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切因你而值得(大师们那些事儿)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阅读史。作家张悦然鼎力推荐。

该书对近60位大师进行了毁灭性的解读,并以深沉的理性、感性和母性,解剖大师们隐秘的内心世界,破译文化英雄炼成之谜,可谓一本深不可测的大师八卦知识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值得珍藏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阅读史。

文化星空里的熠熠生辉,世俗烟火中的七情六欲。只有视文字为知己的人,才会有如此毁灭性的解读。

黎戈的文字,深情但矛沉溺,有一种隔岸相顾的关照。她的身上,有沉静逼人的才气,似乎是天然,不经雕琢,比起那些浸淫在文学中多年的人,更多几分凛冽的灵气。

本书她以深沉的理性、感性和母性,解剖54位大师隐秘的内心世界。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柔板

自由意志的形象代言人/2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那样的女人/7

——西蒙娜·德·波伏瓦

定居青春期/11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只剩下我和风/15

——村上春树

穿长裤的女人/20

——乔治·桑

所谓孩子就是这样/24

——森·麦卡勒斯

痛感的复制/32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血肉爱情/3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惆怅旧衣如梦/40

——张爱玲

曾经爱过的/44

——玛格丽特·杜拉斯

幸福种种/51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情人/58

——巴勃罗·毕加索

第二部分 镜花

惶恐自白书/62

——托马斯·沃尔夫

多情人不老/65

——张允和

我们仨/68

——钱钟书和杨绛

格格不入/71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

爱我,就对我守口如瓶/74

——托尔斯泰夫人

一切因你而值得/79

——弗兰兹·卡夫卡

女结婚员/81

——哈代

跟在会飞的人后面/8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心之密室,犹在镜中/90

——英格玛·伯格曼

直面道德的踉跄/94

——三岛由纪夫

第三部分 水印

时光/99

——伊恩·麦克尤恩

水之书/102

——安尼·普鲁

水墨绍兴,水样的幸福/106

——鲁迅

抵达之谜/110

——维·苏·奈保尔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118

——瓦莱丽·海明威

只是为了一场纸折的飞翔/122

——艾·巴·辛格

清如水,明如镜,淡如菊/126

——川上弘美

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129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童稚的视角/132

——清少纳言

第四部分 香事

渴/136

——巴勃鲁·聂鲁达

玫瑰信札/140

——圣·埃克苏佩里

落樱情节/146

——岩井俊二

蔷薇刑/150

——弟里达·卡洛

她道百合是一种太苍白的花/155

——弗吉尼亚·伍尔芙

阿斯娅的温柔与甜蜜/160

——瓦尔特·本雅明

长着翅膀的鱼/164

——马克·夏加尔

1968,全世界的青春在盛放/167

——贝纳多·贝托鲁齐

你看,你看,文艺复兴的脸/171

——列昂纳多·达·芬奇

甜美生活/176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狗与狼/180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第五部分 风情

从未发生的爱情故事/188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坏孩子/192

——杰克逊·波洛克

金色烈焰,蓝色熄灭/195

——凡·高

一切都是偶然/200

——保罗·奥斯特

离开的N种姿势/203

——杰克·克鲁亚克

名声,是另外一种死亡/207

——玛格丽特·米切尔

自由女性/211

——多丽丝·莱辛

来自亚平宁山脉/215

——费德里科·费里尼

隐形自我/219

——纪德

舌头的力量/223

——黑泽明

日常生活的质感/225

——团伊久磨

阿富汗的风情/229

——卡勒德·胡赛尼

附录

试读章节

西蒙娜·德·波伏瓦

那样的女人

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哪位女性。能像她这样在那么多的领域获得赫然的坐席、赢得震耳的名声,她是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者之一、龚古尔文学大奖获得者、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惊世骇俗的女才子。

《波伏瓦姐妹》,蒙泰依的书。书里其实有三个女人。波伏瓦姐妹,还加上她们的娘。

波伏瓦夫人,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主妇。彼时的风尚,就是有身份的太太,绝对不能有赖以糊口的一技之长。她其实是个精力过剩的女人,又没有正当出口发泄,再赶上中年危机,老公外遇,所以,只能把所有的怨愤都倾泻给孩子。过度的管束欲。关于这个女人,她的一个亲戚是这样描述她的:“她到我们这里来度假,一开始我们很开心,她很活跃又风趣……慢慢她开始管这管那,她走的时候,我们都松了口气。”

