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2005年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哲学会、国际儒联、南阳市政府和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去世后至2005年其间共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研讨会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近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大学老校长、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著名作家宗璞,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本书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

目录

一 冯学与中国文化

“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

——《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与功能 

论冯友兰晚年的政治意识

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

心诚则灵:三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校务活动考略

新时期冯友兰先生的元哲学观初探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贵和哲学的一面旗帜

论冯友兰清代学术史观

中国哲学的魅力

——读三联书店版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 

经学时代下的清代学术观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札记 

“冯友兰哲学”与“张东荪哲学”

冯友兰哲学史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述评

二 冯学的治学方法

冯友兰唯物史观哲学方法论述评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言道方式

接着芝生师的“旧邦新命”继续讲

——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当代哲学家的方法论反省

——六种当代中国哲学创造转化代表性型态的分析

试析冯友兰之“辨名析理”

冯友兰的治学精神与“百家争鸣”

——评1957年中国哲学史讨论

《新世训》与道家哲学

“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

建筑增加“不能算是学校对于社会之成绩” 

三 冯学与哲学的现代化

“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

——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诠释

——论冯友兰先生《新世训》的现代价值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关于中哲史之“合法性”与“危机”问题

——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

冯友兰与新实在论:在思维中重建经验

“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的宗教观

试析中国哲学的“新统”

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美学的一种比较研究

宗教、科学和思维

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

论冯友兰的晚期道家观

对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内容解读的比较研究

四 冯学的境界论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

天地境界和高峰体验的比较和会通

寻求你的虚旷的世界

——天地境界与瓦尔登湖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

——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通天地与任自然

——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中的和道德行为之比较

五 《冯学通讯》摘录

口述历史同样需要严谨和规范

——从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中所引的两句诗说起

给古人少许公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9578
开本 16开
页数 5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3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5-53
丛书名
印张 3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