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那些曲
内容
编辑推荐

明代的中国人,他们载歌载舞,生活率性乐观,求富、求快乐,求名、求满足,贫寒之中有尊严,小富之中有幸福,与生活的失败相处,与命运的悲凉和解。在个人生活和周遭环境之间,在个体荣辱和国家兴衰之间,明曲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艺术,是一个浸润着爱和真的艺术。

明曲的研究,和明曲本身一样,长期以来被忽视和冷落。近六十年来,明散曲全集仅有一部,明散曲选集也仅有一部,运用现代人文关怀来品读、鉴赏明散曲。

内容推荐

明朝是散曲在中国民间全面普及的阶段,因而明曲具有最充分的民间性,它对个人的人文关怀尤其全面和深刻,对个体的心灵和情感的呵护,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巅峰。《明朝那些曲》从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经典明曲入手,闲中着色,见微知著,透过散曲背后所蕴藏的市井人生与心灵轨迹,描绘了几百年前明朝社会的时尚、文化、生活、艺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语言优美,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目录

自序

Preface

明朝女人的心有多狠

 女人有多狠:索性丢开

 男性的誓言:只做个牙疼誓

看400年前中国女性的“极致”温柔

 温柔,从徐志摩说起

 双膝儿跪在眼前

 温柔于屋檐之下

明朝女孩有种“暗香”情怀

 英雄的归宿在哪里

 暗香:不觉猛地浑身乍

 迷香:泪眼偷瞧

明朝的林徽因:才貌双全的知性女人

 北京城里的奇才女子

 幸福只是一瞬间

 三十年夫妻别离

 命薄与天妒

肠太软:见情郎都做一团软

 人性的发现

 才郎至,喜倒颠

 对负心郎的报复

人太傻:身命双输500年

 何为真情

 她的爱,没有明天

 真爱,能否超越婚姻

情太痴:“失恋”的滋味

 女人的情伤为何最重

 命中注定的千疮百孔

 坑煞,闪煞,气煞,悔煞

明朝小资们的真性情:品位PK金钱

 中国人第一次懂得了生活

 没钱如何高品位

 更轻松,更快乐,更舒缓

生活艺术化:重修养轻富贵

 品位意识,源自“安贫乐道”

 野人气、心境、田园气

追求时尚:中国男人死掉的传统

 美衣、美香、美妆——男孩的时尚

 明朝男孩为何爱追时尚

 王安石和张居正:中国男人生活品位的两极

思家、思妻:男人也会伤别离

 思家、思妻,男人也会伤别离

 悼亡妻,男人也会肝肠寸断

豆蔻青春的历史本色

 明曲是一面青春的镜子

 男孩的壮烈,女孩的奔放

 特立独行和真我风采

 大男孩也爱红头绳

 小女子不求俗艳

泼辣的妻子,惧内的老公

 女性权利开始有了法律保障

 美的标准:“才、色、德”三者并列

 敢爱敢恨:舍生忘死与泼妇大闹

 明朝男人多惧内

 惧内,人性进步的标志

惊艳:中国男人曾经最前卫、最叛逆

 未裙画裤:男装女性化

 纸装的魅力

 宽容地对待“时尚”