大女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同学。自小性格独立彪悍。父母对她说话,都是协商的语气——“亲爱的,不要碰那个东西好么?”“这个女儿,你没办法按一般的方式对待她。”妈妈说。但小的那个就不一样了,她性子温软得多,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父母对她,都是命令句式,她的外号叫“玩具娃娃”。

玩具娃娃喜欢依赖别人。她的第一个乔木,是姐姐。姐姐手把手教她识字,带她上学。姐姐是妈妈身边的那个小妈妈。她全身心地想依附在姐姐身上。可是姐姐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子,是一个叫扎扎的女孩——西蒙·波伏瓦自小就有双性恋倾向。妹妹从此被撇单了,一种被遗弃的羞愤。

“你不爱我了?”

“我当然爱你。”

“你不会抛弃我?”

“不会的。”

姐姐熄灯睡了,妹妹哭了一整夜。

成长的歧路,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想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个微妙的路标。未果。姐姐继续求学,成绩优异。被巴黎高师录取的时候,她是第二名。第一名,是萨特。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她在智力上俯首于他的人。她不屈不挠地在儿时的奋斗目标上前行,“按照自己本来面目生活”,与萨特结成自由情侣。用她的一生,实践了“自由女性”这个词的涵盖。不婚,拒绝中产婚姻中的伪善和滑稽戏。不育,组织支持堕胎的签名。反战,结交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妹妹为姐姐担心得发抖。他们被政府列为公敌。随时会被暗杀……说实话,我觉得她真是多虑。看萨特和波娃同学参政,简直是恶搞。门窗大开的聚会,话音四处飘散,成员名单都弄丢在大街上。

妹妹成了姐姐嗤之以鼻的小资产阶级主妇。嫁人,画画,做政府官员,一度还穿了军装。因为她要追随自己的丈夫,后者是文化参赞。“体系的奴仆,小主妇,没有才华,永远不会成功的画家”。姐姐在给情人的越洋情书里,都不忘记讥讽妹妹中规中矩的打扮和举止。可能是愤懑吧。自己的妹妹,背叛了早年的誓约。她们曾经一起盟誓,绝对不苟且于虚伪的制度。

本书最动人的一段,是妈妈临终前。这一家,三个姓波伏瓦的女人的和解。

屈指算了一下。老太太去世,是1963年的冬天。我是上半年看的《越洋情书》,现在依稀有记忆。情书从1947年开始,持续了17年。也就是说。在1963年的时候,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越洋恋情,已经走到了绝路。那年她55岁。身体衰竭,皮肉松弛。阿尔格伦明言相告分手。青春期,男人的温暖怀抱,这一切,一去不复返。而萨特呢,他永远不乏年轻美艳的追求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心里,肯定也是滋味复杂吧。与萨特的智力联盟,那种精英联手的快感和自得,一向是她的精神支柱。

为了自由和独立,连正常生活模式都牺牲掉的大女儿,和母亲隔绝疏离了半生的大女儿,以和家庭对立为荣的那匹黑羊,现在也到了生命、爱情的灰颓老境。在会议,政务,写作的余暇,她也开始常常往家赶,照顾母亲,给她洗澡。

“她的裸体让我难堪”,姐姐说。昏暗的光线里,她给母亲擦身。她缱绻过的男人、女人,都不少。可是母亲的身体,因为癌症的折磨,已经变形的肉体,让她羞耻。“我来”,妹妹常年画人体素描,对各类肉体都习以为常,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心里,对亲情的隔阂感,不像姐姐那么坚固。

母亲痛得辗转难安。医生不给她用吗啡,医生眨眨眼睛,说:“呵呵,用吗啡和堕胎,有良知的医生绝对不会去做。”姐姐看着母亲的痛状,感到内疚,整整14年,她都在为堕胎合法而奋斗,医生的话,无疑是敌意的。不给母亲用吗啡,当然是教徒医生对一个叛道女人的报复。

