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墨痕/老橡树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撰写的一部自己与绘画的关系的书。

画——是客观存在。好坏自有公理。我把自己的绘画历程编写成此书,作为墨痕,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墨痕中有我的泪,有我的汗,也有我的心血。

内容推荐

我从来没有想到要撰写一部自己与绘画的关系的书,因为绘画是我的副业,仅仅是一种爱好,在生活中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

祝勇先生的几次劝诱,最后激发了我尝试一下的兴趣。

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绘画作品数量不少,有油画,有水墨画,有水彩画,有钢笔画,还有大量的速写;有人物,有风景,也有插图和漫画。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绘画经历,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建国初期,我因画了一组“反浪费”的漫画,遭到《文艺报》的批评。那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艺界的第一次公开批判。此无前例,我被批蒙了。从此我变得老老实实,再也不敢随便画漫画。也算幸运,这使我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没有遭受大难。

二是,“文革”期间在干校开始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战斗生涯。阅读革命导师们的回忆录,他们的生活和事业日益吸引我的全部兴趣与精力,最后完成五十多幅的小型组画。作画的过程,学习马恩著作,净化了我的灵魂,升华了我的情趣,坚定了我向上的信心。

三是,在从事翻译工作中,接触先进思想,与各界代表人物交往,充实了我的学识,扩大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觉悟,从而创作出一大批中外文学界人物的肖像,实现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想,为民族之间的友好尽了绵薄之力。

目录

卷首语

{壹} 哈尔滨——我的画乡

{贰} 学校——文艺思想的苗圃

{叁} 我的俄罗斯绘画老师

{肆} 青年时代的几位中国画友

{伍} 口译工作和绘画

{陆} 炼狱中的漫画

{柒} 马恩组画——灵魂的净化

{捌} 为中国文艺界人士画像

{玖} 我画俄罗斯

{拾} 我画其他外国作家

{拾壹} 两幅大画

 《赞梅图》

 《巴金和他的老师们》

{拾贰} 上海画展

{拾叁} 莫斯科画展

试读章节

有一天,是个什么节日,在靠近道里江沿的教堂前,我见到了几个茨冈人。他们周围聚集着很多游客。可能是好奇心或是他们的色彩吸引了我。我凑到跟前看他们表演。一个卷毛的茨冈孩子,一下子拉住我的手,让他妈妈还是姐姐观看。最初吓了我一跳。可是她们那亲切热情的样子,渐渐让我放了心。她指着我的手纹讲了很多话,我无法理解。最后,她在我脸上热烈地吻了一下,更把我弄糊涂了。我不知道她讲了些什么,可是我领会这是对我的祝福。

这是一幅幅多么绚丽多彩的风情画啊?!可惜那时还没有能力将这一切表现出来。

从那时起,我对茨冈人就特别有感情。后来,我读到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人》时,理解了他们的豪放、正直、勇敢和浪迹天涯的生性,他们追求自由和忠贞爱恋的精神。成年后,我有机会在前苏联观赏专业茨冈艺术家们的歌舞表演,是那么激动感人。这时,我总会联想到少年时代接触他们时的感受和揣测那位看手相的茨冈女人对我说的话。

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哈尔滨凡是俄罗斯侨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有私营图书馆和旧书铺。俄罗斯是个爱读书的民族。

书铺一般规模都不大,有的只占据一个房间,从地板到天棚,书架上上下下摆满旧书。

除了小书铺之外,在南岗秋林公司下坎处,有几栋楼房的大门洞,也被贩卖旧书的人所占据。他们在门洞左右两侧摆上一些简易的柜子。柜子上有护板。白天将护板卸下,晚上收工时再把护板装上,加上铁锁。记得他们卖旧书、卖集邮的邮票,也卖一些零星的文具用品。

我那时对文学与绘画已产生强烈的兴趣,常到那些小书铺或门洞书店去转悠,翻阅学校里看不到的小说或画册。我记得我购买过《波兰绘画》,那是一部较大的画册。爱不释手,又买不起。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心疼儿子,给了我钱,让我买了回来。那是我少年时代自己花钱买过的最贵的一部书。

