洲人

 苏军边防站

 爱辉边防站

 会晤

 女子民兵哨

 大铁钟

 大牌楼

 田头歌声

 “副统帅”题词邮票

 甘于清贫

 没有宗教

 纪念馆的福音

 胡耀邦与黑河

第七章 有枪就兴奋

 写血书

 领到了枪

第一次站岗

 换枪

 挎上了冲锋枪

 联合宣传队

 演习

 一级战备

 不明飞行物

 两个警卫员

 十五天没脱衣服

 九二九分队

 子弹放开打

 走火

 边境意外

 显大眼

 扔手榴弹

 挖地道

 手榴弹在室内爆炸

 神经过敏

 老先进连

 叫苏军听指挥

 四人背

 现代战争盲

 真的要打仗了

第八章 森林筑路记

 出民工

 原始森林怎么进

 路是这样筑成的

 山上宿营

 路越筑越长

 老农之死

 我也上了山

 狼来了

 老猎人

 想起了祖母的话

 迷失森林事件

第九章 我的经历多

 九二○

 去瓜地

 捕鱼

 挑屁股

 做豆腐

 打井|

 造房

 参军梦

 应邀上课来不及

 得了出血热

 两个张亮

 一筐鸡蛋

 长了知识

 结识了朋友

 三年不回家

 试行升学考试

 张铁生事件

 高考

 入党申请书

 禁区拍照

 发挥特长

 砖场

 学俄语

 学会缝补

 骑马

 制邪

 寒冬坐露天车

 筑江堤

 打石头

 十天十夜

 被咬百多个疱

 途径唐山

 重见火车

 周总理逝世

 国悼

第十章 难忘人物记

 徐队长

 顾大队长

 北京回来

 固执

 老顾失分

 老泪纵横

 张兴华

 林红下乡

 金训华烈士

 朱克家其人其事

 翁老师

 徐志强之死

 王小个子

 父亲来了

 未了心愿

 老田

 涂和祥

 王文增

 老贾

 傻助理

 沙老大

 哑巴

 黑河学生

 王邦达

 吴克

 难忘的聚会

 难忘的东北人

 家长集体

 让我汗颜的人

 龙芳

 老樊

 真挚爱情

 苦命人

 我们爱辉出人才

 不该如此相遇

 回头是岸

 40周年团聚

附:从黑土地走出来的检察官

后记

试读章节

出发

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是个处在动荡的、冲动的、浮躁的、矛盾的、极端的、令人不安的年代。

然而这时,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天倒是大地回暖、晴空万里、春意盎然,一早起来,初春的阳光就照射到人们的脸上、身上,暖烘烘的。

这是一千多位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生终身难忘的日子。

公元1970年4月4日,上海有一千多名中学生踏上了前往北大荒边境地区农村插队落户的“征途”。

我们上海市复兴中学69届赴黑龙江省爱辉县爱辉公社爱辉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落户的一行十六人,八个男同学,八个女同学,迎着朝阳早早来到学校集合。每人身穿统一配发的绿色棉军大衣,头戴羊绒棉帽,背着挎包,倒也雄赳赳气昂昂。

学校革命委员会召集人(当时学校已经不设校长)给每一位即将出远门的“行者”戴上大红花,校门口红旗招展、锣鼓齐鸣,全校学生都前来列队送行。简短的告别仪式后大家登上了大客车,直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起始站——位于上海北郊的铁路彭浦车站。

当天,上海市有一千多名69届初中生赴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插队落户。铁路方面特别安排了一列专列,直接由上海驶达当年中国最北的铁路尽头——黑龙江省北安市以北的龙镇火车站。

每节绿皮车厢外面分别贴有各个学校的缩写校名,如“复兴”、“广灵”、“长风”,等等。那一刻上车的、送行的混杂在一起,人山人海,从车厢窗口向站台望去,一片黑压压的人群。

69届初中生当年大多是在十六七岁,以1953年出生的为主,还有少量的一部分是1952年或1954年出生的。

由于1966年春夏之交开始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处于初期,大中学生“革命大串联”时69届的岁数还小,许多人连远门都没出过、连火车都没有乘过,这次可是长途跋涉,路途不是一般的遥远。

