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时至今日,随不同文明应运而生的各种文字,为什么只有汉字能够一帆数千载?
同名电视系列片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持续热播,引发全球华人热议。
历时两年制作,纵横四大洲十二个国家,专访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大国崛起》主创人员为您精彩呈现汉字的前世今生。
图书 | 汉字五千年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时至今日,随不同文明应运而生的各种文字,为什么只有汉字能够一帆数千载? 同名电视系列片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持续热播,引发全球华人热议。 历时两年制作,纵横四大洲十二个国家,专访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大国崛起》主创人员为您精彩呈现汉字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事物:从2004年开始,在短短的四年里,在几十个国家里陆续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体系地走出国门。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就是为了提高各国学习汉语者对汉字汉语的兴趣而拍摄的。《汉字五千年》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令中华儿女振奋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现在奉献给国内外读者的这本书所收集的,就是该片的解说文本和部分画面。 目录 序 序二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一集 人类奇葩 第二集 高天长河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七集 浴火重生 第八集 芳华永驻 延伸阅读 迎接历史叙述的新时代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从汉语走向世界看各国语言推广背后的博弈 汉字的魅力 文化的汉字与汉字的文化 我欠汉字的 试读章节 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天、人、合、一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 沙歌蒂 巴比伦是一座非常富有的城市,那些城市管理者们想为世界留下一些永恒的建筑,他们决定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通到天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强大,甚至可以与上帝并驾齐驱。 随之问题也就出来了。通天塔越建越高,很快就高耸入云,这让上帝又惊又怒:凡人怎么能同自己比肩而立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慧林 于是上帝想到应该变乱人的语言,当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受到限制的时候,人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力量也就受到了限制。于是有一天,修建巴比塔的人发现自己不能够很好地交流、沟通了,那么后来巴比塔也就停工,也就荒废了。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 沙歌蒂 这就表明上帝在那个时候,以那样的一种方式,我们说奇迹也好、行为也好,他做到了他比人类高明。通天塔只造了半截儿,从那以后,在西方,“巴比”就意味着混乱的意思。 巴比塔是我们今天可以找到的最早关于语言力量的故事。那么,人类从前讲的真是同一种语言吗? 时过境迁,最早的语言是什么样子已无可探寻,西方《圣经》中的这个寓言,只不过表达了人类天性中希望无障碍沟通的美好愿望。 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天生是独立的,融合和交往是它们诞生很久以后的景象。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先天存在于各自独立的文明环境之中。上帝或许认为自己的目光已笼罩了整个世界,但遗憾的是,在《圣经》的世界里,并没有东方中国,更没有汉语和汉字! 考古发现使人类有可能向自己的祖先无限靠近。如果根据史料记载制作出一张公元前15世纪的文字地图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张由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组成的地图上,由西到东,依次分布着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考古专家们发现,这些人类已知最早的原生古典文字虽然还不能完全记录语言,但语言中的主要信息都已经被凝聚在这些符号之中。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最早的创造文字的主要方法,就是用画图的方法,就是叫表形的方法。因为最早都是表形,所以写出来的字当然是差不多的。太阳都是圆,只不过有些圆的写法不一样。月亮都是写一个不完备的月亮。可是“人”呢,就不一样了,“人”写出来,各人写法就不完全一样了。 而事实上,几乎不约而同地,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这些大江大河的孩子们,都萌发了记录与交流的愿望。于是,依靠环境和经验的赐予,他们分别用美丽的图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欲记录下来。而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远古遗迹,正是当年人类生存环境的留存或者生命形态的凝聚。 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它们就像是人类建起的一座座真实的通天塔,它所储存的能量、标志的成就,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内核,凝结成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 然而,以追求永恒为使命的文字,却与远古人类一样弱不禁风。今天,四大文明孕育的古文字中,有三种都已被深埋在岁月的风尘中。而那悲壮的泯灭、沉重的掩埋,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P1-6 序言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事物:从2004年开始,在短短的四年里,在几十个国家里陆续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体系地走出国门。数以千计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怀着作为一名中国文化使者的激情,登上各国大中小学的讲台,走进大小城市的社区。汉字、汉语和中国文化进一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 “汉字难学!”几乎在孔子学院纷纷建立的同时,这一声音不断从五大洲传来。 的确,学习一种从没有接触过的文字和语言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学习和自己的母语不是同一语系的语言和文字,更难;如果不是在该语言文字故乡的环境中学习,尤其难。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那里的人们乍一学习中国的方块字,一个字一个模样,单是莫名的神秘感和横平竖直的讲究就足以让他们望而生畏了。 