我还买过一本当地俄罗斯画家洛巴诺夫的铅笔画集,画集中收有十几幅哈尔滨风景,有《霁虹桥》、《圣索菲亚大教堂》、《火车站》等。每幅画页上边还衬着一张透明的薄纸。在当时来讲,这种装帧实属少见。我还买过一本日本研究俄苏文学艺术的学者升曙梦的《新露西亚文学史》。当时买它是因为喜欢书中众多俄罗斯作家画像。我很想也画些我所喜爱的作家肖像。

几十年过去了,学生时代买书的事和想画肖像的事一直牢牢记在心中。那些小书铺为我提供了外国文学艺术的补养,对我后来从事俄苏文学艺术研究和绘画起了铺垫作用。

斗转星移,几十年的岁月像松花江的水浩浩流过去了。今天,哈尔滨正在展现新的面貌。

哈尔滨保持着国际文化城市的美誉,如今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是旅游者而非流亡者了。听说我的外国同学们从美国、法国、以色列、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也像探亲似的来到哈尔滨,是怀旧,还是寻根?谁也忘不了度过自己童年的地方。

哈尔滨还能见到满天的红霞吗?还可以看到高空迁徙的雁群吗?还能听到钟声吗?浪迹天涯的茨冈人是否还在光顾我的故乡城市?

哈尔滨市民成长了。听说市容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儿的小书铺早已不复存在,斗子车早已被出租车所代替。高楼大厦已遍布市区,但没有变化的是那儿一年四季的季节,还有那几条只有哈尔滨才具有的石头铺砌的街道和那风格迥异的建筑物。

当你走在道里中央大街或是南岗东西大直街上,你一定还能见到各种风格的楼房。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巴洛克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有红色圆顶的,顶设阁楼层;有造型简洁整齐匀称的,带有中世纪寨堡的外形,女儿墙上竖起绿色的尖塔。细细观察一下每栋建筑物的花饰,也是样式纷呈,高大的廊柱顶托着巨大的山花,构成庄严的人口,圆角的窗户,使建筑物显得更加灵巧。国外各种流派建筑在这座城市中都有所体现,它们的风采至今依然让人赏心悦目。

据说艺术家们望着这些建筑常常陷人深思,因为他们看到了画,听到了建筑物的无声的乐章。

哈尔滨是我的画乡,但愿它能保留住原有的特色,并不断增加新时代的特征。P8-10

序言

我从来没有想到要撰写一部自己与绘画的关系的书,因为绘画是我的副业,仅仅是一种爱好,在生活中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

祝勇先生的几次劝诱,最后激发了我尝试一下的兴趣。

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绘画作品数量不少,有油画,有水墨画,有水彩画,有钢笔画,还有大量的速写;有人物,有风景,也有插图和漫画。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绘画经历,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建国初期,我因画了一组“反浪费”的漫画,遭到《文艺报》的批评。那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艺界的第一次公开批判。此无前例,我被批蒙了。从此我变得老老实实,再也不敢随便画漫画。也算幸运,这使我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没有遭受大难。

二是,“文革”期间在干校开始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战斗生涯。阅读革命导师们的回忆录,他们的生活和事业日益吸引我的全部兴趣与精力,最后完成五十多幅的小型组画。作画的过程,学习马恩著作,净化了我的灵魂,升华了我的情趣,坚定了我向上的信心。

三是,在从事翻译工作中,接触先进思想,与各界代表人物交往,充实了我的学识,扩大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觉悟,从而创作出一大批中外文学界人物的肖像,实现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想,为民族之间的友好尽了绵薄之力。

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母亲,我心中的灯!

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妻子,善解我的终身伴侣!

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女儿,我在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

我把这本书献给关心我、爱护我、批评过我的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们!

2007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墨痕/老橡树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22854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