姐姐抱着母亲枯槁的身体,她惊讶于自己忽然涌起的温情。一条隐于地下的河流,重新春来涨绿波了。

母亲弥留,姐姐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她一生强悍,这样的人,不肯正视死亡的终结。很多年后,她也试图闯入萨特的病房,她总是不相信,或者说,不接受,她爱的人,会离她而去。

母亲死之前说:“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正是这个母亲,三十多年前,克扣姐妹俩的生活费,为了阻止她们求学。倔犟的姐姐,有半年的时间,都没钱吃中饭。一直到她自己挣到工资,经济独立。

最后是看似软弱的妹妹,合上母亲的眼睛,收拾后事。

她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妹妹回到了冰冷的画室,在低温下作画;姐姐是整夜翻着家庭影集,不成眠。她甚至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了泪。对父亲,她没有。对扎扎,也没有。她写了一本书,写人的老年状况,写医疗单位的冷血,写母亲的故事。那本书叫《平静的死亡》,这本书里,她称波瓦伏老太太为“妈妈”。之前的《他人的血》《女宾》里,老太太的身份是“我的母亲”,客气,矜持,微讽,冷硬的距离感。书的题词,则是“献给我的妹妹”。她终于承认,“在母亲的肉里,有我的童年,她去了,带走了我的一部分。”这正是她用一生去抵制的一一一家庭和血缘,及他们对自由意志的牵绊。

真是值得咀嚼。就像萨特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高评价,“她就好比我的伴侣”。伴侣?!这不正是您二位终身反抗的婚姻框架中的术语么。

不完全是爱谁多少的问题。我在想,这其中更隐秘的力量,是衰老。托尔斯泰临终前的悔罪。萨特弥留时想重返教廷。包括很多人,受到伤害之后,变得温情与柔软。还有,中国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实是一…当一个人衰弱的时候,斗志软化。如果母亲早死20年,西蒙还在悖逆狂飙期的时候,这个和解也不会达成。

书的序言里,为西蒙的辩解很善意然而多余:“自纪德时代以来,对亲人的不近人情,已经成为激进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潮。”简直是越描越黑。启人疑窦。P7-10

序言

有一年冬天,我收拾了行装,在炮竹和烟火的余烬里,去了厦门。我想看看冬日的大海,傍晚沿着海岸线漫步,目前只见云水。我在大街小巷,毫无目的地游走和穿行。我在早晨去了鼓浪屿,睡完午觉后又去了一次。晚上七点,坐1路车到鹭岛,对滔滔白浪,叹口气,把手里的可乐瓶子扔掉;又过了一次江,去听了半场音乐会。出来的时候,坐在台阶上抽一支烟,有恋人在我身边推搡着,打掉了我的烟,把我的毛衣烫坏了一个洞,我只是对他们微笑,他们让我的梦有了虫蛀,因而更真实。

其实,书也好,文字也好,网络也罢,对我来说,就是那年冬天,最平静的海。在碌碌求生的缝隙里转个身,在苟且卑琐的日常里逃开,找一点余处和留白的喜悦。

首先是书。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我自小热爱阅读,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单人项目。恋爱,仇恨,打群架,羽毛球,做爱,都需要对手,阅读却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伴我度过漫漫冬夜,抵消我在社交上的挫折感,给我一个自足精神空问,是我生命中重要的食粮。哪怕是出门远行,没水洗脚的边远小镇,临睡前我也要翻几页书……我对书总是存着感恩之心,书从来没有辜负,伤害,离弃过我。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卷在手,即可抵半日的尘梦。我一个朋友写过一句诗,对人,对事,我觉得是太重了,慎用,忌用,不用;但对书,倒是适量的,那句话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深爱着你。”