中国历史上“仇富”第一人

 鲜为人知的布衣王子

 明代的曹雪芹

 中国的伏尔泰

历史上最爱爸爸的皇帝

 有菩萨心的王爷

 能说单口相声的王子

 为爸爸改皇统的皇帝

挂羊头卖狗肉:明代皇室骗婚奇闻

 骗子闯进了紫禁城

 明代公主多嫁老百姓

 皇帝老丈人的烦心事

一个公务员的午夜忏悔

 一个当朝状元的宦海浮沉

 他为何在午夜哭诉

 铁石心肠,也难混官场

帝国的抑郁症

 清官为何难做

 没有一个官吏是千干净净的

 官员抑郁症第一人:王阳明

 抑郁症良药:丑妻,布衣

近代意义的嘲讽与机智

 虎豹丛:嘲讽做官与政治

 面糊盆:嘲讽学术

 铁面皮:嘲讽个人意识

明曲里的草根哲学

 草根女人的生活梦想

 如何向平凡生活妥协

 草根哲学:人生适己

明曲中的另类题材

 明曲有首《咏蝇》曲

 一个瘸脚将军写的蚊子曲

 为跳蚤谱曲

 要打官司告老鼠的人

中国爱猫第一曲

 养宠物是一种人文进步

 宠物猫,第一曲

 养宠物,让人懂得了爱

后记

试读章节

明朝女人的心有多狠

女人有多狠:索性丢开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临终的时候,非常嗅恼地说了一句话:“女人到底在想什么?”这位心理学鼻祖,到死也弄不明白女性的心理!男人对女人的心理揣摩,始终是一个难题。就连心理学这样的学科也很难用科学的测量标准去准确地量化女性的心理。女儿心,比海深,这是一句俗话。女人有着比海还深不可测的心思,同样的,她也有着比海还要宽容的情怀。女人有爱,女人有泪,她为爱而生,泪尽而亡。数千年来,女性作为温柔、善良、崇高、婉约、纯真和美丽的化身,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是在中国明代,有一位叫施绍莘的作家,生于1588年,卒于1640年。他曾经写了一首《丢开》的散曲,展示了一个女人的“心狠”——女人除了爱,还有恨。如果说爱是女人的生命,爱是女人的生活理想,那么恨呢?恨,之于女人,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一个世界、一段柔肠?

品鉴完这首明曲《丢开》,说实话,真的让人大吃一惊——

[南中吕·驻云飞]丢开

索性丢开,

再不将他记上怀。

怕有神明在,

嗔我心肠歹。

呆,那里有神来!

丢开何害?

只看他们,

抛我入尘芥,

毕竟神明欠明白。

施绍莘写了一个被抛弃的少女,她的男朋友背叛了自己,女孩子自然悲痛欲绝。在绝望之际,这个少女就想到要主动提出来和负心汉分手,也就是想“丢开”负心的男友。放弃,可能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妻子如衣服,历来薄情寡义的负心之辈,都会心安理得,甚至用“男子无毒不丈夫”来为自己作辩解。不重情不重义的男人,会被社会文化定义为“男子气概”,就应该“不爱美人爱江山”。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呢?当她们面对“放弃”这个选择的时候,她们会那么薄情吗?她们会那么寡义吗?她们会狠毒到底吗?她们会狠下心来吗?

放弃,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事情。不就是分手吗?丢开就丢开了,妻子如衣服,那么,男人为什么不能是衣服呢?可是,这对一个女性来说,放弃,就不是那么容易,那么轻松,那么蜻蜓点水。曲中的这位少女,她的“丢开”就经历了三个心理阶段,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子内心的沉浮跌宕:

一是“狠”。

“索陛丢开,再不将他记上怀。”

一个“索性”,用得多么干脆,多么爽快,掷地有声!把对负心男友的痛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此把对方忘记,“再不将他记上怀”,让自己和他的情感一切归零。义断隋绝,狠得索性,快刀斩乱麻!女人的绝情,女人的心狠,真是到了极点!在这个层面上,她真的做到了把男人当作旧衣丢弃,比作蝉翼吹破,化为柳叶攀折,这一切似乎轻而易举,她很快就会得以解脱。

可是,女人的心狠之后,还有新的心理发展阶段。女性对死亡情感的丢开,对负心男人的放弃,绝不是壮士断腕,一了百了。在“心狠”的愤怒之后,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且看这个心狠女孩的心路历程。

二是“怕”。

这个女孩在怕,她的灵魂在哀鸣,她的内心在撕扯,她的泪水在洒落,她的身体更在战栗……是的,她怕极了,恐惧到了极点!男朋友背叛,对自己负心,女孩子怎么还会“怕”呢?“怕有神明在,嗔我心肠歹。”原来,女孩子虽然首先提出分手,但却担心自己受到神明的谴责,担心周围很多人都会追问:你为什么不珍惜感情呢?为什么要首先提出分手?为什么不能原谅对方呢?提出分手会给男朋友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许许多多的责问,都被淳朴和痴情的女孩想到了,柔弱似水的她,怎能承受这样莫须有的责难呢?

在神灵的信仰里,天谴是最让人恐惧的惩罚,神责是最可怕的诅咒。男人抛弃妻子抑或恋人,自有某种道德的支撑,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抛弃的主体是男人,被抛弃的人似乎总是女性,这种荒谬的性别秩序和文化伦理,数千年来,仿佛天经地义。如今,这个女孩,却要主动提出分手,女人能丢弃男人吗?女人能主动埋葬死亡的情感吗?女人走出第一步,这一步,就好像跨越了生与死,捅破了天与地。真的,这是不可能的,怎么能让女陛如此主动,如此违背常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封建纲常序列里,哪有女性的位置?没有位置的性别,一个边缘化的群体,如今,却要“索性丢开,再不将他记上怀”——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看来,这简直是一种罪恶的念头,必遭天谴!

