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修养
内容
编辑推荐

塑造国民道德素质的经典读本!新文化运动导师蔡元培先生力作!

一个国民道德素质普遍低下的民族,是无法称之为文明的民族的。在今天,想要复兴曾经辉煌的中华文明,积极改造国民性、重建社会道德体系,乃是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蔡元培这本书,秉承中华修身传统,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是一部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放在现在尤其意义非凡。这次我们重拾家珍,将其译成白话文重新出版,让这部经典之作在读者面前再次焕发光芒。今天中国的青年,若想要从我做起,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合格的公民,本书实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内容推荐

公民素质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富强与文明的必备条件。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人道德素养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极大担忧。面向大众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本书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从形式上看,本书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

目录

第一部分 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

 合群/2

 舍己为群/3

 注意公众卫生/4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5

 尽力于公益/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

 责己重而责人轻/8

 勿畏强而侮弱/10

 爱护弱者/11

 爱物/12

 戒失信/13

 戒狎侮/15

 戒谤毁/16

 戒骂詈/18

 文明与奢侈/19

 理信与迷信/21

 循理与畏威/22

 坚忍与顽固/24

 自由与放纵/25

 镇定与冷淡/26

 热心与野心/28

 英锐与浮躁/29

 果敢与卤莽/31

 精细与多疑/32

 尚洁与太洁/34

 互助与依赖/35

 爱情与淫欲/37

 方正与拘泥/38

 谨慎与畏蒽/39 

 有恒与保守/41

■智育十篇

 文字/43

 图画/44

 音乐/45

 戏剧/46

 诗歌/47

 历史/49

 地理/50

 建筑/51

 雕刻/52

 装饰/53

■原文

第二部分 中学修身教科书

■例言

■上篇

第一章 修己/95

 第一节 总论/95

 第二节 体育/96

 第三节 习惯/100

 第四节 勤勉/101

 第五节 自制/102

 第六节 勇敢/106

 第七节 修学/110

 第八节 修德/113

 第九节 交友/116

 第十节 从师/119

第二章 家族/121

 第一节 总论/121

 第二节 子女/123

 第三节 父母/129

 第四节 夫妇/132

 第五节 兄弟姊妹/134

 第六节 族戚及主仆/137

第三章 社会/139

 第一节 总论/139

 第二节 生命/143

 第三节 财产/145

 第四节 名誉/148

 第五节 博爱及公益/151

 第六节 礼让及威仪/156

第四章 国家/159

 第一节 总论/159

 第二节 法律/160

 第三节 租税/162

 第四节 兵役/163

 第五节 教育/164

 第六节 爱国/165

 第七节 国际及人类/167

第五章 职业/170

 第一节 总论/170

 第二节 佣者及被佣者/172

 第三节 官吏/175

 第四节 医生/177

 第五节 教员/178

 第六节 商贾/179

■下篇

第一章 绪论/181

第二章 良心论/183

 第一节 行为/183

 第二节 动机/184

 第三节 良心之体用/185

 第四节 良心之起源/187

第三章 理想论/189

 第一节 总论/189

 第二节 快乐说/191

 第三节 克己说/192

 第四节 实现说/193

第四章 本务论/195

 第一节 本务之性质及缘起/195

 第二节 本务之区别/196

 第三节 本务之责任/197

第五章 德论/199

 第一节 德之本质/199

 第二节 德之种类/200

 第三节 修德/200

第六章 结论/203

■原文

第三部分 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

世界观与人生观/288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91

思想自由/294

在育德学校演说之述意/296

劳工神圣/298

科学之修养/299

义务与权力/302

我的新生活观/304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305

美育与人生/310

试读章节

合群

我们的课堂,有四面墙壁,可以遮挡风雨尘土;有书案座椅,可以坐在这里阅读写作。墙壁,是由砖块垒起来的;书案与座椅,是由木板拼起来的。如果把它们拆散,使它们成为分散的砖块与木板,它们就不会有墙壁、书案和座椅的功能。还有,我们都穿着衣服来抵御寒冷。衣服,是由丝线或棉线毛线织成的。如果把它们拆散,使它们成为一根根的丝线或棉线毛线,那么它们就不会有衣服的作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实在是集合了耳、目、手、足等各种器官而成的。这些器官,又是由无数细胞集合而成。如果使这些器官各自分散独立,甚而至于分散为各自独立的细胞,那么这些器官又怎么能够有视听行动的作用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是这样。个人孤立奋斗,就是挨饿受冻也是在所难免的;集合众人的力量去奋斗,才可以去谈幸福的生活、文明的事业。比如我们的工业社会,开始固然是一个人的手工劳动罢了。集合众人来教徒弟,那就会生产出较多的产品来。集合很多人来做大工厂,然后才能使用机械,扩大利益。集合多数工厂里的工人,组织起工会,才能逐渐摆脱资本家的压迫,从而思考并避免自己所受的苦难,为将来的幸福做打算。这难道不是集合众人之力的效果吗?

