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海苦航(逸堂四品)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代报人、岭南诗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逸生先生(1917年-2001年),他的代表作品《学海苦航》、《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漫话三国》最近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合辑为《逸堂四品》隆重出版,重新唤起我们对这位独具岭南文化特质的标志式人物的回忆。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学海苦航》。

内容推荐

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6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普及读本,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畅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指挥,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现把逸堂老人的三本小札加上自传体《学海苦航》,合成一套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学海苦航》。

目录

关于《逸堂四品》

《学海苦航》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试读章节

门第我当然不希罕,神童也不敢想望,说我至今还有点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家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的人,在我踏入学校之前,能给我多少一点文化科学的知识。

我出生那年是一九一七年,正是个乱糟糟的时世。欧洲大战还在拚命地打,每天都不知有多少人送了命;在咱们中国,已经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北京还演了一场溥仪复辟的闹剧;广东也有大大小小的军阀,还有成帮结伙的“大天二”,兵和匪是很难划清界线的;鸦片烟、赌博和娼妓又如同瘟疫一样,残害着不知多少不幸的人。

农历六月初十那天上午,南方的气候已经进入酷暑,在香山县溪角乡一问非常平凡的房子里,忽然添了一个小男孩——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好笑,这也值得浪费纸张笔墨吗,干脆不写好不好?然而继后一想,中国古典戏剧向来有个习惯,一个角色出场,总得向观众们“自报家门”:小生姓某名某,字某某,本贯某地人也。下面才是正文。这种老规矩,似乎也有它的道理,所以我还是照章办事了。

我既然没有“夙慧”,所以直到七岁入学之前,还是“浑浑噩噩”,身边的事情连同自己的事情,事后什么影像也没留下来。偶然有几件事情,是以后母亲在闲谈的时候透露的,但也无法唤起我的印象。我常觉得这是一个人的憾事。假如人一生下来就能够有记忆,连吃奶、溺床、学走路、长乳牙的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那该多好。婴儿时候父母亲的笑声该是最甜蜜的;亲人们的抚爱该是最亲切的;而自己的一个笑靥、一声啼哭也该是最无邪的。这些,给以后的我会留下多么美好甜蜜的忆念啊!可惜这些全都不留影迹了。待到能留下影迹的年纪,情况却已经改变,连父母亲的笑容都不像往常,亲人们的挑剔也多起来,不是说长得丑就是说长不高,不是说太顽皮就是说呆头呆脑;加上还有些人事变迁,生的生,死的死,去的去,散的散,婴孩时期的旧事,当长一辈的人重新提起的时候,自己除了茫然,还剩下难堪的怅惘。

姑且举一个例子吧。

大概是我一两岁的时候,父母亲带着我到了县城——就是如今中山县的石岐市,赁了人家半问房子居住。据母亲后来说,赁了另外半问房子的有个二十来岁的女人,模样长得很俊,不知是哪个有钱人家的外室。她丈夫只是偶然回来一下,住两天就走,所以平时是很寂寞的。大抵就是因为寂寞吧,她一见我,就喜欢得了不得,常是老半天把我抱到她房间去,把我当布娃娃似的耍弄;上街的时候,就一手抱着我,一手拿着手绢、钱包,东家店子转一转,西家店子逛一逛,少不得又是糖果,又是点心,硬是塞到我的嘴里。就这样拎着我这“包袱”满街跑,半点也不觉得累。我母亲呢,不但忙着家务,还得学着用缝衣机缝鞋面,乐得把我脱手给她。可是,小到一年,突然有一天,她搬走了,也没有留下地址。从此之后,用一句陈话,就是“杏如黄鹤”,无影无踪。真是应着大诗人苏东坡这儿句话: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要不是母亲后来告诉我,我是完全不感觉到有这嘲事的,即使告诉我,她到底是怎么个模样,胖还是瘦?高还是矮?仍旧模糊一片;然而每当想起婴年这段遭遇,又总有一种惘然的感觉。正如评沦《水浒传》的金圣叹,得知书里有个武松式的头陀,无端在人肉作坊里丢了性命,却无从知道他是个什么人物,不免再三惋惜一样,在人的一生中,又何尝没有自己无法追寻的人物。受到有形的爱怜,而自己却混混沌沌,事后无处追寻,在婴儿时候足常会有的;至于受到默默的爱怜,或者是暗中的保护和帮助,而自已却浑然不觉,在一生中肯定也是有的,可是,他们(或者她们)是仆么人呢?他们不想说,别人也不愿意说,然而实在肯定是有的,自己却完全不知道,想起来就更使人为之惘然了。  直到我满六岁的时候,我的脑子才发育到能够贮存信息的程度。换句话说,是有了记忆能力了。那时候,父亲已经到了香港,在油麻地新填地街租了一爿门面,开了一家小作坊,是专门给皮鞋匠人制鞋楦的作坊。