我们看看,明明是男孩子背叛、伤害女孩子在先,女孩子提出分手,却还要考虑这么多,顾忌这么周全。众人的猜疑、道德的批判、神明的谴责纷纷落到这个女孩子的头上,踩踏着她的心灵,碾碎了她的情怀……这有必要吗?是谁被人欺骗,是谁遭到背叛,是谁伤痕累累……都是她,这首曲中的女孩子,就是这个想要丢开男友的女孩!

而这个女孩,却还会傻傻地担忧男友在分手后会不会痛苦;他如果痛苦,我是不是心太狠了;我提出分手,别人会认为是我绝情寡意,心肠歹毒,我该怎么办呢……

女孩子的这片痴情,这份苦心,令人唏嘘不已。

三是“痛”。

女孩子想着想着,突然醒悟,叹自己“呆”,叹自己真傻啊!“呆,那里有神来!”她想到,明明是男友背叛了自己的真爱,神明何曾阻止过他的荒唐,老天又何曾惩罚过他的错误呢?男友的负心给自己带来这么多的伤害,为什么自己不能恨他?为什么自己还不能忘怀呢?女孩的心在流血,在哭泣。如果神明责难自己心肠歹的话,那么,这个神明就是“欠明白”,这个老天爷就是个糊涂虫!

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子精神痛苦,神情恍惚,肝肠寸断,忍无可忍之下,她本能地想到分手。可是,她又担心被人认为是绝情,于是,她痴了,呆了,傻了……恍惚了很久,突然,一想起这个男人对自己的负心和伤害,“抛我入尘芥”,女孩子便又“清醒”过来,终于下定决心,宁可触怒神明,也要丢开负心男友。

P1-5

序言

很多人都对我的这本书充满了惊讶、惊奇和惊叹,我想原因可能大致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明曲是什么?很多人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耳熟能详,但是,对明曲极其陌生;第二,明曲好在哪里?很多人对明曲的艺术鉴赏价值并不理解;第三,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明曲的鉴赏?明曲在现今普通人的生活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和价值?

明曲,即明朝的散曲,通俗的解释,就是一种和民族音乐相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如果说诗、词是属于中世纪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形式,那么明曲,则是属于普通百姓的文化形式,它通俗易懂,节奏优美,贴近心灵,其受众对象多为世俗平民,是真正的属于平民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一代明曲,是四五百年前中国人的心灵和情怀的一个完整的凝聚,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在帝国朝廷的权力场之下,在官僚士大夫的小圈子之外,在封建精英文化之外,存在着受众最为广泛、最有创造力、最富审美创新的平民文化,明曲的思想本质和归宿就是平民文化。

品明曲,就是在亲近明代普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是非曲直;就是体会他们面对苦难和平庸时的心理调适、乐观知足;从他们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接受、顺应的生命体验里,我们可以汲取生活的智慧,取得情怀的共鸣,寻求内心的纾解,更重要的是能给今天的人们一种生活态度,一份情感指南。

在传统学术的视野里,历史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而我则主张要新辟“心灵史”的研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反思古代普通人在世俗生活里的心灵感受、价值取向和生活智慧。明曲存世量极其浩大,保存异常完好,全明散曲总共有1万首左右的小令,2000多首的套数,有名有姓的明曲作家有400人。从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料里,我们可以大致地勾勒出明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些对现在的人文建设和个体关怀提供了丰沃的历史土壤,有本可依,非常有益。

说到明曲,很多人自然想到“元曲”。在此我需要澄清的是,“元曲”,从广义上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其中,元代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散曲,因此,“元曲”也常常狭义地指元杂剧,即元代戏曲。我们今天一想起元曲,就会想到关汉卿和他的名作《窦娥冤》,实际上,这只是狭义上的元曲(杂剧)。而“明曲”这个概念,通常是专指明代的散曲,明代的民族戏剧(杂剧)则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叫做“传奇”。我们今天熟知的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就是属于“传奇”。明代杂剧一般不包含于“明曲”概念之中。

