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土楼(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
内容
编辑推荐

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形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弧形等多种形状,既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

本书用240多张图片及大量的手绘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解读了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让读者愉悦而平易地走近福建土楼和土楼内的客家人生。

内容推荐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原儒家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的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了不起的客家

 一 客从何处来

何谓客家人

向南再向南

为何要迁徙

 二 在异乡为异客

客家方言

客家传统服饰

日常用具

客家美食

客家民宅

 三 家谱述先祖

何谓家谱

客家人的家谱

廖氏家谱

第二章 士楼是怎样建成的?

 一 走进土楼

 二 揭秘土楼“风水”

先看风水后建楼

承启楼的风水说

 三 图解建造用具

材料

工具

 四 细说建造流程

开工之前的准备

开地基

打石脚

夯筑土墙

立柱竖木(献架)

铺瓦封顶

装饰装修

 五 造楼要素与功能

安全防卫

防火

排水

抗震、防风

通风采光

 六 土楼的装饰之美

质朴天然

雅致之美

第三章 “活着”的土楼

 一 多变的形制

 二 五凤楼:被放大的四合院

大夫第(裕隆楼)

 三 方形土楼:体量最大的民居

遗经楼

和贵楼

 四 圆形土楼:土楼的代表之作

初溪土楼群

 五 异形楼:因地制宜的特例

八卦形土楼

半月形土楼

椭圆形土楼

五角形士楼

第四章 土楼就是“家”

 一 人楼不分家

 二 土楼的精神

尊崇祖先

宗教信仰

 三 客家人的一天

客家人的饮食和生活

红白喜事

又到赶集日

 四 土楼人生

楼长的使命

尊师重教

土楼的经济支柱

客家人的节庆日

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 客从何处来

如费孝通所言,“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是,以农耕为本的客家人,却为何不断迁徙,不断外扩呢?

何谓客家人

在中国西南部闽粤赣交界处的群山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合族聚居,且多住在巨大的夯土建筑内,常常是几十户人家上百口人在一起,多以农耕为生。但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为了与当地人相区别,他们称自己为客家人。

说到客家和客家人,人们常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认为客家人是一个少数民族。其实,客家人是辗转南迁的汉族人,保留着更多汉人的传统习俗。

在汉民族复杂的发展历程中,因为时代、政治、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了许多彼此区别的亚文化群体,这些亚文化群体被称为亚民族,或是民系。在南方,汉族民系就有很多,如说粤语的广府民系、讲潮州话的潮州民系、操闽语的闽南民系。

一个民系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民系和民族的形成,需要具备四个前提条件:一、有共同使用的语言;二、有共同的居住地域;三、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四、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

现在不妨从民系形成的角度,看看客家是否称得上是一支汉族民系:首先,客家人生活的区域,集中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虽混居着其他的汉族民系,但客家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有别于相邻民系的语言(客家话区别于潮州话、闽南话等)。其次,客家的经济生活,是带有山区特点的传统农耕生活,直至今日才被多元化的经济形式所代替。再次,客家人自古便有崇敬祖先、沿袭传统、重视教育、团结奋进、吃苦耐劳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客家人拥有了强烈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使他们长年客居他乡也依然能保持浓重的自我认同,进而形成这一群体固有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可以说客家是一支非常典型的汉民系,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甚至还有不同于汉族及其他汉民系的民居建筑。

1980年出版的《辞海》这样解释“客家”,“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问(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年(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为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客家”这个称谓也与“土著”这个词相互对应,以区分迁居当地的居民和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原住民。

借由这段记述,从历史的角度,也能得出与民系形成说相近的结论:

一、客家人本是北方的汉族人,为躲避战乱等原因,在不同时期内,从北方各地移居到长江以南的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

二、客家称谓的出现,有着漫长的历史。它并不是忽然出现,而是逐渐形成的。

三、客家人在不同时期因为社会动荡而被迫离乡背井。在经历了漫长的迁徙过程之后(公元4-13世纪),一部分南迁的汉人吸收并融合了当地原住民(畲族、百越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不同居住模式、服饰、饮食习惯和语言特点,经过长时间的渗透与磨合,慢慢形成这个族群独有的一些性格特质。之后,南迁的汉族人变成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

向南再向南

客家人作为汉族的支脉,大都从黄河流域南迁形成。客家民系的形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五次迁徙说”和“断代形成说”。

近代不少著名学者如陈寅恪、潘光旦、顾颉刚等都致力于客家研究,其中有突出成就的则是客家人罗香林。1933年,罗香林根据大量的实物家谱资料,编撰完成《客家研究导论》。这部书被视为客家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罗香林也由此成为客家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在这部著作中,罗香林提出“五次迁徙说”。这五次迁徙分别指:

客家人的第一次迁徙,大致在两晋之际

西晋末年,五个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氐、羯)乘西晋王室内乱、国力衰退之机,起兵攻占了中原腹地,这就是历史有名的“五胡乱华”,又称“永嘉之乱”。这次战乱逼迫晋元帝放弃都城洛阳,南渡迁都至建康(即今天江苏南京城附近),建立东晋王朝,与盘踞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长年对峙。