我们最普通的群体,是从一个家庭开始的。有了家庭,然后才有抚育儿女、赡养老人、分担劳动、伺候病人之类的事情。集合一乡之人组成一个群体,然后才有互相看护的帮助,才有学校的建设。集合一省或一国的人们作为一个群体,然后才有便利的交通和高深的教育。假如集合全世界的人们作为一个群体,互通有无。同甘共苦,那么即使是有土地贫瘠、偶然遭遇天灾的地方,都不难补救,而且战争、商业竞争等惨祸,也能够在世界上绝迹了。

舍己为群

集合众人而成为群体。群体,是用来谋求每个人都需要享有的公共利益的。但是,如果群体遇到危险,而群体中没有人出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保护群体,那么这个群体将会灭亡。于是迫不得已,我们就有了舍己而为群体的义务了。

舍己而为群体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自己在群体中,如果群体灭亡,那么自己也会随之灭亡。现在舍自己而救群体,群体果真不亡的话,那么自己也就未必会灭亡;即使是群体不灭亡,而自己先灭亡,那也比群体和自己都灭亡要强。这种对生存的看法,包含了个人的考虑。二是处在群体当中,来看群体中的一个人,个人的价值必然小于群体的价值。牺牲一个人而可以救众人,为什么不去做呢?一个人这样想,那么就会有舍弃自己而为群体的一个人;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就会有舍自己而为群体的众人。这种对生存的看法,没有包含个人的考虑。前后两种看法,出发点不同,但舍自己为群体的决心则是一样的。我们以事实来证明这一点。一是从军。战争是罪恶的,然而有时候受到野蛮人的攻击,为了自卫而战,这是不得已的事情。例如比利时受到德国的攻击。比利时奋起而抗敌,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谁说不应该呢?二是革命。革命没有不流血的。不革命,而忍受残暴政府的奴役,那么即使活着也跟死了差不多。所以人们才会不怕流血而去革命。例如法国一七八九年的革命,中国这些年来的革命,在革命前由于倡导革命而逮捕杀害了不少人,在革命战争中,因战斗而死伤的也有很多人,他们都是出于舍己为群的考虑才这样做的。三是暗杀。暗杀,是实行革命最简单的手段。消灭罪魁祸首而原谅从犯,杀一儆百,流血不超过五步。古代的如荆轲行刺秦王赢政,最近的如索菲亚暗杀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这都是其中的例子。四是为真理而牺牲。真理,是体现和平精神的,然而,却被教会、君主、政党、贵族所忌讳,所以没有舍己为群的精神,就不敢公开谈论真理。比如苏格拉底对哲学进行了创新,结果被捕入狱而被杀害;哥白尼创造了新的天文学说,结果被教皇所仇视;巴枯宁主张无政府主义,结果被囚禁、放逐,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其他的如进行飞机试验、南北极探险等,在今天看来,这都是勇于做出牺牲的事业,虽然有的是由好奇者和争强好胜者去做的,但也包含有为了群体利益的动机,所以在这里列出来。

注意公众卫生

古语说:“千里不唾井。”意思是说,将要去千里之外的遥远地方,不会再从这个井里打水,但也不敢向井里吐唾沫而妨碍别人打水。商朝法律规定,把灰抛撒到路上的将受到惩罚,因为害怕灰尘灰烬飞扬而蒙住了路人的眼睛。孔子说:“君子不丢弃破旧的帷帐,而用来埋马;不丢弃破旧的伞盖,而用来埋狗。”这是说对已死的狗和马,都要埋掉,不让它们暴露在外而传播恶臭之气。古人注意公共卫生,就已经到这种程度了。

今天的公共卫生设施,与古代相比齐备多了。以卫生条件而言,清洁是第一标准。个人所能做到的,只是洗澡、换衣服、打扫房屋而已。如果周围的环境污水留滞,废物堆积,充满了腐烂的落叶死兽,空气中弥漫着传染病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人都保持自己的身体、衣服和房屋的洁净,但讲究卫生的目的仍然不能达到。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公共卫生的设备。例如地上必然有水沟水渠,厕所里必然会滞留污水,道路的扫除,废弃物的搬运,有专人去做,定时去做,对传染病的治疗,有专门的医院,这都是解决那些个人无力应对的问题的手段。

我们既然享受了公共卫生的好处,那就不能随意破坏公共卫生设施,以免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把污水泼在沟渠的外边;不要把废弃物乱扔到公共道路上。不幸患了传染病,要马上自动隔离,暂时停止与别人的交往。比较严重的,要住到医院里去,而不要混在大庭广众之间。这是我们对于公共卫生的义务。

P2-5

序言

蔡元培先生,在我国近代学术、文化、教育界,每被人提及,无不肃然起敬。特别是他主持北京大学期间,几乎把当时我国的精英和进步思潮的先驱人物都聚集在一起,使中国的学术文化来了一个突变。逐渐从落后变为向前进。他的理想目标是“兼容并包”,这四个字说出口很容易,但要做到,拿出成绩和功绩,却很不容易。他虽然身居高官之列,心却在人民中间。他主张劳工神圣,乃是劳动人民的知心朋友。他呐喊劳工的心声,带头主张勤工俭学:他带领第一批去法国作勤工俭学的学员中,就出现了如周恩来、邓小平等许多后来成为全国、全人类敬仰的人物。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就在学校内引进西方的革命思想,团结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以后这些先进思想家组织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还特别聘请了鲁迅、梁漱溟等社会精英)。我们可以说,蔡元培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对新中国的建立功勋卓著。

他留下的著作和事业功绩,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和实践,他的“兼容并包”决不是乡愿思想,而是彻底解放人民的进步思想。我们现在正在大讲特讲“和谐”、“创建”,就是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前进。

98老残周辅成

2008年9月写于北大朗润园

书评(媒体评论)

蔡元培比梁启超视野更宽阔,不囿于孔子学说,而是着眼于现代国民人格的培养,将古今中外的道德修养资源冶于一炉,勾划出现代中国人修身进德的具体纲要。

——张汝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

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

——林语堂 我国现代文化大师

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杜威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修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元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2248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