元曲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元杂剧,而不是元散曲。而明代的文化成就远远超越了前朝,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都高度成熟和充分发展,以至于明杂剧有了自己的名称“传奇”,从明曲中分离出去。说到元曲,关汉卿和他的《窦娥冤》是家喻户晓;提起汤显祖及其作品,还有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但是它们都属于明代杂剧,是民族戏曲,如果按照元曲的分法,广义上也是“曲”。只是现在,我们不这么划分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明曲(专指明散曲)不如元曲(狭义指元杂剧)那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在艺术价值方面,实事求是地讲,明散曲的艺术成大大超越了元散曲。

元曲和明曲有艺术的传承之处,明散曲是在元散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同时,明散曲在艺术成就、作者队伍、艺术创造力、影响力和传播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元散曲。就艺术价值而言,明代散曲应该和唐诗、宋词、元杂剧以及明清小说并列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

明散曲为何长期以来被忽视、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呢?首先,散曲在我国各种古典诗歌体裁之中,产生的时间最晚。散曲在元代兴起,在明代全盛,和汉赋、魏晋诗、唐诗、宋词相比,有一种“大器晚成”的印象。其次,散曲艺术以平民为受众,激励人生进取,启蒙真爱和人性,其创作门槛不高,全凭艺术天赋和创造力,因此,散曲不可能被士大夫们所专有,也不可能被某个世俗阶层所垄断,在士大夫阶层看来,他们对散曲“失控”,自然鄙夷,予以丢弃。再次,传统学术忽视对底层平民的“人文关怀”,对人性和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所有以上这些造成了散曲的艺术地位在各种古典诗歌体裁中最为低下。

这种低下的文化地位,对于明曲当然是不公平的。我们今天讲传统文化复兴,当然不是封建小圈子的士大夫文化的复苏,而是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中追寻现代人文的关怀和动力,用现代人文思考的视野,来推动平民文化的复苏和兴起。因此,追寻明曲的久远魅力,发现明曲的人文价值,是一个不容回避,也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16世纪前后,正值欧洲的文艺复兴全盛时代。在欧亚大陆的东端,我国正好处于明代中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和人文关怀,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和蒙昧,开启了人文主义和启蒙主义之先河,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艺术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提倡个性自由,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积极而又伟大的思想意识,同样也在明散曲中一一呈现出来,我们发现,明曲的思想根基和归宿是“人”,强调“人”是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明曲重视人的价值,激励人们发挥聪明才智,重视挖掘人的创造性的潜力,引导市井百姓关注现世当下的生活,否定虚无缥缈的来世或者道德教条。在明曲的熏陶下,人们可以率真地追求物质的幸福和满足,认为平民奋斗和经营致富也是道德的行为。明曲的作家们大胆地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明曲的创作上,他们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他们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努力追求现世当下的生活愉悦。

如果说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了人文主义的曙光,那么我认为,这道曙光并不只是对西方情有独钟,它并没有“忽视”东方,因为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人文主义的光芒在交相辉映。我想,这绝不仅仅是历史时间的巧合,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进步的一种体现。从思想价值来讲,我只是做了“再现”这个工作,再现一个时代的思想面貌,从而让普通读者能够重新发现历史。

重新发现历史,并不是在知识积累上有所扩展,而是要积极地引导自己的思想意识。现代人文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有力量的,并不是孔乙己的书斋学问。我坚信,荒漠一般的心灵,只会滋生肆无忌惮的贪婪;不懂得爱的心灵,只会催发人性的悲剧;没有敞开,人性受到压抑,人们对于生活和未来的认识,总是那么愤怒,那么孤立,那么狭隘,那么令人悲悯。

品明曲,读明曲,充分珍惜自我的生活,生活在当下,接受个性的残缺,用积极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人生,用最坦率和真诚的胸怀来面对自己的命运。明代的中国人,他们载歌载舞,生活率性乐观,求富、求快乐,求名、求满足,贫寒之中有尊严,小富之中有幸福,与生活的失败相处,与命运的悲凉和解。在个人生活和周遭环境之间,在个体荣辱和国家兴衰之间,明曲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艺术,是一个浸润着爱和真的艺术。

明曲的研究,和明曲本身一样,长期以来被忽视和冷落。近六十年来,明散曲全集仅有一部,明散曲选集也仅有一部,运用现代人文关怀来品读、鉴赏明散曲,本书是第一部。我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实实在在地推动明曲研究的进一步复兴。但是本人才学有限,书中难免存有错讹,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裴钰

