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人必知的2300个书法常识
内容
编辑推荐

囊括书法精华的实用手册·速查书法知识的案头宝卷!打开彩色引导页,绽放出瑰丽的画卷,全书精华一目了然;索引包含2300个书法知识点,涵盖面广,便于读者查阅,轻松自如地获取书法知识;书中大量的书法插图,使你与书法大家面对面,直观异彩纷呈的书法知识,精彩进一步在这里延续!

内容推荐

书法是闪烁在中华文化之上的绚丽光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到魏晋南北朝时的百家争鸣,直至唐时的鼎盛,书法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生命特质,穿过时空,超越兴替,在华夏大地上蜿蜒流淌了数千年。《国人必知的2300个书法常识》着眼于一段段书法史实、一幅幅精美图片、一个个关键词,把书法常识中的无数亮点连缀成片,绘就了书法知识的雄伟殿堂。

目录

一、中国书法艺术

二、书法名家

三、书法名篇

四、书法知识

五、书法器具

六、书法类别

七、书法作品表裱

八、书法鉴赏与辨伪

九、书法作品的收藏与保护

十、书法艺术品的市场行情与投资

十一、书法论著选择

十二、与中国书法有联系的其他艺术、国家

十三、现代硬笔书法

试读章节

书法与文字相生相伴

中国的书法艺术基于文字,有文字才有书法的产生。那么什么叫文字呢?古文字学家研究认为:1954年在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上的刻画符号,即陶文。就是汉字的初始,至此中国的文字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后人根据已有的汉字结构,分析归纳出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许慎《说文解字》云:“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文字是依事物的类型取象来制作的。以象形来说,有的取象于自然界,应物象形,如日月山川之类;有的取象于器物,如舟车弓矢之类;有的取象于动物,如牛马鱼鹿等等,使人一看便知是何物,表示何意义。以指事字来说,它是象形的发展和补充,以符号象征的办法来表示抽象概念造字方法。如“上、下”两字,按大篆的写法,一横表示地或天,在长横(表示地)上面加一短横或一竖表示“上”。长横(表示天)下面加一短横或一竖表示“下”。以形声字来说,大多是一半象形以为意,一半取声以为音。如“江”字,江水之声“轰轰”然,以“水”为形,以“工”表声,则为“江”字。如“河”字,河水之声“呼呼”然,以“水”为形,以“可”表声,则为“河”字。此外还有会意、假借、转注,合称六书,这就是文字创造的由来。随着文字的产生,融合了先人审美意识的书法也就产生了。

结绳记事

《周易·系辞》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结绳记事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是文字发明前,先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是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当时社会活动或某些数量关系的一种记录方式。

虽然目前还未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显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民记事的主要方式,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是具有客观基础的。民族学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这无疑为古人结绳记事提供了事实的佐证。

先民“结绳而治”的具体方式,今天已难以详考。李鼎祚引述《九家易》的解释说:“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绳结。当然,结绳记事是在没有文字可以记载事件之前,上古先人记事的一种方法,它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被图画或文字所取代。

时至今日,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

席慕蓉有首以此为题的诗:

结绳记事

有些心情,一如那远古的初民

绳结一个又一个的好好系起

这样就可以

独自在暗夜的洞穴里

反复触摸回溯

那些对我曾经非常重要的线索

落日之前才忽然发现

我与初民之间的相同

清晨时为你打上的那一个结  到了此刻仍然

温柔地横梗在

因为生活而逐渐粗糙了的心中

汉字的远祖——陶文

1954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这些陶片上刻着类似于文字的符号。古文字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种符号就是汉字的原始形态——“陶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河两岸的宁阳县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附近发现了一些古陶器,刻有文字符号,被称之为大汶口文化。虽然在当时的陶器上只发现六个文字,但它反映出很多事实,并且足以证明我国在五千年前已经使用文字了。

陶文有两种: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虽然现在还不能确认它们是些什么字,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是我国文字的雏形;另一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

在中国的历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文字符号的就是陶文。已经出土的陶文资料很多,但它们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仅仅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是公元前4800~前4300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一个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

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术界看法不一。裘锡圭认为是“记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唐立庵(兰)先生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它们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能猜测几个字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这是可以肯定的。

仓颉造字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命手下叫仓颉的一个大臣把作战图拿来,仓颉却发现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后来仓颉向黄帝建议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就问解决的办法。仓颉说: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命令仓颉研究图画造字。

图和字该怎么造呢?仓颉整天苦思冥想,眼看已到冬天,还没有想出造字的方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雪地上又留下了清晰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这一下子启发了仓颉: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着说:“很好!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头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上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

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P2-5

序言

中国书法,艺苑里的奇葩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从甲骨文演变为大篆、小篆,而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不仅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它本身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书法以汉字为依托,以点、线、面为基本要素,历经两千多年,以独到的方式繁衍出千沟百壑、万千气象。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胸中有丘壑,心中有道义”,书法是“丘壑”和“道义”相结合的产物。汉字发源于象形文字,写自然之态,像自然之形。“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万仞之岩,自然意远。”(唐·张怀瓘《书断》)自然界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万年枯藤,龙盘蛇结,高山仰止,涛走云飞。蔡邕偶创飞白,张旭观舞剑草书,王羲之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大自然中成为一代书圣,与王献之在崇尚自然之风的魏晋铸就了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随后而至的全盛唐朝,欧阳询、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又成就了数百年的辉煌。