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昨天(2009年1月27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外国人觉得学中文很难》的文章,报道了英国一位18岁女孩黛西·拉芬“从5岁就开始学汉语。她在14岁的时候就考过了GCSE(中等教育普通证书)汉语科目的考试,拿到了A+的成绩”,“她设立了汉语学习网站‘kidschineseclub.com’,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使用汉语学习材料”。她说:“许多人认为汉语很难,不可能学得好,这也是许多人对学习汉语缺乏兴趣的原因。”“我个人的经验是学习汉语非常有趣。”在(中国)大年初一度过18岁生日的拉芬表示,已经有40所中小学采用了她编的汉语课程,现在还有许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的儿童通过她的网站学汉语。 就我所知,像拉芬小姑娘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而她的事迹可谓比较典型,人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有趣”是她学习的动力;从小学习,成绩获得认可,是坚持十四年学习不止的重要原因;办网站,帮助他人学,实际上也有助于她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看来,“非常有趣”是最重要的一条。无论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还是心理学的实验都证明:有了兴趣,学起来就快,记得就牢。 “汉字难学”是摆在所有初学汉语汉字的外国朋友面前的客观事实。作为汉语教学者,当然要创造性地为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探索、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而通过教学让学习者产生莫大的兴趣,应该是解决“汉字难学”漫长过程的突破口。 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就是为了提高各国学习汉语者对汉字汉语的兴趣而拍摄的。现在奉献给国内外读者的这本书所收集的,就是该片的解说文本和部分画面。我们希望这部400分钟长的电视片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帮助各国朋友在了解汉字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消除掉一些“汉字难学”的先验观念。实际上,这部片子和这本书也适合在国内外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和志愿者的需要。除了它可以给予人们许多有关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知识外,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向异国介绍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需要进行“话语转换”,通过讲述汉字及其历史所蕴涵的文化内容,让看似凝固不动的汉字活起来,从而使学习者兴味盎然,在学习掌握一个个汉字的同时,也更宽泛而深入地接触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学习的内容难还是不难,通常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该事物的复杂、深刻程度;学和教的方法对路不对路;学习者对该事物的兴趣,而兴趣又常常从对该事物有趣内容有所认识而来。我们应该承认,汉字,对于外国人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解决之道就在于后两者:引发学习者的兴趣;不断尝试适合的教学方法。《汉字五千年》不能代替执教者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钻研,我们不过是提供一点有关知识的资料和思路而已。 《汉字五千年》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令中华儿女振奋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字”,则是贯穿于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宝物。它的命运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而它的顽强生命力则来自于中华文化的伟大。汉字神秘么?是的,对于非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的确有些神秘。究其主因,是因为汉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太丰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如果对这些故事一无所知,就会觉得变化万千的汉字“神不可测”。我们就是要试图打开这个神秘的宫殿,用通俗生动而又严肃科学的语言和画面让看过的人感受到汉字的灵动和鲜活。汉语和汉字,既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在继汉唐宋元几次气势恢宏的对外交流之后,伴随着西方率先工业化而出现的新一轮中西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近二百年。这是不同于过去任何一次的交流,是一次浑噩与觉醒、凌辱与反抗、自卑与自强、战争与和平前后交替出现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中国人在与农耕生活迥然不同的全球环境中不停反省奋起的时代。汉字,和中国的所有事物一样经历了考验与磨难。至今,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我们这部片子就是在民族向前跋涉中,围绕着汉字这一中国人须臾不可离而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展现民族的过去和现在。我想,这不但对于外国想学、在学、已学汉语汉字的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有所帮助,而且就是对中国的青年也是有益的。 对汉字的研究,是文字学的任务。一般说来,文字学是少数专家的领地。通过拍摄《汉字五千年》,众多专家走上屏幕向国内外大众讲述自己研究的成果和心得,这在过去并不多见。这对我们也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既希望观众和读者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更希望有更多的汉语汉字专家关注向社会普及科学的事业,写出和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也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应有的景象。 感谢所有为《汉字五千年》作出贡献的人! 2009年1月28日 《汉字五千年》首播之日 于日读一卷书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字五千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汉字五千年编委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563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7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