2009年1月13日

后记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类的著作很多,很多朋友都把目光和研究的方向放到了唐诗宋词,以及民国之后的白话诗歌上。就是对散曲有兴趣的朋友,也大多关注元朝的散曲。所以,在明朝散曲的品鉴领域,目前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学术研究的积淀相对薄弱。我的这本书,是第一部对明曲进行现代人文主义系统分析和品鉴的著作。

由于本书面对的是普通读者,所以,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方便普通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第一,明曲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不像汉朝的赋、唐宋的诗词一般,需要加以详细的注解。但是,明曲中也会运用到很多典故,所以,我对这些典故作了详细的解说。也许在部分朋友眼里,这些是“不必要”的工作,但是,我的目的是方便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

第二,我对明曲中出现的部分冷僻字加了注音和解释。对一些琐碎的地方,比如通假字的使用也作了详细的注解。虽然,在学术界这种注释意义不大,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给大多数读者提供方便。

第三,由于很多人对明曲了解极其有限,所以在本书中,一边是散曲的鉴赏,同时,也在努力地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解明曲自身的文学地位和文学价值,既进行文学审美,又做了比较深入的文学史的讲述。

第四,我理解的通俗化的学术写作,并不是把学术娱乐化,而是在严谨思考的基础上,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东西浅显化。比如,我在部分章节中使用了“草根文化”这个概念,来替代“平民文化”、“市民文化”。这种概念的替代,并不代表着我否定“平民文化”和“市民文化”,而仅仅是从阅读的通俗性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第五,目前人们对明代政治史、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但对于明代文学艺术史而言,其主要的关注点在小说方面,以散曲为代表的平民文化则处于一个相对边缘的地位。我在书中,对这种边缘化的态度给予了一定的批评,并力图还原明曲应有的文化地位。

第六,我一直以来都在坚持人文研究的方向。由于明清传承,我对明曲的思想价值的发现和论证,以及对明朝思想史的人文反思,并不意味着我对清朝思想史的否定和批评。文化问题,还是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加以对待。

还有大量的工作,无法一一尽述。我的祖籍在山东,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内蕴深厚,开放兼容,能和故乡的出版社合作,我深感荣幸和喜悦。对于明曲在当代的重新认识和历史传承,我作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而出版社诸位贤人雅士的推动作用则是巨大的。我由衷地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也由衷地感谢我的责任编辑郑丽慧女士,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我要由衷地感谢孙立群教授,他是我在南开大学的老师,对我的治学和思考赐教良多。我还要由衷地感谢常斌先生、罗文林女士、严斌先生、刘琪鹏小姐、魏萍小姐和杜庭婷小姐,他们都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对我的指导和帮助非常大。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每天坚持笔耕20个小时左右,把自己的人文思考、研究心得和热情,全部投入到这本书里,因此对父母、家人、朋友多有忽视,内心的愧疚真是一言难尽,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最深切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本书的读者朋友。如果我的思考和研究,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艺术有一个新的体验,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和肯定。同时,本书仅仅是对明散曲品鉴的开始,也希望读者朋友给予批评和指教,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裴钰

2009年1月13日

书评(媒体评论)

裴钰文史兼通,他点评明代散曲,视角新,观点新,且语言流畅,颇具文采,又可见史学功底,值得一读!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教授

裴钰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用网络时代的新颖包装,告诉我们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有如此悦人的散曲,有如此性情的男女,有如此生动的人生。

——常斌,《北京娱乐信报》副总编辑

某种具体的艺术形态会在适合的年代到达巅峰,后人只能望其项背。生活的艺术也是如此。我们是否比古人更有品位和情趣?想必可以从明曲之中擷取为当下生活添色的智慧和灵感。

——罗文林,《都市主妇》主编

既叙事,又说理,皇帝也爱红头绳——他从尘封的明曲艺术中拾掇出一片现代的“最后的汉朝”生活图景:这就是裴钰式的人文情怀吧。

——严斌,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

从明曲里,我们窥见一场鲜为人知的古典风尚,我们发现另一个明朝。

——魏萍,新浪读书

用现代性的话语方式来解构传统文化、品读经典名著是裴钰的专长,他用这本书为所有的人打开一个新的窗口,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心灵的。

——Kiki新浪读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那些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裴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9782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4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