斗转星移,书法的美却没有被时光隔断。今天,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画中,以其独特的精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潇洒灵动、博大精深。

一代英主李世民曾说:“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习书法者要调心养气,澄虑静思,久之会陶冶性情,怡养情操,于烦乱的熙熙攘攘中独守一份淡然和从容,自看庭前花开花落,独望碧空云卷云舒。近代书法家沈尹默说:“全世界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不是诗,却有诗歌的意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引人欣赏,心旷神怡。”作为一门艺术,书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当我们观望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时,有时会感到其拥有的某些特征似乎在“淡隐”,但书法,却一直醒目地存在,并灿烂延续,成为东方艺苑里的一朵奇葩。《国人必知的2300个书法常识》着眼于一段段书法史实、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关键词,把书法常识中的无数亮点连缀成片,绘就了书法知识的神圣殿堂,它从书法艺术、书法名家、书法名篇、书法知识、书法器具、书法类别、书法装潢、书法鉴赏与辨伪、书法收藏、书法市场与投资、书法论著、中国书法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书法进行了集中系统的论述,为中青年学生、书法爱好者、书法收藏家及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专家、学者必备的案头宝卷。

书法艺术

毕加素曾说:“中国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门抽象艺术,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穷”,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曲直等丰富变化,兼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等,构成华美的篇章。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直至唐时的鼎盛,书法艺术是一路高歌,逶迤而上,铸就了千年的辉煌。本书从“天雨粟,夜鬼哭”的仓颉造字写起,介绍了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汉简、楚帛、碑刻及鸟虫书、蝌蚪文等字体的基本特点及代表作品等,并配以精图,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尽情领悟中国书法的千年魅力。

书法名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同的时代,塑造不同的历史人物,也涌现不同的书法大家。“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家创作作品,或发表看法,或表达情感,亦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千沟万壑、万千气象。无论是开启一带书法风格的张芝,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还是以癫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的怀素,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的李隆基,“温润闲雅”“秀妍飘逸”的赵孟頫……百名书法名家汇聚于此,富有故事性的叙述、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些书法大家的性格特点、生平经历,及其趣闻轶事精彩道出。放下忙碌,远离尘嚣,让我们一起和名家面对面。

书法名篇

中国书法,浩如烟海,纵横千年的历史,蕴藏着无数的锦绣文章。它以点、线、面为基本要素,起于点画用笔,系于单字结构,成于整幅章法,美于气韵丰神。它以汉字特有的线条和书写规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章法和笔势,反映出书者特有的气质、情趣和审美理想。甲骨文缘何叫“甲骨文”?小篆书体有什么特点?“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王献之书法与其父王羲之书法有何异同?那些千年墨迹为何一直备受推祟?……本书汇聚了中国书法界作品之精华,从战国的楚帛书写起,直至近现代,历数各代的著名碑刻、帖子等,把大家作品的年代、特点、内容等深入浅出,细细讲述给读者。读完本书,你将获益匪浅。

书法知识

悠悠岁月,茫茫艺海,书法的发展犹如浩翰大海,几经变迁,几经发展、扬弃、整合,一路演绎着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一代书圣王羲之曾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如何选笔、执笔、运笔?怎样选帖、读帖、临帖?书写前怎样布局谋篇,写作时如何讲究章法,以及成书后怎样落款、钤印等都至关重要,引人发思。本书不但为你详细讲解如上问题,更有编者精心准备的书法问题集锦,讲解书法本身的理论、书籍、流派、演变、字体结构等,读来有事半功倍之效。

书法器具

笔墨纸砚是主要的书法器具,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亦兼具了收藏功能。无论是蒙恬造笔、胡开文制墨,还是露皇宣、澄泥砚,都让人叹服,更让古代文人对这些文房四宝钟情不已。“五色艳称江令梦,一枝春暖管城花。”以笔和“春暖管城花”作比,极尽笔之妙用;“玉霞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用浓雾淡云作喻,写尽墨之特色;“纸上纵毫万水千山,雪中缀景百态多姿。”大力渲染了纸的妙用;“笔势染来虹气现,砚痕干处月轮开。”笔有神,砚亦有神。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详细为读者讲述了文房四宝的起源、发展、流派、制作、使用及收藏等,一路读来,另有天地。

书法类别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中国艺术,“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作为一门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汉字从最初的代表意与声的象形或绘画文字,到它成为一种艺术,历经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的演变,直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生命特质,穿过时空,超越兴替,在华夏大地上曲曲折折地流淌了数千年。本书细细讲述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书写技法及其代表作品、作品特点等,并配以经典的图片,希望能引领初学书法者入门,使书法爱好者更上一层楼。

书法论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者不同,景亦异也。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人们的审美角度也会不同,对书法的认识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法大家们在书写书法作品的同时,更会将自己的书写心得写成论著,或关乎技法,或关乎修养,或关乎布局谋篇。“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

本书起自汉代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九势》,终于清朝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举凡各代书法论著,广搜博采,对书法论著最为发达的唐、宋、清三代,如唐太宗、欧阳询、孙过庭、苏轼、米芾等大家,更是用心汇集,精彩自在其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人必知的2300个书法常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晓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97582
开本 16开
页数 4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7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1-49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9
170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6: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