马上要远离出生、生活、成长的故乡,离开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完全不知前程凶吉如何,学生哭、家长哭、老师哭、亲友哭,场面中那个悲壮、严酷、无奈与欣喜、亢奋、无知十分奇怪地交融在一起,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随着嘈杂的人声,一行领导从车厢狭窄的过道中向我们走来,我认识他们,领导是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曲力,一位矮胖的老太太;副主任、军管会代表宋贵范,一位戴眼镜的瘦高个子军人;以及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他们礼节性地与知青们一一握手告别。

区知青办主任、“文革”前的团区委书记奚建华则与我们同车北上,护送我们到插队落户的所在地,这也说明当时的领导对我们这次69届第一批大规模出行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是非常重视的。

离发车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终于,极限的时刻到了,发车的铃声急促地响起,车上车下人们的情绪顿时失控起来,各种号啕声、嘶叫声令人心碎、催人泪下。此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生离死别!

与众不同的是我们一行十六人几乎没有号啕大哭的,只是在专列一声长长地“嘶鸣”、轮子启动时,几个女生实在忍不住红了下眼圈。

我们专列上的一千余人是全市所有中学69届中第一批离开上海的;我们这十六个人是复兴中学69届600名学生中第一批离开上海的。不管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如何,他们作为上海69届上山下乡第一批中的一员,坚定地到边境插队落户的一员,历史将对他们有必要的记载。

岁月不能抹杀勇士的曾经。

迁户口

拿到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的通知书是1970年的3月10日,三天后,3月13日,我们十六个人分别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把自己的上海户口迁往了黑龙江爱辉县农村。

那时候我们的年龄正处于似懂非懂之时,根本不知道户口对自己今后生活轨迹的重要性;根本不知道上海户口的金贵,多少人为了这个户口而改变了命运,改变了人生。

我们仅仅用了几分钟就把户口轻描淡写地迁走了,然后还兴高采烈地不约而同到学校里来,大家拿出这张薄薄的纸——迁移证明相互炫耀。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上海正下着大雪,马路上积雪一片,学校里也到处都是积雪,校内小路的两边、低矮的冬青树上、宣传栏、篮球架的框架上,乃至围墙上、屋顶上都是白茫茫的积雪。

三月中旬下大雪,在上海是十分罕见的,老天好像知道我们要到东北去似的,特意先给我们来个下马威,让我们提前尝尝寒冷的厉害。

我们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高兴还来不及呢,这点雪可真奈何我们不得。

我们班的一帮不肯消停的男同学冒着大雪在校园里打起了雪仗,结果把学校新教学楼的玻璃窗打破了好几块,大家还觉得“啪”、“啪”那种玻璃爆裂的声音真好听,太刺激了。

学校经过“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四大”,经过“打倒”、“横扫”、“砸烂”、“炮打”、“再踩上一只脚”的“洗礼”,玻璃窗本身就没有多少是好的了,这下玻璃窗几乎全部变成了窟窿,完好的所剩无几。

这也看得出,69届还正处于懵懵懂懂的状况,马上要“骑马挎枪走天下”,远离父母、告别亲人、离别家乡而独闯天下,这可怎么得了?

作孽哪,真作孽!P3-5

序言

《从黑土地走来》,仅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描绘知青经历的书。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笔,叙述他们曾经的青春岁月,去过海岛的知青回忆他们在椰林里的生活,西双版纳知青的文章里总会提到红土地上的胶林,延边知青的人生中少不了朝鲜族的阿妈妮,内蒙古知青一提到茫茫的草原,说话的语气都会变,就是在近十天里,我就收到了两本反映知青人生的书。其中一本,还是我所插队的贵州省安顺市编撰的知青文录,厚厚的一大本《苍茫岁月》,足有500多页,我津津有味地翻看了几个晚上,这么大的篇幅,还有无数的老照片,几乎把当年安顺土地上知青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正如书的封面上所注明的,这是“来自知青群体的历史记忆”。正因为是群体的记忆,参与写作的人就特别多,把贵州安顺知青15年的来龙去脉都写到了。