我开始能记忆了:油麻地虽说是九龙半岛的中心地区,但还十分冷落,除了弥敦道、亚皆老街两二条干线比较宽阔之外,都是些狭窄的马路。其中,上海街还比较热闹,像样的商店还多些,我家所在的新填地街,就颇有点荒凉的样子了。住的人不多,而且都是些穷苦人家;商店冷冷清清,大抵是勉强撑持门面的小店铺,自然找不到大公司和大酒家。我父亲正是贪图房子的租金便宜,才找到这地方落脚的。

假如有人问我:“你认字的时候,最初认识的是哪几个字?”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刘祥盛鞋券铺。”

这个回答自然有些奇怪,却又是事实。原来在父亲的小作坊门口,有两根支撑着骑楼的水泥柱子,方形的,直径约有四十厘米粗细。父亲请人在每一根柱子上都漆了六个大红字:“刘祥盛鞋券铺。”我还没上学之前,每天都看到这两行大字,再听父亲一念,就记住了。所以说这是我最早认识的几个字。至于更早之前,有没有人教我“一、二、三”呢?因为实在记不起来,也可以说没有吧。

我自然不知道这六个字里竟有一个是写了别宁。许多年后才知道,“鞋券”的“券”不该这样写,要写做“楦”,更早的时代还写做“棱”。它是制鞋的时候套存鞋帮里做模型的木头。它的来源很古,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棱”字,后来又出现“楦”字,大抵是个谐声字。这个“券”字也是只取其声的。文字学家当然说这是写错了。不过写在招牌上,目的在招徕生意,似乎又当别论。如果在招牌上写成“鞋楦”,恐怕十个鞋匠有九个不认识;如果更写成“鞋棱”,以求古雅,那我敢肯定,一千个鞋匠也找不到一个会认识它的了。所以我至今还不敢说“鞋券”是写错了字。

我父亲是个精瘦的汉子,身量不高,人却精明,学得一手好手艺。通常,皮鞋工匠只管制鞋子,不管造鞋楦的。造鞋楦的手艺要精细得多;而且因为行头窄,容不下太多的_丁匠,所以学制鞋楦的人也不多。我父亲却既懂得刨制鞋植,又会裁制鞋面和上鞋掌,在这行业里算得一卜是个全能手。

他为人也不懒,我常见他天不亮就起床,扭开电灯,跨坐在工夫凳上,双手拿着弯刨,孜孜不倦地修饰着楦头。他造的楦头,款色不少,赶得上时髦,生意也算不坏。

制鞋这一门,染下坏习惯的人多的是。可他既不抽烟,也不“拈花惹草”,更不赌钱,烈酒不喝,只喝些补酒——茶几上经常放着一个大玻璃瓶子,里面用双蒸酒浸着一整头狸猫。能够这样洁身自爱的人,在那时的皮鞋行里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他也不是没有嗜好的人,他喜欢新鲜的玩意,也爱讲排场,充风雅。他到香港不久,挣了些钱,就把自己的卧房装饰得很讲究。一种四柱到地、上面安了金顶、下面装着万向轮子的新式大铁床,在那时一般人家也算是体面的,他的卧房就有。时兴的大镜面五桶柜,用的是上等木料,还满雕着飞风、梅花十分精致。他也买了,就放在铁床旁边。

他还有点附庸风雅的脾气。我还记得墙上挂了一副拿瓦筒那么粗细的大竹剖成两半,上面刻了行草的对联。联语是这样写的:

奇石寿太古,好花春四时。

他是不是懂得欣赏书法,我不知道;可以肯定地说,他未必知道什么“寿太古”。P2-5

序言

你可曾看过在那无边无际的海洋上颠簸着的帆船吗?远远望去,它老是停在那儿,动也没动;细看清楚,却是确确实实在行进中,尽管是那么缓慢地艰辛地移动,但只要掌好舵,经受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它终会有一天胜利地到达彼岸的。