“永嘉之乱”期间,中原百姓追随晋元帝南迁,来到江南地区。在这百万南迁的汉人中,其中一部分迁到江苏、浙江和福建地区。如今尚可查阅的唐代文献中提到,“永嘉之乱”时,中原有林、黄、陈、郭四个姓氏进入福建。晋永嘉二年(308),有八个姓氏从中原迁入福建,分别是: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另一部分迁往江西的北部和南部,还有一部分迁至江西和福建的交界地带。

第二次迁徒是唐至五代之际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撼动了李唐王朝的根基。那时,群雄割据,天下战火纷飞。起义军的征战波及山东、河南、陕西等中原腹地,同时也对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造成影响。

这次战乱,使不少中原汉人从长江流域迁至现在福建西部的汀州府(汀州府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设立,共辖宁化、清流、归化、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八县)。这次迁徙,除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建外,还有一些迁入江西的东南部和广东的东北部。从唐初到唐末,共有45个姓氏迁入福建,分别是: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廖、徐、庄、苏、江、何、萧、罗、高、沈、施、柯、卢、佘、潘、魏、颜、赵、方、孙、钟、戴、宋、曹、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钱、柳。

唐末五代,王审知主理福建的大小事务,他先任福建观察使,后被封为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并被尊为闽王。王审知礼贤下士,重文兴学,在当地设立院馆,招贤纳士,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招募有才之士。一旦他得知有士大夫或文人迁居到此地,便会送上厚礼,请到招贤馆内,并委以重任。在王审知的治理下,福建境内百姓生活相对安定。这一时期,先后有27个姓氏进入福建。这27个姓氏分别是: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

第三次迁徙,夫致在南宋末年

北方铁骑踏遍中原,南宋皇帝高宗南渡,不少皇室成员仓皇出逃到福建和广东。中原百姓也随之大规模迁徙,他们迁到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与此同时,一部分本已定居江西、福建的客家先民,又因这次战乱波及,再度向更南的地方迁徙。有的家族迁到广东东部的梅州地区,有的从江西北部进入赣南,再迁至广东北部和惠州地区。

第四次迁徙,大致在明末清初

明代,三省交界的客家地区经济好转,人口开始增加。这些客家先民所居之地,以丘陵山区为主,因为山多田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生存需要,于是,过剩的人口只能再向外迁徙,并呈发散性的扩张。

明末清初,有些客家人参与了反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逃亡各地,也有的追随郑成功,迁到了台湾。清朝初叶,清政府推行移民政策。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的客家人,又不得不再次大规模迁移。一部分客家人在清政府推行“迁海复界”政策(清政府为巩固东南地区的统治,同时也为了拓垦荒地,执行的移民政策)时,迁到如今的宝安、深圳、中山、香港、台山等地;另一部分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入四川、广西、云南等地。康熙年间,也有一些定居在嘉应、韶州的客家人,迁到广州附近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等地。

第五次迁徙,大致在清同治年问

这次迁徙,起源于一场发生在广东西部的“土(土著居民)客(客家人)”冲突。居住在广东台山、开平、四会一带的客家人,人口数量猛增,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与当地原住居民有很大差异,双方在生活中摩擦不断,彼此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1856-1868年间持续近12年之久的大规模冲突。

P2-6

序言

倘若你未曾来过这里,仅是通过想象去勾勒土楼的面目,则无异于妄想。那些静默的土楼,悠然伫立于崇山峻岭之中,守护着世世代代生长于斯、生活于斯的客家人,将刀光剑影阻挡于大门之外……土楼,有着父亲般的身躯,却有着母亲般的柔情。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又怎能体会到人与建筑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

倘若你曾经来过这里,一定会惊叹土楼呈现出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美:这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构筑成的最庞大的民居;这是用最朴素的原料,建造出的最实用的建筑;这是以最真挚的心情,护佑子孙万代延绵不息的堡垒。而几百年时间的历练,使这些质朴无华的土楼丝毫无愧于客家先人们的重托。

便是怀着这样一份心情,我们走近它,认识它,了解它,并试图去解读它。我们以平实的文字和图片,向读者描绘出土楼真实的面目。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介绍土楼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关于土楼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土楼是客家人修建并赖以生活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客家人的坎坷历程,就没有土楼的诞生;再以“土楼之王’’承启楼为例,详细描述一座土楼诞生的全过程,以及隐匿于土楼结构中的建造秘籍;其三,将土楼的形制流变,结合实例逐一呈现;最后再次回归客家人自身,以如今的客家人日常生活和土楼建筑文化相呼应,从土楼诞生的悠远历史中,走入客家人的现实生活。

我们希望摆脱文献的冰冷与疏离,跳出学术的刻板与教条,仅用平和委婉的叙述,讲述土楼的今日与往昔;我们想通过细致独特的视角和文本,描述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楼,是如何被客家人建造出来的。

土楼,并非是一张褪尽了颜色的老照片,仅供记忆和凭吊,保存至今的土楼,依然具有卓越超然的秉性。也许,学者眼中的土楼是砖木瓦顶,诗人眼中的土楼是乡愁音韵,住户眼中的土楼是家族老小,而本书中的土楼,则是可居、可观、可赏、可用的奇观。

感谢此行帮助过和关心过我们的人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土楼(福建土楼的历史和建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冬//唐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8274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8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