张亮同志的这一本《从黑土地走来》,其最大的特点是,厚达400多页,开本又如此大气,配发的照片又这么多,全是他个人的插队落户纪实。

翻开他的这一本文录,我感觉到一位黑土地上的老知青在用深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敞开一个知青的心扉和灵魂,叙述那些往事。从第一章的“北上插队去”,我读到了那一小节“迁户口”,相信每一个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都会记得这一小小的细节。在后来的人生中,多少知青为了这当年几分钟迁走的户口重新迁回,经历了怎样的折腾。在张亮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的章节,都能唤起同时代人无数的回忆和共鸣,诸如:“出工走了两个小时”“如厕难”“半年多不见肉”“三年没吃饱”……仅仅只要读一下这些小标题,就能让读者朋友们感受,生活在整个社会最底层的知识青年们,曾经在边塞农村,度过了一段怎样的岁月。另外一些章节,则更能透出知青生活的时代特征,唤起人无尽的感叹、感伤、感慨。比如“未婚先孕”、“偷鸡摸狗”、“恶搞病退”、“张铁生事件”、“被咬百多个疱”、“副统帅题词邮票”……至于还有一些读来让人触目惊心的章节,可能是张亮插队的黑土地上独有的了,像“人被狼吃掉了”、“零下51℃”、“男欢女爱有点乱”、“美女猝死”……读完人被狼吃掉了这一节,我沉吟了很久很久,半天没回过神来。

通过本书,同样曾为知青的我,进一步了解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满腔豪情的青年男女们是怎样一腔热血,来到边境黑土地,度过了那贫瘠与寒冷的岁月。张亮在书中叙述了他组织“北上战斗队”,与一批同龄人赶赴东北农村的遭遇。我想说,在张亮的笔调之下,艰苦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闪烁着火热的光辉,这正是当年知青们的信仰之光,它照亮了漫漫长夜,温暖了冰冷的严冬,让青年男女们在辛苦中寻找到乐趣,在飘泊中坚守着希望。

黑土地,多少知青刻骨铭心的记忆;北大荒,多少知青奋斗过青春的场地。在张亮的笔下,一页一页被鲜活地还原。书中的故事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是一个个独立成篇的生活实录。既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又富于特色独具的传奇色彩。张亮是知青点负责人,又是中苏前线的民兵连长,丰富的经历充实了他的笔触,洗炼的文字又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进而他将视野延伸,观照了作为一段历史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让人唏嘘不已。

这场曾经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光环照耀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左右了1700了城市青年男女的命运,其间发生了多多少少让人听来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事情啊。

张亮以一个老知青的名义,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他的真诚和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他人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了下来,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为的是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个年代”!  是为序。

后记

天地玄黄,星移斗转。

今天,2010年4月4日,是我离开上海赴黑龙江爱辉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整整四十周年。

我将几年前写的绝对真实版回忆录《那个年代》一书根据知青读者和关心知青的读者的要求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增加了数倍以上的内容和三百张以上的照片,以崭新的面目《从黑土地走来》正式出版,以飨读者。

2006年我的《那个年代》第一版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竟然触动了同代人敏感的神经,令他们勾起了深深的回忆,许多人翻开封面后就欲罢不能,一气读完,有的读了三四遍,还有许多人把书作为自己“80后”子女的必读书,更多的是到处推荐,不满足自己的读了又读。

我的多年好友,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上海国际商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徐能先生将书作为员工的必读教材,并且积极推荐给社会活动中的各类朋友;著名企业家张政平先生特意提出,这本书再版时,一定要在封面上写上“80后,必读”,他认为这本书对下一代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资深编辑周河先生说,我当了几十年的编辑了,经手出书无数,按理说一本书叫我笑、令我哭是不可能的,但看《那个年代》三遍,我竟然哭了三次!

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导、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生张建军教授在飞机上读《那个年代》,引起了邻座一位男士的注意,便要过去看了几页,竟爱不释手激动不已,问书是哪里买的,原来这个清华大学的教授曾经也是下乡北大荒的知青,于是张建军教授把书给了他,受者感谢再三!