知识的海洋也是无边无际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沉浸在这个浩瀚的海洋中。而且,其中不少人还是在一无师二无友的情况下艰苦自学的。“天道酬勤”,在我们国家里,自学成才的人,又何止成千上万!而刘逸生同志就是我所熟知的一个。

我认识逸生同志的时候,他正处在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大好年华。我是一个读书不多而又学无专长的人,但自学求知的经历却同他颇为相似。我们都是小学未毕业就失学的;我们又都是没有高中毕业证书而先后考进了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的;还有,当他已在《星岛日报》熟练地从事校对工作的时候,我也考进了《天文台半周评论报》当校对员。正由于我在自学方面和校对方面需要向他请教,因而很快就交上了朋友。我们经常在工作之余,泡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论古说今。当时,他的苦学精神,他的广博知识,已经使我既钦佩又惭愧;如今,读到他的自传《学海苦航》,更是倍觉亲切。读着读着,多少往事一一浮现眼前,有些章节甚至使我的感情受到冲击,像有一股热力在我身上燃烧似的。

从《学海苦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辛勤自学的历程。正如作者四十四年前告诉我的那样:他从小“就痛切地感到知识的饥渴”。在小学三年级,他已经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好几本古典小说。十四岁那年,当他还在《大同日报》当杂工的时候,这家报社仅有的一部书籍《辞源》,居然在他手里放出异彩——他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问,翻开《辞源》,一个条目一个条目地读下去。往后,他还“把《康熙字典》的部首背熟了”,并且养成了“读地图的怪癖”所有这些自学方法,今天谈起来也许有人认为幼稚可笑,然而,正如作者说的:“笨有笨的主意”,这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在这位特定的自学者身上,却是具体而真实的。

逸生同志读的书很庞杂,但有一根主线,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他自学旧体诗词的步骤,先是唐诗、宋词,再就是清代几个诗词名家的作品,然后旁及元明戏曲,进而上溯先秦、汉魏六朝的诗赋。与此同时,他还大量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从各方面丰富自己。他说得很对:“知识像是一个个网眼,同时又是一张大网,网眼彼此之间都紧紧地联结着。”当然也是他说得对:“广泛地吸取、储存,决不会把自己的脑子挤得不能转动,更不会把脑子挤破的。”就这样,逸生同志踏踏实实地学,辛辛苦苦地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知识,就汇集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了。当逸生同志在《羊城晚报》主编《晚会》刚刊,被海内外同行称誉为“杂家”的时候,我就常常想: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他是不可能如此胜任愉快的。同样,当逸生同志先后写出了《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受到读者欢迎的时候,我又想过:如果不是经过艰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征引丰富、串解通俗的著作来的。

从《学海苦航》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自学经历,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的发展。人生的道路决不会像机场跑道那么平坦笔直的:逸生同志的前半生,经过一段坎坷的旅程,他的青少年时代是穷困、忧愁、不幸的,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摧垮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支柱,反而激励他自强不息,奋发向前。当他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切身体验过只奉法西斯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后,他的视野比以前开阔了,对中国共产党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他毅然担任《正报》副总编辑,直接参加到党的新闻行列中来了。应该说,这是逸生同志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解放事业紧紧地扣在一起了。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他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工作中,不断改造思想,提高自己。“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很大冲击,什么事也做不了,但他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他从干校回到广州,为了夺回被“文革”浪费掉的时间,立即埋头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工作,他精神焕发,干劲不减当年。他所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道路。

逸生同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自学,终于从一个报馆杂工成长为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现在由他自己来写总结性传记,我认为是合适不过的。这不仅为了回顾前半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广大青年读者从中得到启发。

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自学成才的条件较之旧社会不知要好多少倍,然而,不论客观条件怎么优越,如果离开个人的艰苦奋斗,还是一无所得的。“文革”时期,曾经流行过“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观点,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侮辱,我们的远祖处在愚昧无知的时代,不善于同自然界作斗争,生活状况非常凄惨。只有当人类在生产中的知识被积累、传授和利用起来,才有今天的世界文明。现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那就更要利用全人类从古到今的一切知识。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才,让我们勤奋地读书,坚韧地学习,热爱知识,追求真理吧!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海苦航(逸堂四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236141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8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