还有那些无比遥远又近在目下的人……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它是一个人物评论集。我用了四年时间来写它,针脚绵密地记录了你们——在我的成长中,给予我启示和引导,或是留下痕迹的人。爱能充沛,慷慨施予,因而求得内心圆满的乔治·桑,文字与个人形象脱节的张爱玲,青春期定居者麦卡勒斯,气质如水般澎湃的杜拉斯,自转不息的尤瑟纳尔,还有很多让我兴味盎然地去研读的人,在我最关键的人格发育期,你们给予我信心,力量,还有方向感。我爱我笔下的每一个人,我热烈地打探你们的边角八卦,趣闻轶事,一笔笔地记下,整理,力图重现你们的原生态生活,像一个窥私欲灼灼的情人。金陵图书馆的借书证,被大大咧咧的我弄丢了三次,又重办了三次。这本书,是我写给你们的情书。

还有那些通过文章和我结缘的朋友。文字真的是有情缘的,四年了,我常常会接到来自陌生人的信件,只言片语,关心,鼓励,源源不断。到现在我都记得初上网时的悸动,彻夜的网聊,短短的社交半径一下被激活,扩开,原来世界竟然这么大,还有这么多精彩的人事。凌晨六点,穿着睡衣,继续打字,那些字像暖流携来的鱼群一样,鲜活水灵。有时半夜想到一个精彩句子,立马起身,开机,调出文档,把文章重新细细改过,一遍遍地调试语感,真是初恋般的求全心切。整理旧稿时,看见那些字,全是缝补的针痕。它们不见得多么好,却是一颗最初的心,热切,佻■,展翅欲飞,像握在手里的一只雏鸟。

还有你,像《绿毛水怪》里陈辉对妖妖说的那样——“你就是我的卡佳郡主,我最亲密的朋友,哪怕你在水里,我在岸上。”每个写手写字的时候,都会有个下意识的读者。有的人是面对一群人,凌驾在公共语境上说话;有的人,是对着一个人呢喃私语。自小我就特别敏感,易受惊,我喜欢把那个听我说话的人设定成你。有一天夜凉无事,翻看自己的旧文,2005年末,2006年初,写给你的,碎碎的文字:下雪了,空气清明如洗,公车放着我喜欢的歌,我为了听完它宁愿坐过站。都是些小小的、兀自开落的喜悲,点点滴滴我都想告诉你。这些旧字,流年水印,看着看着我就哭了。红颜弹指老,写下即不朽。

还有你们,爸爸和妈妈,虽然我既没事业有成,也没傍上大款,你们一直坚信自己的女儿天赋异秉。爸爸抽顶便宜的烟,却给我买一眼望去最漂亮的那台笔记本,妈妈总是在我读书写字的时候掩上房门,静静地收拾完所有的家务。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富裕,因为“我有你的爱”。

谢谢。

黎戈

2008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黎戈的文字,深情但矛沉溺,有一种隔岸相顾的关照。她的身上,有沉静逼人的才气,似乎是天然,不经雕琢,比起那些浸淫在文学中多年的人,更多几分凛冽的灵气。我于是知道,她应这样默默坚持了许多年,写给自己,为一种遥远的执念。在南京的某一日,在小小的茶室房间里,黎戈坐在我对面,聊起文学的时候,她只说自已是置身事外信手写写的人,对文学其实很懵懂。但我看着她,分明觉得她骨子里都是傲慢和矜贵,高悬高挂,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与共的一轮明月。

张悦然 作家

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第一次读到黎戈文字时的那种惊艳和自卑,我想我不会忘记。

——张媛媛 某出版社编辑

黎戈的文章文笔清丽,格调清雅,是清韵书院的保护级写手。

——苏美 清韵书院主编

读黎戈的文字;觉得她实在有傲气和豪气的本钱。

——夏朵 自由撰稿人 端庄长相,合称谈吐,却还能拥有一颖灵动的心,聪明的脑,潇洒的笔杆子。感激有这么一位值得珍惜的友人总能写值得我珍藏的文字。

——墨息 在校大学生

黎戈的文字容纳了她强劲的理性、感性和母性,只有视文字为知己的人,才能在文字雪得如此丰盛和五味俱全。

——小茕自由撰稿人

黎戈的书评是毁灭性的,我甚至觉得那些书存世的意义,都仅在于接受她的点拨。她将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化成一堆血肉和骨骼,用箭头标注情节的走向,轻易地揪出作者不为人知的野心,再老谋深算的作者在她面前都得丢盔弃甲。

陈迅喆 大学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切因你而值得(大师们那些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2262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