上海南汇监狱检察室主任顾丽辰先生、上海建工集团纪委钱三名先生、上海十三冶金建设公司党委书记祁建良先生手中的《那个年代》,被单位许多人借去阅读,最后竟然没有了下落,他们都说书写得太真实了,真得催人泪下,单位里许多同时代的人落泪了。

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会长,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博导、教授,《潘汉年传》、《陈丕显传》、《张承宗传》作者,著名传记作家张云大校说,《那个年代》我们全家都在读,包括女儿、女婿,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了解那个年代!

具有世界领先的“股骨头坏死”治愈技术的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张长青教授,交通大学医学院陈挥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官员严贯三先生,著名大律师海涛先生、王卫民先生,著名文化人王方平先生、谢天云先生,生肖文化研究者戴宝庆先生,职业培训专家周日快先生,著名企业家陈祖良、季卫国、孙平、江卫东、李金伟、李斌杰、王丛杰、杜志敏、徐光兴等先生都为本书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并在一年前就表示了购买本书赠送亲友、同事、部属的愿望!我深受感动!

离开那片黑土地也已整整三十四年了,可在那里生活、劳作、战备一幕幕始终在我心头萦绕,久久挥不去、久久忘不了!因为我把青春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考进大学、回到上海后,一有机会,就向我周围的人“摆忽”那个年代的人和那个年代的事。我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也兴趣盎然,知青中的好事者怂恿我写些回忆文字,供大家回味,也可做个纪念,以对得起曾经的岁月、曾经的付出、曾经的激昂1

2006年春,我终于下决心,把我经历的那个年代写出来。我用了十几个夜间,每次写到凌晨三四点,有时也想细水长流,慢慢写吧,可回忆的思绪一上来,真的欲罢不能,恨不得一个通宵就把它彻底倒干净。

因为我还有本职工作,还兼着几所大学的教授,写书、授课任务很重,只能速战速决。还好,不出一个月,书有点像样了,但毕竟不是“慢工出细活”,难免粗糙,好在当初写出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给自己留住回忆、给亲朋好友权作消遣,也是对一直牵挂我的父亲以纪念,请父亲在天之灵继续保佑我!我决定,第一本书立即寄给在天堂的父亲!

正因如此,当初写这本书我也没什么大的包袱和负担,只期望给同样有遐想经历的朋友们一点岁月的感慨,给没有下乡经历的朋友们一点诙谐的感受。

书中所述,百分之九十为我亲历,我特意翻出几十年未曾动过的照片、书信、日记、诗歌以佐证,真实是这本书的特点。当然,人脑毕竟不是电脑,极可能有些时间、细节、过程有点出入,但也请朋友们宽容、谅解!

那个年代的一些话、一些事、一些诗,可能与现实格格不入,但为了客观真实反映,我均不做修饰、改动,保持原始状态,便于大家更深刻地俯视那个年代。

2010年4月,是我插队落户四十周年,在出版社的一再催促下,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数倍的文字内容及照片,以《从黑土地走来》的书名正式出版。我特别增加了一些背景资料,以便“80后”的年轻一代也能比较容易看得懂、易理解。

再次感谢邓伟志先生、叶辛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书写的含义深刻,意味深长,热情洋溢的序,我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感谢市委党校高级专家班的同学们对我书作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刘国清、魏玉琦、陈秋涌先生对本书的支持、关心与帮助。

本书的照片的收集得到了徐继武、许茵、徐桂兰、高幼之及曾下乡爱辉的许多知青朋友们的帮助,也有一些照片是黑河地区其他地方知青热情提供的,其中有我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通过本书的媒介,让我们原本不相识的成为相识、成为知音、成为至交!因为我们有相同的过去!那里让我们魂牵梦萦!

本书的书稿打印、文字图片的编排得到了张馨元、许佳朝、卢双、杨晴晴、金婷婷的帮助,许多朋友们均为之付出了时间、精力和心血,在此深表谢意!

祝大家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勇敢生活!

谢谢你,终于看完这本书!

张亮

2006年7月15日第一稿

2010年4月4日修订稿

2011年4月4日最终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黑土地走来(边境插队落户生活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601562
开本 16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5
18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